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合集下载

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对中亚政策的演变1991~2006

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对中亚政策的演变1991~2006

-外交·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4期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对中亚政策的演变(1991~2006)郑羽【内容提要】本论丈将美国对中亚的政策划分成若干时段,并阐述了各个时段的政策目标扣排序。

论文探讨了美国对中亚政策演变的国际背景和地区背景,梳理了美国官方文件的政策表述与政策实践之闻的联系,指出美国对中亚政策受挫之后,其基本政策方针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美国政府正在寻找新的政策突破机遇.【关键词】俄罗斯美国中亚反恐“颜色革命”油气资源.【作者简介】郑羽,195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07)1991年12月26日,随着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天然气领域做出了大量投资。

”o 和国联盟院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一份宣布苏联应该指出,上述内容只是关于美国对中亚政解体的宣言,中亚五国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国际策的一般性表述,它既不能说明美国实际政策和法意义上成为了真正独立的国家,美国政府对中原则宣示之间的差异,也没有揭示出美国政策演亚各国的政策也由此开始实施。

变的历史线索。

在本文所覆盖的15年时间内美国政府的官方文件对美国在中亚的政策目(1991年12月~2006年12月),由于各个时段美标做出了如下的表述:“美国在中亚的政策目标包国全球战略实施的重点有所不同,其与俄罗斯关括培育稳定、民主化、自由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系的演变以及全球战略环境的深刻变化,美国对穿越欧亚大陆走廊的自由运输、俄罗斯以外国家中亚的政策内容及其重点排序因此也都发生了较的无核化以及坚持国际人权标准。

美国的首要目大的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中亚标是粉碎极端主义政权和集团阻碍或破坏达到这地区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另一一目标的企图。

美国的政策也旨在使这些国家与方面,美国的中亚政策和国际形势与对俄罗斯的国际社会一体化,以便美国奉行负责任的安全和政策的联系日益紧密。

其他政策,阻止其威胁和平与稳定的恐外的和反西方的发展方向。

美俄关系分析 ppt课件

美俄关系分析 ppt课件
美俄在反恐、核安全、俄加入世贸组织等 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但两国在战略利益 上的冲突并未缓解。
当前美俄之间的主要矛盾
(一)美俄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日 趋激烈。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加紧对中亚和 外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美 俄矛盾明显加剧。 (二)美俄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日 趋激烈。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加紧对中亚和 外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美 俄矛盾明显加剧。 (三)美对俄国内政策不满,认为俄民主进 程倒退。
美俄矛盾上升的背景和原因
(一)美仍将俄视为潜在战略对手,双方 在战略上互不信任,是阻碍美俄关系发展 的主要因素。 (二)美在欧亚大陆加快战略扩张步伐,直 接损及俄核心利益,这成为美俄矛盾的主要 焦点。 (三)俄寻求恢复大国地位的努力和加快 融入欧洲的战略,与美建立单极霸权的目 标相抵触。
小结
今后一个时期,美俄间的矛盾虽仍会存在, 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激化,但双方仍将寻求 和扩大两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在能 源、核安全等领域的合作。美俄关系既不 会滑落到冷战时期超级大国间的对抗局面, 也难以热络为冷战结束之初的“蜜月”状 态,将继续呈现出美攻俄守的战略态势, 维持既合作妥协、又摩擦斗争的基本框架。
美俄关系是当前大国关系中较为重要的一 对。冷战结束以来,美俄时而握手言欢,时 而恶语相向,两国关系始终处于非敌非友、 时好时坏的不确定状态。当前,两国间既有 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又存在深刻的战略冲 突,美俄关系呈现出合作中有矛盾、较量中 有妥协的态势。
美俄关系的复杂历程
第一阶段(1991年底至1993年) 为美俄关系的“蜜月期” 第二阶段(1993年至1999年底) 为美俄之间分歧与摩擦多于协调与合作时期。 第三阶段(1999年底普京上台至今) 为美俄尝试建立新型关系的时期。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俄中亚博弈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俄中亚博弈

2008年11月第17卷第6期东北亚论坛1%rthe碰A8iaForumNw.20%V札t7№6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俄中亚博弈——兼论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高科(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随着国际能源供给的日趋紧张和能豫价格的飙升,世界大国对能源的依赖也日显突出。

能源资源储有量十分丰富的中亚地区,其地位和重要性也在世界能_琢供给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得到确认,大国对该地区的争夺渐星白热化。

美饿之筒在中亚地区的争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控觏权之争;二是石油与天然气运输线之争;三是对该地区军事主导权的争夺。

俄美之闻的争夺与斗争,不仅威胁中亚地区政治稳定,也给中亚相邻地区和国家、特别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带来安全隐患。

中亚地区国家只有积极开展经济一体化合作。

增加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才能使大国无机可采,才能使该地区经济在安全轨道上健康发晨。

[关键词]地缘政治;中亚;石油与天然气;俄美关系;中国西北边疆【中图分类号】I)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11【2008)06—0015一(06l£收翦日期】2008—05—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项目。

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05皿DGJw∞6)获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创新基地赉助[作者简介】高科(1963一),男,吉林集安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东北亚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中亚作为联结亚洲和欧洲地区的桥梁,在过去的几千年问一直是世界大国和地区大国争夺的对象。

在前苏联统治时期,该地区作为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前苏联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的洗礼下,大多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认同感。

前苏联解体后,中亚5国相继独立,“从政治地理角度看。

他们由前苏联统一地缘政治空间的外围地带成为欧亚大陆块政治进程的中心¨l』中亚政治形势的变化,大大改变了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亚地区的地缘战略价值在经过前苏联时期近百年的沉寂后再度凸显出来,使之再次成为美俄等世界大国和地区强国争相角逐的舞台。

美国战略东移的内容

美国战略东移的内容

美国战略东移的内容美国战略东移。

美国战略东移是指美国在国际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将重心向东移动的战略调整。

这一战略调整的背景是随着全球力量格局的变化,亚太地区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的重要焦点。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战略调整必然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战略东移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重要性日益凸显。

亚太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同时,亚太地区还涵盖了一些地缘政治敏感地区,如南海、东海等海域,这些地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球和平与安全。

因此,美国将亚太地区视为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利益的重要支点,必然加大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投入。

其次,中国崛起给美国带来了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可能对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因此加大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军事合作,以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优势。

再次,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给美国带来了安全隐患。

朝鲜半岛的局势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朝鲜的核武器计划和导弹试验给地区安全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朝鲜半岛局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盟友和潜在对手展示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美国战略东移是一种全球战略格局调整的体现,其影响不仅局限于亚太地区,还将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在未来,美国战略东移将继续是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各方都需要对其产生的影响加以深入思考和分析,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及其演变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总是倡导中立政策,但是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改变美国在世界的孤立政策加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而且相比之下曾经的大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二战结束后都沦为二等国家,此时美国与苏联却成为了世界两大强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总统罗斯特病逝,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总统。

由此展开了称霸世界的序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苏联解体,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战略扩张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冷战和遏制,在大力扶植、援助和控制西方盟国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小时间段分别为杜鲁门时期、艾森豪威尔时期和约翰逊、肯尼迪时期。

杜鲁门时期(1945-1953):杜鲁门修改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确立于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具体内容包括: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军事包围圈。

2、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扶植和援助,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占领地区救济基金”与“经济复兴基金”,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缔结《日美安全条约》。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后院”;通过“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充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宪兵。

4、在军事战略上,执行以包围、遏制苏联为主,夺取广大中间地带大力向全球扩张的“遏制军事战略”,这种战略的作战思想是,准备打两次大战,或者两次大的全面战争,主张陆海空三军平衡发展,以原子单为讹诈工具,以常规武器为主要手段。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1、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1957年进一步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则实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简述国际战略形势的历史演变

简述国际战略形势的历史演变

简述国际战略形势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形势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古代国际战略形势:古代国际战略形势主要以帝国之间的冲
突为主,帝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是为了扩张疆土、争夺资源和彰显自己
的实力。

二、近代国际战略形势:近代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是欧洲列
强对世界的瓜分和殖民化,带来了严重的国际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
其中两次世界大战是最显著的。

三、冷战时期的国际战略形势:冷战时期的国际战略形势主要是
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争霸为主,全球各地都发生了冲突并分为两大阵营,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四、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战略形势: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战略形势主
要是以多极化、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点。

世界上的大国之间是相
对平衡的,而且各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目前的国际战略形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成了一个由联合国为
核心,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新型国际体系,并且全球治理、能源环境、贸易投资等领域成为主要焦点。

同时,反恐、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
问题也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重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
之间的协商和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20年来美国中亚战略的基本路径

20年来美国中亚战略的基本路径

范围。在美国看来 ,只有普遍建立 “ 民主制度”才能切实保障中亚 国家 的
作 者感谢中国社科院美 国所所长黄平教授 的指 导。
2 l
园} . 肇最I £
,年 第 期 ,
独立地位 。美 国试图促使中亚国家实行 “ 利伯维尔融合 ,美国可以帮助 它们解决面临的问题 , 为其政治改革创造条件、 制定合理有益的经济政策 。 ②“ 中亚一高加索与丝绸之路”研究项 目主任 弗里德里希 ・ 斯塔尔曾为欧
国务卿基辛格 、美国战略与 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布热津斯基、国务院开发署 中亚地区署干事长巴克、美 国国际开发署副主任达伊恩等政治和思想要人 先后到访 。 ̄ 0 0年 4月 , 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哈、吉、乌 , 20 美 强调 美国与 中亚国家有 “ 同利益” 共 ,双 方要加强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 ,② 并向上述三国分别提供 3 0万美元反恐援助。 0 尽管美国的援助附加了政治
0耶斯尔 :《 9 1”前后 美国的中亚政策研究》 0 4年 6月新疆大 学硕士论文 。 “ ・1 ,2 0
S e h n J Bln “ e g , c n misa d S c rt e t l i : s i n t Ri as , tp e . a k, En r y E o o c n e u i i c n r a Ru s a d I v l ” yn a As a s S r t g cS u isI si t . S Ar l l g , 9 5 t e i t d e t u eU. . my W a Co l e 1 9 . a n t r e Rih r et , “ z k sa n h w n e n to a o i c f E r sa ”Ce ta c ad W i z Ka a h t a d t e Ne I t r ai n l P l i s o u a i , n t nrl Asa Ca c s sI si t i . u a u n t u e& S l a t d e r g a t i Ro d S u isP o r m k S d n WWW. l r a su i so g we e . s k o d t d e .r . i —A o n r s t n i s a c n J i t a al t Re e r h a d Tn a c

美国内战中的战略与战术演变

美国内战中的战略与战术演变

美国内战中的战略与战术演变美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是南北战争,也被称为美国内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1861年至1865年之间,主要是由南方决定要分离出联邦,建立自己的国家,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和奴隶制度。

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造成了大量的伤亡,改变了美国社会和政治的格局。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发生了许多变化和演变。

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些变化。

起初的阶段,南方军队采用了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和战术。

他们认为,他们自然而然地拥有更强大的防御优势,因为他们是在自己的领土上战斗,他们对地形和环境非常熟悉。

南方军队以众多、分散的军队组成,在战术上注重阵地防守、采取游击策略,以牵制北方军队,降低他们的士气。

这种战略和战术尤其体现在南方军队成功防御强大北方军队的第一次布尔河战役上。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战略和战术开始发生变化。

北方军队逐渐认识到,南方军队的防御战略是可以被克服的。

他们决定改变策略,从防御转向进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方军队加强了训练,改进了装备,重点发展了水陆运输以及铁路线的建设,提高了军队的机动能力。

北方军队还加强了对南方战略要地的控制,以便打击南方的交通线和基地,削弱他们的抵抗力。

在战术方面,北方军队开始采取更加进攻性和集中的战法。

他们提出了新的战术理论,例如“波斯卡”战术和施密特阵列战术,以及“刀刃”战术等。

这些战术注重火力的密集与远程射击,采用连发枪、步军阵形以及间隔阵地的夹击等手段,来克服南方军队的防守,而不是直接和敌人进行正面交锋。

北方军队还采用了轮流进攻和非常规战法,使得南方军队难以应对。

然而,南方军队也没有袖手旁观,他们对战略和战术采取了相应的改变。

南方军队开始注重游击战术和运动战,利用地形的优势,采取灵活的作战形式。

他们鼓励士兵们使用小型火器,如手枪和冲锋枪,进行近距离战斗,以降低敌人的火力优势。

南方军队还改进了阵地工事,以提高防御效果,尽可能善用每一寸领土。

他们还采取秘密行动,骚扰北方军队的后方供应线,并与北方的土匪和游击队进行合作,以削弱北方军队的士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亚和外高加索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还 是 一个蕴 藏着丰富 的能源和 矿产 资源的 “聚 宝 盆”。 这里有储量丰富的铜、铝、铅、锌、铁、钨、铀、 锑、汞和黄金等各种黑色、有色和稀有金属 ,有钾 盐、硫酸钡和磷钙土等非金属 ,也有世界经济发展 必不可少的煤、石油和天然气。 以石油、天然气为 例 ,据美国国务院 2001年前公布的资料 ,里海地 区 (包括里海大陆架和哈、土、乌、阿 4国 )的石油
综观十几年来中亚和外高加索形势的变化后 可以看到 ,虽然参与地缘政治争夺的国家和势力 很多 ,各方都使出了看家本领 ,但到头来 ,对中亚 和外高加索地区国家间关系和各国内政外交影响
— 66 —
最大的 ,除俄罗斯之外 ,只有美国。不仅如此 ,近年 来的发展趋势显示 ,美国的影响大有超过俄罗斯 之势。特别是 2001年 10月以后 ,美国军事基地和 美国军队以反恐为名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正式登陆 ,使地区 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明显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 而“颜 色革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 取得胜利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反对派 势力的不断壮大则清楚地表明 ,美国并未满足于 已经取得的对俄优势 ,它要通过改变上述国家政 治进程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已有的地缘战略优势。
【关 键 词】 俄罗斯 美国 中亚和外高加索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 胡尚哲 , 1963年生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 (兰 州 730000) ; 高永久 , 1964年生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天津 300071)
1991年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南部边界出现 了 8个大小不等的独立国家: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 斯 斯坦 、乌兹 别克 斯坦 、塔吉 克斯 坦、 土库曼 斯坦 、 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 8个新独立的 国家加上阿富汗 ,构成了当代世界政治地图中一 个非常重要的地区—— 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①。 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连接中亚和外高 加索的里海周围又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 资源 ,所以从脱离苏联控制的那天起 ,这里便成了 周边和世界主要大国为谋求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优势而激烈争夺的目标 ,加之政治体制的急剧变 革和民族、宗教矛盾引发新独立国家政局动荡 ,中 亚和外高加索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点地区 ,以至于 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兹· 布热津斯基把它称为“欧 亚 大陆 的巴尔 干” 。
二 美国的进入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初期 ,即 本地区 8国宣布独立的初期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 加索战略就已经形成了。十几年来 ,随着美国国内 外 ,特别是以中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
① 〔美〕阿睿勒· 科恩: 《美国 和中亚、高 加索国家: 相互关 系的问题及前景 》 , 载《中 亚和高 加索》 2000 年第 8 期 (俄 文版 )。 ht t p: / / w ww . ca - c. org /jou rnal / cac - 08 - 2000 / 05. kohen. sh tml.
· 中 亚·
和天然气总储量分别达到 1 607亿桶和 17. 3万 亿立方米①。 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 ,里海地区也完 全能够确保每天向国际市场提供 300万~ 500万 桶石油 ,相当于国际市场需求的 3% ~ 5% ②。 因 此 ,有人将里海地区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在当今 世界能源储量日渐减少 ,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 严峻形势下 ,如此巨大的能源开发潜力 ,对能源需 求强烈的世界各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对美国具有战略价值。这种战略价值 ,一来自中亚 和外高加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来自里海地区 战略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以及能源输送管道走向 所具有的地缘政治功能。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讲 ,中亚和外高加索其实 位于亚洲的西南部 ,外高加索本身还是欧亚两洲 的分界线。 由于中亚和外高加索属于欧亚大陆上 陆路交通最便捷的十字路口 ,里海西岸的外高加 索还是欧洲通往亚洲的重要门户之一 ,所以在历 史上 ,它们曾经是东西方贸易通道上的中继站 ,与 著名的丝绸之路紧紧联系在一起 ; 也充当过军事 征服途中的集结点 ,使蒙古大军得以借此跳板 ,北 取欧洲 ,西向阿拉伯 ,南下印度洋 ; 为了争夺对中 亚和外高加索的控制权 ,英俄两个帝国的军队在 这里玩了一场世纪“大游戏”。 进入 20世纪 90年 代 ,随着欧亚大陆帝国疆界的不断变迁 ,中亚和外 高加索不仅保持了欧亚大陆交通枢纽 的独特地 位 ,而且成了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 和土耳其等 6个国家组成的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 地缘政治舞台的中间地带 ,并因此获得了包括十 分看重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生活的时 代在内的以往任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地缘战略价 值。从地缘战略学的角度讲 ,任何一个具有称霸欧 亚大陆野心的强国 ,只要据此一点 ,即可达到如下 多重战略目的: 向北遏制俄罗斯 ; 向东挟制中国 ; 向南威慑伊朗、控制印巴 ;向西南经中东控制红海 和地中海 ,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咽喉 ;向西经黑 海直抵欧洲。早在冷战时代 ,在美国为了遏制当时 的主要敌人苏联而对欧亚大陆 3个周边地区排兵 布阵的时候 ,美国的战略家们就十分重视这块被 称为俄罗斯“软腹部”的地区。如今 ,美国要巩固其 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 ,防止其他大国 (主要是俄 罗斯和中国 )崛起 ,称霸 全球 ,这样 一个“战 略支 点”当然就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战略价值。
② 〔俄〕阿· 伊· 古 舍尔: 《里 海问题的 地缘战略 因素》 ,载 《欧亚理论与实践》第 22期 (俄文版 )。
— 67 —
· 中 亚·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 2期
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 ,这一战略 先后经历了 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 ,每一次调整都 加重一些地缘政治的分量。
· 中 亚·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 2期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胡尚哲 高永久
【内容提要】 苏联解体以后 ,中亚和外高加索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缘经济和 地缘政治价值受到美国的青睐。 为全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 ,十几年来 ,美国势力在国 家战略的指导下对该地区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 ,而随着美国国内外 ,特别是以中 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 ,美国的中亚 和外高加索战略先后经历了 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 ,每一次调整都加重一些地缘政治 的分量。 目前 ,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局面正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出 现 ,但美俄在中亚的军事对峙、在外高加索的激烈争夺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地区的安全 环境 ,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 ,在如今能源领域的竞争导致地缘政治 形势复杂化的情况下 ,里海地区能源的外运早已 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其政治 意义已远远超过了经济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 ,目 前在这一地区运营的能源运输管道 ,几乎都在俄 罗斯和伊朗的控制之下 ,俄伊两国不仅享有其中 的经济利益 ,而且借此掌握着影响本地区新独立 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战略主动权。美国人意识到 了俄国人利用这些管道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新独 立国家的经济命脉、削弱其独立地位、从而在本地 区恢复往日帝国影响力的企图 ,所以在克林顿当 政时期就开始积极插手里海能源外运新通道的建 设。 以牟利为目的的跨国石油公司均主张继续通 过苏联时期铺设的管道经黑海沿岸的俄罗斯和格 鲁吉亚港口运送石油 ,而在其运力饱和之后 ,可以 考虑铺设从里海沿岸穿越海底经伊朗至波斯湾的 更为经济的输油管道 ,但美国政府极力反对 ,它力 主铺设从巴库经第比利斯至杰伊汉的输油管道 , 以绕开俄罗斯和伊朗。尽管这条线路造价昂贵 ,经 济上并不合算 ,但在美国人看来 ,它能够起到削弱 俄 罗斯 和 伊 朗政 治 影 响、 帮 助新 独 立 国家 巩 固 独 立地位的地缘政治作用。
一 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价值
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 ,它积极参 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角逐 ,是因为这个地区
① 中亚五 国和外高加 索三国位 于原苏联 亚洲部分 的西南 部 ,由里海联为一体。为叙述方便起见 ,本文将这 8国统称为中亚 和外高加索地区。 —— 作者注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 2期
和将来都将站在格鲁吉亚领导人爱德华· 谢瓦尔 德纳泽一边…… 要让格鲁吉亚领导人相信 ,我们 随时准备向他提供帮助。”② 1993年 7月 ,根据克
林顿总统的指示 ,中央情报局甚至负责起了谢瓦 尔德纳泽个人的安全问题。
美国政府的上述重点突出的外交活动表明 ,冷 战后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已经形成。 其主要 战略目标 ,就是推动中亚无核区的建立 , 防止核扩 散 ,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 ;通过经济和技术援助扩大 美国在新独立国家的影响 ; 全力支持新独立国家的 “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 ; 推广民主制度 ,推动新 独立国家向美式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转型 ; 维护本 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美国人把解决核问题定为战略 的首要目标 ,把推广民主制度作为政治渗透的重要 手段 ,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因为确保美国的安全历来 为美国人所重视 ,促进海外民主一直以来都是美国 干涉别国的工具 ,而在冷战后 ,它们又与“促进美国 的繁荣”一起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追求的三大核 心目标。 美国人插手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纳— 卡 地区战争的调解 ,并明显偏向亚美尼亚 ,主要是美国 国内的亚美尼亚院外集团施压的结果。 美国人拉近 与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关系 , 虽然实质上是在 培养地缘战略“支点” ,但表面上也有合适的理由: 哈 萨克斯坦是有核国家 ,而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 泽是美国人的老朋友。 唯有战略中缺少地缘经济意 图这一点 ,有点耐人寻味 , 因为美国人早在 1992年 以前就已经盯上了中亚和外高加索的石油天然气资 源④。 不仅如此 ,以支持新独立国家的“独立、主权和 领土完整”这样的表述 ,有意识地模糊其实际上具有 的针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意图 ,也不符合美国人的 一贯风格。
(一 )战略的形成 自 1991年 8月中亚和外高加索 8国相继宣 布独立后 ,美国随即与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外 交关系建立的初期 ,美国在这个地区最为关注的 是哈萨克斯坦的核武器和核材料问题 ,这可以从 当时美哈关系的密切程度中得到佐证。早在 1991 年下半年 ,苏联尚未正式解体 ,美国便开始与阿拉 木图当局秘密接触。 1991年 12月哈萨克斯坦独 立后 ,美哈之间高层官员的往来便达到了异常频 繁的程度。 仅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为 例。他 3年中 3次应邀访美 ,成为当时上述 8国总 统中获得此等重视的唯一一人。 频繁的外交往来 自然解决了涉及双边关系的许多问题 ,然而无人 不知 ,督促哈萨克斯坦尽快履行《削减进攻性战略 武器条约》 ,才是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 , 美国也关注 8国巩固已经获得的独立、主权和领 土完整、建立民主制度以及走市场经济道路等问 题。为此 ,美国政府在 1992年通过的《支持自由法 案》的推动下 ,每年向这 8国提供大量无偿的经济 技术援助。 这些援助对挽救 8国濒临崩溃的经济 以及稳定其政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为美国 势力对该地区的进一步渗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美国政府在该地区关注的第 3个问题 ,是某些 国家因民族和宗教矛盾导致的武装冲突和战争。 为了直接而有效地参与冲突调解的全过程 ,美国 政府于 1993年 8月设立了负责此项工作的专职 协调员 ,并在国务院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此外 ,在 这一时期 ,美国与该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 亚两国关系特别密切。 1992~ 1994年 ,美国与哈 萨 克 斯坦 签 署 了包 括 贸 易、 投 资、 科技 合 作、 环 保 和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在内的大 量协议。 1992~ 1995财政年度 ,美国共向哈萨克 斯坦提供了 5. 2 311亿美元的援助 ,占同期美国 向中亚五国援助总额的 42. 8% ①。特别是 1994年 2月签署的美哈《民主伙伴关系宪章》 ,更显示了 双 方 “互 谅、 互信 、互 相 尊 重 的牢 固 而 长久 的 友 好 关系” 非同一般 ; 美国对格鲁吉亚更加关心。在阿 布哈兹冲突升级、格鲁吉亚国内政局失衡的 1993 年 ,美国驻俄罗斯大使 T.皮克林声称: “美国现在 — 6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