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心内科介入术患者心理护理的影响作用分析

心内科介入术患者心理护理的影响作用分析

心内科介入术患者心理护理的影响作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介入术患者的心理情况,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60例心内科介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60例患者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结果在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干预前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51.7±9.4分和40.5±8.6分。

护理满意度上,试组平均满意度评分为95.4±16.8,对照组的平均满意度评分为79.6±16.5,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心内科介入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这些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了护理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内科介入术;心理护理;影响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兴起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经过40余年的发展,介入治疗的设备器材、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心内科介入术的产生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急诊救治率,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

急性冠脉综合症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健康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其预后各方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心理护理对心内科介入术患者的影响不可或缺。

我院对60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并且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08年1月—2009年12月来我院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这60例患者的诊断都与第四届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并且在治疗中得到证实。

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35.4岁。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气促等,患者经过休息或者服用相应药物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心血管病是指发生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起搏器植入术等。

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往往会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进行浅析。

一、不良情绪1. 焦虑和恐惧接受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

这些情绪主要源于对治疗过程的不了解和对治疗结果的担忧。

他们担心手术风险、治疗效果、术后恢复等问题,从而产生焦虑和恐惧。

2. 抑郁和消沉一些患者在接受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后会出现抑郁和消沉的情绪。

这些情绪可能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负面情绪、对生活的悲观态度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

3. 自卑和自妒一些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会产生自卑和自妒情绪。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加不幸,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从而产生自卑和自妒的情绪。

二、心理护理1. 科学解释对于患者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医护人员可以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释。

他们可以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过程、风险和效果,让患者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2. 情绪疏导对于患者的抑郁和消沉情绪,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情绪疏导的方式进行干预。

他们可以采取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过程,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3. 心理支持对于患者的自卑和自妒情绪,医护人员可以提供心理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与患者交流、开展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调整心态,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患者的家人和社会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拾信心,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医护人员应该充分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尽快走出心理困境,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

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

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

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特点,并分析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急诊介入手术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表现是不一样,具备着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相应的心理护理工作也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切实提升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关键詞】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不良情绪;心理护理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ers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areLIU Xiao-rui(Zhengzhou people’s hospital,Henan Zhengzhou 450000,China)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病的治疗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具体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相应的护理模式也得到了较好的优化。

当前的护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临床生理护理以及医疗护理,而对于心理护理同样有了较深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更是需要重点加强心理护理的研究,了解其不良情绪表现,促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临床治疗。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3年2月到2015年10月间收治的12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为69例,女性患者为51例;该12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急诊介入手術患者为58例,择期手术患者为62例。

1.2 研究方法基于该12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针对这些不良情绪特点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较好的探究相应的心理护理手段,提升护理水平。

2 结果分析12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特点发现,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急诊介入手术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表现是不一样,其具备着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具体的不良情绪表现如下。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摘要】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并且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在救治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术后的心理护理同样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

通过分析心理护理对心梗患者的作用、方法与技巧、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重要性。

评估心理护理的效果将有助于揭示其对患者的正面影响。

结论部分指出心理护理将成为未来心血管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并展望了心理护理的发展前景。

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心梗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心理护理、效果分析、心血管病、恢复、临床实践、评估、重要性、发展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表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急性心梗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心梗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往往面临着身心双重的挑战。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仅需要面对疾病本身带来的身体痛苦,还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对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护理对患者的作用,探讨心理护理的方法与技巧,分析心理护理对术后恢复的影响,并评估心理护理的效果。

通过对心理护理的实际应用和效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中的重要性,为未来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估心理护理在心梗患者恢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护理方法与技巧,分析心理护理对术后患者身心状态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护士提供更准确的指导,以优化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未来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益被重视,它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的明确,无疑将为后续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心理护理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的效果,评估心理护理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预防并发症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医疗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指导,进一步完善急性心梗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

通过分析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可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减轻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最终实现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心理护理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丰富经验,促进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提高。

1.3 研究意义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缓解手术后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术后康复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心理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控制感和依从性,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生活方式改变,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还能够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和心理应激调节能力,减少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负担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

研究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心理护理的效果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存活率,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2. 正文2.1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心理护理的定义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心理护理是指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需求所进行的专门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对心内科介入术患者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对心内科介入术患者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对心内科介入术患者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介入术患者的心理情况,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择60例我院心内科介入术患者,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30例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结果:在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干预前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51.7±9.4分和40.5±8.6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干预前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51.7±9.4分和40.5±8.6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在护理满意度上,两组患者在干预后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平均满意度评分95.4±1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16.5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显示两组在干预前sas分值及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实验组干预后sas分值和满意度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

3 讨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为慢性疾病,所以acs患者自我认为疾病不能治愈,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在发病后特别是住院的acs患者,对于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对医务工作者处于不信任的心理,所以心理有失落感和陌生感。

这就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疾病的讲解,对他们的住院生活进行关心,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治疗。

尽量缩短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身上普遍存在着焦虑和抑郁情绪。

目前已知焦虑是人体对负性情绪的一种防御反应,具体就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对于即将发生的手术治疗感到是某种“危险”或“威胁”,从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疾病的预后造成极大的障碍。

有文献报道冠心病介入诊治术前病人的担心、焦虑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2]。

而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可导致躯体功能明显下降,患病率、复发率升高,死亡率上升等。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目的通过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护理而达到预期效果。

方法对188例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

结果患者不良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干预,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护理,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结论针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有效护理方法使患者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脏介入手术心理护理患者【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92-02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脏介入手术是目前诊断和(或)治疗心脏病较先进的重要手段。

由于对介入诊疗知识的不了解以及手术本身的刺激,几乎所有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科自2013年7月-2014年2月共进行心脏介入手术188例,通过针对围术期的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为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临床资料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心脏介入手术患者188例,其中男109例,女79例,年龄(35-73)岁,平均54岁;医保患者173例,自费患者15例。

2 方法主要采取围术期健康教育方式。

由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善于交流的责任护士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指导,此过程贯穿于整个围术期,并与导管室护士提前沟通,明确每位手术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保证在术中做好相应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2.1.1 热情接待新入院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手术医师、责任护士,以及本病区的医疗护理水平,尽快消除患者的恐惧,给予热心周到的护理,获取患者的最大信任,为心理干预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介绍手术情况,消除患者对手术的疑虑和恐惧,大多数患者不了解介入手术,有恐惧不安、焦虑心理,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及疾病的预后和转轨。

有的期望过高,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没有充分思想准备,我们应向患者简单介绍大致的手术过程,告知其创伤很小,只在穿刺局部应用麻药,且术中保持清醒。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心梗是心脏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急性病变。

急性心梗的发生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还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心梗的介入治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介入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显著,但是患者在手术后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情绪,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旨在通过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的内容、方法以及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挖掘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治疗中的重要性,我们也将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方向提供启示,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可以为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康复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通过对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急性心梗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有助于全面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的寿命。

对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心理护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工作在心脏介入手术治疗中的有效施行方式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6月期间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任意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比及实验两个小组,对比组患者按照常规要求开展治疗及护理工作,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施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脏疾病及介入治疗了解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都显著高于对比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

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排除心脏介入手术影响因素,为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有效措施;探讨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44-02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6月期间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男38例,女52例,年龄在36~82岁之间,平均值为51.24岁。

其中9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17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64例冠心病93例,任意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比及实验两个小组,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基础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存在广阔对比分析空间。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按照常规要求开展治疗及护理工作,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施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具体内容如下:
术前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该时刻保持热情,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充分获得患者的信任,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可以让已经成功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与其分享相关体会。

另外应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最佳心理疏导措施,帮助排除恐惧、担忧、烦躁、焦虑等负面消极情绪,鼓励患者勇敢战胜疾病[1]。

医护人员必须落实健康宣教工作,指导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定期打扫病房,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安全及温暖。

最后还要联合家属给予患者社会支持,解除其后顾之忧。

术中心理护理:在进入手术室与施行治疗前患者的心理波动幅度最大,因此这个环节的心理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医护人员除了要做好监护工作,还要与患者进行交流,尽量抚慰其紧张情绪,通过言语交谈来分散其注意力,降低对手术治疗的恐惧与害怕[2]。

术后心理护理:在完成治疗之后,医护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状态立即报告主治医生[3]。

大部分患者醒来时都特别担心手术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将结果告知,另外如果出现合并症状或药物不良反应时,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给予对症处理积极配合。

2 结果
3.讨论
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患者对医疗及临床护理提出
了更苛刻的要求,心脏介入治疗心理护理工作受到了广泛注视。

本文对90例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组患者按照常规要求开展治疗及护理工作,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施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4]。

对比组21例(46.67%)充分掌握心脏疾病及介入治疗相关情况,15例(33.33%)熟悉,9例(20.00%)不了解;21例(46.67%)配合良好,24例(53.33%)配合不理想;20例(44.44%)满意临床护理工作,18例(40.00%)较满意,7例(15.56%)不满意。

实验组38例(84.44%)充分掌握心脏疾病及介入治疗相关情况,7例(15.56%)熟悉;37例(82.22%)配合良好,8例(17.78%)配合不理想;44例(97.78%)满意临床护理工作,1(0.02%)例较满意。

通过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工作,不仅能够增加疾病及治疗方式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从本质上消除各种消极情绪,迅速提升护理满意度,为获得理想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强有力支持[5]。

综上所述,做好临床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注重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系统化施行整体护理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娥.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病人恐惧心理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9.26(09).963-964.
[2] 邹莲英,管起招.老年心脏介入手术160例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31(23).759-760.
[3] 张艺,代芬,曾庆玲.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生活事件调查及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8(09).2368-2369.
[4] 张艺,代芬,曾庆玲.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生活事件调查及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4(09).1034-1035.
[5] 黄红,陈娟,周秋红.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j].中国中医急症. 2008.40(06).510-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