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1教学目标一、读,读出故事内容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三、读出故事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精卫填海〞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三〕指出以下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忧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

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四〕指出以下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五〕指出以下句中“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六〕指出以下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七〕指出以下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杂然:杂然相许〔纷纷〕且焉置土石〔哪里〕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固:汝心之固〔顽固〕且:年且九十〔将近〕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且焉置土石〔况且〕〔八〕将以下省略句补充完整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九〕将以下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三、读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听范读录音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5、全班齐读6、全班背诵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其作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生:讲故事。

(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愚公移山教案15篇

愚公移山教案15篇

•••••••••••••••••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教案1一、活动目标: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1、幼儿用书20~21页。

2、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活动难点: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过程:1、讨论:几个人能搬动一座山吗?(1)小朋友,你觉得只靠几个人的力量能搬动一座大山吗?(2)那么,如果搬山的人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你觉得搬得动吗?引导幼儿重新作出选择。

(3)古代有位老爷爷打算搬山,他是怎么搬的呢?大家先听听故事《愚公移山》吧。

2、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倾听。

(1)愚公家的门前被一座大山堵住了道路,他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引导幼儿说说愚公召开了家庭会议,率领妻子和儿女挑山凿石,开道移山。

(2)你觉得愚公移山辛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结合故事内容说说。

(3)智叟和愚公分别是怎么想的?重点引导幼儿说说两人的对话。

(4)你认为他们谁说得比较合理,听了他们的话,你想要调整你的选择吗?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两人的话的理解,同时调整自己的选择。

(5)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4、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故事。

(1)愚公最后把山搬走了吗?上天为什么要帮助愚公移山呢?引导幼儿说说上天被愚公的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帮助了他。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

就能取得成功。

六、活动反思:通过寓言的学习,幼儿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4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总体思路设计一、预习预备阶段(早自习读)1、10分钟把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到达顺读全文;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忙纠错;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二、预习课(一课时)1、10分钟内,早自习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4、20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习笔记;5、10分钟排演课本剧,沟通预习收获,交换整理预习笔记;三、展现课(一课时)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解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现内容;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预备展现内容;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现;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第一课时预习课一、速读(注意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1、了解文章出处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冀()州始龀()一厝雍()南措施:结合课下解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纳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1、解词疑难例举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达于汉阴()2、译句例举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③甚矣,汝之不惠④其如土石何?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1、复述故事2、了解构造第一局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其次局部: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解疑难,马上行动;第三局部: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第四局部: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愚公移山》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__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六、教学设计与内容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

)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

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

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

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

)讲得非常好。

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

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一一、设计思路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感知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案
第一课时
一、在朗读中理解词句
1.朗读正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3.三读课文,疏通词句
4.四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二、了解故事情节:
1.《愚公移山》按照先后顺序一共描写了以下几幅图景:
二山雄壮图——()——()
——()——神惧帝感移山图
2.用课文原句填空:
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移山的建议得到大家赞同的句子:
结果怎么样:
三、课后思考:
1.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2.愚公愚不愚?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一、读出疑问
1.看到《愚公移山》这个题目,很多人就会惊愕。

就会“啊”一声。

愚公?名字怎么这么怪呢?移山?小山包吗?可能吗?
2.默读课文课文第1、2段,找出自己惊愕的地方。

3.我们为什么惊愕?
山太高大人员太少工具简陋路途遥远——困难太大
4.读到此处,你觉得人们会怎么议论愚公?
用几个成语俗语形容一下愚公:
不自量力蚍蜉撼大树螳臂当车乃蛤蟆想吃天鹅肉
5.读第三段,读智叟的话,感受智叟对愚公的批评与嘲讽。

1)“甚矣,汝之不惠!”怎样的语气读?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一句有强烈的讽刺的意味,是通过哪些修辞达到的?
3)“笑”字怎么翻译?
4)你猜想“愚公”名字是怎么来的?
二、读出理解
1. 智叟批评愚公“力量小”,愚公怎么看?
1)读句子,感受人多力量大。

体会“顶针”修辞的作用。

2)愚公移山不是只有“荷担者三夫”?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光长远。

3)至此,我们要由“惊愕”到“”惊叹,由“啊?”到“哦!”了。

4)不过,智叟真没有话来回应愚公了吗?愚公的话中只解决了“力量下”问题,好像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呀?
a.工具简单。

b.路途遥远
2.从愚公的话中可以看出,智叟和愚公已经辩难了很多次。

可智叟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愚公呢?对比愚公,智叟少了什么?
少了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气概;
(夸父、精卫: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少了长远的目光
智叟还会说:你都这么老了,即使山挖平了,你能享受到便利吗?
更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
结论:不怕没办法,只怕没想法!
三、读出自己
1. 人生中遇到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
你刻苦读书,有人却笑话你是书呆子,你还会坚持吗?
2.愚公虽然不被智叟们理解,但他还是有知己。

天帝家人孀妻弱子
1)理解“诚”:敢于挑战困难的决心,坚持不懈的恒心,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
3.拓展:愚公是孤独的,因为常常不被理解,但愚公有一份赤诚之心。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傅雷家书》
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

——周国平《人与永恒》
四、小结
1.理解寓意
愚公移山虽然困难大,但人定胜天,最终移山成功,课文开头就有暗示,是哪个词?结尾呼应的句子是什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2.小结学法:
读出疑问——读出理解——读出自己
五.思考题: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

1.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个苦头呢?绕开山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
2.愚公要完成移山大业,必须要子孙后代都和他有一样的思想才能完成。

可子孙有子孙的想法,就像现在的我们,就觉得移山不好,我们反而要保护环境,修路架桥。

对比我们,他的想法愚蠢多了。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造福后代
困难智叟愚公
巨大安于现状敢于挑战
鼠目寸光目光长远
不怕没办法,只怕没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