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人生优秀教(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李清照诗歌鉴赏教案

李清照诗歌鉴赏教案教案标题:李清照诗歌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习李清照的代表作品,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对李清照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李清照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分析李清照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提问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和印象。
步骤二:学习李清照的代表作品(15分钟)1. 选择几首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如《如梦令》、《声声慢》等,进行逐一解读;2.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主题,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3. 引导学生欣赏李清照诗歌的音韵之美和形象描写。
步骤三:分析李清照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20分钟)1. 介绍李清照诗歌的艺术特点,如婉约主义、抒情性等;2. 分析李清照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步骤四:诗歌鉴赏实践(15分钟)1. 分发李清照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进行鉴赏;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如意象、节奏、韵律等。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李清照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2. 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3. 提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的诗歌创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对李清照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表现;3. 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李清照诗歌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资源:1. 李清照的诗歌选集和相关研究资料;2. 图片、视频和音频素材;3. 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的活动指导。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李清照诗歌朗诵比赛;2.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诗歌讲座;3. 带领学生参观相关文化遗址或艺术展览。
教学李清照词选的课程设计教案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教学李清照词选的课程设计教案。
这个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李清照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唐宋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一、课程目标与重点1.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了解唐宋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认识唐宋词的价值和意义。
3.能够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词作品,掌握李清照的词歌曲曲调以及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通过学习李清照的词歌曲,了解词曲艺术的文化传承和时代发展。
1.2 课程重点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讲解唐宋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分析李清照的词作品。
3.学习李清照的词歌曲,掌握李清照的词曲基本韵律和格律。
4.探讨词曲艺术的文化传承和时代发展,加深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2.1 教学内容1.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唐宋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李清照的代表作品选读(包括《如梦令》、《声声慢》等)。
4.学习李清照的词曲,掌握词曲基本韵律和格律(包括平水韵、蒙山韵等)。
5.词曲艺术的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
2.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唐宋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2.选课:选读李清照的代表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唐宋词。
3.研讨:让学生学习词曲基本韵律和格律,深入探讨词曲艺术的文化传承和时代发展。
4.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自我提高和创新。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播放李清照的词曲视频,让学生感知李清照词曲的艺术魅力。
3.2 学习内容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讲解唐宋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分析李清照的词作品。
3.选读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包括《如梦令》、《声声慢》等。
4.学习李清照的词曲,掌握词曲基本韵律和格律,了解平水韵、蒙山韵等。
5.探讨词曲艺术的文化传承和时代发展,加深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理解。
3.3 巩固环节让学生分组,互相朗诵李清照的词曲,进行交流和分享。
中班李清照古诗教案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中班李清照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女诗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
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学习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背诵李清照的古诗。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局限以及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中。
四、教学准备:1.李清照的古诗选集。
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古代诗人的认识,例如问:“你们知道古代有些诗人吗?”或者“你们有没有听过古诗呢?”2.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李清照,并引发学生对她的兴趣。
Step 2:学习李清照的古诗1.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古诗,并读给学生听。
2.引导学生跟读,逐句解读诗句的意思,并与学生共同讨论诗句的意境。
3.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美感和抒情效果,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李清照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4.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可以仿写李清照的古诗,或者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Step 3:唱诗歌1.将李清照的诗歌集成诗歌歌谣,并教给学生。
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调和音调唱出诗歌的节奏感。
3.组织小组比赛,让学生表演自己对李清照诗歌的理解和演绎。
Step 4:扩展活动1.带领学生观看与李清照诗歌相关的图片、动画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创作活动,通过表达来理解和记忆诗歌。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李清照这位古代女诗人的生平和她的代表作品。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唱诗歌和绘画等扩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们对古诗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中。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答、讨论和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初中语文_《品读诗词里的人生--走进李清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品读诗词里的人生——古诗词鉴赏课(教学设计)【课题背景】诗词是人类对自然、对人生的一种生命体验, 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追求,它是文学的源头,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
在中国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一首首诗词记载着诗人一段段瑰丽的人生,虽历经千年,却弥久芬芳,我们细心品读,依然能够从中找到各种感情共鸣对心灵的慰籍。
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女文学家、词人,她的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她的两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本八年级上册),这些诗词是她杰出的代表作。
这些诗词是她美好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的生动写照,她用饱蘸感情的词句,书写着自己作为女性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和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兴衰变化。
透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认识到李清照独立自主的人格,可以看到她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课旨在透过李清照感受词的魅力,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品词,就是品味人生,品读历史!【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鉴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品读诗词、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经历和诗词作品,感受词人的人品与作品的魅力。
3.用本课学到的鉴赏方法去赏析品味其它的诗词。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朗读,想象体味,感受词的意境,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2、结合作者身世、时代背景,揣摩词人感情,感受词句里的人生。
【教学难点】1、赏析李清照的作品,进而认识到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他人生的轨迹,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2、学以致用,采用品味鉴赏、知人论世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品读其它的诗词。
【教学方法】朗诵品味法:在反复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拓展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品味诗歌的丰富内涵。
质疑探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引导学生诵读李清照的诗词,制作PP课件。
《李清照词》教案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
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
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
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
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女词人李清照,一生的作品很多,那么大家学习了其中的哪些了呢?【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揣摩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难点:理解并积累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法设想】鉴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想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两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1、简介作者(学生读课文题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
词集有《漱玉词》。
2、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复习)(读或背)《如梦令》和《武陵春》。
3、介绍李清照人生遭遇和前后不同风格上面这两首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一首相对轻松、活泼,一首相对愁绪满怀,比较沉重。
)这是为什么?这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出生于官宦人家的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过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结婚后与嫁给赵明诚,与丈夫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但也开始有丈夫在外做官、自己独守空家的孤独和寂寞;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后来受过骗,坐过牢,没有子嗣,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学习新课,感受经典。
(一)学习《醉花阴》1、初读感知。
女生读。
听朗读录音。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领悟《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领悟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如梦令》,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声声慢》,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比较阅读(一)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异同。
(二)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异同。
2.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词的异同。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两首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
五、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
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李清照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领悟其意境和情感,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照诗词人生教案课题:清照诗词人生的鉴赏及主题初探时间:2018 3.12执教者:苗薇薇一.教学目标了解清照的生平,及每个阶段的创作风格特点。
并能够理解代表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感情。
能够将清照的典故事迹作为素材运用的平常的写作中。
二.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同学们,上课!那清照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体会过她“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的豪迈,不同的人在心中也会映射出她的多种不同的侧面,那同学们,知道多少关于清照的事情呢,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交流一下,(提示,可是关于清照的诗歌,她的生平,或者是故乡,或者是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呢,老师感觉,清照和同学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关于她的基本知识呢大家还是很熟悉的,但是我们说呢,了解一个人,要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呀,就像小品里说的,要刨根问底,还得往祖坟里刨。
那下面呢,咱们就一起去刨一刨清照的诗词人生。
2.介绍身世背景,家庭情况⑴首先呢,我们要先对清照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个呢相信很多同学都比较熟悉了,刚刚也有同学提到了,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清照女士的个人档案!⑵同学们都学过历史了吧,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人家女孩子都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那清照是不是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呢?我们下面来一起看一首词,引入《如梦令》(朗读一遍)播放视频找两个同学先朗读一下,然后放视频,再然后全班齐读解释,这首如梦令呢,一共有两首,都是很著名的篇章,写的也很有灵性,同学们可以课下找来读一读。
今天呢我们就着重来看这一首。
A.这里呢老师要问一个问题了。
那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首词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看看它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这首词呢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B.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呀,看到这首词,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提问两个同学。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总结一下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酒喝过了头,由于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于是便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
)好,通过这首词呢,我们可以看出,清照是过的那种封建女子传统的待字闺中的生活么?不是,是吧?那清照为什么可以在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中,始终保持那样一种率真的性情呢?又是怎么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学修养呢?我们要从她的家庭说起⑶他的父亲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
深受轼的赏识。
在古代,凡是中了进士的男子,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了,在社会上都受到尊重,而且可以在朝廷中做官,格非这个人是个清官,清廉,刚正不阿。
她的母亲是王氏。
这个王氏出身可不得了,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王拱辰先后还担任诸多高职。
那我们就想想这个家族培养出来的女,那肯定也应该不是特别一般。
也是知书识礼,贤良淑德的女子。
清照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一步一步的成长,自然也就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女子所能比的。
3.介绍清照的婚姻生活经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转眼间清照年满十八岁了,成为一个大姑娘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么就在这一年呢,清照遇到了他的真命天子,就是明诚。
找个同学起来读一下关于明诚文学常识⑴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诸城龙都街道)人,是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挺之的第三子。
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清照。
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家属受株连。
明诚和清照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
宣和年间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任江宁知府。
两年以后,病逝于建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明诚也属于名门之后了,两人也算是门当户对的。
婚后呢,两个人十分恩爱,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就是品评字画和金石研究。
⑵这里呢给同学们看一首词找一位同学来念一下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是为悼念亡妻所作,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两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大家又没有听说过呀?其中呢,“赌书消得泼茶香”就是借用了清照和明诚的典故。
这个典故是什么呢,两人由于都喜欢诗文和饮茶,但是当时茶叶是非常名贵的东西,数量不多,那该给谁喝呢?两人就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比赛。
就是随便说一句诗,看谁能记得这句诗是出处是于哪本书的哪卷哪页,赢得人呢就可以喝茶了。
清照呢,非常聪明,记忆力也很好,所以每次基本都是她喝茶。
有一天清照连续饮了好几杯茶了,而明诚一杯也没有喝,正在那里郁闷呢,清照看到明诚那副郁闷的神情然后被逗乐了,手一抖,茶都被泼到书上了。
最后两人都没有喝到茶,但两人的恩爱和志趣相投却被传为了一曲佳话。
⑶但是好景不长呀,明诚受到朝廷的调度要去外地做官,于是两人开始了看似遥遥无期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异地恋。
这在这个阶段呢,清照创作了很多的表达离情别绪的的词,。
比如说这首《醉花阴》A.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
视频,同学读,齐读B.好了,老师要给大家出难题了,老师想问一下,从这首词里,你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有哪些表示这种感情的意象呢?启发段(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
“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情景:她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
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
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⑷清照的《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哈。
好,请坐“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什么意思呢据说,清照把这《醉花阴》写完之后,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明诚,明诚看了以后:就想,写得太好了,怎么就写得这么好呢?先是很感慨,很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她比我写得好呢?这不成啊,于是呢,他就痛下决心,不上班了,请假,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写,制造诗词,制造了五十首词,然后他就把那个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见了陆德夫,德夫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作品怎么样,看了好半天...:说就三句写得好,那明诚说哪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那正是清照所写的。
由此可见清照的文才,不是明诚所能及的,但两人之间类似于儿童之间的那种天真纯洁的感情还是十分让人们羡慕的。
4.人生后期但是好景不长呀。
突然间的国破家亡使清照措不及防,幸福而欢乐的生活就这样被金人的铁骑和丈夫的离世给打破了。
在那样一种孤苦无依,漂泊流落异国他乡之时,清照的身体和精神收到了双重磨难,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那样一种环境中,清照写下了诸多的旷世名作,比如这首《武陵春》⑴解读诗。
A.看一下这首词的背景,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词是宋高宗五年(1135)作者避难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同学读,齐读。
下面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词B.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上阕,找一位同学试着翻译一下(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
已经都日上三竿了,我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
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
)好,请坐C.那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通过上阕,看到的怎样一位女子,那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女子的形象的,运用到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D.下面呢,看一下下阕,找一位同学翻译一下春天到了,跟朋友们出去到双溪转一转,看一看,听说那儿的春色是最美好的,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样,快快活活地,像我年轻的时候写的那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可是现在我这样的一副心境,是一种积累起来的,难以释怀的、沉重的心情,小小的舴艋舟怎么能载得动呢?E.那在这里,同学们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么,能告诉老师,作者的心情通篇是怎样变化么?(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刚刚词人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这里呢我们来看“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