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纲目》经闭门
济阴纲目课件模板-025(共59)

三茱丸 治阴中生一物所大牵引,腰腹膨 胀,痛至甚,不思饮食,皆因多服热药及 煎爆,或犯非理房事,兼意淫不遂,名阴 挺。 食茱萸 吴茱萸(汤浸,微炒) 山茱萸肉 舶上 香 白蒺藜 桔梗(慢火炒) 青皮 (去白,各一两) 五味子 海藻(洗焙) 大腹皮(酒洗,晒干) 川楝子(去核) 玄胡索(各一两二钱半) 上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五 丸,木通汤下。
《济阴纲目》:治阴户生疮
治阴户生疮:
柏蛤散 治下疳湿疮。 黄柏(以磁锋刮末) 蛤粉(各等分) 上掺上即愈。盖黄柏去热,蛤粉燥湿故也。 又方 平胃散加贯众末(贯众杀虫除热),每服 二钱,煮熟猪肝拌药,纳阴户,数日可安。
《济阴纲目》:治阴痔
治阴痔:
治妇人阴中生痔方 九窍有肉突出者皆名 为痔。(肉突为痔,人尝未谙,乌头醋洗, 亦所未知) 用乌头七个烧存性,用小瓦罐盛酽醋淬之, 乘热熏,候通手沃之良。 洗方 治茄子疾。 茄皮 白矾 马椿头根 朴硝 泽兰 锻石 (炒少许) 上煮,水熏洗。 敷药 治茄子疾。 朴硝为末,黄荆柴烧沥调敷,或浓铁浆水
《济阴纲目》:治阴户生疮
治阴户生疮:
治阴疮方 芜荑 川芎 黄芩 甘草 黄连 白芷 附子 矾石 雄黄(各六铢) 上 咀,取猪脂四两,合煎敷之。 治妇人阴疮与男子妒精疮大同小异方 黄丹 枯白矾 蓄 本(各一两) 荆芥 蛇 床子(研极细) 白蛇皮(一条,烧灰) 硫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另以荆芥、蛇床子煎汤温洗, 软帛渗干,清油调涂。
《济阴纲目》:治阴痒生虫
治阴痒生虫:
大黄散 治妇人阴痒。(阴痒总是心肝二 火游行) 大黄(微炒) 黄芩 黄 (炙,各一两) 赤芍药 元参 丹参 山茱萸 蛇床子(各半 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服。 硫鲤丸 治阴中生虫,亦治茄子疾。(生 虫由秽恶不洁,外治无非杀虫,内治无非 清火养阴) 大鲤鱼一个,去头皮,入硫黄一两,黄泥 固,用火 烟尽,为末,米糊丸,如桐子
济阴纲目课件模板-021(共59)

《济阴纲目》:论求子先调经
论求子先调经:
治法,血虚者,四物;气虚者,四物加 参 ;滞者,香附、缩砂、木香、槟榔、 桃仁、玄胡;滞久而沉痼者,吐之下之 (涌泄调经,惟子和可法);脉证热者, 四物加芩连;脉证寒者,四物加桂附,及 紫石英之类是也。直至积去滞行虚回,然 后气血和平,能孕子也。予每治经不调者, 只一味香附末(有积滞,则污浊不清,虚 未回,则新生之气不鼓,一味香附,有去 旧生新之妙),醋为丸服之,亦百发百中 也。
《济阴纲目》:论成胎分男女之异
论成胎分男女之异:
亦有三胎四胎五胎六胎者,犹是而已。或 曰,其有男不可为父,女不可为母,与男 女之兼形者,又若何而分之耶?予曰,男 不可为父,得阳气之亏者也,女不可为母, 得阴气之塞者也;兼形者,由阴为驳气所 乘,而为状不一。以女兼男形者有二∶一 则遇男为妻,遇女为夫;一则可妻而不可 夫;又有下为女体,上具男之全角,此又 驳之者也。
《济阴纲目》:论男女各由百脉齐到
论男女各由百脉齐到:
又谓微阳不能射阴,弱阴不能摄阳,信斯 言也。世有 羸之夫,怯弱之妇,屡屡受 胎,虽欲止之而不能止者,亦有血气方刚, 精力过人,顾乃艰于育嗣,而莫之救者, 独何欤?朱丹溪论治,专以妇人经水为主, 然富贵之家,侍外家已多,其中宁无月水 当期者乎?有已经前夫频频生育,而娶此 以图其易者,顾亦不能得胎,更道与他人, 转盼生男矣,岂不能受孕于此,而能受孕 于彼乎?愚以为父母之生子,如天地之生 物。
《济阴纲目》:论成胎分男女之异
论成胎分男女之异:
古之良工,首察乎此,气受偏瘁,与之补 之。补羸女则养血壮脾,补弱男则壮脾节 色。羸女宜及时而嫁,弱男宜待壮而婚, 此疾外所务之本,不可不察也。 丹溪曰∶成胎以精血之后先分男女者,褚 澄之论也,愚窃惑焉!后阅东垣方有曰, 经水断后一二日,血海始净,精胜其血, 感者成男;四五日后,血脉已旺,精不胜 血,感者成女。
济阴纲目课件模板-009(共59)

《济阴纲目》:治崩漏虚脱
治崩漏虚脱:
每服四钱,枣一枚,水同煎。 地榆散 治妇人崩中,漏下不止。 地榆 蒲黄 白芍药 白茯苓 柏叶(微炒) 蟹爪(微炒) 熟地黄 鹿角胶(碎,炒令 黄) 漏芦(各一两) 川芎 当归(各七 钱半) 伏龙肝(一两半) 干姜(炮) 桂心 甘草(炙赤,各半两) 上锉碎。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竹茹一 分,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济阴纲目》:治崩漏虚寒
治崩漏虚寒:
四物汤(一两) 人参(二钱) 吴茱萸 (一钱) 上锉碎。每服半两,姜枣煎,食前服,五 六服,寒热腹痛皆退。崩漏未止,续服后 熟附丸。 熟附丸 熟附子 木贼(去节) 龙骨( ) 赤石脂 ( 各半两) 川芎 当归(各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 六十丸,食前米饮下。(阳虚则寒,阴虚 则热,故以此主之。
《济阴纲目》:治崩漏血瘀昏晕疼痛
治崩漏血瘀昏晕疼痛:
四物汤(四钱) 香附子(炒去毛,一钱 半) 上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如血色鲜 而不止者,去熟地黄加生地黄。(去熟加 生,可不思之)。
《济阴纲目》:治崩漏虚寒
治崩漏虚寒:
丁香胶艾汤 治崩漏不止。盖心气不足, 劳役及饮食不节所得,经隔少时,其脉两 尺俱弦紧而洪,按之无力。(东垣所论脉 证必析,宜宗之)其证自觉脐下如冰,求 浓衣被,以御其寒,白带白滑之物虽多, 间下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不多,右尺脉 时微洪,屋漏水多暴下者,是急弦脉,为 寒多,而洪脉时见,乃热少,合而言之, 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脉时出者,命 门包络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现房 漏水之状也。
《济阴纲目》:治崩漏血瘀昏晕疼痛
治崩漏血瘀昏晕疼痛:
香附子(炒) 赤芍药(炒各等分) 上为末。入盐一捻,水煎,食前温服。 (一方用香附白芷为丸) 立效散 治妇人血崩,脐腹痛。(数方皆 用破血之剂) 香附(炒三两) 当归(一两) 赤芍药 良姜(炒) 五灵脂(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一盏,童便少许, 同煎服。 一方 治血崩脐腹痛。
济阴纲目课件模板-018(共59)

《济阴纲目》:论妇人瘕并属血病
论妇人瘕并属血病:
亦犹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状 如鱼,即生瘕也。与夫宿血停凝,结为痞 块,虽内所感之不同,治法当以类相从, 所谓医者意也,如以败梳治虱瘕(败梳败 篦同用盖取义耳,或未必尽善);铜屑治 龙瘕;曲柏治米瘕;锻石治酒瘕;如此等 类,学人可以理解也。
《济阴纲目》:论治积须养正气
《济阴纲目》:论痰积用吐下
论痰积用吐下:
)阳夏张主簿之妻,病肥气初如酒杯大, 发寒热,十五余年,后因性急悲感,病益 甚,惟心下三指许无病,满腹如石片,不 能坐卧,针灸匝矣,徒劳人耳。乃邀戴人 诊之曰,此肥气也,得之季夏戊己日,在 左胁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发疟,瓜 蒂散吐之,鱼腥黄涎约一二缶,(鱼腥黄 涎,能发湿热,用法痛快)至夜继用舟车 丸、通经散投之,五更,黄涎脓水相半五 六行,凡有积处皆觉痛,后用白术散、当 归散和血流经之药,如斯涌泄,凡三次愈。
《济阴纲目》:论治积须养正气
论治积须养正气:
两月许,肝火稍退,脾土少健,午前补中 益气下六味丸,午后逍遥散下归脾丸,又 月余,日用芦荟丸二服(芦荟丸治肝胆之 结),空心以逍遥散下,日晡以归脾汤下, 喜其谨疾,调理年余而愈。 一妇人腹内一块,不时上攻,或作痛有声, 或吞酸痞闷,月经不调,小便不利,二年 余矣。面色青黄,余以为肝脾气滞,以六 君加芎、归、柴胡、炒连、木香、吴茱各 少许二剂,却与归脾汤送下芦荟丸,三月 余,肝脾和而诸症退,又与调中益气汤加
《济阴纲目》:论疝瘕
论疝瘕:
薛氏曰∶子和云遗溺闭癃,阴痿浮痹,精 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若血涸,月事不 行,行后小腹有块,或时动移,前阴突出, 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 疝,而谓之瘕。 (女子亦有疝,男子亦有瘕) 一妇人小腹痞胀,小便时下白带,小水淋 沥,此肝经湿热下注,用龙胆泻肝汤而愈。 一妇人小腹胀痛,小水不利,或胸乳作痛。
古代名医 武之望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武之望生平简介姓名武之望字阳纡、叔卿别名暂无资料。
去逝时间1629年所在朝代明朝出生地区陕西临潼阜广里广阳屯主要成就被誉为关中鸿儒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济阳纲目》、《济阴纲目》一、武之望简介: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明陕西临潼阜广里广阳屯(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人。
明朝著名医学家,著有《济阴纲目》和《济阳纲目》,同时在方志、文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被誉为关中鸿儒,也被称为儒医。
二、人物介绍:明代医家(1552—1629年)。
字叔卿,号阳纡。
自署关中(今陕西临潼)人。
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为关中鸿儒,为人恭而不阿,直而不抗。
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
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继又广集名医高论,分类论述内、外、五官诸科证治,撰成《济阳纲目》一○八卷(1626年),以与《济阴纲目》成二仪并育之意。
另着《疹科》(或作《慈幼纲目》)一卷,已佚。
三、主要著作:撰成《济阳纲目》一○八卷(1626年),以与《济阴纲目》成二仪并育之意。
另着《疹科》(或作《慈幼纲目》)一卷,已佚。
四、学术内容:1、文献学方面的贡献。
武氏《济阳纲目》一书。
具有医学全书的形式,共200余万字。
108卷。
论述了养生、内科、温病、五官等诸疾。
收方7000余首。
援引历代医家论说达113家,保存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虽然此书系述而不作,由于它荟萃了诸家的精华,博而能约,剪裁得体,分类比附,次序有伦。
亦为可宝。
武氏集古代医家学说之大成。
分门类叙,以病为纲,病各有论。
论各有治,治各有方,论证必悉其源。
治方必尽其变,广往博引。
纲举目张。
如论脾胃阴阳气血时,推崇王节斋之论,指出:“胃阳主气。
脾阴主血。
”一或有伤。
脾胃便损,饮食减常,元气渐惫。
济阴纲目课件模板-044(共59)

《济阴纲目》:外感风寒
外感风寒:
(即桂枝汤,方见伤寒。仲景所谓中风, 即今人所谓伤风,阳旦汤者,从仲景方也) 加味芎归汤 治产后血气虚,外感风寒, 头痛,憎寒壮热。 当归 川芎(各二钱) 人参 紫苏 干葛 (各一钱) 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竹叶汤 治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 痛。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济阴纲目》:中风
中风:
生地(一斤,研取自然汁) 生姜(十二 两,研取自然汁) 上将地黄汁炒生姜滓,生姜汁炒地黄滓 (交加炒法,绝妙绝神),各稍干,焙为 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寻常腹痛亦 宜服,产后尤不可离。 一物独活汤 治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 药者,此药及一物白鲜汤主之,亦可与独 活合煮服。 川独活三两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 服,饮酒者亦可酒水煮,白鲜皮亦根据独
《济阴纲目》:中风
中风:
(反张在背,属太阳及督脉二经,设果为 风所中,能不用续命等汤乎,四物汤不妨 配用) 薛氏曰∶前证因气血耗损,腠理不密,汗 出过多而患者、虚象也,宜固气血为主, 佐以本方。 丹溪曰∶产后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证, 以末治之。如恶寒发热等症,乃气血虚甚 之极也。宜大剂参 归术肉桂以培养之, 如不应,急用炮附子,再不应,用人参一 两,炮附子二三钱,名参附汤,倘有未应,
《济阴纲目》:中风
中风:
治污浊之血,豆酒去风,通周身之气。盖 肝主筋,风主气,气行血流,筋荣风散, 故治一切百病) 大豆(一升,炒令声绝, 勿焦) 上二味,以清酒三升乘热先淋鸡粪,次淋 大豆,取汁,每服一升,温服取汗,病重 者凡四五服,无不愈。 交加散 治产先后百病,兼治妇人荣卫不 通,经脉不调,腹中撮痛,气多血少,结 聚为瘕,产后中风,并宜服之。
中医古籍《济阴纲目》之调经门汇方

中医古籍《济阴纲目》之调经门汇方脉经曰: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
少阴脉弱而微,微则少血。
寸口脉浮而弱,浮则为虚,弱则无血。
脉来至状如琴弦,苦少腹痛,主月水不利,孔窍生疮。
肝脉沉,主月水不利,腰腹痛。
尺脉来而断续者,月水不利,当患小腹引腰痛,气滞,上攻胸臆也。
经不通,绕脐寒疝痛,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故痛。
(滑为气血有余,故曰实。
微弱为血不足,浮弱亦然。
弦也,沉也,断续也,皆主痛而不利,而孔窍生疮,上攻胸臆当别之。
沉紧为寒在血分)调经通用诸方【四物汤】治妇人冲任虚损,月水不调,经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脐腹绞痛,或腰足中痛,或崩中漏下,及胎前产后诸证,常服益荣卫、滋气血,若有他病,随证加减。
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上剉,各等分,每服四钱,水煎服。
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
(此倍加法,便是四时妙理,倍当归以迎春气,倍川芎以迎夏气,倍芍药以迎秋,倍地黄以迎冬,用当归以生一阳,用芍药以生一阴,皆升降之妙也,识之识之)若春则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
若夏则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
若秋则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
若冬则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
若血虚而腹痛,微汗而恶风,四物加茂桂,谓之腹痛六合。
若风眩晕,加秦艽羌活,谓之风六合。
若气虚弱,起则无力,尪然而倒,加厚朴陈皮,谓之气六合。
(气不足而用泄气之药加乎,当以参耆易之)若发热而烦,不能睡卧者,加黄连栀子,谓之热六合。
若虚寒脉微自汗,气难布息,清便自调,加干姜附子,谓之寒六合。
若中湿身沉重无力,身凉微汗,加白朮茯苓,谓之湿六合。
若妇人筋骨肢节疼,及头痛脉弦,憎寒如疟,宜治风六合,四物汤加羌活防风。
若血气上冲,心腹胁下满闷,宜治气六合,四物加木香槟榔。
若脐下虚冷腹痛,及腰脊间闷痛,宜玄胡六合,四物加玄胡索苦楝。
若气冲经脉,月事频并,脐下多痛,宜倍芍药加黄。
若经事欲行,脐腹绞痛,临经痛者,血涩也,加玄胡苦楝(碎炒焦)木香槟榔。
济阴纲目课件模板-029(共59)

《济阴纲目》:胎漏下血
胎漏下血:
《本草》云∶桃奴破血,又治伏梁气积。 上二方,治 病破血之剂。 大全方 治妊娠忽然下黄汁如胶,或如豆 汁等物,或胎动腹痛。 黄 (炒,六两) 糯米(五合) 上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分为四服。 银苎酒 治妊娠下黄汁,或如赤豆。 苎根(去黑皮切,二两) 银(五两,或 金银首饰)(黄赤为热,故用苎根以凉之; 下黄赤为肝气之疏泄,故重用银以镇之) 上用水酒各一大盏,煎服。
《济阴纲目》:胎漏下血
胎漏下血:
下血者,后断三月, 也,所以血不止者, 其 不去故也,当下其 ,桂枝茯苓丸止之。 (楼氏曰∶凡胎动多当脐,今动在脐上, 故知是 也)。 桂枝 茯苓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炒) 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 前服一丸,不,加至三丸。 本事方 治胎漏下血不止。 取桃树上干不落桃子烧灰,和水服瘥。
《济阴纲目》:心腹胀满
心腹胀满:
火盛极,一时心气闷绝而死,紫苏饮连进 救之。(以火盛极而连进紫苏饮,人恒失 之,须知是气作闷) 此症两尺脉绝者,有误服动胎药,子死腹 中,则憎寒,手指唇爪俱青,全以舌为证 验,芎归汤救之。 仲景云∶妇人怀孕六七月,脉弦发热,其 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 者,子脏寒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济阴纲目》 课件模板-29
《济阴纲目》:胎漏下血
胎漏下血:
(附妊娠经来) 脉经云∶妇人经月下,但为微少,师脉之, 反言有躯。其后审然,其脉何类,何以别 之?师曰∶寸口脉阴阳俱平,荣卫调和, 按之则滑,浮之则轻,阳明少阴,各如经 法,身反洒淅,不欲饮食,头痛心乱,呕 吵欲吐,呼则微数,吸则不惊。阳多气溢, 阴滑气盛,当作血盛,滑则多实,六经养 成,所以月见,阴见阳精,汁凝胎散,散 者损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学术思想和特点
2、精选方剂, 重视外治 • 酌采单验方(属于用药简便、疗效卓著的民间简易方) • ------ 猪蹄汤:由猪蹄、通草组成, 以营养气
血为主而寓疏肝通络之意,治疗产后乳汁短少
主要学术思想和特点
2、精选方剂, 重视外治 • 收录外治方(反映了明代及以前在妇产科外治方面的成就) -----收载了有关外治方160 余首, 包括薰洗法、纳入
《济阴纲目》之论闭经
• • • • • 二阳之病,有隐曲致闭经宜养血泻火 因劳伤致闭经当大补脾胃 室女思虑伤心闭经需益阴血,制虚火 痰饮所致闭经应先祛痰,后清心火滋肾水 血滞血枯致闭经宜温和滋补,退陈致新
痰饮阻滞致闭经
痰湿阻滞
气血不畅
经闭不行
祛痰湿 茶调散 清心火 玉烛散 滋肾水 三和汤
张子和云: 凡妇人月事不来, 用茶调散吐之
思虑伤心
制虚火
一室女年十七, 历久不愈, 天癸未通, 发热咳嗽, 饮食少思, 欲用通经 丸。 余曰: 此盖因禀气不足, 阴血未充故耳。 但养气血, 益津液, 其 经自行, 彼惑于速效, 仍用之。 余曰: 非其治也, 此乃剽悍之剂, 大助 阳火。 阴血得之则妄行, 脾胃得之则愈虚。 后果经血妄行, 饮食愈少, 遂致不救。
以讹传讹-------蒙尘四百年
• 丹波元胤--------《医稽考》 • 谢利恒氏--------《中国医学大辞典》 • 1985年版《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 ----------“认定其是在《女科证治准绳》 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
济阴纲目是否真是《证治准绳》的抄袭之作?
济阴纲目编写的目的
王肯堂:
----字宇泰,江苏金坛人,与武之望 同年考中进士,后官至翰林院检付,参与 国史编修,喜好岐黄,贬后致力于收集历 代医学文献,耗时10年成书《六科证治准 绳》
济阴纲目 PK 女科证治准绳
济阴纲目落败
理由: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济阴纲目14卷,国 朝武之望撰……..是书所分门目,与证治准 绳女科相同,文亦全相因袭,非别有所发明。
痰饮阻滞致闭经
薛氏曰: 表弟方健甫一妇人月事不行, 塞热往来, 口干颊赤, 饮食少, 旦暮间咳一二声, 诸医皆用虻虫、水蛭、干漆、硇砂、 芫青、红娘子、没药、血竭之类, 惟戴人不然, 曰: 古方虽有 此法, 奈病人服之, 必脐腹发痛, 饮食不进, 乃命止药, 饮食少 进。 内经曰: 二阳之病发心脾。 心受之则血不流, 故女子不月, 既心受积热, 宜抑火升水, 流湿润燥, 开胃诱食, 乃涌出痰一 二升(惟有痰者可用,亦须形疾俱实), 下泄水五六行, 湿水 上下皆去, 血气自然惴流, 月事不为水湿所隔, 自依期而至矣。 亦不用虫虫水蛭之类有毒之药, 如用之, 则月经总来, 小溲反 闭, 他证生矣。 凡精血不足, 宜补之以食, 大忌有毒之药偏胜 而致夭阏多矣。
…嗣见同年王宇泰氏所辑《女科准绳》, 广搜博采,古今昔备。然一切杂病,亦复 循薛氏例而概收之,不无骈枝赘疣之病。 且分条不整,序此无伦,非耳目所素习者, 卒观之而莫得其要也。
济阴纲目编写宗旨
……余究心兹术,亦既有年,兹于公事之暇,
手为搜集,汰去诸杂证,而专以妇人所独者 汇为一书。又门分类别,而纲之下,各系以 目,名曰《济阴纲目》。
因劳伤致闭经
通经破血之药 脾胃损伤 经脉不行 补养脾胃之药☆ ☆
《济阴纲目》之论闭经
• • • • • 二阳之病,有隐曲致闭经宜养血泻火 因劳伤致闭经当大补脾胃 室女思虑伤心闭经需益阴血,制虚火 痰饮所致闭经应先祛痰,后清心火滋肾水 血滞血枯致闭经宜温和滋补,退陈致新
室女思虑伤心闭经
室女忧愁 血逆而竭 益阴血 柏子仁丸 泽兰汤
法、熨法、敷法、涂法、薰法、糁法、贴法、取嚏法等,成为目前宝 贵的文献资料
主要学术思想和特点
3、征引规范, 编排得体-----“不泥古方以疗今疾”
♫ 合理分类,符合诊疗实际-----疾病类目由5 13
♫ 医论编纂,便于检索
♫ 文献出处,标记规范
《济阴纲目》之论闭经
• • • • • 二阳之病,有隐曲致闭经宜养血泻火 因劳伤致闭经当大补脾胃 室女思虑伤心闭经需益阴血,制虚火 痰饮所致闭经应先祛痰,后清心火滋肾水 血滞血枯致闭经宜温和滋补,退陈致新
总结
• 《济阴纲目》是一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中医妇科 临床著作
• 集明代以前中医妇产科之大成,将名论、名法、名方 尽收其中 • 其所倡导的“方论结合, 注重实用”的思路与方法, 是学习的重点
【玉烛散】
当归,川芎,白芍药, 地黄, 大黄,芒硝,甘草 [上剉各等分] 每服八钱,水煎食前服。 治:胃热消渴,善食渐瘦,津液为热燥
《济阴纲目》
----“经闭门”学习心得
作者介绍
武之望(1552-1629)
◙ 陕西临潼人,关中鸿儒,进士出身,官至少司马, 守边卒与官 ◙ 恭而不阿,直而不抗,多次被贬,坚信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隐退后为乡民医治 ◙ 自幼多病,喜好岐黄,精心整理历代文献,终成 妇科巨著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王肯堂------ 武之望同年的进士 Why??
涉及《丹溪心法》
《卫生宝鉴》内容
选摘陈自明、薛己、李东垣等有关妇 科的论述和方药
主要学术思想和特点
1、妇科证治, 首重脾胃 -----“心脾为经血主统”
♫ 月经先期(脾经血燥)-----加味逍遥散(健脾疏肝养血)
♫ 月经后期(脾经血虚)-----人参养荣汤(益气养血)
♫ 胎水肿满(脾虚湿重 )-----全生白术散 (健脾利水、安胎 )
竭,以致血海干枯
【三和散】
当归,川芎,白芍药 地黄,大黄,朴硝 黄芩,栀子,连翘 薄荷,甘草
[上剉各等分] 每服八钱,水煎食前服
治:
劳心,心火上行,以致胞脉闭塞,月事不来
注意:治劳心之实热者,如心虚而热收于内或心虚而土衰者,不宜妄用
【五补丸】
熟地黄,人参,牛膝酒浸[去炉焙干] 白茯苓,地骨皮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治: 补诸虚,安五脏,坚骨髓,养精神 注意:凡心胞脉闭先服降心火之剂,后服此丸及卫生汤
以治脾养血也
【卫生汤】
当归[二两] 白芍药[二两] 黄芪[三两] 甘草[一两]
上为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温服
按:五补丸补水之源,卫生汤行已生之血,盖地黄茯苓人
参俱补里气之不足,而黄芪甘草又益表气之不足,当归芍 药行肝血之不足,有先后天之意焉)
《济阴纲目》之论闭经
• • • • • 二阳之病,有隐曲致闭经宜养血泻火 因劳伤致闭经当大补脾胃 室女思虑伤心闭经需益阴血,制虚火 痰饮所致闭经应先祛痰,后清心火滋肾水 血滞血枯致闭经宜温和滋补,退陈致新
血滞血枯致闭经
• • • • • 血滞经闭者------大黄干漆之类,推陈出新 气旺血枯者------温和滋补 痰火湿热者------清之凉之 ¤不可纯用峻药,以亏阴道 血气流通后再予:红花当归散,紫葳散, 通经丸,当归散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主治同柏子仁丸
【红花当归散】
• 红花,当归尾,紫葳,牛膝,苏木[细剉],甘草[各二 两],赤芍药[九两],刘寄奴[五两],桂心,白芷[各一两 半] 上为细末,空心热酒调下三钱,食前临卧再服 治:妇人经候不行,或积瘀血,腰腹疼痛,及室女月 经不通 按:此皆破血之药,然不用川芎以行血海之血,而用 白芷以行阳明之经者,以血海隶乎阳明也
【通经丸】
归尾 桃仁[去皮尖] 大黄[煨] 牡丹皮 干漆[炒烟浸] 肉桂 牛膝 莪朮[各一两] 三棱[醋炒五钱] 麝香[八分] 皂角五钱 芫花二钱
上为末水煎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治: 经闭不通,及血块疼痛。 按:(不用虻虫水蛭斑螯之类,是重剂中之轻者最稳)
【当归散】
当归 穿山甲[微炒] 辰砂[另研一钱] 蒲黄[炒各半两] 麝香[少许]
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 -----朱丹溪
济阴纲目编写特色
…..盖证各有论,其寒热虚实及标本浅深之 致,而各有论……..庶览者不难因论识病, 因病取方,一展卷而犁然提掌。即庸工下医, 亦可随手取效也。
女子之情,隐微难见,病不自知,而一委于医,医又不能得其隐微,……..嗟 乎!此何等事,而竟以意度之,想当然乎哉,然隐微亦难言矣 。 --------武之望
主要学术思想和特点
2、精选方剂, 重视外治 • 精选通治方(通用于某一疾病不同证型各个阶段的方剂) -----四物汤作为调经通治方
主要学术思想和特点
2、精选方剂, 重视外治 广搜辨证方(同一疾病因证型不同而分别选用的处方)
• • • • • 带下病(湿热)泻白散、八妙丸 带下病(湿痰)渗湿消痰饮、苍柏樗皮丸 带下病(风邪)胃风汤、苍柏辛芎散 带下病(虚损)卫生汤、补中益气汤, 带下病(虚寒)桂附汤
济阴纲目不同于证治准绳之处
☺删除了中《证治准绳》中非妇科病之篇章 ☺纠正了《证治准绳》中归类的错误,内容重 新编排 ☺收录方剂更广泛,非《证》一书方药达64.3%
主要学术成就
收录《内经》、《伤寒杂 病论》、《脉经》等经典 理论 全书共分五卷十三门,内容 涉及调经、崩漏、带下乃至 胎前、产后以及求嗣,依证 设方一千六百余首
上为细末,研匀,每服二钱,食前热酒调下。
治:血脉不通。(专主在脉络)
白朮为君
茯苓、芍药为臣
黄芪、甘草、陈皮 麦芽 川芎 当归 柴胡 心主血,病则血不行 上火三和散 补血泻火 中火调胃承气汤 • 脾主味,病则精不足 下火玉烛散
补血(四物汤)
泻火后用五补丸、卫生汤
《济阴纲目》之论闭经
• • • • • 二阳之病,有隐曲致闭经宜养血泻火 因劳伤致闭经当大补脾胃 室女思虑伤心闭经需益阴血,制虚火 痰饮所致闭经应先祛痰,后清心火滋肾水 血滞血枯致闭经宜温和滋补,退陈致新
【柏子仁丸】
柏子仁[半两炒另研] 牛膝 [半两]酒洗 卷柏[半两] 泽兰叶[二两] 续断[二两] 熟地黄[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