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 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教案标题:李清照《永遇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永遇乐》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李清照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她有初步了解。
阅读与分析: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先默读一遍;2.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景物描写和隐喻等元素;3.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欣赏与朗读:1. 教师朗读《永遇乐》,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音韵和节奏;2. 分组让学生互相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3.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使用合适的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展示个人理解和感受。
创作与表达:1. 提供一些关于爱情、离别或自然等主题的词语,让学生自由组织这些词语写一首类似《永遇乐》的诗歌;2. 学生可以选择以李清照的诗歌为灵感,或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3.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尝试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总结与评价:1.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鼓励互相欣赏和评价;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他们对诗歌主题和意象的理解;3. 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的诗歌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以及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课后继续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然后进行小组分享;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活动,加深对古代文学的了解;3.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苏轼、辛弃疾等,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案评估:1. 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永遇乐》的意象和主题的分析能力;3.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4.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教案延伸:1. 将学生的创作作品收集整理,出版成小册子或展览;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3. 设计更多关于古代文学的教案,拓展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2)

永遇乐【教课目标】 1 领会诗歌思想感情2学习诗人磨炼词语的功夫3认识李清照与赵明诚【教课方法】讲解【教课时数】 1 课时一、李清照1、见课文说明 12、李清照与赵明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女文学家百里挑一,但北宋的李清照(1084 年 ~1151 年? )倒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优异的、稀有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有名女词人。
她的诗词近千年来向来极受人们欢迎,大凡中国人,只需不是文盲,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她的词句。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系山东济南章丘人氏。
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为有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
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善文章。
因为她出身仕宦之家,自小生活优胜,遇到优异的文化教育,并且生性聪慧,勤劳勤学。
所以善于于词,亦工于诗文,精通乐律,能书善画。
她的父亲母亲都以为假如李清照是男儿身,考中功名如同手到擒来。
从李清照初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读出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她曾作《如梦令》,描绘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喜生活:常记溪亭日暮,陶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个时代的婚姻不可以自主,像这样一位才思俱佳的女子要能经过父亲母亲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
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
李清照 18 岁时,在汴京与其成婚。
她与赵明诚,相互都懂得赏识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两人情味相投,常投诗报词,恩爱特别。
赵明诚热爱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故意研究金石学( 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识 ,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遗迹) 。
当时赵明诚仍是在校的学生,每个月朔、望之时才能告假回家。
所以李清照一方面帮助丈夫整理、考据、鉴识金石,一方面在闺中等候丈夫半月一次的相聚。
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有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子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傍晚后,有幽香盈袖。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学设计【黄群峰】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作品的特色。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运用的艺术手法。
【预习重点】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预习难点】理解课文运用的艺术手法。
【预习内容】一、回顾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总结其词的前后两期的不同特色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作家, 被后人誉为“婉约正宗”。
作品有《漱玉词》。
2、她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可分为活泼聪慧的少女词和多愁善感的思妇词。
借词抒发她少女生活的甜美、少妇生活的闲愁。
如:《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语成谶,昭示着她不幸的一生3、后期的孤苦感时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堪称“乱世中的美神”如:《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字音:铺翠冠(guān)儿捻(niǎn)金雪柳簇(cù)带争济(jǐ)楚风鬟(huán)霜鬓三、据你对词的了解,试着给本词加一题目,试分析此词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五、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2、了解此词乐景写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李清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教学难点】了解此词乐景写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1、正音:铺翠冠(guān)儿捻(niǎn)金雪柳簇(cù)带争济(jǐ)楚风鬟(huán)霜鬓2、据你对词的了解,试着给本词加一题目,试分析此词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①《永遇乐·元宵》②后期作品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①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情,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体现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作者、风格和时代北宋——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柳永秦观南宋——豪放派: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姜夔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能力;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比较南宋文学和北宋文学进行讨论。
2. 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30分钟)2.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2.2 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2.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4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5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和声韵效果;3.2 学生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3.3 学生个人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4. 个人表达(20分钟)4.1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感悟和理解;4.2 全班共同欣赏学生的表达,并进行评价和点评;4.3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激励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5.2 教师介绍其他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李清照的《永遇乐》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能进行个人表达。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书面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3.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3篇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第 1 篇高中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
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
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
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
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
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
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高中语文_永遇乐(李清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永遇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风格。
2.理解诗词蕴涵的思想情感。
3.学习分析词眼和用典,进一步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目标2和3【预习自测】1、字音乍.暖(zhà) 将.息(jiānɡ)风鬟.霜鬓(huán)捻.(niǎn) 簇.带(cù) 憔悴..(qiáo cuì)2、词语释义①记得偏重三五..: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最难将息..:_______________③独自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④簇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济楚⑤这次第..:____________3、名句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
②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③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④元宵佳节,融和天气,________________?⑤来相召,香车宝马,_______________。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永遇乐》(落日熔金)上阕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用节日的欢快反衬心情的悲凉,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主观感受;下阕则主要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发泄内心的故国之思和沦落之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二)仔细的研读课文,找出词中关键词语或句子,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分组讨论注意合作推选代表,交流成果。
把疑难问题提交班级讨论1.今日元宵节的景象如何?作者的情绪怎样?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客观欢快)人在何处岂无风雨(主观悲凉)患难后漠然心态2.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的图景,与全词的意境是否吻合?【提示】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邀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
永遇乐李清照教案

永遇乐李清照教案教案标题:《永遇乐》李清照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他们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她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李清照,了解她的作品等。
第二步: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
2.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押韵和节奏等。
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押韵词,理解作者的用意。
4.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步: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他们理解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的影响。
3.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深层次问题,如作者的情感、诗歌的象征意义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步:创作活动(20分钟)1. 鼓励学生以《永遇乐》为题,创作自己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提示,如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描绘自然景色等。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诗歌,提高创作的质量。
3. 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分享给全班。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关于《永遇乐》的知识和理解。
2.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创作,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资源:1. 李清照的画像和简要介绍2. 《永遇乐》的诗歌原文3. 诗歌分析和创作的提示4. 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探讨李清照的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
【教学目的】1 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2 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功夫
3 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 课时
一、李清照
1、见课文注释1
2、李清照与赵明诚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女文学家凤毛麟角,但北宋的李清照(1084年~1151年?)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著名女词人。
她的诗词近千年来一直极受人们欢迎,大凡中国人,只要不是文盲,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她的词句。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系山东济南章丘人氏。
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
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善文章。
由于她出身仕宦之家,自小生活优越,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生性聪颖,勤奋好学。
所以擅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
她的父母都认为如果李清照是男儿身,考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
从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个时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
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
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其结婚。
她与赵明诚,彼此都懂得欣赏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两人情趣相投,常投诗报词,恩爱非常。
赵明诚酷爱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刻意研究金石学(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
当时赵明诚还是在校的学生,每月朔、望之时才能请假回家。
因此李清照一方面帮助丈夫整理、考证、鉴别金石,一方面在闺中等待丈夫半月一次的相聚。
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環记》记载,赵明诚接到该词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混杂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不幸的是,这种幸福美满的生活没能维持多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得罪权臣蔡京而被罢官。
不久,赵挺便死于政治斗争中,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家的故乡青州。
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
尽管生活过得很清苦,但是他们夫妇每得一罕见之物便共同校勘、鉴赏,其乐融融。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宋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
第二年,也就是他们结婚29年后,赵明诚死于建康太守任上。
赵明诚的死给李清照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满目惨淡使得她更感凄楚悲凉。
于是,李清照带着丈夫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等物流徙于各地,最后才落脚于杭州。
经过数年的努力,李清照将丈夫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认真校正誊录,并作了一些增补,集成了《金石录》(30卷)。
这个时期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的李清照,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
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宋徽宗、宋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不仅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在词的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她提出过词“自有一种风格”的看法,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
李清照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词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
至于李清照逝于哪一年已经不可考究,不过她晚年的痛苦除了山河破碎之外,就是对丈夫的怀念之情。
二、串讲诗歌
1、创作背景
作于流寓临安(今杭州)之时。
题为“元宵”,借传统题材,抒发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
2、具体分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金色的太阳缓缓西下,灰色的云层渐渐合拢。
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想起已故的丈夫赵明诚。
纵然街头烟柳,笛里梅花捎来点点春意,也逗不起丝毫游兴。
上门邀她观灯的酒朋诗侣,都被婉言谢绝。
词的上片写今日元宵,天气融和,春意初临,友人邀约赴诗酒盛会。
但,春意初临,乍暖还寒,天气融合,风雨转眼将至,友人相召,只能婉言谢绝——这一切,皆因“人在何处”,是凄凉的心境使然。
我们从中读出了沧桑巨变给主人留下的心理创伤。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最难忘,北宋的汴京。
那时她还是闺阁千金,对一年一的元宵佳节特别重视。
女伴们相偕观灯,一个个打扮得整整齐齐,花枝招展。
如今呢,形容憔悴,两鬓染霜,最怕在灯火阑珊的夜里抛头露面。
唉,不如闭门深坐,听那些呆儿痴女说说笑笑。
下片铺写昔日元宵的热闹场景。
“如今憔悴”数语又由忆昔折回忆伤今,也交代了上片之所以意兴阑珊的缘由。
他人欢笑融乐,自己却独自一人,无人陪伴。
长歌之哀伤,过于恸哭,这就是词作的感人之处。
昔盛而今衰,物是而人非,是贯串全篇的意脉。
词人选择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两相对衬,既有力突出了自甘孤寂的女主人形象,同时也借这种盛衰、哀乐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语言,平淡家常几近口语。
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深刻的情感流程。
浅显更显深情,通俗不伤雅致。
由此见李清照词的锤炼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