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2011
农业气象学

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 ℃的情况下才能 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10 ℃的持续期视为农 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均温累加 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根据积温的多少 ,我国自南向北可以分成热带、亚热带、暖温 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另外,还有 一个地势高、气候寒冷、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 气候区。
昆明学院
(4)光热、水分的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photothemal water
水、热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 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因夏季风不稳定,气 象灾害频繁。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 、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的影响范围最大。如华北地区春季 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但降水较少,易造成春旱;7、8 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 流,高温少雨,形成伏旱。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强烈的降温会使 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昆明学院
昆明学院
1.农业气象的基础理论的研究
重点研究农业生物 生育及产量形成的农业 气象理论、农业气候资 源生产潜力的理论、农 业小气候的调控理论、 农业气象系统中物资传 输与能量转化过程及其 模式。
昆明学院
昆明学院
热带季风气候
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海 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年积温 >=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 15℃,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 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 ,终年无霜。
昆明学院
亚热带季风气候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6 理论:26 实验:10 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种子、植保等先修课程: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知识。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使用教材:刘江、许秀娟主编,《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主要参考书:钱允祺主编,《农业气象学》,兴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马秀玲等主编,《农业气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陈端生、龚绍先主编,《农业气象灾害》,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气象学》本课程使选择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和基本气象观测为其主要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变化规律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农业气象时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习专业课和参加毕业实习时提供必要的农业气象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自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与实习课两部分内容,其目的是便于学生掌握植物生产和环境等类所必须的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气象观测及农田小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以及对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技能。
使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逐步实现农业高产稳产。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21 辐射 52 温度 33 水分 34 风和气压 25 天气及天气预报 26 气象灾害 47 气候 38 农田小气候 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中,应按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
2.绪论及第一、二、三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基础理论部分,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切实掌握为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3.重点要深入介绍反复使用,难点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
4.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其中重点内容必须到达大学基础课的要求,由于学时数少,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应作适度的联系和启发。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候是指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密切有关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分等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 少的因子;也包括旱、涝、霜冻、大风等不利气候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也影响农作物 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大气重要生存环境和 物质能量基础
大气提供了可供农业 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
农业气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气象条件对畜禽 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储藏、运输、保鲜的影响等。畜牧气象的研究还 可为制订畜牧气候区划提供依据。
农业气象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森林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子对森林的组成和分 布有重要的影响:热带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寒温带植被主要是落叶松;在中国,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才 有森林;风力直接制约着森林的蒸腾。反之,森林对大气也具有多重影响。它能调节气温、涵养水源、净化空气、 改善局地小气候等
19世纪中叶起西方在中国沿海陆续开展气象观测。1912年直隶农事试验总场设立农业测侯所。1922年竺可桢 发表"气象与农业之关系“一文,我国气象学家陆续发表一批农业气象论文和教材,但长期战乱使中国农业气象事 业基本停顿。
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科技革命,农业气象科学理论与技术迅速发展。 50年代以后热量平衡与空气动力学方法开始应用于农田水分平衡与灌溉管理,60年代英国J.L Monteith改进了 1948年Penman自由水面蒸发量公式,提出可用于植被蒸散量估算的PenmanMonteith公式。60年代以后各国开展 土壤一植被一大气连续体和人工气候室模拟实验研究。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气象 学在观测方法、实验手段、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式研究方面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80年代以来,以荷兰Wit学派 的WOFOST和美国CERES为代表,作物模型研制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已广泛应用于生产。
农业气象学习题1-5.doc

D、大气科学农业气象学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题:1、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3、农业气象学是(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4、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平行)观测。
三、单项选择题: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D )。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2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B )。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四、多项选择题:1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索的有(A、B、C)o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肥2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五、问答题: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分)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绪论名词解释题:1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气象学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填空题: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单项选择题: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大气科学)。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D、大气科学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B多项选择题: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BC )。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肥力A、B、C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A、B、D问答题: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分)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农业气象学原理-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农业气象学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农业气象学是农业与气象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研究气候、天气、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以及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技术与方法。
农业气象学通过研究气候变化、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因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联,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系统阐述。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描述本文的组织架构和逻辑顺序。
通常包括对各个章节的简要介绍和内容概括,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可以提到本文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关联性和相互呼应关系,以及各部分内容的主旨和重点。
同时也可以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读者所期望获取的知识和信息。
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业气象学的原理,系统地介绍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对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农业气象学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加深读者对农业气象学的认识,促进农业生产和气象领域的交叉融合,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正文2.1 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利用气象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气候、天气对农作物、畜牧、林业等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通过气象预测、气象信息服务等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农业气象学包括对气候、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畜牧业、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以及通过气象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合理的气象服务,包括天气预报、气候资源评估、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等。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气象要素、气象变量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疾病虫害、水资源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气象因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决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气象年景分析

夏 降水 比较集 中 , 中齐齐 哈尔 南部 、 其 大庆 、 绥化 、 佳 木 斯 、 鸭 山 、 台河 、 双 七 鸡西 比常年多 l成左 右 , 其它
地 区 比常 年 少 1 左 右 ; 季 气 温 略 高 。 省 平 均 比 成 夏 全
b 大 田生 长 期 2 1 . 0 1年 的气 象 条 件对 大 田作 物生 长是 比较有 利 的。整 个 夏 季 降水 正 常 , 气温 略
件 的地 方要 及早 做 好消雹 、 防涝 、 阶段性 干旱 等各 抗 项 准备 工作 . 其要 注 意做 好 各 项 防治 农业 病 虫 害 尤 的工作 。
( 0) 02
2 1 年 度 垦 区农 机 管 理 干 部 培 训 班 在 哈 举 办 0 1
2 1 年 度 垦 区农 机 管理 干部 培 训 班 于 2 1 01 0 1年 1月 2  ̄2 0 1日在 哈尔 滨举 办 , 加 培 训 的有 黑 龙 江 参 垦 区各 分 局 、 农 场 的农 机 管 理 干部 及 安 全 监 理 人 各
凯 斯 纽 荷 兰机 械 ( 尔 滨 ) 限公 司 哈 有
地 址 : 尔 滨 市 南 岗 区 哈 双 路 4 8号 哈 8
邮 编 :5 0 8 1 0 8 电话 : 4 l8 7 7 2 8 7 2 7 0 5一6 0 2 5 6 0 5 9 凯 斯 纽 荷 兰 新 疆 联 络 处 饭 店 A座 1 0 l 2室 邮编 :3 0 0 8 0 0
.
地 址 : 鲁 木 齐 市 五 一 路 1 0号 鸿 福 大 乌 6
则 不仅 功率 更大 , 配置 也更 为先 进 : 动机为 高压 其 发 共 轨喷射 系统 , 为 高效 省油 。变 速 箱 采用 的是 电 更 如 去年 , 因此 建议 各地 禁止 越 区种植 , 将早 、 、 要 中 晚 熟 品种进 行合 理 的搭 配 , 量不 要种 植 极 晚熟 品种 。 尽 b 精 心 做 好 备 春 耕 工 作 , 选 种 子 , 早 检 修 . 精 提 农机 具 , 住有 利 天 气 及 早进 行 整地 、 地 、 粪 等 抓 耙 送
农业气象学文章

农业气象学文章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利用的学科。
气象因素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气候与作物生长、气象灾害与农业防灾减灾、农业生产与气象服务、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其中,气候与作物生长是农业气象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降水、光照、风速等因素上。
其中,气温是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理和生化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降水对作物的生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光照和风速也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它们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蒸发,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帮助农民科学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和管理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品质。
同时,农业气象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参考,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和趋势,帮助农民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气象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气象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乱流:流体在各方向上的不规则运动称为乱流,也称湍流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段的向周围空间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和放出的辐射之差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光暗变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进行发育阶段(开花结果)的影响太阳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值气温直减率: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生物学零度: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最低)温度活动温度:高于和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气候系统:指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反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等压面:空间气压相同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的以年为周期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大范围地区盛行的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梯度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台风: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称为台风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现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天气规律、诊断现在天气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从而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一门科学气候:指某一地区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气候带:是根据气象要素或气候因子带状性的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地带判断分析1、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低纬度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很小,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故气温年较差很小。
中高纬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冬季则相反,冬夏获得的热量其差别很大,故气温年较差则大2、.高山、高原紫外线含量比较多,植物根部发达,茎节短小,叶面狭窄:√。
因为海拔越高,大气柱越短,大气稀薄且含水汽和尘粒少,太阳直接辐射越强,散射辐射越弱,地面接受的太阳总辐射越强,这样就出现了题目所述现象3、大气增温主要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引起的:×。
因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是很弱的,所以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的现象很不明显。
但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却很强,同时,通过乱流的方式,可将地面热量大量输送到空气中,因此,大气增温主要来自下垫面4、过饱和空气是最稳定的:×。
饱和空气是稳定的,过饱和空气是不稳定的,因为在过饱和空气中,超出限度的那部分水汽会发生凝结,使之重新回到饱和状态5、阳伞效应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阳伞效应是指大气中微尘和二氧化碳的增加,犹如在太阳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6、低温冷害对植物的危害指的是低于0℃的低温:×。
低温冷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有时甚至是在20℃左右时,引起农作物的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7、云雾山中产名茶:√。
因为雾吸收并阻挡短波紫外线,促进茶的营养生长,延长营养生长期,提高产量8、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
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能够使空气沿力的方向由高压向低压作加速运动,有了空气的运动,才有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产生,所以说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9、焚风是一种有害的风:×。
焚风有害也有益。
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时,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10、露点温度是一种表示空气温度的物理量:×。
露点温度是表示空气湿度的一个量简答1、简述光照时间与植物引种之间的关系?①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之可能性较大。
②对短日照作物来说,南方品种北引:由于北方生长季内日照时间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严重的甚至不能抽穗与开花结实,为使其能及时成熟,宜引用较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较弱的品种;③对长日照作物来说,北方品种南引,由于日照时间短将延迟发育与成熟。
南方品种北引反之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层?依据:大气温度和水汽的垂直分布,电离现象,扰动程度等。
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3、简述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及防御措施?答:寒潮的主要特征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
寒潮的防御措施:1、做好寒潮预报工作,使人们做好各种防寒防冻准备。
2、物理防寒法,即采取机械措施防止冻害的发生。
如熏烟法、灌水法、覆盖法等。
3、农作物防寒法,即通过培育耐寒作用品种,选择开花晚、成熟早的作物品种。
在寒潮来临之前,迅速完成生长期,避免农作物的冻害4、为什么γm一定小于γd?因为饱和的湿空气相对于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而言,在升降过程中还伴随着水汽的凝结和蒸发,释放或吸收潜热。
当空气上升时,气压减小使温度降低,而水汽凝结又造成温度升高;当空气下降时,气压增大使温度升高,而蒸发又使温度降低,两种过程相互作用,使得饱和的湿空气比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升降过程中引起的温度变化要缓慢,所以γm一定小于γd5、简述农田蒸散的主要特点?(1)农田蒸散不限于土壤表面的水分,还包括植物根系层土壤的水分;(2)植物通过叶片气孔的张闭,可自行调节叶片蒸腾强度,从而影响农田蒸散;(3)蒸腾主要在白天,而土壤蒸发则昼夜均可进行;(4)蒸散面不仅是土面,还有叶面、茎面等植株表面6、中国气候大陆性强的主要表现?答:(1)气温的年、日变化大;(2)冬季寒冷,南北温差悬殊,夏季炎热,全国气温普遍较高。
最冷月多出现在1月份,最热月多出现在7月份;(3)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4)春温高于秋温7、为什么晴朗无云天空呈蔚蓝色,旭日和夕阳呈红色?答:当晴朗无云、大气干洁时,被散射的光线以波长较短的蓝光为主,故天空呈蔚蓝色。
清晨和傍晚时,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则被散射减弱得较少而蓝紫光散射损失较多,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大气对红橙光透过的多而对蓝紫光则透过得较少,旭日和夕阳时因为通过的大气量大,蓝紫光被散射殆尽,遂呈红色。
8、高大的山脉对气候有何影响?高大的山脉在水平方向上是气候的分界线。
因山脉阻挡,使北方的冷空气不易南下,南方的暖湿气流难以北上。
如位于新疆的天山山脉是南疆暖温带与北疆中温带的分界线;秦岭山脉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线。
高大的山脉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垂直气候带。
低纬度的一些高大山脉长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及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9、地形如何影响气温日较差?凸地风速较大,乱流作用强,气温日较差比平地小;而凹地通风不良,且夜间常为冷空气泻流汇合之地,故气温日较差比平地大10、简述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持续性、交替性和阶段性论述1、试述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的农业意义。
(1)太阳辐射光谱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
(2)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能杀死病菌孢子,能抑制作物,促进种子发芽,促进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和纤维素的含量。
(3)可见光具有光效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料。
(4)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热量条件。
对作物的萌芽和生长有刺激作用,但不能直接被植物叶绿素吸收。
2、试述积温在农业上的应用。
(1)用来分析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积温是根据一个地区多年的气温观测资料求得的,因此积温的多少,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资源状况,作为规划种植制度、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作物的重要依据。
(2)作为作物引种和新品种推广的科学依据积温是作物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外地引种或进行新品种推广时,必须了解该品种的积温需求,再与引种或推广地区的积温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引种或推广的可能性,避免盲目性。
(3)农业气象服务积温可以作为物候期、收获期、病虫害发生期等预报的重要依据(4)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积温模式3、试述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降水包括降水时期、降水强度、降水时间、降水量、降水性质等方面都会对作物产生影响。
如果各方面都能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即“风调雨顺”,则能获得丰收;否则欠收。
甚至出现涝灾、旱灾、雹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造成巨大影响4、试述风与农业的关系。
一)有利影响(1)促进空气流通,调节农田热烈和水汽,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2)不断补充农田CO2,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3)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温度,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4)不断改变枝叶方位,充分获取阳光,提高光合作用;(5)在植物花期,帮助传粉;(6)传播植物种子,有利于繁殖。
(二)不利影响(1)大风造成机械伤害——植物倒伏、折枝、落花落果等;(2)干燥条件下,使植物蒸腾失水过度而干枯;(3)对土壤造成风蚀,加速沙漠化,还造成植物裸根,风沙附着在植物上,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刮起尘土落在植物花的柱头上,阻碍授粉受精;(5)沿海地区海风使植物表面留下一层盐分,造成抗盐性弱的植物失水萎蔫。
(三)调节措施(1)带状种植;(2)合理间、套作;(3)设置防风墙、风障畦;(4)建造农田防护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