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

合集下载

歌剧的概念以及分类

歌剧的概念以及分类

歌剧的概念以及分类
歌剧是一种结合了音乐、戏剧和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在歌唱、对白和舞台动作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的表现力来传达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

它通常在大剧场中上演,由演员、歌手、乐团和合唱团共同呈现。

歌剧可以根据其时代、风格、主题和演出形式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歌剧分类:
1. 古典歌剧:古典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歌剧,以莫扎特的作品为代表。

它们遵循古典音乐形式和结构,通常以古代神话、历史故事或喜剧情节为题材。

2. 浪漫歌剧:浪漫时期(19世纪)的歌剧,以维尔第、普契尼和华格纳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这些作品注重个人情感和戏剧性,大量运用合唱和管弦乐的力量。

3. 威尔第歌剧:指意大利作曲家吉useppe威尔第的歌剧作品。

他的作品以浪漫情感、激烈的戏剧场面和优美旋律著称。

4. 空耳歌剧:指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背景的法国歌剧,由黎桑贝尔和德彪西等作曲家创作。

这些作品注重音乐的描述性和色彩,以及对声乐技巧的要求。

5. 德国歌剧:指以华格纳为代表的德国作曲家创作的歌剧,它们以强调文学和哲学背景、史诗般的规模和复杂的音乐结构而闻名。

6. 现代歌剧:指20世纪至21世纪的歌剧作品,具有更多的实验性和前卫音乐风格。

这些作品关注当代社会问题,以及音乐表达的新形式和技巧。

每种类型的歌剧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以及其在歌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作者:郭墩武来源:《艺术研究》2018年第03期摘要:威尔第和普契尼是19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家,在歌剧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威尔第和普契尼在歌剧中的女高音咏叹调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两者的女高音咏叹调创作上有着各自的独特的风格,也存在着演唱差异。

为了深入探究二者的音乐风格,剖析二者在女高音咏叹调方面的具体特征,本文从演唱技巧、情感表达、演唱条件等方面对两者演唱的差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两位歌剧作家。

关键词:威尔第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差异19世纪下半叶,威尔第毫无疑问成为了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在意大利歌剧界极富盛名,得到众多推崇和拥戴。

而到了是19世纪末,则成了普契尼的天下,凭借着众多优秀的作品,普契尼声名大震。

客观而言,威尔第和普契尼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意大利歌剧产业的发展向前,是意大利歌剧史上两颗熠熠夺目的珠宝。

分析二者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特征可以发现,威尔第和普契尼在歌剧的创作上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对于角色的选取主人公往往都是经历坎坷的女性,但是在整体的作品风格上却都有自身独特的风格。

威尔第的作品通常以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题,其音乐气势恢弘豪迈而富有激情,整体感觉较为磅礴,气势感敦厚,具有很强的戏剧强。

而普契尼的作品以抒情为主,音乐优美、亲切而有略带伤感,情感表达柔和、细腻,以舒缓的形式展现出作品的内在情感。

由于威尔第和普契尼在作品创作手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导致相应的演唱者在演唱两者的作品时也会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咏叹调是表现歌剧人物角色个性和情感的一个重要环节,咏叹调演唱的好坏对歌剧角色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技巧的差异威尔第喜欢歌剧创作,特别是对具有戏剧性、悲剧性强的文学名著来进行改编,他创作的作品有《奥赛罗》、《茶花女》、《麦克白》等。

同时,威尔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情怀饱满,常常也会创作一些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歌剧,这类歌剧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以参见。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唱者 提 出相应 的 歌唱 要求 。威 尔 第与 普契 尼 也不 例外 ,其歌 剧 中 要唱 在 呼吸 上 ,吸气 的力量 始 终存 在 。最 后一 段 是全 曲的高潮 , 女高 音咏 叹调 艺 术风 格 的差异 性 决定 了它 们 演唱 特 点 的不 同, 也 在 结 尾 的 构 成 了情感 的发 泄 处 ,将莱 奥诺 拉 的所 有情 感淋 漓 b上 成 就 了其 各 自的演 唱特 色 。所 以,在 演 唱两 位作 曲家 的作 品时 , 尽 致 地 流 露 了 出来 。演 唱 时 要注 意 “ i ”上 的 重音 记 号 ,音 符 Zo 演 唱 者不 仅要 具有 相 应 的嗓音 条 件和 声音 技 术 ,还要 具 备 艺术 的 定 要 站稳 ,唱 前做 好 充 分 的吸 气 准备 ,在 站 住4 b上 拍之 后 强 综 合 素养 ,钻 研剖 析 每一 部作 品 ,抓 住人 物 的灵 魂 ,把握 音 乐 的 收 ,使整 首乐 曲得 到强 烈 的戏剧 效果 。 精髓。 《 艺术 , 为 爱情 》选 自普 契 尼 歌 剧 《 斯 卡 》 第 二 幕 。 为 托
讨 ,希 望能给演唱者一些有益的提示。
关键 词 :威 尔第 ;普契尼 ;女 高音咏叹调 ;演唱特 色
威 尔 第 (i s p e e d ,1 1— 9 1 与 普 契 尼 (i c m 主人 公处 于 极度 矛 盾 、悲痛 万 分 的情 形之 下 , 同是表 达女 主人 公 G u e p V r i 8 3 1 O ) Gao o P c i i 8 8 1 2 ) l 世 纪 意大 利 歌剧 创 作 的杰 出代 表 , 他 的爱 情遭 受 挫折 、心情 极度 痛 苦 时对 神 的诉 说与 祈求 。但 威尔 第 u c n ,1 5 — 9 4 是 9 们 不 仅继 承 了意 大利 歌剧 创作 的 优 良传统 ,而且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和普 契尼 的表现 手 法却 存 在差 异 ,因 此对 演 唱 的处理 也就 有所 不 的创 作风 格 ,留 下 了许 多 传世 的 不朽 佳作 ,对西 方歌 剧 的 发展 具 同 。 有 重要 而深 远 的影响 。 《 宁 ,安 宁 》选 自威 尔 第 的歌 剧 《 安 命运 的力量 》 中第 四幕 同为 意大 利歌 剧作 家 ,在 歌 剧创 作上 ,威尔 第 与普 契尼 既 有 莱奥 诺拉 的一段 咏 叹调 ,这是 一 首极 具戏 剧性 的女高 音咏 叹调 。 相 似 的地 方 ,也有 许 多不 同之 处 。威 尔第 的歌剧 题材 广 泛 ,历 史 女主 人 公莱 奥诺 拉 美丽 善 良,追求 美 好 的爱情 ,却 由于 “ 命运 的 剧 、爱情 剧 、改编 剧 等无 所 不包 ,如 《 布 科 》 、 《 依达 》 、 纳 阿 力量 ” , 不仅 与爱 人 劳 燕 分 飞 ,还 被 家 人 视 作 杀父 仇 人 。这 首 《 花 女 》 、 《 赛 罗 》等 ;而 普 契 尼 的 歌 剧 题 材 则 相 对 较 单 咏 叹调 是在 她最 困难 的时 候 ,祈求 上 帝赐 予和 平 时演 唱 的 。在 演 茶 奥 多 以爱情 题材 为 主 ,如 《 蝶夫 人 》 、 《 斯 卡 》、 《 兰 唱时 不仅 要 表现 出她 内心 的极 度痛 苦 ,而 且祈 求 的情 绪一 直要 贯 蝴 托 图 朵 》 等 。威尔 第 是浪 漫主 义歌 剧 的杰 出代 表 ,其 音 乐充 满激 情 , 穿在 整个 乐 曲之 中 。乐 曲一 开始 两 个 “ a e p c ”很 重 要 ,f音要 进 气 势 恢弘 豪迈 ,戏剧 性极 强 ;而 在普 契尼 的歌剧 中,浪 漫主 义 与 头腔 , 重音 在 “ a p ”上 ,一 定 要 唱得 一 步 到位 。低音 其 音乐 亲 切 优 美 ,并 略 带 伤 感 , 极 具 抒情 腔 ,但 声 音 的位 置 要 做到 统 一 。第 一 个 “ i ”要 比 同一 小节 第 do 性 。 因此 ,尽 管 二 者 都 是旋 律 大 师 ,但 创 作 手 法 上 却 有 较 大 差 二个 “ i ”唱得 强些 ,第二 个 “ a e m o d o do p c i i ”要 唱得 更加 深 异 ,对 演 唱 的要求 也 就各 不相 同。本 文试 就 威尔 第 与普 契尼 歌 剧 切 ,表现 出深 切 的恳求 : 中具 有代 表性 的 女高 音咏 叹调 的 演唱 差异 作 初步 探讨 ,对 于演 唱

意大利歌剧三杰:普契尼 & 罗西尼 & 威尔第

意大利歌剧三杰:普契尼 & 罗西尼 & 威尔第

卓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

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

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

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一、激动的一跳1849年1月27日,威尔第(1813-1901)的歌剧《列尼亚诺战役》初次上演于罗马的阿根梯那剧院。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

教学研究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沈阳音乐学院 郭墩武摘要:威尔第和普契尼是 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家,在歌剧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威尔第和普契尼在歌剧中的女高音咏叹调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两者的女高音咏叹调创作上有着各自的独特的风格,也存在着演唱差异。

为了深入探究二者的音乐风格,剖析二者在女高音咏叹调方面的具体特征,本文从演唱技巧、情感表达、演唱条件等方面对两者演唱的差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两位歌剧作家。

关键词:威尔第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差异世纪下半叶,威尔第毫无疑问成为了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在意大利歌剧界极富盛名,得到众多推崇和拥戴。

而到了是 世纪末,则成了普契尼的天下,凭借着众多优秀的作品,普契尼声名大震。

客观而言,威尔第和普契尼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意大利歌剧产业的发展向前,是意大利歌剧史上两颗熠熠夺目的珠宝。

分析二者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特征可以发现,威尔第和普契尼在歌剧的创作上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对于角色的选取主人公往往都是经历坎坷的女性,但是在整体的作品风格上却都有自身独特的风格。

威尔第的作品通常以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题,其音乐气势恢弘豪迈而富有激情,整体感觉较为磅礴,气势感敦厚,具有很强的戏剧强。

而普契尼的作品以抒情为主,音乐优美、亲切而有略带伤感,情感表达柔和、细腻,以舒缓的形式展现出作品的内在情感。

由于威尔第和普契尼在作品创作手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导致相应的演唱者在演唱两者的作品时也会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咏叹调是表现歌剧人物角色个性和情感的一个重要环节,咏叹调演唱的好坏对歌剧角色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技巧的差异威尔第喜欢歌剧创作,特别是对具有戏剧性、悲剧性强的文学名著来进行改编,他创作的作品有《奥赛罗》、《茶花女》、《麦克白》等。

同时,威尔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情怀饱满,常常也会创作一些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歌剧,这类歌剧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以参见。

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的差异

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的差异

Yi Shu Ping Jian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的差异赵亮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学前教育与体艺教学部摘要:威尔第和普契尼都是歌剧大师,其作品影响颇广,在作品创作上、演唱风格上、感情处理上都有较大的区别。

研究他们创作的歌剧中男高音咏叹调的演唱方法,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够更好的来进行声乐表现。

本文从音乐作品、演唱方法、作品情感表现上对威尔第和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差异进行了比较,希望对演唱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威尔第普契尼歌剧作品演唱差异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08-02在歌剧发展的历史舞台上,威尔第和普契尼所创作的作品极具影响力,几乎占据了歌剧舞台的半壁江山。

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创作手法上他们继承了意大利歌剧创作的优秀传统风格,体现出“人文思想”在歌剧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强调作品的思想感情应当通过旋律来表达,避免了因炫技而使剧情与音乐相脱节,重视音乐旋律与剧情内容的完整统一等。

由于两位歌剧大师的出生年代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于歌剧创作的观念以及对于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他们歌剧题材的选取、创作风格以及音乐特点等之上。

本文就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男高音咏叹调的部分演唱差异作初步探讨。

一、歌剧作品的差异(一)歌剧创作题材的差异威尔第和普契尼虽同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大师,但由于他们的出生年代及社会背景等不同的前提下,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艺术审美标准,创作的歌剧作品在题材的选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19世纪的意大利正处于反抗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时期,此时的威尔第力求通过用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来鼓舞民族士气,激起群众反抗外国统治的斗志。

在歌剧题材的选取上较为广泛,其中不乏有表现友情爱情的,战争与和平的,爱国主义英雄题材和历史题材在他的歌剧创作中也十分普遍。

完整浅析普契尼及其真实主义歌剧

完整浅析普契尼及其真实主义歌剧

浅析普契尼及其真实主义歌剧班级:060634 13姓名:严晓慧说到意大利歌剧我想我们脑中都会浮现出这样一批伟大的作曲家:罗西尼贝里尼威尔第普契尼等。

其中威尔第和普契尼我想大家都会非常的熟悉,因为他们都是歌剧艺术史上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对19世纪意大利歌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在西方音乐史中我们已经学到过。

而今天我想谈谈普契尼及其真实主义歌剧。

首先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普契尼,以便更好的理解他的创作。

普契尼简介普契尼是威尔第之后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也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首要人物之一。

他被称为是“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

他受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影响后,立志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他不仅吸取了威尔第身上的艺术成就,还经过自己的努力无乱从创作内容上,还是创作风格特色上都有了一定的创新,为意大利歌剧谱写了新篇章。

普契尼一生写了12部歌剧。

其中著名的歌剧代表作品有:《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图兰朵》《托斯卡》等等。

真实主义歌剧说实在的,自己也不是十分理解真实主义歌剧,只知道大致的概念,它追求的是生活中的题材,更注重真实现实性等等,我觉得对于这样一个解释真的太肤浅了,自己在图书馆借了相关书籍,借鉴之后,我觉得我想重新谈谈,我对普契尼及其真实主义歌剧的想法与理解。

真实主义歌剧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对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揭露和反抗意义。

这种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和过去歌剧以王公贵族和神仙鬼怪为描写对象的传统模式有了改变。

这种更能够从欣赏歌剧的同时,客观的再现生活,表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

所以我把真实主义歌剧归纳出几个特点:1.追求题材的真实;2.表达的感情鲜明;3.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

戏剧的效果惊人,震撼力强大,超过了浪漫主义作品。

4.歌剧广泛吸收民间歌舞音乐,旋律富有表现力,朗朗上口从文学角度上分析真实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与文学上的自然主义或者真实主义相比,具有很多相同点《例如:它们都转向了社会的底层,都有批判现实注意的笔法。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大 众 文 艺69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与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继承了意大利歌剧创作的优良传统,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留下了许多传世的不朽佳作,对西方歌剧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同为意大利歌剧作家,在歌剧创作上,威尔第与普契尼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威尔第的歌剧题材广泛,历史剧、爱情剧、改编剧等无所不包,如《纳布科》、《阿依达》、《茶花女》、《奥赛罗》等;而普契尼的歌剧题材则相对较单一,多以爱情题材为主,如《蝴蝶夫人》、《托斯卡》、《图兰朵》等。

威尔第是浪漫主义歌剧的杰出代表,其音乐充满激情,气势恢弘豪迈,戏剧性极强;而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浪漫主义与真实主义交相辉映,其音乐亲切优美,并略带伤感,极具抒情性。

因此,尽管二者都是旋律大师,但创作手法上却有较大差异,对演唱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试就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作初步探讨,对于演唱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具有借鉴意义。

演唱特色之比较作曲家歌剧作品的独特风格和引人之处,只有经过演唱者准确到位的二度创作之后才会显得更有意义,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都会因其自身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而形成一定的演唱特色,从而对演唱者提出相应的歌唱要求。

威尔第与普契尼也不例外,其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演唱特点的不同,也成就了其各自的演唱特色。

所以,在演唱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时,演唱者不仅要具有相应的嗓音条件和声音技术,还要具备艺术的综合素养,钻研剖析每一部作品,抓住人物的灵魂,把握音乐的精髓。

1、嗓音条件的比较在威尔第的作品中,常常使我们感受到强大的戏剧张力与澎湃的激情。

无论是欣赏还是自己尝试演唱,我们都会清楚地发现,威尔第的女高音咏叹调作品与其它大多数作曲家的同类作品相比,演唱起来更为吃力,用声更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理工大学《西洋歌剧名作赏析》选修课结课论文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班级:10042203姓名:***学号:**********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2011-12-10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世界歌剧的历史,是从意大利开始谱写的,歌剧于1600年左右在佛罗伦萨诞生以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经过几代作曲家创作、积淀,终于在威尔第、普契尼的创作中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不可避免地,全世界的歌剧发展几乎都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进行的。

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有着极其相近的共同点,他们都十分敏感、十分准确地观察、审视着他们身边的社会情况,用符合社会心理的思想指导歌剧创作;因此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迥异。

但是,他们之间又具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两位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个人审美观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影响了他们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方式和程度,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因而使得他们作品的社会价值有所区别。

虽然他们的歌剧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但如果我们把他们的歌剧与他们的社会、思想联系起来,再把他们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差异而导致作品的不同来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学习研究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而更好地诠释两人的作品。

一、作品整体风格方面刚刚已经提到,两人作品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以为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威尔第的歌剧中那种胸怀宽广的气度,包含着对祖国对家庭的爱,普契尼的歌剧则更多地描写人间感情;威尔第的歌剧更具有戏剧性,普契尼的歌剧则具有抒情性;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风格为浪漫主义,而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风格则属真实主义。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风靡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其特点是理想性强,感情炙烈,喜欢描写和赞美自然,艺术手法夸张。

而真实主义的思潮还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行激烈斗争的年代里就开始萌动了,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真实主义才兴旺发达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认为“优秀的创作有如一面照路的镜子,既映出美丽的蓝天,也照出路上的泥塘。

(司汤达)”威尔第是一位把浪漫主义歌剧发挥到极致的作曲家,威尔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戏剧性的力量和热情。

他具有通晓情节和冲突方面——也就是戏剧方面的全部情感的想象力,因而能使戏剧性场面充满令人激动的表现力。

他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他的脚本作家:“短小的戏剧、迅速的发展、饱满的热情……热情至上!”威尔第是真正的意大利人,他的艺术以旋律为基础,对他来说,旋律是人类情感的最直接的表达。

他坚持说:“缺乏自发、自然和简明的艺术不是艺术。

”威尔第继承了丰富的传统,又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是浪漫主义歌剧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威尔第的歌剧能够震撼人心的话,普契尼的歌剧则能够感化人心。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洋溢着不同于威尔第的清新风格,虽然没有威尔第歌剧那样大气磅礴、那样深刻,他的抒情性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听众,无论他们来自哪一个阶层,都感受到了普契尼歌剧所特有的真诚、自然和亲切。

”因为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描绘的人和事,往往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故事。

普契尼的作品虽然没有威尔第那么多,他一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却几乎每一部都代表了他的水平,都是他充分构思之后的精心之作。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戏剧化的矛盾冲突、热烈而紧张的舞台气氛、抒情而伤感的音乐风格,寻常百姓的心理和身边琐事的悲剧,以及他对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同情心,无不打动人心。

无论是歌剧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还是音乐中的异国风韵,全都会在戏剧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渗入到每一位听众的心灵深处。

比如《托斯卡》,话剧《托斯卡》是一部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把性、虐待狂、宗教和艺术各种成分融为一体的一部作品。

他以真实主义的手法体现了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强暴、凶杀和历史事件等因素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这里不仅有善良的爱,正义的爱,也有像斯卡尔皮亚、斯波莱塔那样险恶的坏人。

《绣花女》是以博得人们同情的眼泪而获得成功的,《托斯卡》则是能唤起人们的正义感而不仅仅只是抒情,还充满了热情、苦恼、忧郁和勇敢。

这部歌剧最终成为歌剧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

也正是这部歌剧使普契尼获得了继威尔第的《弄臣》以来最有影响的成功,并作为意大利歌剧的最后一位大师,确立了他在歌剧史上的地位。

普契尼认为歌剧应该表现真实,应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接近,而不像威尔第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普契尼说,只要他们(他的歌剧)具有真实性,而且能够充满热情和人性,可以触及到人的心灵就可以了。

这也应该是普契尼的歌剧与威尔第的歌剧相比,大气磅礴不足、亲切精致有余的原因之一。

在普契尼的歌剧里,没有着力去表现追求“自由”、维护民族尊严等的高尚情节,而是对普通人的欲望和追求以及喜怒哀乐进行描写。

所以,在歌剧写法上极其直率和有力,在他的歌剧中,内容、景象、画面都不是大型的,即使他最成功的作品也是如此。

这些也都符合真实主义真实性、典型性的特点。

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歌剧艺术创作的根本是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歌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是以人物为起点,用戏剧冲突来推进动力,人物的戏剧动作为外在形式,以情节发展为主要载体的一个错综复杂的戏剧性过程。

歌剧的魅力、震撼人心的力景,都会在作曲家所塑造的歌剧中不同的典型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威尔第的歌剧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是他非常注重把传说中、历史中的英雄和意大利革命斗争的现实结合起来。

这主要见于他的早期创作,如《圣女贞德》、《阿蒂拉》等。

威尔第通过这个手法塑造了一个个为了赢得民族独立、摆脱外国统治、实现国家统一而舍身奋战的热血英雄形象;二是他善于运用音乐和人物的咏叹调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典型的例子是其代表作《茶花女》;三是他非常注重从个人体验出发,将剧中人物普通化、世俗化。

这一点主要见于他中期创作的一些历史剧中。

那时的威尔第已经隐退为一个普通的田园农夫,而且他认为自己就是个真正的农夫、自己就是个真正的农民。

这使得威尔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剧中高大、灿烂的光辉人物普通化、世俗化,使他们也融入了世俗生活,拉近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如《阿依达》、《唐卡洛斯》等。

在这些剧作中,即使是“伯爵”、“王子”、“将军”、“公主”也有着与普通人相同的情感体验,使观众在欣赏时仍然能够不受时空阻隔与之产生心灵的共振。

而普契尼在歌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威尔第依然有较大的差别。

普契尼的作品之所以在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能够用自己充满激情、热情洋溢的抒情面笔和那卓越的戏剧才能,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物。

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他在歌剧创作上,尤其人物形象埋造上多从小处着眼,往往小题大做。

一是他的歌剧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这些平凡的小人物散见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对这些小人物进行或粗描或精琢。

二是普契尼非常注重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这丰要足通过优美的声乐旋律、丰富的乐队色彩来实现的。

例如《托斯卡》中敢爱敢恨、热情而善妒的歌星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中娇弱可怜的绣花女咪咪等都是普契尼以他卓越的戏剧才能塑造出的一个个真挚感人的人物形象。

三、抒情性和戏剧性上从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奥伯托伯爵》开始到普契尼的未完成的《图兰朵》,他们俩的歌剧中仅有威尔第的《福斯塔夫》留给了我们一些笑声,其他的作品都是严肃的,其中甚至有许多是残酷的死亡。

威尔第与普契尼和其他歌剧作家一样,不约而同的都钟爱悲剧。

这并非巧合,歌剧与古希腊悲剧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悲剧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抗争性,人们在笑声中感受到道德意义和讽刺嘲笑,远没有在悲剧的震撼中来的直接和深刻。

威尔第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对剧本的要求往往是强烈的感情场面,鲜明的对比和快速的剧情展开。

因此,威尔第歌剧的大多数情节是充满了抗争和仇恨,不真实的人物和荒唐的巧合。

虽然距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这提供了不少机会给他创作激动人心的、强烈的节奏和旋律,成为他早期的风格特征。

在威尔第许多的歌剧中,主角都由男中音担任。

毫无疑问,男中音(尤其是优秀的男中音)比男高音更能展示男性角色的戏剧性和英雄性,比男高音更具力量。

也许是因为生长在风起云涌的民族运动时期所养成的性格,也许是威尔第天性中的刚强气质,似乎他更加偏爱男主角的作用,甚至他的歌剧大部分以男主角的名字命名。

这个现象与这位威尔第的个性不无关系,威尔第生长在19 世纪的封建时代,从社会地位较低的普通人逐渐成就自我,逐步成为当时社会名流,成为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并为意大利人民乃至全世界喜爱音乐的人所敬仰,实非易事,他所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还是一个伟大人物:他严肃正直,有自己的立场和主见在他的歌剧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自信,他的男子汉阳钢之气和英雄气概,无不在他的作品和书信交谈中流露出来,因此,女性角色在他的歌剧中大多只能作为配角。

他的歌剧往往透露出较多的男性气质。

相反,普契尼的歌剧却时时流露出女性气质。

我们可以不经意地发现,他的歌剧无一例外的都以女性名字命名。

普契尼的气质,好象没有威尔第那么多复杂矛盾的情绪因素。

社会的环境和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社会阶层环境,无不在他的歌剧里流露出来。

普契尼自幼丧父,与母亲和姐姐们相依为命,普契尼对母亲和关心他的姐姐一直怀有深深的依恋,这也许可以被推断为普契尼对女性题材关注的缘由。

生活给予他敏感和善良的心,给予他能够洞察女性变化和脆弱心灵的可能条件。

普契尼寻找的往往是这样的作品:近代的结构,动人的情节。

普契尼着眼于现实生活,捕捉的是中一些感人的情景和事物。

虽然普契尼歌剧的矛盾性不如威尔第歌剧那样强烈,但普契尼的抒情性要比威尔第的明显。

题材的选择、布局结构和主题都比较细微,尤其是他的音乐语言,旋律细腻动人、连绵不尽,和声织体都比较清淡,在描写男女主人公爱情场面的音乐尤为突出,比如《托斯卡》第一幕中的二重唱、《蝴蝶夫人》第二幕中的爱情二重唱、《绣花女》第一幕中的男高音咏叹调和女高音咏叹调紧接着的二重唱,都是抒情作品的精品。

这样的抒情性能使和平时期安静生活的人们被深深的感动。

结语威尔第与普契尼不仅是意大利、更是世界上才华出众的歌剧作曲家,是西方歌剧史上的重要人物。

普契尼的歌剧作品缺少威尔第式的崇高气质、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他更多了些许多愁善感,这是他们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形式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他们共同具有的戏剧性才智和歌剧创作技巧是很少有作曲家能与之匹敌的。

普契尼创作的歌剧虽然没有多少政治色彩,没有多少崇高理想,但这些作品流畅、优美、平易近人、适合演唱,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深入人心,这已足够。

威尔第的创作情绪与社会时局密切相关,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时政,创作了不少“应时作品”,例如《十字军中的伦巴底人》、《莱尼亚诺战役》等等,还创作了一首爱国歌曲《吹起号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