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word导学案含教学反思设计说课稿案例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5.2《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ppt课件1

•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
关键是,出错了你就知道上课时应该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
有些同学觉得老师讲的听不懂,就干脆不再听讲,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这样做真的很傻,因为不听讲就非常容易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脱节,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时成绩下降。原因是,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体现,有相当一部分重点内容
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叫神经冲动。
传导形式:生物电
传导特点:双向性
②不同神经元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突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传递形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传递特点:单向性,只能从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脊髓功能
编者语
产生基础: 膜电位的变化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冲动产生的基础:以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为基础 兴奋传导过程:
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神经元内兴奋传递方向: 双向传导 信息传导形式: 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
问 题 问题二: 兴奋是如何由一个神 探 究 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5.2《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ppt课件5

资料1:尿在肾脏不断生成,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贮存。 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尿意。 控制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资料2: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在特定的环境下 才排尿。婴儿经常尿床。 资料3:有些人由于外伤等使意识丧失,出现尿床情况。 资料4:尿检时,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尿。
a
bc
de
四、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信 息)发生反应。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体温调节中枢、 水平衡调节中枢, 与生物节律的控 制有关)
下丘脑
脑干 (呼吸中枢、 心血管中枢)
(调节机体活动 的最高级中枢)
大脑
小脑 (运动平衡中枢) 脊髓 (调节躯体运 动的低级中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除了对具体信号建立条件反射外,还能对由具 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பைடு நூலகம்、文字建立条件反射 3、意义 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发现并掌握规律
七、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相互拮抗 自主神经是
传出神经还
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支配内脏器官和腺 是传入神经? 体活动的神经。受脑控制,但不受意志支配。
(一)交感神经
增强器官活动 重体力活动或精神紧张状 态占优势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1课时(陆耀青)教学设计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1课时)上海市高行中学陆耀青一、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1课时)是上海科技版高中《生命科学》第5章第2节的内容,它主要包括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两部分内容,后者是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无疑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因为本节课的知识点多且较抽象;知识系统性较强,与初中和高中已学知识联系较多;加上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是动态过程,与物理学知识联系较紧密,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反射、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到高二可能有所淡忘。
学生具有细胞膜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
同时高二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力学和电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学习者是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和推理等能力。
3、教学策略动机激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辅助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借助它们的直观、形象、动态等多种功能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知识呈现和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学科渗透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的力学、电学等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反射弧的结构。
(2)能说出神经元和突触的基本结构。
(3)能够表述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分析、讨论和多媒体技术的辅助,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提高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的学习,进一步锻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沪科版第二册教学案设计(无答案):5.2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一课时)

高二生命科学学案班级:学号:姓名:日期:第2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
2、通过观察细胞膜的结构,结合动画演示,简述神经冲动的形成和传导。
3、通过观察反射弧结构图,分析反射弧的构成,并能简要说明信息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式。
4、根据反射弧构成,联系神经冲动传导和突触传导,说明反射发生的原理。
5、比较说明神经冲动和突触传导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神经冲动和神经突触。
脊髓的调节。
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难点:神经冲动传导、神经突触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三、预习与笔记1、你对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了解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请举两例说明反射活动指什么,并说明反射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反射是,例如:。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
3、请对照教材P6图5-8填写反射弧结构并说明反射弧各个构成部分的作用。
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和。
其中感受器分布在(皮肤/肌肉),其作用是;传入神经所起的作用是;神经中枢分布于脑和脊髓灰质中,是功能相同汇集在一起的一群神经元细胞(细胞体),具有调节人体某种生理活动的功能;传出神经的作用是;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如何辨认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5、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也称为。
6、请填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说明各个部分功能。
A是树突,作用是,B是细胞体,是中心。
D结构是,作用是,E是神经末梢,F是髓鞘,具有绝缘作用,D和F合称7、请根据第3题图说明反射弧和神经元之间的关系。
8、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的电位差是,是由膜内和膜外共同维持的。
9、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兴奋区域流入细胞内,电位反转为。
兴奋部位与相邻区域有,产生局部电流,引起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推进,即为。
如图所示兴奋传导方向为。
图中箭头所示是的方向。
10、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依靠结构传递,第3题图中有个,并请圈出该结构位置。
沪科版高二生物-5-2《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教案

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教学目标:1、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2、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4、感悟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教学重点:神经冲动和神经突触,脊髓调节和条件反射教学难点: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细胞体:神经元营养、代谢中心轴突:传出信息树突:传入信息2、神经系统的调节中枢——脑和脊髓大脑:高级中枢脊髓:低级中枢3、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白质:神经纤维组成,起传递神经冲动的作用灰质:神经元细胞体密集处,是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一般在大脑的控制下进行。
4、脑的结构和功能(1)脑的结构:大脑、中脑、小脑、间脑、脑桥和延髓。
大脑的灰质叫大脑皮层,分许多功能区(2)脑的功能:完成反射活动A、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即强化,就建立条件反射。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食物(非条件刺激)狗唾液(非条件反射)灯(无关刺激)狗无唾液(无反射)食物+ 灯狗唾液灯(条件刺激)狗唾液(条件刺激)C、人特有的条件反射——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D、完成反射的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神经:心跳加快、血压生高、血糖上升、胃肠蠕动慢。
副交感神经:心跳减慢、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
二、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冲动的产生:受到刺激(2)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生物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转化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产生兴奋既神经冲动2、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导(1)传导的结构:突触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出间隙、突出后膜(2)传递物质:神经递质(苹果汁能增加大脑中乙酰胆碱的含量)(3)传递原理:第7页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兴奋由此传到下一个神经元(4)分析止痛药的原理:止痛药的成分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递质结合,从而当突触前膜上释放的递质到来时没有相应的受体与之结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继续传递。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教案

课题: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1课时)一、课前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第5章第2节内容的第1课时,属于生命的信息主题中生物体的信息传递和调节板块,在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层次为B,在《2012年上海市高中学业考试生命科学考试大纲》中考试要求为“理解”。
本课时是在学习了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后者无疑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知识点多且较抽象,知识系统性较强,设置的目的是有利于学生较深刻地理解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做出各种协调性反应的生物学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神经系统的内容,也从宏观上了解了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但时间过了较久,可能已遗忘了许多。
2、作为高二学生已经具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电学知识和对化学分子有了一定的了解。
3、学生对在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
4、作为市级示范校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
设计思路:1、教学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采用教师讲解和与学生探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途径一:重新构建教材内容,在探讨了神经元与突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的学习,最后通过教材图5-8进行知识检测的同时构建和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途径二: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置,提高师生互动的效度。
途径三: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借助它们的直观、形象、动态等多种功能来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途径四: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电学、化学基础,将生物学知识与电学及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突破生物电的形成以及生物电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这一难点。
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二上5-2《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一课时学案

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条件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一课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2、知道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4、了解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二、问题思考:1、神经细胞与其它细胞的最大区别是什么?2、中枢神经与神经中枢有何区别?3、灰质与白质有何区别?4、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什么?5、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区别是什么?6、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三、基础知识: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它由、、组成,主要集中在和里。
2、神经系统的调节中枢是。
3、脊髓的中央是质,它是密集的部位;脊髓的外周是质,有许多集合成束的组成,起着传递的作用。
许多低级的在里面。
4、脑的高级条件功能是。
大脑的灰质又称,其分许多功能区。
他们都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中枢。
5、高等动物的反射方式有两类和。
6、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和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
7、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它有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
四、知识运用: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著名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如果每次给狗喂食物都开灯,则一段时间后,就开灯也会使狗分泌唾液。
请分析以下现象中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区别:(编号表示划线内容,请分析后在编号后填上相应答案)1、狗吃食物会产生唾液腺分泌①②2、灯光刺激时狗不产生唾液腺分泌①3、狗吃食物时同时开灯会产生分泌唾液腺①②③4、一段时间后不给食物,只开灯,狗也会分泌唾液①②5、多次的开灯而不给食物,最后狗看到灯光不分泌唾液①②A、条件刺激B、非条件刺激C无关刺激D、条件反射E、非条件反射F、条件反射消退五、小资料:巴甫洛夫简介巴甫洛夫,苏联生理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因对消化生理的研究而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金。
巴甫洛夫,1846年9月26日生在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曾学神学,1870年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化学及生理学,1883年获帝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5.2《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word学案含教学反思设计说课稿案例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

第2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知识提要1.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3.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4.脊髓的结构和功能5.“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的操作要点、实验结果和分析6.脑的组成、大脑的结构和功能7.高等动物的反射方式,脑的高级调节方式——条件反射8.自主神经的分类、作用及其调节功能二、基础训练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可分为和两种。
其完成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 ,包括→→→→。
2.________是神经系统的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由______、______、和细胞体,细胞体主要集中在______ 和______中。
3.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结构是____ ,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突触前膜是指前一神经元______末端的膜。
突触后膜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或______的膜。
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由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后膜上的结合,引起后膜的改变,兴奋由上一神经元传至下一神经元。
4.动物体通过系统(包括、 )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信息)发生的反应叫做。
5.如右图所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由:A 、B 、C(位于)、D 、E这五个部分组成的。
6.中枢神经指;神经中枢指。
7.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一条神经元的信息传递:③→①→④(2)写出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②⑤⑥8.研究发现,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静息状态下,膜内为电位,膜外为电位,称为电位。
它是由膜内的离子和膜外的离子维持的。
受到刺激时,内流,电位反转为,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一条神经元内信息的传递,是以的形式传导的,(单向或双向)传导。
9.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C、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10.在反射弧中,当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冲动的结构是()A、神经中枢B、传入神经元C、感受器D、效应器11.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刺激强度的高低B、感受器的兴奋性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效应器的兴奋性1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1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城高级中学教学指导书课题: 第五章 第二节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科目:生命科学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连杰 审核人:王晓婴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第1课时 神经系统基础知识回顾(P6-7) 【学习目标】1、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4、脊髓的结构和功能5、脑的组成、大脑的结构和功能6、“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的操作要点、实验结果和分析7、高等动物的反射方式,脑的高级调节方式——条件反射8、自主神经的分类、作用及其调节功能【学习重点】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过程】 一、旧知链接 1、作业互批 2、感情调节高等动物与植物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高等动物能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其原因除了动物有四肢可以行走以外,还因为高等动物有复杂的神经系统。
二、复习 (一)自学指导自学目标:通过重读课本,回顾神经系统的构成及基本单位。
自学内容:P6-7图文材料。
自学方法:划出重点,整理补充笔记。
(二)自学检测 1、神经系统的组成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细胞,也称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周围神经::(1)在图中标出各编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2)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细胞体:神经元树突:轴突:(3)“神经纤维”概念:3、神经元的分类传入神经元(又称感觉神经元):。
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又称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4、“反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典例辨析: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C、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5、“反射弧”概念:是的结构基础,包括:→→→→(1)认识反射弧,在图中ABCDE处标上各结构的名称。
(2)“感受器”和“效应器”概念感受器:效应器:(三)释疑讲解讲清反射弧5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作业练习最小作业量:完成导测对应练习知者加速:完成导测P74/30、31 P75/5、8奉城高级中学教学指导书课题:第五章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科目:生命科学课型:复习课备课人:连杰审核人:王晓婴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使用时间:年月日第2课时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P7-9)【学习目标】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学习重点】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学习过程】一、旧知链接1、作业互批2、感情调节设疑:神经元作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冲动,那么冲动是如何产生的呢?产生之后又如何传递?二、复习(一)自学指导自学目标:通过重读课本,掌握冲动发生基础、突触结构及其作用。
自学内容:P6-7图文材料。
自学方法:划出重点,整理补充笔记。
(二)自学检测1、神经冲动的传导1)静息时的神经元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图示为:经细胞膜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着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即,,称此膜内外的电位差为。
它是由膜内的和膜外的维持的。
(膜外的Na+浓度远远膜内Na+浓度。
)2)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即神经冲动)受到刺激时,受刺激处(兴奋区)膜外的 内 流(此时其跨膜运输方式为 ),电位反转 为 。
称此膜内外的电位差为 。
3)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兴奋区与其两侧相邻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引 起 的形成,从而引发其两侧相邻部位 ① 兴奋,兴奋便由刺激处传导到其两侧的相邻部 位。
当兴奋由刺激处传导到其两侧的相邻部位时 (或者说,动作电位产生之后),而原来的受刺激 ② 部位,Na +便被细胞膜上的载体运输到膜外(此时 其跨膜运输方式为 ),使电位恢复为 静息电位。
小结:1、局部电流的方向在膜外,由 流向 ; 在膜内,由 流向 。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以 的形式传导的,方向是 向的,即,由刺激部位向两侧传导。
2、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结构称为 。
突触包括 。
填出突触中各结构的名称:2)突触的类型图示为:图示为:⑥看右图,总结出突触的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3)突触传递的过程如右图所示,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端的 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 以 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神经递 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 的 , 内流进入后一神经元膜内,引起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兴奋因此传递到下一个神 经元。
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 。
之后,与受体结合 的神经递质很快被突触间隙中的 催化分解,作用终止。
小结:1、突触传递时的信息类型转换结构: 突触前膜处 → 突触间隙处 → 突触后膜处信号: ( 信号→ 信号)( 信号) ( 信号→ 信号) 突触处信号转换过程: → → 2、突触传递是传递特点:以 形式传递的,方向是 向的。
即,只能从 传到 ,或者说只能由前一神经元的 传到后一神经元的 ,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最终,在一个具体的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只能从 到 。
3、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总结形式 方向 速度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处(细胞间)的传递(三)释疑讲解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电流计指针偏转原理:在有电位差存在时,一般地,电流从哪侧流入,指针就向该侧偏转。
(如果不是,题目中会有说明,如,指针向电流流出的方向偏转。
)突触的类型 ⑥例题1:如下左图所示,将连接灵敏电压表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或内部。
(1)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左图中____ _____(2)右图中表示某点静息时的电位,画出受刺激以后的电位变化曲线。
变式练习:下列图中电流计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现象 ( ) 《知识梳理》p85:11题例题2: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如下实验。
G 表示灵敏电流计, a 、 b 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 局部电流的区域。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如果将 a 、 b 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 c 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如图),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 次方向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其方向分别是 、 。
(2)若将 b 电极置于 d 处膜外( ab=b d ), a 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 c 处后,电流计是否偏转? 。
变式练习: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 )A 、②→①→②→③B 、②→③→②→①C 、③→②→①→②D 、③→②→①(四)作业练习作业练习:完成导测对应练习。
知者加速:完成导测P74/2刺激+60 0 -60膜电位(毫伏)时间(毫秒)奉城高级中学教学指导书课题:第五章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科目:生命科学课型:复习课备课人:连杰审核人:王晓婴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使用时间:年月日第3课时脊髓的调节功能(P9-11)【学习目标】1、“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的操作要点、实验结果和分析2、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学习重点】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学习难点】“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的操作要点、实验结果和分析【学习过程】一、旧知链接1、作业互批2、感情调节原上海男排的队员汤淼因训练中伤到了脊椎,结果导致下肢瘫痪,虽经精心治疗,但目前仍不能行走。
二、复习(一)自学指导自学目标:通过重读课本,熟悉实验过程,掌握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自学内容:P9-11图文材料。
自学方法:划出重点,整理补充笔记。
(二)自学检测1、脊蛙反射实验1)什么是脊蛙:。
2)实验步骤:见课本3)实验注意点(1)蛙的生理盐水是,而不是。
(2)怎样检验脑是否去尽:。
4)实验结果5)实验结论(1)上、下肢的缩腿缩手反射中枢、搔扒反射中枢位于。
(2)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是:。
6、实验中以下三个手术的目的分别是什么?(1)切除脑:。
(2)环割脚趾皮肤:。
(3)捣毁脊髓:。
2、脊髓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手工画注意画上以下几点:灰质:成分是。
白质:成分是。
脊神经节:成分是。
2)功能:(1)低级反射(受的控制)脊髓中的中枢有:。
(2)传导脊髓白质中有许多神经纤维(传导束),可以在脊髓灰质与大脑皮层之间相互传递信息。
(三)释疑讲解脊髓控制的反射反应速度快,利于逃避危险,但脊髓的功能受脑的调控。
(四)作业练习作业练习:完成导测对应练习知者加速:导测P76/6奉城高级中学教学指导书课题:第五章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科目:生命科学课型:复习课备课人:连杰审核人:王晓婴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使用时间:年月日第4课时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导学案【学习目标】1、脑的组成、大脑的结构和功能2、高等动物的反射方式,脑的高级调节方式——条件反射【学习重点】条件反射及其形成过程【学习过程】一、旧知链接1、作业互批2、感情调节人和高等动物都能对内外刺激作出反应,但人的适应能力远胜于其他动物,这是为什么呢?二、复习(一)自学指导自学目标:通过重读课本,知道脑的组成,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条件反射。
自学内容:P6-7图文材料。
自学方法:划出重点,整理补充笔记。
(二)自学检测1、脑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组成。
大脑:大脑表面覆盖着一层,称为。
上有许多功能区,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听性语言中枢(H):运动性语言中枢(S):功能见右图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V):书写中枢(W):小脑:。
间脑:。
脑干:。
2、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2)条件反射的形成(1)过程略总结:条件反射是在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的。
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先前铃声/灯光)和(食物)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一过程称为“”。
(三)释疑讲解区分刺激的类型:条件反射形成前属于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无关刺激条件反射形成后属于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无关刺激(四)作业练习最小作业量:完成导测对应练习知者加速:完成导测P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