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分型及诊断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分型及诊断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分型及诊断摘要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于卒中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出现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概要介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分型及诊断。
ABSTRACT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a clinical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ed cognitive function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a stroke event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multiple factors,which can seriously affect the patient’s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ts epidemiology,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KEy WORDS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epidemiology;diagnosis卒中是我國目前人们的第一大死因,也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症的第二大因素。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我国现有卒中后存活患者700万人,不同地区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在(260 ~719)/10万人间,每年新发卒中患者200万人,同时有165万人因卒中死亡,因卒中死亡人数占所有死因的22.45%[1]。
卒中后存活患者中有7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残,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都有所减退,给社会、家庭和本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1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及其流行病学PSCI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一种亚型,其强调了以卒中事件作为认知功能受损发生或发展的触发点。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摘要】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幸存者往往伴有认知功能障碍。
卒中的发生对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诱导及加重作用,而临床上存在因认识不足而不能及时有效干预的问题。
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及治疗的相关研究作一述评,以期为将来探索提供思路。
【关键词】卒中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流行病学神经心理学治疗张晓玲,主任医师、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硕士生导师,嘉兴市第二医院大内科主任兼神经内科主任,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学科神经病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国家脑卒中筛查和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浙江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二届委员,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头痛学组委员,嘉兴市医学会大内科学会和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嘉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嘉兴市脑卒中医疗质量与控制中心主任,嘉兴市第二批“1030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从事内科及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9年,有扎实的基本功,熟悉内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擅长神经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和脑病的抢救,尤其在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早期康复和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变性病的诊治等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及经验。
主持并参与省、市课题10余项,先后获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在SCI、中华系列和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卒中已成为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的第二大危险因素。
卒中事件发生后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称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impairment,PSCI),PSCI包括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SD),病因涉及血管性因素及退行性变因素。
PSCI的提出,强调了卒中与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的时间顺序以及内在因果关系。
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一、概述:脑卒中因为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以及其可预防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一方面的兴趣在于积极的预防,另一方面的兴趣在于积极的治疗。
功能的恢复、认知的恢复、情绪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共同成为评价治疗效果,影响病人生活回归和社会回归的重要指标。
人们已经越来越多的重视认知功能对病人转归的影响,研究渐多。
这是可喜的变化。
对于脑高级神经功能暨认知功能的认识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当时的代表理论是功能定位学说:代表性的例子是Broca的语言定位报告。
二十世纪的重要学说是功能系统学说,代表性的例子是XXX的“基本功能联合区的学说”:调解觉醒状态的联合区——脑干的网状系统为主;接受加工和保存信息的联合区——颞顶枕以及其联合区;产生意图、制定规划程序、控制调节执行的联合区——前额叶为主。
二十一世纪随着研究手段的提高,人们对认知功能在脑内的结构分布有了新的认识,同时验证了XXX的思想之一:高级心理活动的脑皮质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结合日益增多的影像以及功能影像的手段,在脑卒中的认知功能评价中得到了更多的有关认知功能与脑结构关系的新认识。
比如过去一直认为执行功能密切相关于额叶的功能,脑卒中后的研究显示执行功能相关于一个广泛联系的网络,涉及顶叶,扣带回,运动前区,枕叶以及颞叶,皮层下结构(基底节和丘脑)以及幕下机构如小脑和桥脑。
另一个重要的认知功能,视空间与结构功能,也是通过卒中后的大量研究证实了认知功能相关脑结构的系统性以及非固定性。
比如,40%的幕下脑卒中病人有时空间以及结构功能的障碍,一系列的研究显示视空间的功能有双侧半球的额、顶、颞、枕叶以及基底节,丘脑,小脑共同参与。
不仅幕下病变可以引起视空间与结构功能的障碍,而且左右半球的病变都影响视空间功能的改变。
二、认知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信息的加工过程是体现认知功能的重要内容:从知觉功能——选择、组织分类各器官接收的刺激——到记忆功能:编码和贮存信息并推理形成概念——再决定如何以语言或行动做出反应,每一步都涉及了诸多的神经心理相关的不同内容。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1.Shaik MA, et al. J Am Med Dir Assoc. 2016 Apr 1;17(4):343-7.
流行病学
卒中使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发生的时间 提前10年
认知功能受损伴卒中史 认知功能受损不伴卒中史 痴呆伴卒中史 痴呆不伴卒中史
• 一项意大利社区人群的研究,涉及7930位61岁以上(平均年龄72.6岁)的老 年人,调查卒中对痴呆及非痴呆的认知损害的影响1
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概念的比较
痴呆阶段
VCI-ND VaD
MD
AD
PSCI
特指卒中事件后出现的认知障碍, 是 VCI的一种亚型
VCI
VCIND: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 VaD:血管性痴呆 MD:混合型痴呆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
AD:阿尔茨海默病 VCI:血管性认知障碍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模式
13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的内容
1 Part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概念 2 Part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 3 Part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筛查和诊断 4 Part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干预
14
主要内容
15
卒中后认知障碍概念
•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指在卒中这一临床事件发生以后 出现的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强调了卒中与 认知障碍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两者之间临床管理的相关性
PSCI病程
• 脑血管疾病使大脑处于危险,在缺血性卒中后进展为MCI或痴呆,也 可以使MCI者恶化而为PSD
不同类型痴呆
卒中
VaD AD
MD
脑血管病
大脑处于 危险
认知功能完整
MCI
痴呆前期阶段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指的是在中风或脑损伤后出现的认知障碍现象,主要包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减弱、空间感知障碍等。
该疾病常常给患者、家庭、医生等带来很大困扰,因此早期确诊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1. DSM-5标准DSM-5是美国心理学协会所发布的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和障碍的诊断标准。
其中,DSM-5认知功能障碍分类下包括三种类型:轻度认知障碍、神经性痴呆和无特定类型的痴呆症。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可以被归为其中的一类。
DSM-5对于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阵发性遗忘一些重要的信息;- 难以完成复杂的生活日常活动;- 在社交或工作场合中经常遇到记忆或信息处理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标准必须同时存在,才能被认为是轻度认知障碍。
对于神经性痴呆或无特定类型的痴呆症的诊断标准,则需要更加复杂。
一般来说,这两种类型的疾病需要确诊的可能性较大是在年迈阶段(>65岁)。
2. Hachinski缺血指数Hachinski缺血指数是一种诊断痴呆症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方法。
它需要计算一个得分表,包括了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 受访者是否经常出现头痛、失眠等不适;- 人格变化,如情绪波动性变化等;- 集中注意力障碍;- 记忆力受损;- 一些行为举动,如疑虑过度等。
通过统计得分得到的结果,可以对患者进行判断,判断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程度,进而采取更精准的辅助检查。
3. MMSE量表MMSE是指“迷你精神状态测试量表”。
它是一种用于歧管和基层医疗机构中确定痴呆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短期测评方法。
MMSE包括多个不同方面的问题,例如:记忆能力、注意力、时空定向力等。
与其他测评工具不同,MMSE更加思考的是能否在短时间内综合分析患者的不同方面,从而评估其整体能力水平。
总之,以上介绍的三种方法仅仅是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诊断方法,并不意味着可以被完全准确识别。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尼麦角林:口服,勿咀嚼,30-60mg/次,分3次服用
孙清己 .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尼麦角林治疗淤血阻窍型中风后认知障碍45例.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173-174
PSCI中西医结合治疗
菖蒲益智汤+尼莫地平
菖蒲益智汤:菖蒲、郁金、地龙、丹参、赤芍、云苓各15g,川芎9g,黄连、泽 泻各6g。水煎取汁服用,每剂400mL,每天服用1剂,早晚温服)治疗 尼莫地平:口服,30 mg/次,3次/d。
3.复方苁蓉益智胶囊(首乌、荷叶、地龙、肉苁蓉、漏芦 等):可以改善言谈不和首尾、时作时止,转盼遗忘,语后 便忘、思量不能,神思不聚,言语懒,兴趣索然,烦躁易怒 4.灯灯盏参麦胶囊(灯盏、细心、人参、麦冬、五味子): 扩张微动脉,改善微循环,促进脑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脑 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抗氧化应激等
盛云姣 .复方菖蒲益智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00-101
PSCI中西医结合治疗
益肾化瘀方+盐酸多奈哌齐片
益肾化瘀方:熟地黄、菟丝子、 石菖蒲、山茱萸、肉苁蓉、丹参各15g,法半夏、 红花、 远志、 当归、川芎、 地龙、 陈皮各10g。乏力明显者加党参15g ;夜尿频多、大便溏薄 者加补骨脂15g、 益智仁15g ; 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15g ;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20g 、首 乌藤 20g 。日1剂, 水煎取汁300ml ,分早、晚2次温服。 盐酸多奈哌齐片:10mg/d,一日一次。
PSCI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舍曲林(50mg/d) 有效提高卒中患者的执行能力 可能机制:促进血管及神经发生、调节胆碱 能传递、调节海马可塑性等有关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卒中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日益成为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临床关注的重点。
PSCI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卒中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本文旨在通过专家共识的形式,总结国内外关于PSCI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管理策略。
共识内容涵盖了PSCI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诊断评估方法、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旨在为PSCI患者的全面管理和康复提供指导。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促进PSCI领域的研究进展,提高临床医师对PSCI的认识和管理水平,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交流,不断完善和优化PSCI的管理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指卒中后出现的各种认知功能损害,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等。
PSCI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生率在卒中后患者中相当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在流行病学方面,PSCI的确切发生率因研究方法和诊断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总体来说,大约有一半的卒中患者会出现某种形式的认知障碍。
PSCI的发生率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卒中部位、卒中严重程度以及合并症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表现方面,PSCI的症状多样,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常见的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语言障碍和视空间障碍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问题。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和职业能力,还可能导致其家庭和社会角色的改变。
因此,对于卒中后患者,及时评估其认知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专业的认知评估工具,可以及早发现PSCI,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1PSCI的概念1.1概念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卒中后谵妄和一过性认知损伤等可早期恢复,PSCI 诊断常常要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评估来最终确定。
纵观国内外指南以及目前的临床实践,PSCI诊断的确立应当具备三个要素:(1)明确的卒中诊断:临床或影像证据支持的卒中诊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2)存在认知损害:患者主诉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历临床医师判断卒中事件后出现认知损害,且神经心理学证据证实存在一个以上认知领域功能损害或较以往认知减退的证据。
(3)卒中和认知损害的时序关系: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3~6个月。
PSCI按照认知受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非聪慧(PSCIND)和卒中后聪慧(PSD)。
1.2与血管性认知障碍概念的比较VCI诊断尺度中要求有明确的脑血管病相干临床或影像证据,但不一定要求有卒中病史。
作为VCI的一种亚型,PSCI 强调的是卒中事件触发认知功能障碍,早期便可发生,并可被早期辨认、办理和干预。
2PSCI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2.1流行病学由于研究纳入人群、失访率、评估工具、诊断方法等方面的不同,PSCI流行病学数据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2.2危险因素从预防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卒中相关因素及影像学特征;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卒中前认知损害及卒中并发症(表1)。
3PSCI的诊断与评估PSCI的明确诊断需求举行临床、影像、神经心理三个方面的评估。
3.1神经心理评估神经心理评估是识别和诊断PSCI,也是观察认知受损严重程度和疗效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3.1.1卒中急性期的神经心理评估卒中急性期阶段,认知、情感评估并非最紧迫的任务。
但卒中急性期的认知评估可用于展望PSCI的发生,有助于PSCI高危人群的早期辨认和早期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分型及诊断作者:陈洁杨康傅毅来源:《上海医药》2018年第17期摘要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于卒中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出现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概要介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分型及诊断。
关键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诊断中图分类号:R74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8)17-0003-02Epidemi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CHEN Jie, YANG Kang, FU Yi*(Department of Neurology, Ruijin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ABSTRACT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a clinical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ed cognitive function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a stroke event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multiple factors,which can seriously affect the patient’s health and quali ty of life. Its epidemiology,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KEy WORDS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epidemiology; diagnosis卒中是我国目前人们的第一大死因,也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症的第二大因素。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我国现有卒中后存活患者700万人,不同地区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在(260 ~ 719)/10万人间,每年新发卒中患者200万人,同时有165万人因卒中死亡,因卒中死亡人数占所有死因的22.45%[1]。
卒中后存活患者中有7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残,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都有所减退,给社会、家庭和本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1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及其流行病学PSCI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一种亚型,其强调了以卒中事件作为认知功能受损发生或发展的触发点。
PSCI为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卒中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出现的达到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包括执行能力或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减退。
卒中对已存在的脑退行性疾病也是一个可促进疾病进展的重要时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在卒中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出现认知功能受损进展也属于PSCI。
在卒中后存活患者中,PSCI的总发病率达25% ~ 70%。
在欧洲地区,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评估,PSCI的发病率为25% ~ 40%。
印度PSCI的发病率为45.1%[2],我国PSCI的发病率约为55.9%[3]。
PSCI发病率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是采用的PSCI诊断标准不同、卒中的分类不同(如卒中的发生时间、类型、发作次数等)和人口学因素不同(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有研究按PSCI的发生时间进行分组(早发型和迟发型)并展开随访,发现卒中后3个月时早发型PSCI组的痴呆症发病率为25%,卒中后1年时迟发型PSCI组的痴呆症发病率为32%,卒中后急性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达70%以上[4]。
此外,卒中多次发生对PSCI的发生有累积作用,初发卒中患者中有10%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多次卒中患者的该发病率达30%[5]。
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迟发型PSCI与脑功能长期受损相关,这类患者卒中后的痴呆症发病率是无卒中者血管性痴呆症发病率的3 ~ 5倍[6]。
PSCI不仅发病率高,且还会提高患者的死亡率。
一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599例卒中后患者,采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随访18个月后发现,卒中后非痴呆症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PSCIND)患者的死亡率为8%,卒中后痴呆症(post-stroke dementia, PSD)患者的死亡率则为50%;5年终末事件调查结果显示,PSCIND 患者的死亡率为25%,PSD患者的死亡率则达60%[7]。
2 PSCI的分型可根据PSCI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两型[8]:1)PSCIND 卒中后出现的程度较轻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个认知功能域受损,但尚未影响到其日常生活能力。
2)PSD PSD是最为常见的血管性痴呆症类型之一,患者≥1个认知功能域受损,并已严重影响到其日常生活能力。
也可参考血管性痴呆症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特征对PSCI进行分型[8]:1)多发梗死型这是PSCI的主要类型,影像学检查可见皮质及皮质下大小不一的多发梗死灶,且大片区域存在脑低灌注表现(特别是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累及丘脑、额叶、颞叶周围甚至外侧裂)。
此型PSCI主要由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或心源性血栓栓塞造成的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引起,其起病突兀,病程有波动或呈阶梯样进展,多有局灶神经功能损伤(表现出偏瘫、偏盲、言语障碍、病理征阳性等),认知功能障碍则表现为某些认知功能域受累而其余认知功能域相对正常。
2)关键部位梗死型关键部位的大、小血管梗死均可引起PSCI,影像学检查可见重要的脑功能区中存在单发或多发梗死灶,临床表现与梗死区域的脑功能相关。
①丘脑梗死为丘脑供血的旁中央动脉梗死可引起意识水平、记忆和学习能力下降(表现为想象力、时间定向力减退和遗忘症等),并可能出现人格和社会行为异常等。
②额叶-扣带回梗死额叶-扣带回梗死主要引起情感功能受损(表现为情感迟钝、目标-定向行为能力受损、脾气变得暴躁和易冲动、性行为异常、意志力减退等)。
③基底前脑梗死基底前脑梗死表现为基底节性失语、情绪障碍、记忆障碍、注意力不能集中、视空间能力障碍和精神症状(淡漠、激动和攻击性等)。
④内侧颞叶和海马体梗死大脑后动脉区域梗死的特征性表现为记忆障碍,此外还有皮质盲、视物变形和视觉失认等,个别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躁动、谵妄等)。
⑤优势角回区域梗死优势角回区域梗死的最常见表现是Gerstmann综合征(手指失认、左右不分、计算障碍和书写困难等)。
3)脑小血管病型此型PSCI常伴有多发陈旧性梗死灶和不同程度的白质病变,有穿支动脉区域或近期梗死,影像学检查可见新发皮质下小梗死灶、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灶、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临床表现与受损部位及其数量相关(参考关键部位梗死型PSCI的临床表现),以执行能力受损和注意力不能集中为主。
4)脑出血型此型PSCI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血肿大小和患者年龄等相关。
5)混合型混合型PSCI是指同时存在以上几种分型或伴有其他类型认知功能障碍如AD 的PSCI。
3 PSCI的诊断PSCI的诊断程序如下:①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路易体痴呆症等)、躯体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和药物依赖性疾病(如部分化疗药物、抗癫痫药物、镇静安眠类药物等)等导致的认知功能受损。
②对卒中后患者常规进行认知功能筛查,根据其病情选用适当的神经心理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③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进行记忆、语言、视空间觉、执行力、注意力和整体认知功能的评估,明确其认知功能受损的范围和程度。
然后,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评估其卒中前的认知功能情况并以此为基线作出PSCI的初步诊断。
④通过影像学检查(如MRI的不同序列图像等)评估患者的脑组织结构及功能、脑血流灌注和脑代谢情况等,推断其PSCI的可能分型。
⑤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如细胞水平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等),参考AD和VCI等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结论。
下面介绍一个典型病例的PSCI诊断过程。
患者王某,女性,75岁,初中文化程度。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2型糖尿病病史20年,长期口服药物控制病情,平日生活可自理。
因“头痛1 d伴恶心、呕吐”来医院就诊,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颞顶叶出血(出血量10 ml)。
治疗2周后复查头颅CT提示,出血在吸收中。
但患者发病以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昼夜颠倒、言语和记忆紊乱、不认识家人、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经评估MMSE评分为18分、MoCA评分为15分。
进一步评估发现,患者的视空间、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和抽象思维等功能均出现损害,故诊断为脑出血、PSCI(PSD、脑出血型)。
4 结语随着对卒中及其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等研究的不断深入,PSCI已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
2015年“世界卒中日”宣言明确提出,“卒中后痴呆症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2月召开的国际卒中会议也提出,“应将认知功能障碍和卒中的干预策略进行整合”[8]。
PSCI对卒中后患者的精神状态及肢体康复有显著影响,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筛查及有效诊断对卒中和卒中后的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1] 王陇德,王金环,彭斌,等.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概要[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4(4): 217-224.[2] Chaudhari TS, Verma R, Garg RK, et al. Clinico-radiological predictors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J]. J Neurol Sci, 2014, 340(1-2): 150-158.[3] 曲艳吉,卓琳,詹思延. 中国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流行病学特征的系统评价[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12): 1294-1301.[4] van der Zwaluw CS, Valentijn SA, Nieuwenhuis-Mark R, et al.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the acute phase poststroke: a predictor of discharge destination? [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1, 20(6): 549-555.[5] Pendlebury ST. Dementia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stroke: rates, time course, and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J]. Int J Stroke, 2012, 7(7): 570-581.[6] Mok VC, Lam BY, Wong A, et al. Early-onset and delayedonset poststroke dementia —revisiting the mechanisms [J]. Nat Rev Neurol, 2017, 13(3): 148-159.[7] Qu Y, Zhuo L, Li N, et al. Prevalence of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hina: a community-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J/OL]. PLoS One, 2015, 10(4): e0122864 [2018-06-17]. doi: 10.1371/journal.pone.0122864.[8] 董强,郭起浩,罗本燕,等.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J]. 中国卒中杂志,2017, 12(6): 51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