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界定研究概述_魏长洪

合集下载

中亚五国煤炭资源综述

中亚五国煤炭资源综述

中亚五国煤炭资源综述包莹莹【摘要】中亚五国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褶皱带以北,主体为哈萨克地块,局部为土兰地块,南部边缘属板块缝合带山系,又以三条缝合带划分5个板块,分别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东欧板块、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和青藏—中伊朗板块。

其中,石炭系煤层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吉克地块(阿姆河地块)等古生界地质单元上,侏罗系煤层分布在中生代盆地中。

目前,中亚五国均发现煤炭资源,预测资源量836.704亿t。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Kazakhstan, Uzbekistan, Kirghizstan, Turkmenistan and Tadzhikistan situated to the north of Alps-Himalayan orogenic folded belt. The principal part is Kazakh massif, locally Turan massif, south margin belongs to plate suture zones mountain system. Taking the three suture zones has divided the area into five plates:Siberian plate, Kazakhstan-Junggar plate, east European plate, Tarim-Karakum plate and Qinghai-Tibet-middle Iran plate. In which, Carboniferous coal measures distrib⁃uted in Paleozoic geological units such as Kazakhstan-Junggar plate and Tadzhiki massif (Amu River massif);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Mesozoic basins. At present, all the five countries have found coal resources, predicted resources 83.67 billion tons.【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6(028)008【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中亚;沉积盆地;煤炭资源;分布;资源量【作者】包莹莹【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16.21中亚五国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个国家,它们形成了一个政治文化大体相同的中亚五国地区。

中亚知识点地理

中亚知识点地理

中亚知识点地理中亚地区是指位于亚洲中部的地区,涵盖了一些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这个地区地理上与伊朗、阿富汗、中国和俄罗斯接壤,因此在地理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下面将对中亚地理知识点进行介绍。

1.地理位置中亚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亚洲大陆的中部。

它东邻中国,北邻俄罗斯,西邻伊朗,南接阿富汗,东南与巴基斯坦接壤。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中亚成为了连接东、西、南和北方的重要通道。

2.地形特点中亚地区地形多样,包括高山、河流、草原和沙漠。

天山山脉贯穿了中亚地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之一。

中亚地区的天山山脉对于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3.气候中亚地区主要有干旱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由于受到山脉的阻挡,中亚地区的降水量较少,气温波动较大。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且较长。

4.自然资源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等。

这些自然资源对于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5.文化遗产中亚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反映了该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等地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6.交通网络中亚地区的交通网络发达,连接着亚洲各地。

铁路和公路系统的建设使得中亚地区与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加便捷。

此外,中亚地区还有一些重要的国际机场,方便人们的国际旅行。

7.经济发展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能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国家在农业生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中亚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

总结起来,中亚地区地理上的独特性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使得它在亚洲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遗产和交通网络也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了解中亚地理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地区的特点和发展潜力。

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文章梳理了影响中亚地区安全的主要事件和中亚地区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各国政府治理能力较弱、政治、经济、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复杂、未建立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外部环境恶化等方面,分析了中亚五国安全基本态势,并对中亚地区安全态势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地区环境以及国内环境下,中亚国家加强地区间的互动,是改善该地区安全防护的重要发展方向。

标签:中亚地区;安权态势;发展趋势中亚地区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就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相互竞争的重点地区。

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的关系等,都对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中亚地区是我国提倡的“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也是在海上争端激烈的环境下,保证西北方向战略稳定的中亚区域。

在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威胁,对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的分析,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亚地区的安全态势现状分析1、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严峻的具体事件表现中亚地区安全表现出脆弱性与复杂性。

近两年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于:2016年8月底,我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遭恐怖袭击;6月,哈萨克斯坦发生连环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全国进入反恐黄色警戒状态;2015年塔吉克斯坦国防部副部长发动恐怖袭击后,2016年5月,塔吉克斯坦对“伊斯兰国”策划的恐怖行动进行了突袭;2015年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边界发生冲突;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边界一度十分紧张;2016年9月份,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病逝,政权交接存在的隐患;哈萨克斯坦再次改组政府等。

2、中亚地区安全存在的问题(1)政府治理能力比较弱。

中亚五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以及特殊的地域环境,各国边界无法实施严密的安全防控,国家内部腐败问题严重。

另外,部分国家不愿意承认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致使政府无法组织动员社会共同打击恐怖势力以及腐败分子等。

中国—中亚国家警务合作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

中国—中亚国家警务合作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

【国别与区域警务研究】2020 年 7 月第 4 期July 2020 No.4北京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中国—中亚国家警务合作: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罗升鸿(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摘 要: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存在不同程度、侧重不同领域的警务合作,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合作双方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随着中亚各国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对接,中国与中亚国家将共同推动地区发展与繁荣,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中国与中亚国家需要不断加强警务合作,及时消除警务合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丰富合作内涵,持续完善警务合作体系,最终实现交流互鉴、情报共享、相互支持、友好合作。

关键词:中亚;警务合作;地区安全与繁荣;违法犯罪中图分类号:D631.1;D822.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20)04-0050-10DOI:10.16478/ki.jbjpc.20200811.001“合作促安全、安全保发展”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警务合作的核心理念。

[1]不言而喻,安全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发展则能促进地区的繁荣昌盛。

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发展、共创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 ①共同推进警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现实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警务合作的意义(一)应对共同威胁,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并不太平。

从前,服从于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对立需要而被掩盖和忽视的问题相继呈现,如恐怖主义、分离主义、毒品泛滥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亚国家始终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部分中亚国家暴恐活动频繁发生,塔利班反政府武装和“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恐怖主义残余势力长期存在,严重威胁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与之接壤的中国新疆地区,恐怖主义、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紧密融合,“东突”势力分裂恐怖威胁依然存在,并且跨国流窜,内外勾连、相互配合。

什么是中亚?

什么是中亚?

什么是中亚?*作者:袁剑来源:《文化纵横》2020年第06期区域知识及其分类框架是我们认知历史和当下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秩序与全球互动的关键环节。

对于世界区域内部结构的认知,构成了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使我们得以面对外部秩序的复杂变化,同时也使我们从这种复杂变化的背后,去反观自身内部的阶段性与结构性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独特的历史语境与传统,中国周边的区域正在扮演越来越立体而丰富的角色,其中,中亚(Central Asia)的历史与当下定位尤其值得关注。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亚位于世界最大的连片陆地——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长期扮演着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交往桥梁的重要角色,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贸易活动与信息交流的重要周转地区。

在近代,整个世界力量中心从陆地逐渐转向海洋,这一区域又成为世界列强博弈的舞台。

随着苏联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所构成的当代中亚,开始形成新的身份认同与对外认知框架,从而为这一区域的未来发展打上新的时代烙印。

而且,由于联结东亚、俄罗斯、西亚、南亚以及高加索地区的独特区位,在当下的全球治理与安全框架中,中亚必然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层面来看,正如英国学者汉布里所指出的,中亚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两种独特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矛盾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中亚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以及缺乏交通上的自然通道(中亚多数大河都注入北冰洋),中亚的主要作用是隔开了其周围的中国、印度、伊朗、俄国等文明。

另一方面,中亚的古代商路,也为周边诸文明提供了一条细弱但又绵绵不绝的联系渠道。

[1]可以说,封闭性与联系性共存的状态,构成了中亚在欧亚大陆乃至整个前近代世界的基本图景,并成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亚及其区域定位的基本前提与基础。

长期以来,作为欧亚大陆东西段之间的交流通道,中亚缺乏稳定的政治结构、历史传承与族群结构,动荡与流动成为这一区域的显著特征。

中亚国家矿产资源总体情况及开发难点分析

中亚国家矿产资源总体情况及开发难点分析

中亚国家矿产资源总体情况及开发难点分析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中亚国家的矿产资源总体情况及开发难点。

通过对中亚国家的矿产资源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然而,这些资源的开发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政治稳定性不足以及地区内部冲突的存在给矿产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和缺乏资金投入也是制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此外,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和可持续开发问题也需要重视。

因此,在开发中亚国家的矿产资源时,需要加强政府间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并制定可持续开发策略,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中亚国家;矿产资源;开发难点;政治稳定性;技术水平;可持续开发引言本论文旨在研究中亚国家的矿产资源总体情况及开发难点。

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等。

然而,这些资源的开发面临政治稳定性不足、技术水平滞后、缺乏资金投入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发问题等诸多难题。

通过分析中亚国家的矿产资源和开发困境,本研究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加强政府间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并制定可持续开发策略,以实现中亚国家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1.中亚国家矿产资源总体情况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石油是该地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

天然气也是中亚国家的重要矿产资源,其中土库曼斯坦拥有世界第四大天然气储量。

此外,中亚地区还富含金属矿资源,包括铜、铁、锌、铝等。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大的金属矿开发国家之一。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政治稳定性不足、技术水平滞后、缺乏资金投入和环境保护问题等因素,中亚国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

中亚国家需要面对政治稳定性不足、技术水平滞后、缺乏资金投入和环境保护问题等多个挑战,以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中亚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中亚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中亚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中亚地区位于亚洲内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东邻中国,南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接伊朗,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相邻。

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丰富多样,包括陆地地貌、气候特征、水文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陆地地貌特征中亚地区地貌类型繁多,包括高山、平原、盆地、河谷、戈壁和沙漠等。

高山地带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

其中,帕米尔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被誉为“世界屋脊”。

平原主要分布在靠近塔里木盆地和贝加尔湖的地区,这些平原地带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发展。

盆地则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巴尔喀什湖盆地和贝加尔湖盆地等地,其中塔里木盆地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内陆盆地”。

此外,在中亚地区还广泛分布着戈壁滩和沙漠地带,这些地区干燥缺水,植被稀少。

二、气候特征中亚地区气候多样,其中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

同时,在高山地区也存在着高山气候。

中亚地区气温差异显著,夏季可达到40摄氏度以上,冬季则会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

降水分布不均匀,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大,北部地区则相对干燥。

此外,在高山地区还存在雨雪分界线,不同海拔高度有不同的降水类型。

三、水文系统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包括湖泊、河流和冰川。

中亚地区最大的湖泊是阿拉尔海和巴尔喀什湖,它们是内流湖泊,水域面积广阔。

另外,中亚地区的河流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亚洲第二大河阿姆河和乌石齐河。

这些河流不仅对当地的农业灌溉起到重要作用,还是当地的交通要道。

此外,中亚地区还有一些永久冰川,这些冰川对维持当地的水资源供应至关重要。

四、生物多样性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其中,塔里木盆地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干旱盆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特有物种和荒漠植被。

此外,中亚地区还是各种候鸟的迁徙通道,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候鸟迁徙经过这里。

总之,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丰富多样,从陆地地貌、气候特征、水文系统到生物多样性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亚五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简述

中亚五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简述

中亚五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简述
成守德;刘通;王世伟
【期刊名称】《新疆地质》
【年(卷),期】2010(28)1
【摘要】中亚五国位于中国两部与新疆接壤区域,该区域前人进行过多次研究,构造单元划分依据和结果各不相同.以沉积建造、构造、侵入岩等方面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对本区构造单元进行重新划分,共划分出一级构造单元5个、二级构造单元16个、三级构造单元26个.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成守德;刘通;王世伟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4
【相关文献】
1.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J], 熊盛青;杨海;丁燕云;李占奎
2.缅甸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与特征 [J], 李新仁;周喜林;严城民;王长兵;李于冰
3.滇西北云岭陆缘弧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与特征 [J], 王学武;刘凤祥;李新仁;严城民;周喜林;王长兵
4.大地电磁测深在潍坊滨海区划分断裂和构造单元中的应用 [J], 高伊航;沈军辉;苏
永军;匡海阳
5.四川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J], 罗改;王全伟;秦宇龙;曾宜君;李云泉;杨学俊;李有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12月 第27卷 第4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Dec.,1999Vol.27,No.4中亚界定研究概述魏长洪 陈香苓(新疆大学历史系 乌鲁木齐 830046)[摘 要] 本文概述百年来国际学术界中亚界定之诸说,认为内涵可分历史与当代两个概念。

Abstract The paper gives a survey of the different outlooks about the Central Asian boundary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maintaining that the studies may fall into two concepts—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关键词] 中亚界定;概述 一百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在中亚研究中,对中亚的界定众说纷纭。

本文仅就所见各家对中亚界定的代表观点予以概述。

中亚名称系指里海之东,西伯利亚之南,波斯、阿富汗之北,中国西北地区。

这一辽阔地区,在19世纪前,西人或称“高原鞑靼利亚”,或称“周边亚洲”,或称“边缘亚洲”,或称“内陆亚洲”,或称“亚洲心脏”。

1829年,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或译洪博特、亨博特),沿西伯利亚赴里海旅行,撰写出版了《中央亚细亚—比拟气候学和山脉研究》一书,1843年出版法文本,1844年出版德文本。

洪堡自称他赴西伯利亚旅行之前,克拉普罗特交给他《中央亚细亚山脉概观》的两页手稿,说明在洪堡之前,已经使用“中央亚细亚”(z entralas ien)之名称了。

由于洪堡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中央亚细亚”这一术语,又因他在学术上的声望而被广为采用。

1830年,洪堡在柏林还出版《关于内陆亚洲的山脉与火山》一书,是记载1829年他旅游西伯利亚至里海的著作,使用了“内陆亚洲”的概念。

20世纪前期,中国学者据洪堡著作的内容,将书名译作《中亚细亚旅行》。

洪堡虽未探讨划分中央亚细亚界线的标准,而他从地质地理特征出发划出了中央亚细亚的地理范围。

广义的中亚: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南自喜马拉雅山,北至阿尔泰山①;狭义的范围:仅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地区,中亚研究从而步入现代科学的视野。

同时德国人也使用“中亚细亚”(Mitelasien)术语。

继洪堡之后的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曾七次来中国考察,1877年将其研究成果撰写成三卷本《中国》出版,作为其巨著《地理》一书中的组成部分。

李希霍芬在《中国》第一卷称,“中央亚细亚是古老的不复再有外流水系的几个流域所组成的一整片大陆地区;在这个地区里,这些古老的流域的长期存在使缺乏外流水系所造成的独特的现象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发展。

大体而言,这个地区南起西藏高原,北迄阿尔泰山,西起帕米尔分水岭,东达中国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和兴安岭”②。

并称中央亚细亚边缘地区为“过渡性区域”,因为这里形成外流水系是晚近的事,仍保留着大陆中心地区的特征。

据此李希霍芬将“中央亚细亚”的地理范围界定在今中国与蒙古国境内。

由于洪堡、李希[收稿日期]1999-04-03霍芬等人治学的突出成就,使德国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走在世界前列,政府为表彰洪堡、李希霍芬两人在地理学上的贡献,皆赐男爵。

卡尔·里特尔是德国另一位大地理学家,与洪堡为同代人,著有多卷本《亚洲地理》。

1832年开始陆续出版,在第5卷论述中央亚细亚西部地区,即今中国新疆地区。

里特尔书中材料采自中国地理图籍和欧洲旅行者提供的资料。

俄国学者在十月革命前后对洪堡对中央亚细亚名称的创建有不同的评议。

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地理学家伊·弗·穆什克托夫在《土尔克斯坦》一书中指出:“洪堡的功劳在于他赋予它(中央亚细亚)比以前更确切的含义,过去中央亚细亚这一名称在使用时,其含义是有伸缩余地和不确切的”③。

同时,穆什克托夫也指出洪堡研究“中亚”界定的不完整性。

1947年1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地质地理学家弗·阿·奥勃鲁切夫将军,受全苏地理学会理事会的委托,在全苏地理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读了《俄国科学家对中央亚细亚考察的贡献》一文,在“中央亚细亚”定义上,推崇李希霍芬的中亚定义精确,指责洪堡与卡尔·里特尔提出的中亚定义含糊不清。

同时还指出李希霍芬将帕米尔、天山山脉与咸海、里海之间的地区排除在中央亚细亚之外,并批评了李希霍芬以无外流水系界定中央亚细亚区域的定义不够完整,其界线变得极其曲折,很不方便。

奥勃鲁切夫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把中央亚细亚的西部和北部以苏联国界为界,东部以大兴安岭分水岭为界,南部界线沿中国长城到兰州再循昆仑山麓西延”④。

奥勃鲁切夫对中央亚细亚的界定,在苏联影响很深。

1856年后,由格里戈里耶夫将《亚洲地理》译为俄文本出版,俄国地理学会副主席谢苗诺夫等人作了补充性的注释,说明当时俄国人很重视此书,并接受了里特尔提出的“中亚细亚”(CpeдняяAзия)与“中央亚细亚”(ЦентралbнаяAзия)这两个名称。

这里我们可将中央亚细亚视为广义中亚,指俄国国外部分;中亚细亚视为狭义中亚,指俄国征服中亚诸汗国以后的境内部分。

奥勃鲁切夫是陆军大臣德·阿·米留金(又译作米柳京)将军的继承人,他们以研究军事地理学和军事统计学著称,善于将史地学为政治和军事服务。

19世纪末,俄国作家的著作中,在地理含义上有限定的“中央亚细亚”使用越来越多。

后来随着年代的特点的变迁,在俄国“中亚”和“中央亚细亚”这两个名称互相代替,或同时并用,其概念的含义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俄国研究东方学的主要是军人、传教士和民间人士三部分人组成,而军人占据主导作用。

民间人士包括学者、商人和旅游探险者,他们往往多与政府军方合作。

俄国军人穆·阿·捷连季耶夫的著名三卷本《征服中亚史》,其“中亚细亚”名称的含指是中亚三汗国和中国西北地区。

此书对俄国在中亚的侵略活动持一些批评态度,违犯了沙皇政府的一些禁忌。

1869年开始动笔,1879年脱稿,1906年出版。

1864年,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亲王致列强的通告》中,也使用“中亚细亚”名称,为俄国侵略中亚地区辨解⑤。

1914年,俄国土地建设局移民处编写的《亚洲俄罗斯》一书,记载帝俄征服哈萨克和中亚三汗国的侵略活动⑥。

这里又出现了以“亚洲俄罗斯”代替中亚。

1900年,俄国出版了勃罗克加乌兹的《百科辞典》,在卷31中对“中亚(中央亚细亚)”词目的解释为:“亚洲大陆所有内部闭塞的地区通常被称作为内陆亚洲。

其中这一辽阔区域的东部,自帕米尔向东,以前称作`中央亚细亚';而西部,包括土尔克斯坦、咸海至里海间的低地部分和伊朗,则称作`中亚细亚'。

较狭义的中亚是指土尔克斯坦”⑦。

1903年出版的这部辞典的第38卷,在“中央亚细亚”词条下释为“见中亚”,可知俄国又将“中亚”与“中央亚细亚”作为同义词使用。

《百科辞典》对中亚和中央亚细亚的解释,可视为帝俄时期这两个术语的演变与定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的重大变革也使中亚一词含义发生了变化。

随着一批中亚苏维埃政权国家的建立,1924~1925年进行国家边界划界,并法定以“中亚”代替一些有争议的旧称。

这时巴尔托里德在著作中已不使用“中央亚细亚”这一词组,甚至讲到洪堡的著作时,也称其为“关于中亚的著作”⑧。

《苏联大百科全书》解释,“中亚是苏联亚洲领土的一部分,西起里海,东到苏中边境,南自国境线,北抵咸海—额尔齐斯河分水岭,包括巴尔喀什湖地区。

……中央亚细亚……通常理解为帕米尔以东地区。

在19世纪,所有无通往海洋的河流的亚洲大陆内部地区,其中包括土尔克斯坦,都被视为中央亚细亚”⑨。

并说政治行政方面“中亚”的概念要略为缩小些,是指中亚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的中部与南部。

对这两个术语的自然地理内容的解释,接近革命前的《百科辞典》,仅少了伊朗。

第三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称“中央亚细亚……东以大兴安岭南段和太行山为界,南到印度河上游与布拉马普德拉河(雅鲁藏布江)沿河构造盆地。

西、北界线与哈萨克斯坦东部诸山脉、阿尔泰山、东西萨彦岭一致,大体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中国的大部分位于中央亚细亚之内”⑩。

两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的狭义中亚定义相同,广义中亚差异较多,三版较二版的“帕米尔以东地区”不定式,移至大兴安岭南段和太行山,南从苏联国境线扩大到西藏高原。

苏联对广义中亚含义的改变,不能不使人想到当时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与中苏两国激烈的边界争端。

20世纪40年代,苏联学者还承认,在俄国地理文献中,“中央亚细亚”是根据李希霍芬的精确定义,在19世纪最后25年起就在俄国牢固地确立了。

20世纪70年代,却宣称“中亚”一词在俄国文献中较德国文献出现早得多。

并引证俄国译员菲力普·纳扎罗夫于1813~1814年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到浩罕旅行记—《亚洲中部若干民族和国家见闻录》1。

苏联学者认为,“亚洲中部”就是“中亚”,以此佐证“中亚”一词是俄国人最先使用的,这是很勉强的。

实际上,在俄国对中亚名称的使用是较紊乱的。

穆什克托夫就认为“中亚这一名称作为地理术语使用,其含义也是极不确切的”12。

并说使用内陆亚洲这一名称比中亚更为正确,因考虑中亚这一名称已被普遍采用,不易改变,可将中亚作为内陆亚洲的同义词使用。

穆什克托夫将内陆亚洲或中亚解释为,亚洲大陆所有闭塞的、无通往外海河流的地区。

他还强调李希霍芬所说中央亚细亚只是内陆亚洲的一部分,故内陆亚洲包括三大地区:一是中央亚细亚和西藏,二是伊朗和小亚细亚,三是土尔克斯坦和咸海—里海地区13。

“内陆亚洲”名称,在俄国虽未确定为通用地理术语,仍然有些人继续采用。

受穆什克托夫观点影响除巴尔托里德外,埃·穆尔扎耶夫于1956年出版《在遥远的亚洲—19至20世纪中亚和中央亚细亚研究史纲》一书中,广泛地使用“内陆亚洲”这一术语,认为它是中亚与中央细亚的综合表示。

尽管俄语中较早地使用中亚这一区域地理的专业术语,日常生活中人们仍乐于使用布哈拉、浩罕、希瓦、花拉子模、土尔克斯坦等相应的名称。

这里由于中亚内涵地域辽阔,不宜确指某地。

如俄国东方学和中国学奠基人亚金甫·比丘林,于1851年出版的多卷本的《古代中亚各民族历史资料集》中,“中亚”的概念就很广阔,不仅包括中央亚细亚,包括西伯利亚及其毗连地区与现代中亚地区,还包括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沿岸及俄国远东沿海地区。

比丘林学术的继承人弗·波·瓦西里耶夫院士更是在极其广阔的地理范围内使用中亚这一术语,使中亚这一术语的含义更为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