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对我国传统文人画及创作的影响探究

合集下载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东方世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佛教对中国人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乃至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词汇、名称概念等都源自佛教经文。

比如:烦恼、利益、因缘、境界、实际、傲慢、执著、勇猛精进、极乐、慈悲、忏悔、不可思议等等词语均出自佛教经典。

包括现在的日常用语,如果脱离了佛教,简直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了。

又比如,在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容源自佛教,如盂兰盆会、腊八粥等民俗活动,就直接源自佛教节日。

可以这样说,不理解佛教,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也正因为佛教有机的融入了中国文化,我们都通常依靠中国的语境来理解佛教,这反而让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从而导致很多不明究竟的人对佛教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佛教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了伦理、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另外还充实了思想,弥补了我国在精神世界某些方面存在的空白,并且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佛教善于以事物喻人的精神世界。

若以一条河流作为比喻,印度是佛教须弥山的左岸,中亚西域是佛教的中岸,中日韩是佛教的右岸。

要知道中国佛教是什么样,就必须回到源头中国的道教中去。

就像中国人千百年来锲而不舍寻找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一样。

佛教修行者都知道,东方人对佛陀所说“此岸”和“彼岸”的理解认知,并不是完全指一个地方、一种境界,也不是完全指人生最终的归宿,而更主要的是强调破除“执著”这个“此岸”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无漏智慧”——解脱这个彼岸。

这样讲的意思是更进一步说明此岸不一定是原地,“彼岸”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会心当处即是。

所谓善恶一念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意即在此。

比如在《坛经》中,六祖惠能所讲之净地,并不是具有八万四千里之遥,而是当下便是,即:“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是佛”。

从某种意义上讲,净土也是彼岸,除去心中烦恼达到内心宁静也是彼岸,又如《心经》中所讲之“波罗蜜”,也是“彼岸”之意。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印度佛教及其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与印度的绘画都是独立发展的,彼此并无多大相似之处。

当时,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楚画为基础,以雄伟、深沉、浪漫为审美倾向的艺术雏形,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已相当卓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优秀资质。

但从中国绘画的总体看,仍未脱去原始古拙的遗痕,还只是一种简单、直觉的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行为。

直至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聪慧的华夏民族经过分辨、选择、淘汰、消化,才逐渐形成了超越东西方的、成熟而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艺术理论和艺术思维方式。

明·帝释梵天图前殿北壁西侧壁画(局部)北京法海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后汉记》中记载:“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臣蔡愔、蔡景赴天竺录求佛法,并携佛经、释迦牟尼像返回京都。

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料记载,也是佛教绘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或许这其中含有太多传说的成份,但有一史实可以肯定,即印度佛教绘画在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一世纪的西汉和东汉,是一个充满杀戮和毁灭的历史时期。

阶级之间、家族之间、民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都十分尖锐,整个社会弥漫着血腥和死亡。

老百姓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生活苦不堪言。

就连皇家贵族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权势、金钱、美女、生命,一切的一切,刹那间都可能灰飞烟灭。

野蛮、残酷、悲苦的社会现实,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万分迷惘与困惑。

人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幻想,在无奈中寻求逃避苦难的种种途径和方式。

然而,社会现实让人们失望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巫术让人们失望了,传统朴素哲学也让人们失望了。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源远流长,它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并不是单一、孤立着发展的,而是与我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斗争。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佛教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的宗教,并且尽情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绽放异彩.。

佛教教义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了根,而中国文学也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而呈现出了佛教融入文学之中的一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佛教;文学作品;文人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自东晋以后,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中国文学的内在思维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很多富有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也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之士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而与之相伴着的,则是文学体裁在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比如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它的结构宏阔精美,语言也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神奇丰富的想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西游记》还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它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等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因而,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佛家讲求的是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这是佛教对名著本身内在影响的又一体现。

而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他本乃天地之生灵,却因大闹天宫而犯下弥天大错,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

本以为从此结下厄运,但之后又因护送师傅西天取经有功而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唐僧,只因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而被罚轮回转世,但最后却也成了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得以去西天求取真经。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学对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

佛学对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

佛学对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第一篇:佛学对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佛学对我国传统文人画及创作的影响探究摘要: 自从佛学提出了一系列认识逻辑后, 绘画才有了对“意象”、“意境”、“佛教思想境”价值目标的追求, 绘画才有了真正的面向主体心灵与画面主体的价值定位, 也才有了后世的一系列价值观和传统绘画精神的嬗变。

可以说佛教思想对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最终佛教思想宗美学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佛教思想对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佛教思想宗;文人画;审美思维方式;意境佛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主要在于传统绘画精英的“文人画”及其创作主体, 即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一、佛教思想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佛教思想宗以非理性的直觉体验, 瞬间的不可喻的顿悟, 自然含蓄、模糊朦胧的表达, 活泼随意的参悟与体验为特征, 形成了与中国过去旧思维方式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很大差别的思维方式。

中唐以后, 它渗入了士大夫之中, 并与那种追求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与追求幽静情远的审美情趣相融合,正好促成了中国式的艺术思维方式的产生。

文人们在绘画中不自觉地适用了佛教思想宗的思维方式, 逐渐形成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色的创作方式,以自我感受为主、探索领悟艺术哲理和情感的欣赏方式, 及自然、简炼、含蓄的表现三者合一的艺术思维模式。

佛教思想宗不仅在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给艺术, 尤其是文人画带来了经验, 而且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等方面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

佛教思想宗对文人画的影响, 不仅表现在画家把佛教思想思、佛教思想趣引入了作品中, 而且表现在佛教思想的精神改变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 促进了艺术家审美思想的转变。

唐朝后期, 封建社会由兴盛开始走向衰败, 继之而起的是五代十国的战乱与纷争。

社会的巨变,使中国的上层士人们一时难以适应, 于是心理上失望、空虚, 性格上却越来越细腻、敏感、脆弱, 内心也逐渐走向封闭和自我逃避。

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TBRM•:<术研究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O刘广忠佛教始于汉明帝时期,《资治通鉴》记载:“帝梦金人,身高丈六,项佩日轮,光芒四射,金色灿烂,匕行亍殿。

”明帝遂派蔡惜等人西访,遇迦叶摩腾及竺法兰持佛像、舍利、贝叶经东来。

一行人来到洛阳后,明帝赐建白马寺。

自此佛教止始传入中原。

此后在历代皇帝的推崇F,学佛、礼佛成为时尚,佛教造像艺术也开始兴盛起來。

绘画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佛教利用这种功能寓教义于艺术,把中国绘画当成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

“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绘画艺术的功能被充分利用。

“佛像有汁:妙相,八十种好”,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充分发挥门身的艺术才能,对■佛教造像艺术的程式化、类型化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在注重太现人物个性特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把佛教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审美上。

佛教艺术的审美思想是佛教思想的形象展示,通过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佛教的“造像图影,颂赞膜拜”成为包括皇公贵族在内的善男信女修功立徳的主要活动。

佛教的兴盛大力推动了中I斤1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佛经对西方极乐世界描述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东晋高僧支遁对此这样描述:“西方有国,国名安养,回辽廻邈,路逾恒沙,非无待者,不能游ttjjiii,非不疾者,焉能致其速,其佛号阿弥陀,晋言无站:寿,国无E制班爵之序,以佛为君,〔乘为教,男女各化育尸莲花之中,无有胎序之秽也。

馆宇宫殿,悉以七宝,皆自然悬构,制出人匠,苑囿池沼,蔚为奇荣,E沈天于渊薮,寓俳仰而率真,闾阖无扇于琼林,玉响天谐于箫管、冥雷陨华以阖境神风,指占而:纳新。

甘露微化而醴被,蕙风导*主而芳流,了«音应感而肃响,恿泽厶垂而沛清……”支遁对极乐世界的描述在敦煌莫高窟220窟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组净七:经变》人物众多,楼阁亭台,包罗万象,把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描绘得淋漓尽致。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传入近两千年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以其基本教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文学艺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一、佛教的传入及其教义1、佛教传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1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东汉以来,佛教被看作黄老道术的一种,曹魏早期佛教受到了限制。

但到了魏国中期,这种禁令便松弛下来。

魏少帝嘉平(249~254)以后,昙柯迦罗、康僧铠、昙谛等僧人又先后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

东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佛教是由南下和北上两路传入的。

东吴佛教的开创,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中意义重大。

佛教从东吴一开始,便与江南学风之间有了微妙的联系,与儒学靠拢的倾向也很明显。

例如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有着对应的关系: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北朝的“洞窟佛光”、南朝四百八十寺,发展到唐代时期,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唐太宗对佛教虽不热心,但他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现。

如我们今天还津津乐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及“唐僧取经”。

随后的宋王朝总结了历史上灭佛和崇佛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适当扶持佛教,“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另一方面又注意对佛教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不致脱离政权的束缚。

宋代佛家世俗化加剧,在思想领域体现为“三教合一”思想和对君主权威的信奉;在庙宇管理上体现为“五山十刹”的划分。

浅析“佛家文化”对中国画理论发展的影响

浅析“佛家文化”对中国画理论发展的影响

80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刘肖敏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要的三大学派是佛家、儒家和道家。

自汉朝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以来,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结合,并进行中国化、综合化,产生了以道家的宇宙观为指导,儒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用,佛家的因果报应剐恶行善的俗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化体系及其各文化组因,对中国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画;佛学;因缘;圆融一、“因与缘”佛家的“因缘所生法”来源于《阿念经》,“因缘所生法”是佛家认识事物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因”是指“起因”,任何一件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存在一个“因”。

如果因与法离开了“缘”的条件,显然是达不到“法”的,因此“缘”在“因”与“法”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缘”的认识可以说是达到“法”的条件,“因”源于“缘”,没有“缘”也就没有“因”,只有在“因缘”的结合下才能达到“法”的境界,这便是“因缘所生法”的本意。

虽然“因”生于“缘”,因缘为一体,但“心”才是因缘的源头,是由于人的“心识”才产生了“缘”。

“缘”在佛学理论中解释为:“缘”由“攀”而生,故称之为“攀缘”。

所谓“攀缘”是指人的“心识”所产生的作用。

就如人眼见到的景物,身体接触的感觉,耳朵听到的声音都是出自于“心识”对事物的“攀缘”。

因此一切“缘”都来源于“心识”,没有“心识”的存在,也就不可能产生“缘”甚至“法”。

由此可见,产生“法”的基本条件是缘与心识,而因缘与心识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想要得到更高的“法”,首先应该提高人的“心识”。

如若从绘画的角度讲,就像学习绘画的人见到好的作品就会去摹仿,这就是所谓的“攀缘”。

摹仿的“心识”站在画法的角度上而言便是“攀缘”,这种“攀缘”虽然也可以学到“法”,但因为“心识”水平不够,最后得到的“法”也只是拥有摹仿的水平。

相反的是,人的“心识”倘若达到一定水平,相应的就会得到很多“法”,这种对“缘”的认识不是表面的,而是超凡的,是从本质上认识到的“缘”,因此最后达到的“法”必然高于原有所见的“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学对我国传统文人画及创作的影响探究
作者:万倩如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
摘要:自从佛学提出了一系列认识逻辑后, 绘画才有了对“意象”、“意境”、“佛教思想境”价值目标的追求, 绘画才有了真正的面向主体心灵与画面主体的价值定位, 也才有了后世的一系列价值观和传统绘画精神的嬗变。

可以说佛教思想对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最终佛教思想宗美学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佛教思想对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佛教思想宗; 文人画; 审美思维方式; 意境
佛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主要在于传统绘画精英的“文人画”及其创作主体, 即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一、佛教思想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佛教思想宗以非理性的直觉体验, 瞬间的不可喻的顿悟, 自然含蓄、模糊朦胧的表达, 活泼随意的参悟与体验为特征, 形成了与中国过去旧思维方式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很大差别的思维方式。

中唐以后, 它渗入了士大夫之中, 并与那种追求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与追求幽静情远的审美情趣相融合,正好促成了中国式的艺术思维方式的产生。

文人们在绘画中不自觉地适用了佛教思想宗的思维方式, 逐渐形成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色的创作方式,以自我感受为主、探索领悟艺术哲理和情感的欣赏方式, 及自然、简练、含蓄的表现三者合一的艺术思维模式。

佛教思想宗不仅在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给艺术, 尤其是文人画带来了经验, 而且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等方面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

佛教思想宗对文人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画家把佛教思想思、佛教思想趣引入了作品中, 而且表现在佛教思想的精神改变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 促进了艺术家审美思想的转变。

唐朝后期, 封建社会由兴盛开始走向衰败, 继之而起的是五代十国的战乱与纷争。

社会的巨变,使中国的上层士人们一时难以适应, 于是心理上失望、空虚, 性格上却越来越细腻、敏感、脆弱, 内心也逐渐走向封闭和自我逃避。

这时, 佛教思想宗乘机入驻了士大夫空虚无聊的内心。

文人与佛教思想师交往日益频繁, 在佛教思想宗适意人生哲学与淡泊自然的生活情趣推动下, 逐渐接受了佛教思想宗, 开始追求一种幽深情远的林下风流的审美情趣。

最早接受佛教思想宗的文人画家是王维, 他曾说过:“宁栖野树林, 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粱肉, 崎岖见王侯。

”这是他向往
追求的清静高洁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 他才写出“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的夜间春山的宁静幽雅; 写出“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的雨后秋山的空明澄净。

北宋人宋迪曾创造过八种山水画的主题: 江山暮雪、洞庭秋月、远浦帆归、渔村落照等。

这些主题与佛教思想诗所表现的对象非常的吻合。

那宁静无人的境地、恬淡的色彩和含蓄的感情, 正是超越尘世、忘却物我的佛教思想宗与文人们意识深层中审美情趣的外化。

明代许多画家如王绂、杜琼、沈周、唐伯虎、文征明等无意仕途, 隐居山中, 过着牧歌式的田园生活。

董其昌不仅是明代著名的大画家兼史论家,而且是一位居士, 他的艺术观受儒、道、佛教思想影响很深。

当时文人都以谈佛教思想为风流逸事, 以交佛教思想为雅洁荣耀。

观董其昌的《米氏云山图》, 画中远处群山逶迤, 淡淡的云雾笼罩着山峰, 山脚下杂树密布, 几处檐角掩映其间。

近景是波平如镜的湖面。

整个画面宁静和谐, 清透雅逸, 意境疏淡, 观后令人心静佛教思想远, 仿佛进入了佛教思想境。

佛教思想在中唐以后流行于世。

它的“自性论”强调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 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它的“顿悟说”, 主张直觉式顿悟思维方式, 沟通了中国古代整体性思维特点, 这对意境论、妙语说等美学理论的形成, 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意境和佛教思想境, 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意境对文人画的影响, 就是佛教思想对文人画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心﹑写意”的创作认知佛教思想宗强调“心”的作用, 在艺术实践中, 美的法则, 就是心的法则。

具有意境的优秀作品, 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和反映, 而是艺术家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形态。

它来自艺术家心灵深处, 所谓“夫画者, 从于心者也。

”[2]文人画以表现自我内心情感为主, 因此, 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往往不受时空的限制, 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二)“物我同化”的创作追求意境是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渗透中得以表现的。

画家在创作中, 为表现意境, 往往将主观意志渗透到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之中。

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注重直观, 注重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细细嚼味的直觉体验, 从精神与物质的合一, 情感与对象的交融中把握人的本体存在。

作为中国文人, 特别是宋代文人画家直观悟道, 因象观心的“缘起”, 画面大多为暮雪、秋月、烟波、翠竹, 这种朦胧含蓄的形式美感, 皆派生于对月色世界真如妙境的体悟。

佛教思想宗的“物我同化”和“物我两忘”,最终要达到“物我泯灭”超凡脱俗的境界, 这种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但对艺术来说,“物我同化”、“物我两忘”却触及到了创作的内部规律、意境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从佛教思想宗的“物我同化”中得到启迪。

(三)“空、淡、远”的佛教思想境表达人生的境界抽象到形而上的层面总是与审美境界幽然相通的。

“萧条淡泊”、“闲和趣远之心”,是文人审美观的主调。

本来,“淡泊”、“趣远之心”就是与佛教思想境联系在一起的。

佛教思想境是含蓄、朦胧的,不可言喻。

佛教思想境的奥妙, 表现在绘画上, 传达出一种“虚静、空灵、淡远、空灵”的意境, 视为理想的境界。

在艺术形象的处理上, 强调轻形似重精神的意象表现。

不追求自然形象的立体感, 透视感和光色变化, 不以此为目的, 而将“意”提高到首要位置。

强调意象表达, 产生特有的意趣, 采取不似之似、虚与实等艺术手法
描绘形象, 目的在于表现意境的朦胧美。

朦胧含蓄是佛教思想境的特征, 也是意境最重要的审美形态。

总之,无论在唐宋诗词中, 还是在元明清的绘画中, 我们都可以领略到在暮色如烟, 翠竹似墨的幽境中, 士大夫面对这静静的自然, 空寂的宇宙抒发着内心恬淡的情思。

又在对宇宙、自然的静静的观照中, 领略到人生的哲理, 把它含化到心灵深处。

这种包含了自然、恬淡的感情与静、空灵的物象所表现的朦胧含蓄的艺术境界, 人们则称之为“有佛教思想气”或“有佛教思想意”。

这也许就是“空、淡、远”的图式所透出的佛教思想意吧!
参考文献:
[1] 马刚: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形的美学理念[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2] 钟捷:浅议意象人物画造型特点[J]。

美术之友, 2008, (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