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1)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临床证据不足
尽管已有一些研究支持替奈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 ,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时间窗限制
目前替奈普酶的治疗时间窗相对较短,需要在症状出现后尽快给药 ,这对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和患者的及时就医提出了更高要求。
药物可及性与费用
替奈普酶作为一种新药,其可及性和费用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挑战之 一。
临床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指标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可量化、能反映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 况的指标,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等。
01
评价标准制定
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经验,制定 适合中国患者的评价标准,包括治愈、 显效、有效和无效等。
02
03
评价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 ,对患者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确 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目的和背景
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水平
通过解读专家共识,推广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提高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整 体治疗水平。
指导临床实践
为临床医生提供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具体建议和指导,促 进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现状
高发病率和高死亡
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居民主要 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具有高 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 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7
目 录
• 引言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筛选与评估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及实施细节 • 临床效果评价与长期随访管理策略 • 专家共识总结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3.004通信作者:刘新峰,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xfliu2@vip.163.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共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病因之一,而其中颅内外大血管急性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亚型,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
4.5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human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作为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最充分的治疗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3];但限于其相对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要求,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4]。
另外,相当部分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对rt-PA并不敏感,仅6%~30%能够实现闭塞血管再通,获益程度有限[5]。
近年来,多项国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病变中,早期施行以支架型取栓装置为代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6-10]。
在国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11]于2015年发表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从病例选择、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系统要求。
但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机械取栓设备和技术的推广也存在诸多限制,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别比较大。
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内治疗操作中的具体流程,文中进一步总结国内外近年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完善一套基本完整的操作流程规范,以期为临床参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及处理流程见图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TOAST) 缺血性卒中
心源性
大动脉粥样硬化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
目前国际上基于病因学的其他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分型
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OCSP)分型——依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提示受累血管及梗 塞灶的大小和部位
对预后的预测不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 NIHSS)全面
(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the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评估脑卒中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满分为 42 分 0~1 分 正常或近乎正常;1~4 分 轻度卒中 / 小卒中; 5~15 分 中度卒中;15~20 分 中 - 重度卒中;21~42 分 重度卒 中。 基线评估 >16 分的患者很有可能死亡,而 <6 分的很有可 能恢复良好;每增加 1 分,预后良好的可能性降低 17%。
神内常用其他相关量表
1、Glasgow 昏迷评分(GCS): 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满分为 15 分,表示意识清楚,预后最好;12~14 分为轻度意 识障碍;9~11 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 分以下为昏迷;8分或 以上恢复机会大;3-5分潜在死亡危险 ;最小得分3分,预后 最差。尤其是伴有瞳孔固定或缺乏眼前庭反射 2、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 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
《2016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应用rt-PA静脉溶栓
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 3 h 内 (Ⅰ级推荐,A 级证据)和 3~4. 5 h(Ⅰ级推荐,B 级证据)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 (表2、表3)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 rt-PA 溶栓治疗。 (Ⅰ级推荐,A 级证据) 剂量与给药方法:rt-PA 0. 9 mg/kg(最大剂量为 90 mg) 静脉滴 注,其中10% 在最初 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 90% 药 物溶于 100 ml 的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 1 h, 用药期间及用药 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PPT课件

尿激酶(UK)
02
一种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
酶,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从而溶解血栓。
替奈普酶(TNK-tPA)
03
一种基因工程改造的rt-PA,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强的纤维蛋
白特异性,可能减少出血并发症。
抗凝药物治疗
01
肝素
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 栓形成和扩大。
血管再闭塞预防与处理
术中预防
术后药物治疗
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如 使用保护装置、避免血管内膜损伤等,以 降低血管再闭塞风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血小板、抗凝 等药物治疗,以减少血管再闭塞的发生。
定期复查
再次血管内治疗
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及 时发现并处理血管再闭塞。
对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患者,可根据情况 再次进行血管内治疗。
康复指导原则和方法
个体化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 康复目标、锻炼方式、频 率和持续时间等。
早期康复介入
鼓励患者尽早开始康复锻 炼,以减少残疾程度,提 高生活质量。
综合康复措施
采取多种康复措施,如物 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 治疗等,以促进患者的全 面恢复。
长期随访管理建议
06
患者教育与康复指导
患者教育内容
卒中危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等,并教导预防措施,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血管内治疗相关知识
介绍血管内治疗的目的、方法、风险和预期效果,帮助患者和家属 了解治疗过程。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解释患者所需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和注意事项,强调遵医 嘱服药的重要性。
02
诊断与评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自动保存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自动保存的]](https://img.taocdn.com/s3/m/8a5f5102964bcf84b9d57b28.png)
•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 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 (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 • AIS 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 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 目前 AIS 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 脉溶栓)
• 静脉溶栓 • 动脉溶栓 • 动脉取栓
方法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动脉取栓
优点
最早使用; 传统治疗方式
良好的应用前 景
“时间窗”短; 恢复率高; 致残率和死亡率低; 大血管闭塞再通率高;
缺点
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 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 率低,死亡和残疾率 高
但在目标患者及时间 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 窗选择、最佳治疗流 果 程、远期获 益等方面,尚缺乏肯 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 究的支持
• 起病前已服用他汀的患者,可继续使用他汀(Ⅱa类 推荐,B级证据);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 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 险(Ⅰ类推荐,A级证据)。 • 一般急性缺血性卒中,不推荐扩容、扩 血管治疗(Ⅲ类推荐,B级证据),术后脑灌注 不足者,建议在密切监测下进行扩容治疗(Ⅱb 类推荐,B级证据)。 • 溶栓后及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抗凝尚无 定论,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少 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 选择。
2、脑过度灌注损伤 脑过度灌注是指闭塞脑动脉再通后,缺血脑组织 重新获得血液灌注,同侧脑血流量显著增加,从而 导致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
• 血管再闭塞 闭塞脑动脉再通后再闭塞是 AIS 血管内治疗常 见的并发症,再闭塞和临床症状恶化相关,早期血 管再阻塞预示长期预后不良,原因可能与血栓分 解或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核心的暴露造成血小 板被激活聚集、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 不充分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 溶栓联合抗 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会减少再闭塞的发生。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要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要点引言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卒中的80%。
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
目前被证实有效的AIS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
静脉溶栓随机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进一步证实发病4.5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越早,获益越大。
由于静脉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够通过其获益的患者不到3%,同时其治疗效果依然有巨大的优化空间: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溶栓后3~6个月死亡率未明显降低,高达17.9%,且2/3的患者依然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尤其对合并有大血管闭塞或病情较重的患者效果不佳,其再通率低(13%~18%)。
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AIS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2013年初发表的3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均未能显示血管内治疗相比静脉溶栓的优越性。
随着技术材料以及筛选策略的更新,自2014年底开始,一系列相关研究相继公布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经过筛选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
基于以可回收支架为主的6项机械取栓RCT研究的结果,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对特定的人群取栓治疗给予最高级别的推荐。
2015年至今,机械取栓研究在多方面取得了进展,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联合临床不匹配治疗醒后卒中和晚就诊卒中患者用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DAWN)研究和影像评估筛选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研究3(DEFUSE3)的发表将机械取栓时间窗由原来6 h扩展到24 h。
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AIS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1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1.1 动脉溶栓治疗1.2 机械取栓治疗2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2.1 血管内治疗的目标机械取栓的目的是获得血流再灌注而不是仅实现血管再通,实现再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014 SNACC共识声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

2014年4月,美国神经麻醉与重症监护学会(SNACC)发布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stroke,AIS)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的专家共识声明,旨在供AIS患者的管理者参考使用。
在该共识声明中,AIS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被分为12个主题。
根据标准的美国心脏学会(AHA)证据评价方案进行证据和推荐分级。
手术前评估建议①由于AIS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有限,麻醉的手术前评估应该尽快进行,避免延迟血管内治疗(推荐等级Ⅱb,证据等级B)。
②麻醉医师应遵循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紧急程序标准(见附录A)。
麻醉管理建议与使用GA相比,AIS血管内治疗时使用局部麻醉+清醒镇静的患者死亡率较低,神经学转归较好。
然而,现有文献有限,且现有数据的质量不足以影响临床实践。
使用局部麻醉+镇静有利于在手术期间进行神经学监测,麻醉诱导不会延迟干预措施的进行,但可能使患者暴露于误吸、呼吸抑制和不必要移动的风险中,可能增加手术持续时间。
使用GA有利于气道控制,避免手术中误吸和患者移动,可能减少手术持续时间,但可能使患者暴露于血压波动的风险中,限制干预期间进行神经学监测,要求麻醉提供者经验丰富。
GA也可能导致肺炎和败血症。
如果选择GA,应该使用早期术后神经学评估和拔管的标准方案,使拔管后风险最小化。
无推荐的镇静或GA时使用特定的药物或联合用药。
①建议对因医学原因而插管的患者进行GA(推荐等级Ⅱa,证据等级B)。
②建议对不合作患者和大部分后循环卒中患者进行GA(推荐等级Ⅱa,证据等级B)。
③对气道受保护的合作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镇静和GA均可(推荐等级Ⅱa,证据等级B)。
麻醉相关的操作应该尽快进行,避免延迟血管内治疗。
④对于所有接受局部麻醉+镇静的患者,麻醉提供者应该准备好在需要时快速把局部麻醉+镇静变换为GA(推荐等级Ⅱa,证据等级C)。
⑤应该与神经介入医师密切地交流,基于每例患者的临床特征使麻醉技术和药物的使用个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㊃标准与规范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关键词: 脑缺血;脑梗死;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doi:11.3969/j.issn.1672⁃5921.2014.010.012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㊂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㊁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㊂目前AIS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 4.5h)[1⁃2],且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13%~18%),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足3%,90d死亡和残疾率高达21%和68%[3],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㊂近年来一些新的血管内治疗器械(支架取栓装置及血栓抽吸装置等)相继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㊁血管内取栓㊁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4⁃5],但在目标患者及时间窗选择㊁最佳治疗流程㊁远期获益等方面,尚缺乏肯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㊂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AIS血管内治疗可能仍将作为静脉溶栓禁忌或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一种补充或补救性治疗手段㊂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总结目前AIS血管内治疗已有的国际临床试验的结果及初步证据,同时结合国内本领域内专家意见形成本共识,旨在为AIS血管内治疗提供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策略,同时期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果,以提供理论依据㊂1 适应证和禁忌证1.1 适应证(1)年龄18~80岁;(2)临床诊断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症状>30min且在治疗前未缓解;(3)发病时间8h 内㊁后循环可酌情延长至24h㊂适合动脉溶栓患者的时间窗:前循环发病6h以内,后循环可酌情延长至24h(症状出现时间定义为患者能够被证实的最后正常时间);(4)CT 检查排除颅内出血,且无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早期征象或低密度影[前循环未超过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1/3,后循环未超过脑干体积1/3];(5)多模式或多时相(或单项) 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检查证实责任大血管狭窄或闭塞;(6)患者或法定代理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2 禁忌证(1)有出血性脑血管病史,包括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2)6个月内有严重致残性卒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或颅脑㊁脊柱手术史;(3)卒中时伴发癫痫;(4)血管闭塞的病因初步判定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如颅内动脉夹层;(5)患者存在可能影响神经功能评估的精神或神经疾病病史;(7)可疑的脓毒性栓子或细菌性心内膜炎;(8)生存期预期<90d;(9)已知脑出血㊁蛛网膜下腔出血㊁颅内动静脉畸形或肿瘤病史;(10)最近3个月内存在增加出血风险的疾病,如严重肝脏疾病㊁溃疡性胃肠疾病;(11)过去10d内接受大型手术,有显著创伤或出血疾病;(12)未能控制的高血压,定义为:间隔至少10min的3次重复测量确认收缩压>185mm Hg或舒张压≥110mm Hg;(12)肾功能衰竭,定义为:血清肌酐>2.0g/L(177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GFR]<30ml/(min㊃1.73m2);(13)血小板计数<100×109/L;(14)血糖水平<2.8mmol/L 或>22.2mmol/L;(15)患者正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如华法林,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在48h内使用过肝素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16)临床病史结合过去的影像或临床判断,提示脑梗死为慢性病变;(17)无股动脉搏动者㊂2 血管内治疗方法2.1 动脉内溶栓AIS动脉溶栓的证据主要来自于两项随机试验,PROACT⁃Ⅱ和MCA栓塞局部溶栓干预试验(MELT)[6⁃7]㊂PROACT⁃Ⅱ是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用来验证使用重组尿激酶原对发病6h内的MCA(M1或M2)闭塞患者进行动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㊂意向性分析(ITT)结果显示,主要终点3个月时神经功能良好(mRS评分为0~2分)的发生率动脉溶栓组高于对照组(40%比25%;P=0.04);动脉溶栓组66%的患者MCA实现再通,而对照组仅为18%(P<0.001);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动脉溶栓组为10%,对照组为2%(P= 0.06);两组病死率相似㊂MELT试验比较6h内药物治疗与动脉使用尿激酶治疗,动脉溶栓组主要终点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mRS评分为0~2分)的良好率较对照组高(49.1%比36.8%;P=0.35),总体治疗效果及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与PROACT⁃Ⅱ试验一致㊂前期探索性试验应用小样本研究评估了静脉使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动脉溶栓的疗效㊂卒中介入管理试验(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stroke,IMS) IMSⅠ和IMSⅡ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㊃655㊃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10月18日第11卷第10期 Chin J Cerebrovasc Dis,Oct.18,2014,Vol.11,No.10组的神经功能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㊂随后进行的IMSⅢ研究比较单独rt⁃PA静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后联合动脉内治疗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联合治疗并未显示优势[8⁃9]㊂推荐意见:(1)发病6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或对静脉溶栓无效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动脉溶栓;对于后循环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或对静脉溶栓无效的患者,可相对延长时间窗至24h;(2)动脉溶栓后良好的临床预后取决于治疗开始时间,对适合进行动脉溶栓的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启动患者的筛选㊁转运及多学科参与的 绿色通道”或临床路径㊂2.2 血管内机械开通(支架取栓㊁血栓抽吸及其他方法)血管内机械开通可作为AIS的再灌注方法,也可与药物溶栓联合实现血管再通㊂现有4种装置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AIS血管内再通,即MERCI取栓器系统㊁Penumbra系统㊁Solitaire FR血流恢复装置和TREVO取栓器[10⁃13]㊂AIS取栓装置试验(SWIFT)研究是一项随机前瞻性非劣效性试验[14],比较Solitaire与MERCI取栓系统再通的有效性,入选起病8h内不适合或不能耐受静脉rt⁃PA的患者,预设的中期分析结果导致试验提前停止㊂Solitaire组不伴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成功再通率[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hrombolysis in n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为2~ 3级]为61%,MERCI组为24%(P<0.001),90d预后神经功能评价良好(mRS评分为0~2分)率分别为58%和33% (P=0.001);随后进行的急性血管再通的Solitaire FR血栓去除研究(STAR研究[15])是一项前瞻性㊁多中心㊁临床登记研究,共入组202例起病8h内前循环急性闭塞的卒中患者㊂研究结果显示:使用Solitaire FR取栓装置血管再通率为79.2%,90d的临床结局良好率为57.9%,病死率为6.9%㊂TREVO2研究具有相似的设计[16],比较TREVO取栓器与MERCI取栓器,结果显示TREVO组再通率为86%㊁MERCI 组为60%(P<0.0001);90d的临床结局良好率分别为40%和22%(P=0.01)㊂两项研究均支持新一代的支架取栓装置效果超越了先前的MERCI取栓装置,而与单用药物治疗对比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值得开展㊂MR⁃RESCU研究在设计上探索AIS血管内治疗的最佳时间窗[17],但对发病8h 内通过神经影像筛查出半暗带阳性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后,虽然血管再通率增加,但在神经功能预后方面未显示出任何优势㊂原因可能是对半暗带评估的理解并不能真正反映血管再通及再灌注状态,而是由于良好的侧支血管代偿而被筛出的原因㊂另有一些研究利用特殊神经影像技术筛选出可能获益的半暗带阳性的患者,但神经功能预后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9]㊂推荐意见:(1)对谨慎选择的发病时间8h内的严重卒中患者(后循环可酌情延长至24h),仅推荐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能够在快速影像学指导下,由有经验的神经介入医师实施血管内机械开通治疗,但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尚不肯定,需要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决定;(2)新一代支架取栓装置总体上要优于以往的取栓装置㊂2.3 血管成形术无论是否使用溶栓或取栓术,急诊血管成形术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恢复血流㊂AIS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再通研究(stent⁃assisted recanaliz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ARIS)是非随机的单中心研究,针对责任血管置入支架,特别是在颅内段,对于血流的及时恢复是有效的㊂这项研究提供了对AIS进行血管成形术产生迅速再灌注并临床获益的证据,但尚需更多的研究以支持[20]㊂尽管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潜在的弊端,如在行球囊扩张术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血管痉挛;放置永久性支架后需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存在出血转化的风险;支架置入术可能引起迟发性的支架内狭窄等㊂颅外段颈动脉或颅外段椎动脉血管成形术目前主要用于卒中的预防而非急性期的治疗㊂但在以下两种情况这种治疗可用于急性卒中:脑卒中发生是由于颅外段的颈动脉或椎动脉的血流减少或中断所致,如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或夹层造成的动脉完全或接近完全的闭塞;当颅外段颈动脉闭塞阻碍导管进入颅内动脉时,需要在对远端的颅内闭塞予以干预前,先行颅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21]㊂推荐意见:(1)对谨慎选择的发病时间8h内的严重卒中患者(后循环可酌情延长至24h)㊁动脉溶栓失败的患者或不适合行血管内取栓治疗,合并颅内动脉基础狭窄的患者,仅推荐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由有经验的神经介入医师实施急诊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其疗效仍需进一步随机对照试验证实;(2)非选择性患者进行急诊颈动脉颅外段或椎动脉成形术/支架置入的效果未经证实,仅限用于特定的情况,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责任血管颅外段高度狭窄或夹层引起的AIS㊂3 手术操作原则3.1 麻醉方式的选择根据导管室条件㊁医师经验及患者的配合程度可以选择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㊂3.2 介入治疗方法根据医师经验㊁病变特点及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动脉内溶栓㊁血管内机械开通(机械性取栓㊁血栓抽吸等)或血管成形术㊂推荐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快速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㊁前向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疗法(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及侧支代偿情况等信息㊂3.3 围手术期用药及其他注意事项[22⁃25]3.3.1 药物用法:动脉内溶栓药物选择包括尿激酶和rt⁃PA,最佳剂量和灌注速率尚不确定,推荐动脉使用尿激酶总剂量<80万U,1~2万U/min;rt⁃PA总剂量<40mg,1mg/min,每5~ 10min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以最小剂量达到血管再通标准为宜㊂3.3.2 抗聚药物:对使用血管内机械开通治疗的患者,可于术后开始给予持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需要行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可于术前或置入支架后即刻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300mg口服或鼻饲,术后持续给予阿司匹林100~ 3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1~3个月㊂3.3.3 急诊血管内治疗术中肝素的使用剂量尚有争论,推荐参考剂量:50~70U/kg体质量,静脉团注,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200~300s㊂3.3.4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推荐血管内开通治疗前血压应控制在180/105mm Hg以下;血管内开通治疗后,血压降至合理水平㊂3.3.5 术后监测:术后置患者于神经监护病房,至少24h心电㊁血压监护,24h内复查头部CT和脑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㊁MRA㊁CTA或DSA],同时神经系统全面体格检查,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㊂4 疗效评价及随访4.1 血管造影分级标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经动脉再通治疗,使用TIMI分级[26]与mTICI分级[27]对疗效预测的准确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应用mTICI分级方法明显优于TIMI分级,推荐mTICI 2b级及3级作为AIS血管内治疗技术成功标准[28]㊂见表1㊂表1 mTICI分级标准0级无灌注1级仅有微量的血流通过闭塞段,极少或无灌注2a级前向血流部分灌注小于下游缺血区的一半2b级前向血流部分灌注大于下游缺血区的一半3级前向血流完全灌注下游缺血区 注:灌注定义为毛细血管显影或脑实质染色4.2 疗效评价疗效评价为术后90d的临床预后评估,使用mRS标准, mRS<2分为预后良好,mRS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标准;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标准为NIHSS评分较术前增加≥4分㊂4.3 随访建议分别于术后24h和1㊁3㊁6㊁12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全面检查,行mRS和NIHSS评分,并行相关脑血管检查(TCD㊁MRA㊁CTA或DSA);当怀疑病变血管再次闭塞时,行CTA或直接行血管造影检查;1年后建议每6个月复查1次㊂5 并发症与处理[29]5.1 出血转化出血转化是AIS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㊂原因可能与血管壁损伤㊁再灌注损伤㊁溶栓药物使用以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㊁抗凝治疗有关,出血多发生在溶栓后36h 内㊂一般认为超时间窗㊁术前血压偏高(收缩压>180mm Hg,舒张压>100mm Hg)㊁头部CT已显示低密度改变的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或血管内治疗易发生出血转化并发症㊂处理可参考AIS脑出血转化处理原则㊂5.2 脑过度灌注损伤脑过度灌注是指闭塞脑动脉再通后,缺血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液灌注,同侧脑血流量显著增加,从而导致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㊂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处理㊂5.3 血管再闭塞闭塞脑动脉再通后再闭塞是AIS血管内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再闭塞和临床症状恶化相关,早期血管再阻塞预示长期预后不良,原因可能与血栓分解或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核心的暴露造成血小板被激活聚集㊁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不充分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㊂溶栓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会减少再闭塞的发生㊂有报道,联合应用GPⅡb/Ⅲa抑制剂可减少再闭塞发生和治疗再闭塞,但尚缺乏相关随机对照研究证据,需审慎使用[30]㊂5.4 其他并发症包括血管夹层㊁应激性消化道溃疡㊁心血管并发症㊁穿刺部位并发症㊁对比剂过敏㊁对比剂肾病等,参照一般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处理方案[31]㊂推荐意见:(1)AIS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溶栓㊁血管内取栓㊁血管成形术等),应该在设备完善㊁技术力量较强的卒中中心,由有经验的神经介入医师组成的团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患者的选择㊁评估和血管内治疗操作㊂(2)设备选择新一代支架取栓装置总体上要优于以往的取栓装置㊂补充说明: (1)本共识内容用于指导临床医师实践,不具有法律约束性质;(2)共识内容会根据新的临床证据随时更新;(3)写作小组人员构成涵盖神经内科学㊁神经外科学㊁神经放射学等相关领域专家㊂参加讨论专家名单(按姓氏首字拼音排列)曹亦宾(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㊁陈康宁(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㊁董可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㊁范一木(天津环湖医院)㊁高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㊁高连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㊁高宗恩(胜利油田中心医院)㊁韩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㊁洪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㊁姜长春(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㊁李宝民(解放军总医院)㊁李贵福(广东省中医院)㊁李永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㊁林航(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㊁刘建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㊁刘丽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㊁刘亚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㊁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㊁欧阳取平(北京顺义医院)㊁秦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㊁石进(空军总医院)㊁帅杰(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㊁王硕(广东省人民医院)㊁王伊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㊁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㊁吴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㊁吴原(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㊁徐安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㊁张合亮(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㊁张晓龙(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㊁张勇(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㊁赵性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㊁郑洪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㊁朱其义(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执笔人: 高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参考文献[1]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rt⁃PA Stroke Study Group.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acute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1995,333(24): 1581⁃1587.[2]Hacke W,Kaste M,Bluhmki E,et al.Thrombolysis withalteplase3to4.5hour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2008,359(13):1317⁃1329. [3]Rha JH,Saver JL.The impact of recanalization on ischemicstroke outcome:a meta⁃analysis[J].Stroke,2007,38(3):967⁃973.[4]Miao ZR,Jiang LD,Wu H,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of symptoma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rndovascular versus medical therap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Stroke,2012,43(12):3284⁃3290.[5]Jiang WJ,Yu WG,Du B,et al.Outcome of patients with>70%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tenosis after Wingspanstenting[J].Stroke,2011,42(7):1971⁃1975. [6]Furlan A,Higashida R,Wechsler L,et al.Intra⁃arterialprourokin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PROACTⅡstud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prolyse in acutecerebral thromboembolism[J].JAMA,1999,282(21):2003⁃2011.[7]Ogawa A,Mori E,Minematsu K,et al.Randomized trial of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urokinase within6hour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Embolism Local Fibrinolytic Intervention Trial(MELT)Japan[J].Stroke,2007,38(10):2633⁃2639.[8]Khatri P,Yeatts SD,Mazighi M,et al.Time to angiographicreperfus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acute ischaemic stroke: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InterventionalManagement of Stroke(IMSⅢ)phase3trial[J].Lancet Neurol,2014,13(6):567⁃574.[9]Broderick JP,Palesch YY,Demchuk AM,et al.Endovasculartherapy after intravenous t⁃PA versus t⁃PA alone for stroke[J].N Engl J Med,2013,7:368(10):893⁃903. [10]Smith WS,Sung G,Starkman S,et al.Safety and efficacyof mechanical embolectom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results of the MERCI trial[J].Stroke,2005,36(7):1432⁃1438.[11]Smith WS,Sung G,Saver J,et al.Mechanical thrombectomy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final results of the Multi MERCItrial[J].Stroke,2008,39(4):1205⁃1212. [12]The Penumbra Pivotal Stroke Trial Investigators.Thepenumbra pivotal stroke trial: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new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devices for clot removal inintracranial large vessel occlusive disease[J].Stroke,2009,40(8):2761⁃2768.[13]Pereira VM,Gralla J,Davalos A,et al.Prospective,multicenter,single⁃arm study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using Solitaire flow restor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3,44(10):2802⁃2807.[14]Saver JL,Jahan R,Levy EI,et al.Solitaire flow restorationdevice versus the MERCI Retriev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ischaemic stroke(SWIFT):a randomised,parallel⁃group,non⁃inferiority trial[J].Lancet,2012,380(9849):1241⁃1249.[15]Pereira VM,Gralla J,Davalos A,et al.Prospective,multicenter,single⁃arm study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using Solitaire Flow Restor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3,44(10):2802⁃2807. [16]Nogueira RG,Lutsep HL,Gupta R,et al.Trevo versus MERCIretrievers for thrombectomy revascularisation of large vesselocclusions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TREVO2):arandomized trial[J].Lancet,2012,380(9849):1231⁃1240.[17]Jovin TG,Liebeskind DS,Gupta R,et al.Imaging⁃based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proximal intracran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occlusion treatedbeyond8hours from time last seen well:retrospectivemulticenter analysis of237consecutive patients[J].Stroke,2011,42(8):2206⁃2211.[18]Lansberg MG,Straka M,Kemp S,et al.MRI profile andresponse to 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after stroke(DEFUSE2):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LancetNeurol,2012,11(10):860⁃867.[19]Lewandowski CA,Frankel M,Tomsick TA,et binedintravenous and intra⁃arterial r⁃TPA versus intra⁃arterialtherapy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Emergency Managementof Stroke(EMS)Bridging Trial[J].Stroke,1989,30(12):2598⁃2605.[20]Levy EI,Siddiqui AH,Crumlish A,et al.First food anddrug administration⁃approved prospective trial of primaryintracranial stenting for acute stroke:SARIS(stent⁃assistedrecanaliz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9,40(11):3552⁃3556.[21]Ciccone A,Valvassori L,Nichelatti M,et al.Endovascular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2013,368(10):904⁃913.[22]Kidwell CS,Jahan R,Gornbein J,et al.A trial of imagingselection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2013,368(10):914⁃923. [23]IMS Study bined intravenous andintra⁃arterial recanaliza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stroke study[J].Stroke,2004,35(4):904⁃911.[24]The IMSⅡTrial Investigators.The interventionalmanagement of stroke(IMS)Ⅱstudy[J].Stroke,2007,38(7):2127⁃2135.[25]Khatri P,Abruzzo T,Yeatts SD,et al.Good clinicalout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 with successful revascularizationis time⁃dependent[J].Neurology,2009,73(13):1066⁃1072.[26]TIMI Study Group.The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trial.Phase I findings[J].N Engl J Med,1985,312(14):932⁃936.[27]Yoo AJ,Simonsen CZ,Prabhakaran S,et al.Refiningangiographic biomarkers of reperfusion:modified TICIis superior to TIMI for predicting clinical outcomes afterintra⁃arterial therapy[J].Stroke,2013,44(9):2509⁃2512.[28]Zaidat OO,Yoo AJ,Khatri P,et al.Recommendations onangiographic revascularization grading standards for acuteischemic stroke:a consensus statement[J].Stroke,2013,44(9):2650⁃2663.[29]Jauch EC,Saver JL,Adams HP,et al.Guidelines for the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stroke: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3,44(3):870⁃947.[30]Blackham KA,Meyers PM,Abruzzo TA,et al.Endovasculartherapy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report of the standards of practice committee of the society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J].J Neuro Intervent Surg,2012,4(2):87⁃93.[3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3(3):146⁃152.转载于中华医学杂志2014年94卷第2097~2101页读者㊃作者㊃编者本刊参考文献中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1 通用格式作者名(前3名,et al).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㊂请注意,电子期刊需标注 [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㊁ 获取和访问的路径”㊂2 电子文献载体和文献类型标志请参照GB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的要求,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磁带MT㊁磁盘DK㊁光盘CD㊁联机网络OL㊂文献类型标志如下:普通图书M㊁会议录C㊁汇编G㊁报纸N㊁期刊J㊁学位论文D㊁报告R㊁标准S㊁专利P㊁数据库DB㊁计算机程序CP㊁电子公告EB㊂会议录包括座谈会㊁研讨会㊁学术年会等会议的文集;汇编包括多著者或个人著者的论文集,也可标注为M㊂3 具体示例[1]莫少强.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格式的设计与研究[J/OL].情报学报,1999,18:1⁃6[2001⁃07⁃08].http:∥/periodical/qbxb/qbxb99∥qbxb9904/990407.htm.[2]Who's Certified[DB/OL].Evanston(IL):The AmericanBoard of Medical Specialists,2000[2001⁃05⁃08].http:∥/newsearch.asp.[3]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news/0112190019.htm.[4]Scitor Corporation.Project scheduler[CP/DK].Sunnyvale, Calif:Scitor Corporation,c1983.[5]陈彪.帕金森病[M/CD]∥贾建平,张新卿.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进展.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作者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刊名:中国脑血管病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年,卷(期):2014(10)引用本文格式: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期刊论文]-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