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教育的含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充分体现:(1)“性相近,习相远也”;2、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2)“有教无类”;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在中国,一般认为正是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10、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诲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4)“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4、苏格拉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篇一:《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读书笔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

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

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

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 ,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 ,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 ,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 多方面性的概念 , 兴趣的概念 , 多方面兴趣的对象 , 教学 , 教学的过程 , 教学的效果。

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根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方案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拟有价值的部份。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最高目的 , 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局部,即希望到达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希望到达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

为到达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开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

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到达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竭力鼓吹的性恶论 ,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

教育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

教育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

教育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理论、实践和研究。

在这个主题的文章中,我们将对教育学进行深入探讨,并为你提供教育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

通过这些摘抄,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以下是我们精心挑选的20篇教育学读书笔记摘抄:1.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导论》2. “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涉及到学生、老师和社会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教育学概论》3.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教育与社会》4.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角色,以成为积极的社会成员。

”——《教育哲学》5.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受到教师的影响很大,良好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心理学》6. “教育不应该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7. “教育应该是包容的,能够充分尊重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力。

”——《多元文化教育》8.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

”——《家庭教育心理学》9.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的关键,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育改革与发展》10.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考试分数。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11. “学校应该是一个和谐、民主、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管理》12. “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应该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学生的平等权利。

”——《教育社会学》13. “课程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应该注重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人类的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在(1)从纵向上看有:原始社会的教育现象、有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以及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乃至今天的当代教育现象。

(2)从横向上看有○1学校教育;特点: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育内容。

○2家庭教育;特点和作用: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和社会性。

○3社会教育;分类:一是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二是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

○4自我教育。

○5自然形态的教育。

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3、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1、认为教育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达到德政的目的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手段。

2、性相近,习相远;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重视环境文化的选择。

3、在教育对象上,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贵贱、种族的限制,把教育对象扩大为平民。

4、教育目的:德才兼备。

5、教育内容:《诗》、《书》、《礼》、《乐》、《义》、《春秋》。

6、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7、师生关系: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对西方教育学做出贡献教育家和思想家有: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思想以及古罗马的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等。

我国春秋末期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萌芽时期的教育学著作。

《学记》主要论述了交友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内容主要有: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

1、思想体现:○1对社会而言: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

○2对个人而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学学习笔记

教育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词源:孟子《孟子尽心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概念:广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学校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属性: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永阶长城利民生,相对独立很关键功能: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本体)、社会功能(派生)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起源: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梦露,米凯爱劳动历史形态:原始社会:三没两生1、没有独立的形态2、没有学校3、没有阶级性4、与生产劳动结合5、为了生产和生活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初期出现学校教育)古代中国:夏:庠、序我国最早的学校商: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合一(体现阶级性)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分学科教学雏形其中礼乐为核心,书术(小艺)在小学中教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察举制洪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隋唐:隋:科举制唐: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体现等级性)宋朝:《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科举考试主要依据《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书院盛行明:八股取士清:1905废科举开学堂古代西方:奴隶时期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教师:僧侣学习内容《吠陀》教师: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希腊: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评价: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是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军人评价:内容单一、方法严厉,注重女子教育欧洲封建:教会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教育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古代东西方特征:阶道板砖象等离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出现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标志:学校的产生文艺复兴欧洲:反对神性,反对蒙蔽主义,个性解放,平等友爱近代教育:资本主义:公义世法现代教育:20世纪后期(个国全民多现身)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全民化: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追求教育自由化】多元化:现代化:(信息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核心)(最高目的: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任务)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内在动力,是教育学萌芽的标志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与社会发展内部关系规律:与人发展教育学产生:萌芽阶段,创立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分化拓展阶段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自愿、匿名、保密、无害研究方法:观察法(直接观察)“科学研究的前门”调查研究法(间接了解)“问卷,访谈,观察,测量”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行动研究法(先实践)“解决怎么办问题”经验调查法(再反思)个案研究法(别人的例子)教育叙事研究(自己的例子)观察法:是否直接参与: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是否有设计结构: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陈鹤琴:活教育:中国的福禄贝尔:幼儿教育先驱(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南京鼓楼幼稚园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万世师表”;周恩来:“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独立教育: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活的教育学,学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教学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主导,理解学习过程,一般发展所有学生包括差生瓦根舍因:《理解学习》范例教学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提倡发现教学法布鲁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掌握学习斯宾塞:(英)《教学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实证主义教育学,最早提出“课程”一词凯洛夫、杨贤江、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专著)《教育学》(公认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目的论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梅伊曼、拉伊:(德)《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性原则(道德)两理论:伦理学、心理学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统觉:意识阀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规范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康德:《康德论教育》大学课程教育学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得》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论”西方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坚持性善论开启现代化教育理论先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著作,近代独立教育学形态开端(近代教育学之父)班级授课制,学年制,学日制提出泛智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自然界普遍规律)直观性原则(教师的金科玉律)《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西方第一本插画图书)普及教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1623英)实行归纳法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萌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灵魂》首次系统阐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灵魂论、灵魂白板说、教育阶段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首次提出教育立法思想柏拉图:《理想国》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最高目标:哲学王】重视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构建系统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学习即回忆:理念回忆说(寓学习于游戏)三等论:哲学家、军人、劳动者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归纳、定义)(讥讽、定义、助产)美德即知识西方启发式教学第一人、问答法朱熹:朱子读书法,小学教以事,大学教以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法家:加强法制教育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逍遥绝学愚民、弃圣绝智、弃仁绝义、绝学无忧墨子:兼爱非攻教育目的:培养一个兼爱非攻的社会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三表法:衡量人的言行是否符合标准亲知(亲身实践)闻知(听到的)说知(推理出来的)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教育目的:培养大儒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孟子:性善论(良能、良知)深造自得教育目的:明人伦教亦多术(因材施教)大丈夫理想人格专心致志循序渐进“盈科而后进”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内人结手水规速教育的经济功能:劳动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科学知识:少数人掌握的知识被更多人掌握创造发展科技:重要基础特点:周期长,发效型迟缓,长期性教育与经济关系:教育先行论《学会生存》教育同步论教育滞后论(庶富教)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通过教育资本贮藏量——美国教育对国民收入贡献33%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领导权、受教育权、机会和程度教育目的、政策、制度、内容体系决定教育性质:直接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教育的政治功能:人才、传播舆论、促进民主科技对教育:动力作用、改变观念、影响数量质量影响内容手段教育的科技功能:科技知识再生产推进体制化科学研究推进科技研究传统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金字塔形等级制平等的开放式筛选制度兴趣选择年龄段教育无年龄段教育时空限制跨时空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内容、水平环境、模式传统、变革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承)筛选整理(选择)交流融合(融合)更新创作(创新)学校文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规章制度)校风校园精神文化(核心)学校文化功能:李宁向归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学生文化特征:过肥多不生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人口对教育的制约: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流动教育的人口功能:数量、质量、结构、流动教育相对独立性:教育对社会有能动性教育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会凭空产生)与社会发展有不平衡性并非绝对独立,而是相对独立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根本目的:育人直接目的: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生理发展:(身体健全、体制增强)心理发展:(认知意向)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内发论、外铄论、二因素论(辐合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内弗威力大格外爱做梦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龙生龙凤生凤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机制孟子: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仁义礼智外铄论:墨子外出寻找落花生墨子:素丝说荀子:性恶论【单说性恶论属于内发。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绪论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

早期的教育学以萌芽的形式,与当时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思想混杂在一起。

中国世界二、独立形态阶段三、发展多样化阶段四、教育学理论的深化阶段第一章教育概论教育的起源于发展: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而言,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张。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教育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性。

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

3.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4.教育内容简单。

主要是与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

5.教育没有阶级性。

年轻一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奴隶社会教育————出现学校学校的出现使教育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形态。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

苏州大学考研论坛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政治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行的代表作,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公共教育),但没有公民资格的奴隶是不可以受教育的;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步分阶段教育,这也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思想渊源。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赫尔巴特找到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2、提出了著名的课堂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四个阶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3、赫尔巴特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赫尔巴特倡导学校教育的严格管理。
(二)、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1916年)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即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代表作。他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书中,他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为生活所必须以及教育的社会机能,然后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第8-23章对要对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后三章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杜威的《民》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学1.教育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交易意义。

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产生于传递经验的方式,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

动物无教育现象。

3.学制的概念:各级各类学校系统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入学年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4.工业革命以后才有学制概念。

5.国民教育包括包括学制和校外教育。

学制包括:普通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学前教育.即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

6.教育的发展经历(趋势)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7.190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智》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

8.现在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当代教育发展趋势,世界学制改革趋势)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d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e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9.我国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六艺”“学在官府,以吏为师”的教育特征。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考试,教育具有强烈的等级制度。

教育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

10.外国的教育:古希腊“综合教育体系”斯巴达“军事教育体系”。

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贵族化教育;骑士教育‘七技’世俗化教育。

11.当代教育的主要特征:a教育的终身化b记忆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2.教育的萌芽时期(古希腊到1642)孔子《学记》1229个字创办’私学’‘性相近,习相远’‘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学记》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

欧洲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他们俩建立了‘学园’制度。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标志着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教学方法的著作。

13.教育的形成时期:16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860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达到科学化教育水平,他是以传统教学为代表。

传统教学的中心:一切教育教学以教师,教材,教育地点为中心。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家。

现代化教育的代表,它的中心是:一切教育教学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教育的多样化时期:(美)布鲁纳《教育过程》(前苏)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苏霍梅林基斯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的性质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工业革命以后。

教育才具有生产性。

2.教育的二大规律: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生产力功能)教育在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劳动生产2知识再生产3创新新的科学知识)5.科学教育对教育的影响:a科学教育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a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的话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网络化教育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好与坏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

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教育’;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

而网路教育史跨时空的教育。

8.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改进,创新。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9.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0.学校文化的特性: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高的文化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在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1.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a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a内法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因素)3.论述题: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策略的关系,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教师应当怎么办?):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皮亚杰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对于教育工作者由重要意义)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首先是统一方面的发展:青少年身高体重的二个高峰:第一个是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青春发展期,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第二个方面是不同反面发展的不平衡性)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他反应个体身心发展各组织部分的互相关系。

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内容)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个人先天的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影响。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4.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分别起的作用,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重要的生物前提),环境(主导作用)和个体实践活动(动因,决定作用,内因)影响,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5.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

材料分析题。

社会上兴起的各种班,拔苗助长。

用教育学原理分析:a望子成龙的教育现象b过早的教育职业化c教育功利化d违背了人的成熟现象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b教学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面:a第一个层面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b第二个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是社会实践活动。

8.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策略,学校教育该怎么办?学校教育的特殊时期是关键是初中);少年期的年龄心理特征:身体状态剧烈变化,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性特征。

这是人生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第四章教育的目的1..教育概念的目的概述:狭义的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由本国的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的是一种设想。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功能)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a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b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c教育目的的评价性作用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7.制定具有目标的依据“a客观依据1国家性质,意识形态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3人的身心发展特点4各国文化历史传统b哲学依据‘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8.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审美情等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它不等于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一种理想。

9.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0.这一表述发应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a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能力的统一b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二方面的和谐发展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1.什么是素质教育?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b是面向全面发展的教育c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d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2.贯彻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a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b处理好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c处理好普通中学‘双重任务’的关系(升学就业)d处理好‘五育’的关系第五章学生与教师1.学生的本质属性:a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2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3学生是独特的人4学生是完善的人a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b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权责的主体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益公约》的核心精神。

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4.人身权国家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受教育权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