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顿科学规范争论中的误解与范式之战

合集下载

默顿规范的理论问题解读

默顿规范的理论问题解读

默顿规范的理论问题解读作者:赵志强徐晓来源:《长安学刊》2011年第04期摘要:默顿科学规范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默顿规范受到众多质疑,陷入发展困境。

对默顿规范进行修正和扩展是寻求其走出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解读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107—02上世纪40年代初默顿在其发表的《论科学与民主》的论文中初次论述了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在社会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四个具有“科学精神”的科学规范,我们通常也称为默顿规范(UCDOS)。

默顿提出的科学规范是默顿对科学社会学最卓越的贡献之一,为当时的社会组织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学者们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知识进行的更为深入的反思,默顿规范也受到了质疑与挑战。

因此,重新解读默顿规范提出的背景和其精神实质,寻求默顿规范在科学发展中走出困境之路对于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默顿规范的提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一战以及接连发生的经济危机,使科学的负面作用暴露无疑,科学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扮演的灰色角色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因此顺势而生的反科学主义思潮气势汹汹,对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尤其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执政德国之后,纳粹政权出于对政治需要对科学群体施行了种族主义政策,提出凡是与非雅利安人进行研究合作或者接受了非雅利安人的科学理论的均被禁止或者限制。

纳粹政权的这一政策本质上就是一种种族主义政策下的种族清洗行为,这一政策实施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被驱逐或者迫害,使德国的科学产生了畸形的发展,给德国甚至世界的科学事业带了巨大的损害。

默顿认为,反科学的精神实质与其他社会制度的精神实质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反科学运动的兴起,每个国家的科学规范和其社会规范都有可能发生冲突。

一旦冲突的发生,“科学的精神实质规范必定就会被牺牲掉了,因为它们的要求与政治上强加于它们的有关的科学有效性与科学价值的标准就会背道而驰。

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几个理论问题篇一: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摘要:默顿规范作为科学知识流通、评价的基本社会学机制是不可或缺的。

默顿规范代表着某种知识以何种方式被评价、以何种标准评价,以检验这种知识是否具有科学上的意义、能否被科学同行所承认的社会学机制。

默顿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小科学时代的科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为研究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这套规范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会随着其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被质疑与动摇。

默顿科学规范理论必须革命,回归到认知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相统一框架中去。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现实[1]1 引言默顿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最早对科学规范开展研究和阐述的学者,是科学规范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

然而,恰恰是科学规范思想,在科学社会学领域曾一度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迄今,这一争论所引发的许多理论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鉴于科学规范直接涉及到从科学制度的角度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我国科学界的学术规范,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等,因而,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评论和澄清有关默顿科学规范思想的若干理论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2 默顿的科学规范2.1科学规范科学规范,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普遍主义,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界的准入资格的规范。

公有主义规范有两重含义,其一,它要求把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偿地交流和使用,反对把科学知识作为创造者的私有财产,要求科学家承认和尊重同行的知识产权。

一个科学家的“知识产权”通过发表其成果而确立,对于这样的“知识产权”其他科学家应予以承认和尊重,即在无偿利用这一成果的同时应该注明其来源非谋利性,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的制度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15

续上页(2.默顿)
方法:用文献、数据等对假说进行验证
结论: 清教无意中刺激了新科学的兴起(潜功能), 科学既受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又受学术发展内在 逻辑支配; 科学研究内部自成体系,科学的ethos,具有相 对独立性。 视角:立足特定群体,寻求与整体的整合
1
作者介绍
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1910. 7. 4~2003. 2. 23) 。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1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师从社会学家P.A.索罗 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G.A.L.萨尔顿,1936年获博士学 位后留校任教 3年。1941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 副教授、教授(1947),吉丁斯讲座教授(1963)。曾任美国 哲学、社会学、社会研究协会会员和主席(1968),美国科 学院院士,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1975),主要著作有: 《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社会理论 与社会结构》(1949)、《站在巨人的肩上》(1965)、《理 论社会学》(1967)、《科学社会学》(1973)等。
4

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范式框架和信息生产)
• • • • • • • • 社会结构与失范 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 科层结构与人格 知识分子在公共科层组织中的作用 对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的贡献 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 影响的模式:地区性和世界性影响力人物 自证预言
16

中层理论的影响
• 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完善 理论融合的尝试; 对社会冲突和变迁的思考 •社会学后现代话语的滥觞 宏大叙事的解构,对多元社会的思考
17

反思:默顿对社会学做了什么?
结构功能主 义 VS 社会 冲突理论

第十章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第十章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第十章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层理论产生的背景,掌握中层理论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功能分析范式和结构分析范式。

教学重难点:中层理论的概念、特点、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失范的形式课时安排:3课时一、生平简介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一贫民区,1931年毕业于坦普尔大学,1931年-1936年在哈佛大学学习,受教于索罗金、萨顿、帕森斯,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年-1941年在图兰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自1941年起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1974年获得该校位数极少的“大学教授”资格,1979年退休,被列为特殊服务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

担任过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56-1957);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主席(1975-1976);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研究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著作:《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1936年(博士论文)《社会结构与失范》1938年《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年《论理论社会学》1967年《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1973年研究领域多样性:理论、方法论、组织、相关群体、大众传播理论、科层制与个性、越轨行为与社会异常、医护职业、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最突出的社会学研究成就:1、社会学理论第一,重视对经验性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建立“适中”的理论,提出功能分析的11条具体范式。

第二,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他强调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强制作用,总结出了社会学结构分析的基本程序。

第三,强调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并提出了大量的已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学术语,如角色丛、地位丛、显功能、隐功能、反功能、参照群体等。

角色丛、地位丛核心家庭显功能、隐功能:祈雨仪式、奴隶制度的显功能就是增加美国南方的经济生产力,而同时它也具有一种潜在的功能,即增加了南方白种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的社会地位。

反功能: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新的生产过程与技术装备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生产工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

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

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10年前,我发表了一篇论文《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不可通约的”术语吗?》。

在那篇论文中,我对所提出的问题做了否定性的回答。

因为爱因斯坦在1946年撰写、1949年发表的“自述”中,马赫在1905年出版的《认识与谬误》、可能在1895/1896年的系列讲演“探究的心理学和逻辑”中,都曾经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使用了“不可通约的”(incommensurable,inkommensurabler)术语――先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在本文,我拟通过手头的资料论证,库恩也不是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意义上首次使用“范式”(paradigm)术语的人。

众所周知,库恩的“范式”概念是《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中心概念,其内涵十分丰赡,据说他的这一概念在书中至少有21种用法。

范式是科学活动的实体,是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

范式是由理论要素、心理要素以及联结这两个要素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要素组成的。

理论要素包括概念、原理、定律、公式、实验技术和设备等;心理要素包括科学家团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心理功能,诸如信念、直觉、审美、灵感、顿悟、价值判断等;本体论、方法论要素起着世界观、思维方式、研究纲领的作用,以此指导科学共同体的工作。

不用说,英语中的“范式”(paradigm)一词源远流长。

据1999年出版的《梅里亚姆-韦伯斯特新学院词典》第九版(Merriam-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Ninth Edition)解释,paradigm出自晚期拉丁语paradigma,而后者来自希腊语paradeigma,15世纪进入英语语汇。

paradigm其意有三:1)范例、样式,尤其是特别清楚或典型的例子和原型;2)表示一个词在它的所有变化中的变格或变位;3)科学学派或学科的哲学框架或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内,理论、定律、概括以及为支持它们而做的实验被系统地阐述。

关于默顿规范研究的简述

关于默顿规范研究的简述

关于默顿规范研究的简述关于默顿规范研究的简述摘要:默顿规范被提出之后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

在默顿工作的基础上,默顿学派的其他成员又对这一科学规范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修正与补充。

但随着科学自身发生变化以及科学哲学新思想的出现,学界开始对默顿规范进行反思与批评。

笔者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试简述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默顿规范继承拓展批评默顿(R.K.Merton)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因此默顿也被尊称为“科学社会学之父”。

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精神特质即科学活动应遵循的四条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学界将这四条规范统称为默顿规范。

作为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默顿规范自被提出之日就在学界引起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得到了默顿学派不同程度的继承与扩展,可是随着科学和科学哲学新思想的发展,也有学者对默顿规范进行了质疑与否定。

本文试图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学界对默顿规范的发展、和对默顿规范的质疑及默顿学派的回应的相关思想。

一默顿规范的提出背景与内容(一)默顿规范提出的时代背景在1938年的《科学与社会秩序》一文中,默顿就认为对科学的敌意可能产生于两类条件,“第一类条件属于逻辑性的,尽管不一定是经验证实的结论,即认为科学的结构或方法不利于满足重要价值的需要;第二类条件主要包括非逻辑性因素,它基于这样一种感觉即包含在科学的精神特质中的情感与存在于其他制度中的情感是不相容的[1]”。

并指出“1933年之后的纳碎德国的情况即表明了改变或消弱科学活动的逻辑和非逻辑因素共同作用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的妨碍是政治结构和民族主义信条变化出乎意料的副产品[2]”。

纳粹主义“按照种族纯洁性的信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强行规定了这样的政治标准,即必须:出身于‘雅利安’家族并且公开赞同纳粹的目的,实际上所有不能达到这一标准[1] R.K.默顿.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5[2] R.K.默顿.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5的人都被排斥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之外[1]”,这种种族清洗的结果就是消弱了德国的科学。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Sinoss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Sinoss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重读默顿《科学界的规范结构》马来平(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济南 250100)摘要:《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所做的工作对于默顿学派科学规范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和奠基性的。

该文所提出的四条规范旨在从不同的侧面堵塞人和社会因素污染科学知识内容的渠道,进而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方式,塑造着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形成了科学的独特“精神气质”。

有人批评默顿的科学规范是主观的、不真实的,其实,默顿的本意在于强调,按照科学体制性目标的要求,科学家就“应当”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而批评者恰恰忽视了“应然”和“实然”的界限。

此外,科学家的行为受多种因素支配,科学界出现某些失范现象是正常的和难免的,不过,从主流和根本上看,科学家还是基本遵循科学规范的。

关键词:科学规范;科学规范的内在联系; 真实性;“应然”;“实然”最近,惊闻素有科学社会学之父之称的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已于今年2月23日溘逝,嗟叹不已。

沉痛之余,撰成此文,略表哀悼之情。

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和他的老师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结构主义社会学的诞生,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由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在体制化过程中与文化、经济、军事等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转变为基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着力分析科学体制的规范结构、社会关系和运行机制等。

通常以这一转变为界河,人们把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代表性成果是其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后期的代表性成果是《科学界的规范结构》(1942年)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年)两篇经典性论文。

以这两篇论文为肇始的科学规范研究和科学奖励制度研究,是默顿学派科学体制社会学的核心内容。

科学社会学所开展的科学规范研究,不仅对于深刻理解科学共同体的本质,以及从社会体制的角度理解科学的本质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而且,在科学道德研究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默顿的学院科学范式述评

默顿的学院科学范式述评

默顿的学院科学范式述评张 燕(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默顿范式是由默顿及其学生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路线,即把科学看成是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社会体制,并对它进行功能分析。

默顿范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不仅首开对科学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反映出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的新特征,还给出了对科学进行研究的新的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创建了一个独立的新学科———科学社会学。

关键词:默顿范式;科学观;科学共同体;默顿规范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118(2006)0320037203收稿日期63作者简介张燕(6———),女,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一、默顿及其科学社会学11默顿及其成果简介。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KingM ert on,1910-2003)出生于美国费城南部贫民区的一个工人家庭,父母是东欧移民,有犹太血统。

1933年,他在哈佛大学科学史家萨顿指导下写出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发表在萨顿主编的刊物上,既被称为科学史(外史)的开拓性著作,也被称为科学社会学的开拓性著作。

以后,他又发表了一组有深远影响的纲领性研究论文,如《论科学与民主》(后更名为《科学界的规范结构》)(1942)、《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科学界的马太效应》(1968)等,系统建立了这一学科的概念框架。

这方面的成果集中反映在他1973年出版的《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一书,此书成为科学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科学社会学独立和发展,与默顿的研究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在把科学视为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社会体制的前提下,以结构功能分析为基础,以经验研究为特征的理论研究路线被称为默顿范式,这一范式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科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21科学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及理论背景。

科学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从社会背景来看,从默顿1938年发表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到60年代科学社会学走向成熟,在这二十余年中,由于受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科学社会学发展缓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 以 规 定 、 止 、 好 和 许 可 的方 式 表 达 。它 们 借 助 于 制 度 禁 偏
情、 满足莫 名其 妙 的好 奇 心 的利 益 考虑 吗 ?而 Ds tr t ine s i e— ens 范“ de规 既不等 同于利他 主义 , 也不是对 利己主义感兴趣
的行 动 ” 它 是 不 管 科 学 家 的科 研 动机 和利 益 追 求 是 什 么 的 。 ,
et ns 范译 为 “ 利 性 ”, 解 为 “ 学 家无 论 是 何 种 动 机 , 何 种 利 益 追 求 , 须诚 实 、 直 地 对待 科 学 活 s de 规 e 祛 理 科 有 必 正
动 , 造假 欺 骗科 学 共 同体 , 对 社 会 公 众 滥 用权 威 ” 符 合 默 顿 的 原 意 , 更 合 理 。争 论 也 夹杂 着 科 学 社 会 学 不 不 更 也 家基 于 实证 主 义 、 实证 主 义和 建 构 主 义 等 范 式 的 论 战 。我 们 应 该 允许 有 多种 不 同的 解 释 同时 并 存 , 过 多 元 后 通 化 的普 遍 主 义 来把 握 丰 富 的 科 学规 范 。 [ 图分 类 号 ] 7 25 中 B 1 . [ 献标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0 8— 6 8 2 1 )6—00 0 10 2 3 (0 0 0 0 5— 4
邝 小 军
( 南农业 大学 人 文学院 , 湖 湖南 长沙 4 0 2 ) 1 18
[ 键 词 】 顿 ; 学规 范 ; 式 关 默 科 范 [ 摘 要 ] 顿 的科 学规 范 引 发 了长 期 而 广 泛 的 争 论 , 论 存 在 着 对 Ds trs d e 规 范 的 误 解 。 将 Ds t - 默 争 ineet ns i e in r ie
性价值 而合法化。 [3 默顿认为 : ”16 13 现代科学 的精神特质是 由
四 组 制 度 上 必 需 的 规 范 构 成 的 , U ie a s C m u i 即 nvr lm、 o m ns si m、 Ds t etd e 和 OgnzdS et i i n rs n s ie e ra i k p c m。 国 内 多 把 它 们 译 为 e is
13 9 8年 , 顿 ( o et . r n 在 《 学 与 社 会 秩 序 》 默 R b r K Met ) 科 o

的利 益 。追 求 功 名 利 禄 是 利 益 考 虑 , 人 类 利 益 的无 私关 怀 对 是 利 益 考 虑 , 放 求 知 的 热 情 、 足 莫 名 其 妙 的 好 奇 心 也 是 释 满 利 益 考 虑 。 “ 了 科 学 而 科 学 ” 就 是 一 种 释 放 求 知 的 热 为 不
普遍 主 义 、 有 性 、 私 利 性 和 有 组 织 的 怀 疑 主 义 。 科 学 规 公 无
将 Ds t etde 规范理解为 “ ine s ns i r e 为了科学 而科学 ” 实 际上是 ,
用 一 种 科 研 动 机 、 益 考 虑 替 代 了 另 外 的科 研 动 机 、 益 考 利 利 虑 , 犯 了 “ 分 析 的制 度 标 准 与 动 机 标 准 混 淆 了 ” DP3 这 把 3 的 J7 错 误 。“ 够 说 明科 学 家 的行 为 特 征 的 , 对 大 量 动 eet n s 规 范 ds tr e es i sd
Ds tr td e 规 范 , 内多 译 为 “ 私 利 性 ” “ 谋 in e en s ie s 国 无 或 非 利 性 ” 大 都将 它 理 解 为 “ 科 学 家 从 事 科 学 活 动 的 动 机 进 , 对 行 约 束 , 学 家 进 行 研 究 和 提 供 成 果 , 了促 进 知 识 的 扩 展 科 除
文 中 提 出 了 “ 学 的 精 神 特 质 ” 个 概 念 。 14 科 这 9 2年 , 在 他 中对 这 个 概 念 进 行 了系 统 地 阐述 。 “ 学 的 精 神 特 质 是 指 约 科
《 论科学与 民主》 后 以《 ( 科学 与民主的社会结构》 为题 ) 一文 束科 学家的有情感 色彩 的价值 观和 规范 的综合 体。这些 规
《 f q大学 nvr哲 学 h& 学 版 ) Jun齐o iia U 报esy P i 科o c) ora 齐 哈 尔hr学 i》(t(社 会 ScS l Q i i
21年 1月 00 1
No e e 0 v mb r2 1 0
默 顿 科 学 规 范 争 论 中的 误 解 与范 式 之 战
范一经提 出, 便成 为科 学社会 学 的一个重 要概念 , 同时也 是

度性控制 的不 同模 式”D m3 科学 家无论是何 种动 机 , ]7, 有何 种利益追求 , 必须诚实 、 正直 地对 待科研 , 不能造假欺骗科 学 共同体 , 不能对社会公众滥用权威 , 就是 “ 这 祛利性 ” 。祛 利
性 规 范 关 注 的并 不 是 科 学 家 从 事 科 学 研 究 怀 抱 的动 机 、 益 利 是 什 么 , 是 对 动 机 、 益 的 制 度 控 制 』 祛 利 性 规 范 的 而 利 P。 “ 功 能 在 于 尽 可 能 从 “ 共 科 学 知 识 ” 清 洗 、 滤 掉 个 人 或 公 中 过 群 体 的偏 见 和 错 误 , 而 确 保 科 学 知 识 的 客 观 性 。 从 2 科 学 活 动 可 以离 开 利 益 驱 动吗 ? . ] 科 学 活 动是 人
类 有 目的 的实 践 活 动 , 种 活 动 是 不 可 能 完 全 脱 离 人 的利 益 这
个 在 内涵 、 理 性 和 适 用 范 围上 令 人 困 扰 的 概 念 , 发 了 合 引
长期 而 广 泛 的 争 论 。在 默 顿 科 学 规 范 的 争 论 中 , 在 着 对 存 Ds t etd e 规 范 的 误 解 , 夹 杂 着 研 究 者 基 于 实 证 主 i n rs n s ie e 也 义 、 实 证 主义 和 建 构 主 义 等 范 式 的 论 战 。 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