"传感器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浅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浅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表本组报告作业情况 , 然后老师对学生所做作业进行点评 。这样每 次课可完成两组学生的作业检查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查找 、 总结知
( 下转 第 3 9页 )
首先 , 学时少与 内容多 的冲突 。考虑 到我校 的实际情况 , 应 对
3 幸 敏 毛 c 4 f ‘教研教改 小发明、 小创造 、 小论 文等实践 活动 。 学目 标要求 的有效途径 。
() 3第二课 堂型 : 利用学校实验室闲置 、 报废仪器设备建立开放
实验 室 。
() 统的实验过程考核 。实 验过程考 核的途径多种 多样 , 1传 常 用 的方法有教师在操作实验前查看预 习报告 、 实验过程 中作个别指 导记 录、 实验结束 时检查实验数据并签字等 。这些手段对促进学生 行 为参 与实验、 防范编造和抄袭 实验数据均有一 定的作用 , 但对督
2 课程特点和教 学难 点
传感器与检 测技 术课程不仅 与高等数学 、 普通物理 、 化学等基 础课程及工程力学、 电工学 、 电子线路等专业基础课密切相关 , 而且 课程 中所讲述 的各种传感器知识还涉及到材料知识 、 力学知识 和电 学知识 。另外 , 检测技术与 自动控制理论也结合得十分紧密 。 图2 给出了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的示意图 。从 图中可 以看出 ,
4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效果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已经在我校200l级至2006级应用物理专业教学中采用同学们普遍认为采用注重理论模块教学突出设计型实验设计增加现场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对提高同学们对这门课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I 教 教 研 改
浅谈“ 传感器 与检 测技术 ” 课程的教 学设计 与实践
其次 , 内容陈旧与更新速度快的冲突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 课本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引言随着电子计算机、机器人、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带来巨大的变化。

科技越发达,自动化程度越高,人们对传感器的需求也越多,依赖程度也越强烈。

传感器是信息采集习题的首要部件,是实现现代化测量和自动控制的的主要环节,是现代信息产业的源头,又是信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传感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并列称为支撑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

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设想,若没有精度高和性能可靠的传感器,没有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那么信息的准确获取将无从谈起,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成为无源之水。

传感器技术成为现代科学领域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也成为自动控制、电子信息等专业的专业课。

但是传感器这门课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课程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作为“感觉器官”,是将压力、温度、位移量等信息(或者被测量)转化成电信号。

而这些转化是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现象和效应来进行的,被测量转化成电信号的方式是各种各样,也就是说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不同。

因此本课程信息量大,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并且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实践性强由于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十分广泛,大至数控机床、汽车,小至家用电器中都有传感器。

因此这门课程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

二、教学的改革根据自己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理解,我对该课程进行了如下教学思考:将该课程采取“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结构。

理论教学模块部分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为主,重点教授该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上要保证重点突出1)传感器的总类很多,学生必须首先知道各种传感器的定义,比如:应变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光学及微波传感器等。

传感器原理课程“理实结合”教学案例探索

传感器原理课程“理实结合”教学案例探索

传感器原理课程“理实结合”教学案例探索一、引言传感器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感器原理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结合传感器原理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理实结合”,并给出一份教学案例,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二、传感器原理课程特点1. 抽象性强:传感器原理涉及到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和数学原理,如电磁感应、波动传播等,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2. 应用性强:传感器原理课程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学生需要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传感器。

3. 实验操作性强:传感器原理教学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4. 跨学科性强:传感器原理课程需要综合运用物理学、电子学、电路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传感器原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理实结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突出理论知识的要点和难点:传感器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繁杂,学生往往难以把握重点。

在教学中应注重突出理论知识的要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

2. 实物展示和模型演示:传感器原理课程内容涉及到许多实际应用场景,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和模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3. 设计与制作小型传感器:在课程结束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型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全面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 结合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感器原理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通过以上教学思路,可以有效地实现传感器原理课程“理实结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能够:1)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2)掌握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和实验操作方法;3)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制作传感器的能力。

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在应用域里教与学的探索

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在应用域里教与学的探索

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在应用域里教与学的探索摘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做了相应的变革,提出了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克服’事实教学’的弊端,突出应用和设计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

为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传感器技术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型和高新技术密集型前沿技术之一,是现代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科学领域中极其重要的学科之一[1]。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如何通过这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成了我们每位高校相关课程教师必须深思熟虑的一个课题.传感器技术的核心教学内容应该是:敏感材料,工艺结构和转换电路。

让学生把这些基本的元素用到生活中去,在应用域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提高自学能力。

一、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近年来,多数教师是通过讲授、板书或结合多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忠实而完整地传输给学生,由于知识点零碎,协及面广、内容深奥,学生来不及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事实教学”的嫌凝。

学生接触的是传感器原理及其结构,转换电路和实例,见不到实物,纯知识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效率自然就低。

一节课听下来,头都大了,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接受知识,拒绝思考、提不出问题,大家一团和气的现状。

此外,在实验教学方面,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把学生培养成按部就班的操作人员,没有新问题提出与探讨。

这样下去会严重的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器的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又不断涌现,现有教材内容和形式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学到东西难于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自学能力,适应科技的发展要求。

二、教学中把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其在思维中行动起来“行动导向教学”告诉我们,要让学生都真正的“动”起来,学到的知识要在思维上表现出行动。

《传感器原理》教学及实践的思考

《传感器原理》教学及实践的思考

在实际应用中, 传感器作为“ 感觉器官”是将压力 、 , 温度 、 位移量等 信息( 或者被测量) 转化成 电信号。 而这些转化是利用物理学、 化学 、 生物 学等现象和效应来进行的, 被测量转化成电信号的方式是各种各样, 也 就是说各类传感器 的工作原理不同。 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 本课程信 息量大 , 涉及的范围较广 , 且各章节教学 内容相对独立 , 缺乏连续性和
科技信息
高校 理科研 究
《 传感器原理》 教学 及实跬硇思 考
南京理 工 大学 紫金 学院 电光 系 陈姝 君
[ 摘 要]传感 器原理》 《 是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 的专业课 , 在对该课 程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的基础上 , 采取 了针 对专 业有 目标性的选择教 学内容, 并调整扩充教 学方法和手段 , 而达到提 高教 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 目的。 从 [ 关键词 ] 传感器 教 学方法 实践


引言
传感器技术在当代科学领域 中是一门极其重 要的学科 ,它涉及 了 光学 、 电磁学 、 电子学等多门学科领域。随着 电子计算机 、 机器人 、 自动 控制技 术等技术 的迅速发展, 对传感器的需求不 断增加 ,传 感器原理》 《 也成为 自动控制专业 、 信息类 、 计算机应用 、 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专业
, 各种传感器 的工作原理不同 , 我们对 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化结构 , 一种传感器就是一个模块。我们可 以根据学 生 的专业特点选择其 中几个模 块进行组合 ,一个模块进行一至两周的 教学 , 这样教学实施 比较紧凑也 比较灵活 。例如 , 电专业的学生就可 光 以在选择 常用 的传 感器的基础上 , 着重将光 电式传感器 、 红外 传感器 、 光纤传感器等几个模块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而且对于信息类学生工作后对 传感 器知识的要求重点在 于应用 , 对于各种常见 的工业传感器的形状识别 、 特点 、 如何选择 、 使用等 , 能了 解各种传感器 的大致原理即可 。 除了极少数从事传感器设计 的岗位外 , 很少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不必深入 分析具体原理 电路图 中各元件的参 数和功能… 。 传感器工作原理部分简化 了理论推导 , 只作定性分析。 对于一些定 理, 我们只介绍定理内容及 其在生产实际 中的应用 , 对于定理公 式的推 导不再详细介绍 。这样的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又贴近实际 ,学生容易接 受。 因此在每一章开始 , 我们都先介绍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采用 框图形式将传感器各部分以及前后联 系表示 出来 ,形象直观 ,一 目了 然 , 如电感式传 感器 测量采用框图表示( 图 1, 例 如 ) 再对传感器 的工作 原理作简单 的定性分析让学生掌握传感器 的工作原理 。对应电感式传 感器根据工作原理分为变磁 阻式 、 变压器式和涡流式等种类 , 每一种类 都沿着原理及 相关 特性 、 信号测量电路 、 应用 的思路进行 阐述 , 采用这 种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不涉及相关 的内部电路及计算, 结合与实 际相关的 应用 , 学生乐于接受并逐 步深入 了解传感器 的各项参数及功能1 2 1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方法探讨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方法探讨

试, 以达到课堂高效率 , 教学高质量。
( 1 ) 充分利用 多媒 体资源 , 将 实际应用 的场景融入 到教 学课件 中, 让学生对这 门课 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
展示传感器 的实 际应用场景 ,使 理论 知识在实 际应用场 合
r e s o u r c e s ; e x p e r i me n t a l t e a c h i n g ; t a s k - b a s e d t e a c h i n g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是 电子信息科学系的主干专业课, 具有 较强实践性 , 课程涉 及的知识 面广 , 是一 门工程性 、 应
实 验 教 学 不 仅 能 帮 助 学 生 巩 固和 加 深 理 解 所 学 的 理 论 知 识, 更重要 的是能训练学生 的实验技能 , 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
实验教 学
任务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T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o f” Tr a n s d u c e r P r i n -
Ke y w o r ds Tr a n s d u c e r P r i n c i pl e a nd Ap pI i c a t i 0 n ; mul t i me d i a
分析传感器 的测量 电路 , 让学生 了解传感器 的设计原理。例 如, 当教师讲解 了红外 自动 干手 器的工作原理时 , 再 配上实 际电路进 行具体分析 , 会激发学 生的 自己动手设计的欲望 , 也会对相应 的传感器了解得更透彻 。 ( 3 ) 实验教学 , 单纯的理论知识对 于学生 而言比较枯燥 无味 , 应配 以实验课让学生对具 体的传感 器有所接触 , 加深 印象。例如教师在讲解 电桥式测量 电路 时过于理论化 , 学生 只是硬性地记住公式 , 如果配 以实验课用 C S Y 一传感器系统 实验仪验 证单臂 、 半桥 、 全桥 的性 能 , 比较它们 的测量结 果 了解交流供电的 四臂应变 电桥 的原理 、工作情 况和实际应 用, 会让学生对 电桥式 、 相敏检 波电路有 比较深刻 的印象 。

高职院校《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传感器应用技术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需要进行《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传感器应用技术需要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增加实验环节,使学生能够亲自操作传感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可以将一些传感器的应用案例引入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解决的案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更新课程内容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可以通过增加最新的传感器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可以增加一些新兴的传感器应用领域,如生物医学传感器、环境监测传感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研究的方向。

三、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门实验性强的课程,因此需要建设一定的实验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购买更完善的传感器设备、搭建更先进的实验室,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

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施工程实训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个工程化的应用领域,因此可以引入工程实训环节。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传感器应用项目的实训,使他们能够进行系统设计、装配调试等工作,培养他们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企业,了解传感器应用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提高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五、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和多专业知识的领域,可以采用跨学科教学模式,将传感器技术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如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摘要]针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中思政元素缺乏、融合度不够,“传感器+思政”协同教学模式不健全的问题,文章分析拆解传感器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从“理想信念、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三个维度融入思政教育,提出打造“4+4+4”课程思政培养特色、组建四方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完善思政教学案例库、构建四维评价机制四种手段,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使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感器;教学设计;协同教学[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111-04[收稿时间]2023-08-17[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兵团一流本科专业(22000032717);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22010030910);塔里木大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TDKCSZ12305)。

[作者简介]陈军(1992—),男,甘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工程。

通信作者:孟洪兵(1967—),男,新疆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信息工程、智能控制。

传感器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猛、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与通信、计算机一起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和物联网的基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

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并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的专业课程应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4]。

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致力于培养政治可靠、理论基础扎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电子类专门人才。

基于这种发展理念,我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组通过创新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 一 的 教 学 手 段 往 往 容 易 造 成 学 生 的 审 美 疲 劳 和 注 意 力 难 以集 中 等 问 题 , 且 实 践 证 明 , 统 的 板 书教 学 和 多 媒 体 教 并 传
学 各 有 优 点 。板 书 教 学 可 以 演 绎 公 式 的推 导 过 程 , 奏 适 中 , 节 学 生 有 充 足 的 时 间 理 解 、 收所 学 知识 , 便 于 学 生 笔 记 , 多 吸 也 而
决 问 题 的过 程 和 原 理 , 练其 综合 运用 知识 的技 能 。如 在 讲 温 训 度 传 感 器 时 , 合 H1 病 毒 传 播 期 实施 的 体 温 检 测 要 求 , 结 N1 提 前 布 置 学 生 收 集 了解 各 种 温 度 计 的 相 关 知 识 并 提 出 自己 对 其 工作原理的理解和问题 , 通过 对 问题 的解 决 更 好 地 帮 助 学 生 理
解各种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测量范围 。
课 程 标 准 是 规 定 某 一 学 科 的 课 程 性 质 、 程 目标 、 课 内容 目
标 、 施 建 议 的 教 学 指 导 性 文 件 ] 实 。课 程 标 准 与 教 学 大 纲 相
比 , 课 程 的基 本 理 念 、 程 目标 、 程 实 施 建 议 等 几 部 分 阐 述 在 课 课 得更 加 详 细 、 确 , 别 是 提 出 了 面 向 全 体 学 生 的学 习 基 本 要 明 特
为具 体 , 助 学 生 更 好 地 理 解 。 帮
力 的培 养 目标 为 主 线 的 教 学 内容 要 求 ; 发 式 讲 授 与 课 堂 讨 论 启 相 结 合 、 论 与 实践 相结 合 的 教 学 模 式 ; 程 考 核 采 用 理 论 笔 理 课 试 成 绩 占 6 、 验 成 绩 占 2 、 时 考 查 成 绩 占 1 的 方 O 实 5 平 5
1 精 心 设 计 完 善 课 程 标 准
传 统 的 课 程 教 学 主 要 采 用 课 堂 讲 授 的教 学 方 法 进 行 理 论 知 识 的学 习 , 枯 燥 的 工 作 原 理 讲 解 不 但 费 时 费 力 , 很 难 激 但 也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并 忽 视 了学 生 的 学 习潜 能 。为 此 在 教 学 中 根 据 教 学 内容 设 计 了 以 问 题 为 中 心 的 启 发 式 、 放 式 教 学 方 开 法 , 过 让 学 生带 着 身 边 生 活 中 的实 际 问 题 进 行 学 习 , 通 了解 解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 6 34 3 ( 0 1 1 1 90 1 7—1 0 2 1 )92 7—2
“ 感 器 原 理 与 技 术 ” 生 物 医 学 工 程 专 业 必 修 的 专 业 基 传 是
础 课 , 一 门理 论 性 和 实 践 性 很 强 的 综 合 性 课 程 , 生 通 过 学 是 学
媒 体 教 学 则 具 有 形 象 、 观 、 息 量 大 等 优 势 , 者 的 有 机 结 直 信 两
合 , 以激 发 学 生 的 兴 趣 和 很 好 地 调 动 其 积 极 性 。 因 此 , 具 可 在
体 教 学 过 程 中 , 一 些 重 要 的 知识 点 , 别 是 一些 公 式 、 对 特 电路 的 分 析 与计 算 和误 差 分 析 等 仍 然 主 要 采 用 传统 的板 书形 式 , 对 而 传 感 器 的具 体结 构及 其 应 用 以 及 一 些 教 学 难 点 处 则 尽 可 能 利 用 图 片 、 画 和 视 频 等 多 媒 体 教 学 , 增 大 信 息 量 并 求 化 抽 象 动 力
国际检 验 医学 杂志 21 午 l 月 第 3 卷 第 l 期 01 1 2 9
It a dNoe br 01V 1 2N .9 n L bMe, vm e 21, o 3, o1 J .

医学检 验教 育 ・
“ 感器 原 理 与 技术 " 程教 学 的探 索 与实 践 传 课
王开发 陈碧 华 袁 伟 李永 勤 , , , ( 第三 军 医大 学 :. 1 生物 医学工程 与 医学影 像 学院 医学仪 器与 卫生装 备 学教研 室 ; 2 附属 第一 医院耳鼻 咽喉一 . 头颈外 科 , 重庆 4 0 3 ) 0 0 8
前 沿技术 。 Βιβλιοθήκη 3 灵 活 选 择 教 学手 段
习 传 感 器 原 理 与 技 术 , 以 加 深 对 电子 信 息 类 专 业 理论 和 知 识 可 的 认 识 及 应 用 , 得 有 关 传 感 器 的 基 本 理 论 知 识 、 本 测 量 方 获 基
法 , 养 相 应 的 电路 分 析 计 算 能 力 、 用 能 力 , 具 有 基 本 的 设 培 应 并 计生 物 医学 信 号 检 测装 置 的能 力 。由 于该 课 程 涉 及 医学 、 理 、 物 数学、 化学 、 子 和信 号 处 理 等 多 学科 的知 识 , 程 信 息 量 大 、 电 课 内 容 较分 散 、 逻辑 性 和 连 贯 性 不 强 , 教 和学 都 带 来 了 一 定 的 困 给 难 , 此 不 断改 革 、 因 完善 本 课 程 的 各个 教 学 环 节 非 常 必要 l ] l。 。
求, 因此 它 是进 行课 程 教 学 工 作 的 主 要 依 据 , 是 检 查 和 评 定 也
学 生 学 业 成 绩 和 衡 量 教 师 教 学 质量 的 重 要 标 准 。 根 据 该 校 生 物 医 学 工 程 专 业 的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学 组 成 员 教 通 过 调 研 , 合 学科 本 身 发 展 的 特 点 和 要 求 , 课 程 标 准 作 了 结 对 广 泛 和 深 入 的 讨 论 。最 终 形 成 了 以加 强 基 本 理论 和 应 用 知 识 , 体 现 以 应 用 为 目的 , 出 实 践 环 节 , 重 学 生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能 突 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