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治疗
内镜下卢戈氏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体会

内镜下卢戈氏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体会早期食管癌的确诊和定位比较困难,常规内镜检查也时有漏诊发生。
1996年1月至1997年2月我们在常规内镜检查基础上应用色素卢戈氏液进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法在普查食管早期癌的应用。
方法:按要求普查2 5 7例。
先在内镜下观察食管粘膜有无异常后,用1.2 %卢戈氏液涂布染色,对呈现碘染色或碘不染色的不同案例,分别做指示性活检送病理检查。
并观察分析内镜所见、碘染色有无与活检病理的关系。
结果:内镜下正常,碘染色正常,活检正常率占 6 7.32 % ,而碘不染例中多为食管慢性炎和不典型增生,活检正常率占2 8.2 9% ,较前者明显低(P <0 .0 1)。
内镜下异常且碘染例中,查出鳞癌2例,不典型增生 2 2例,食管慢性炎等81例(39.5 1% )。
后者同碘染色正常10例(19.2 3%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均在碘不染例中发现。
结论:卢戈氏液染色法可提高食管早期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现率,值得在临检和普查中应用更多还原行食管粘膜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取得满意【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不同浓度的碘溶液在食管黏膜染色中的诊断价值。
选择食管黏膜接近正常(稍粗糙、小片状充血、糜烂)。
方法:排除明显的食管占位、溃疡、糜烂病变,且年龄大于45岁的患者470例,随机分成A、B 两组。
A组给予2%的复方碘溶液10ml~20ml,进行胃镜直视下食管黏膜喷洒染色。
B组给予5%的碘化钾溶液10ml~20ml,进行胃镜直视下食管黏膜喷洒染色。
观察两组食管黏膜的染色程度、褪色时间、以及患者的感受。
对不染、浅染、染色不均等染色异常区行黏膜活检,手术切除的标本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行连续切片检查。
结果:A组31(14%)例有染色异常,其中早期食管癌3例,不典型增生9例,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慢性炎症19例。
B组47(18.8%)例染色异常,其中早期食管癌5例,不典型增生13例,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慢性炎症29例。
内镜下食管碘染色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内镜下食管碘染色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张安洲(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东海222300)摘要目的探讨卢戈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方法。
方法内镜下进行了262人年龄35 82岁,被怀疑有食管病理变化。
观察并记录用卢戈液染色前后的颜色异常和黏膜形态以及黏膜下血管纹理的改变。
并对所有的人进行活检。
结果早期食管癌11例,37例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断通过活检。
发现早期食管癌之前和之后的卢戈液染色,3例(1.1%)和15例(5.8%);在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4例(1.5%)和33例(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卢戈液染色内镜检查可以显著的提高早期食管癌,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的检测率。
关键词食管癌;内窥镜;卢戈液染色;异型增生[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学科分类代码:32067文章编码:1001-8131(2012)03-0180-02Diagnostic Value of Endoscopic Esophageal IodineStaining for Early Esophageal CancerZHANG Anzhou(Dongha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Donghai2223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Lugol S staining in diagnosing early esophageal cancer.Methods Endoscopic were performed in262people aged35 82,who were suspected to have esophageal pathological changes.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 alter-nation of color and morphology in mucosa and texture of submucosal blood vessels before and after Lugol S staining.Biopsy was carried out among all people.Results The11case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37cases of moderate and severe dysplasia diagnosed through bi-opsy.The discovery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Lugol S staining were3(1.1%)and15(5.8%);While moderate and severe dysplasia were4(1.5%)and33(13.6%)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erence.Conclusion Lugol S staining in en-doscopic exam may notablely increase the detecting rate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moderate and severe dysplasia.Key words Esophageal cancer;Endoscope;Lugol S Staining;Dysplasia食管癌有明显地理区域性,在中国的一些特定地区有非常高的发病率[1],我县是高发病区之一,但发现时多已经处于进展期,预后不良,早期食管癌局限于黏膜下,很少有淋巴结转移,故提高早期食管癌的发现并及时干预有助于病人的预后。
采用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分析与研究

2019 年6月第6卷/第18期V ol.6, No.18 Jun. 2019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173采用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分析与研究闫焕文(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腔镜室,黑龙江牡丹江 157099)【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
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方案,观察组实施内镜下ESD手术。
分析病灶整块切除率、手术失血、切口愈合时间、VAS评分;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失血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失血极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轻,并发症少,可提高病灶整块切除率和更好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研究【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18.173.02早期食管癌具有手术治疗指征[1]。
传统治疗方法手术创伤较大失血多,降低了术后生活质量。
本研究分析了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
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6~78岁,平均64.7岁,黏膜内癌14例,黏膜下癌11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6~79岁,平均64.5岁,黏膜内癌15例,黏膜下癌1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早期食管癌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方案,观察组早期食管癌患者实施内镜下ESD手术。
采用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分析与研究

采用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分析与研究摘要:目的:评估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传统手术,观察组内镜下ESD手术观察。
结果:观察组切除率高、失血少、愈合快于对照组(P<0.05);患者VAS低,治后生活质量高,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内镜下ESD治早食管癌,创伤小、疗效确,适用治疗指南患者。
关键词: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研究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是指肿瘤仅限于黏膜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具有较好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传统的手术切除是EE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且常伴发合并症[1]。
近年来,内镜下食管黏膜下剥离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应运而生。
ESD是一种低创伤、微创技术,通过内镜下直接将肿瘤组织进行局部切除,保留了食管的解剖结构和功能[2]。
与传统手术相比,ESD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为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选择。
对于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还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3]。
ESD技术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具备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操作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包括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和出色的手眼协调能力。
此外,ESD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等,这是研究中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只有在严格符合治疗指南的患者中,ESD技术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为其提供确切的疗效和最小的创伤。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2男13女,平均年龄64.7岁)和对照组(11男14女,平均年龄64.5岁),各25例。
内窥镜下Lugol染色法诊断早期食管癌

在 头颈 部癌 诊 断后
。
以
骨 萎陷 的 狭 窄
。
后每 年 检查 一 次 学诊 断
(
4
, ,
结果
为6 9 例
,
,
经组 织
瘤 ) 和 肉芽 肿 ( 创伤 性或结 核 性 ) 用 治疗
。 洲
其 中 2 例 为 发 育 异常
,
9
例 为鳞 密
( 徐 怀 诚摘
u
刘 兆华 校 )
例 与头 颈 癌 同时 发 生 占 被 检者 的 5 1
。
至 19 89
淋 巴转 移者 手术 预后 良好 应 用改 进 的L
提示尽 早 发现 早 期
。
年 底无复 发
,
认 为本 法 在被检 者 中食 管癌 有相
,
g o l 产。 液 涂于食 管 上皮
当高 的发 生率 范围
方法 简单
。
,
经济
,
可 缩小 手术
对 食定 管 小 的 表面癌 的 诊断是 成 功 的 于 1 9 7 8年 舌
。
c
、
软 骨萎 陷
、
侵及
发肿瘤 例
,
年 龄58 ~
。
50岁
,
平均
(V
一 ,
59137
s
隆 凸的 病变 治疗 预后 较 差 孔 和 复 发 的 危险 性 疗 中常 发 生 有
。
因为此 时可 增加 穿 小儿 尚
,
女 4 1例
L
o
用 电子 内窥镜
一
1 0
o ly m p u
u s
)
B C L 治 疗 中并发 症
或 光广 视 野 内 窥镜 ( p 视下 将 g u 管 上皮 ( 疑U 检
最新: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要点(全文)目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食管癌为全球发病率第7位、病死率第6位的恶性肿瘤。
早期食管癌患者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对于后期出现食管恶性狭窄且无法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发现早期肿瘤性病变,对于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早期病变面积较小、与周围黏膜色差不明显,白光内镜(WLI)下容易漏诊。
随着染色内镜的出现,食管早癌检出率显著提高。
染色内镜包括化学染色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病变黏膜的可视性,帮助内镜操作者识别早期微小病变。
本文就不同染色内镜的镜下特点及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化学染色内镜化学染色内镜,指检查时通过对消化道黏膜上皮染色,进而提高对病变的识别、诊断能力。
目前Lugol′s液染色内镜(LCE)在食管早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方面应用甚广。
1. LCE镜下特点:肿瘤细胞由于过度消耗糖原,碘染色后镜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淡染、拒染表现,黏膜着色程度可反映其内含糖原细胞层的厚度,并且染色后的病变边缘锐度可以预测含糖细胞层向不含糖细胞层的转化是突变还是逐渐过渡。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癌变黏膜可出现“粉色征”(PCS)。
2. LCE的临床应用:LCE可显著提高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PCS 的出现与HGIN及食管癌密切相关,其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尤其是染色1 min内出现的PCS对于诊断HGIN及食管癌的准确率高达88.6%。
鉴于LCE的高灵敏度,目前指南及共识均推荐白光联合LCE用于食管癌的筛查。
但由于食管黏膜在炎症背景下也可出现淡染表现,LCE 特异度仅有52%~94%。
LCE在食管癌病灶边界判断方面具有优势,但Lugol′s染液可破坏黏膜上皮细胞,对于短时间内拟行ESD手术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病变边界判定。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相关试题及答案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相关试题及答案
1、小AVA的直径是()
A、直径≤0.5mm
B、直径≤5mm
C、直径≤0.3mm
D、直径≤3mm
2、异时性多原发食管癌的定义()
A、内镜治疗后12个月以内在原切除部位1cm以外发现的新食管癌病灶
B、内镜治疗后12个月以内在原切除部位1cm以内发现的新食管癌病灶
C、内镜治疗后超过12个月在原切除部位1cm以内发现的新食管癌病灶
D、内镜治疗后超过12个月在原切除部位1cm以外发现的新食管癌病灶
3、食管碘染色时常用的碘液浓度是()
A、1.0%~3.0%
B、1.2%~1.5%
C、1.5%~2.5%
D、1.5%~2.5%
4、早期食管癌的定义()
A、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浅层,不伴淋巴结转移
B、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浅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C、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D、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浅层,不伴淋巴结转移
5、食管癌变时碘染后相应部位呈不染区,其原理是()
A、细胞内糖原含量正常或减少
B、细胞内糖原含量正常或增加
C、细胞内糖原含量正常
D、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
答案:ADBAD。
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早期食管鳞癌

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早期食管鳞癌研究方法该研究纳入标准为至少1处直径≥3 cm的平坦型不染病变(0~Ⅱb型)及食管不染区≤12 cm。
由两名消化病理学家一致诊断为中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MGIN)、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GIN)或ESCC。
排除既往接受过内镜下切除、RFA治疗及食管狭窄或非平坦型黏膜病变。
共29例患者入选[18例MGIN、10例HGIN和1例ESCC (T1m2)]。
对所有卢戈碘液染色不染区病变进行环周RFA治疗,此后每月复查1次卢戈碘液染色内镜,发现不染区后即取活检并行局部RFA治疗。
12个月时在治疗区无MGIN、HGIN或ESCC被定义为完全应答。
1次RFA后3个月,86%的患者完全应答;12个月时,97%的患者完全应答。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瘤进展。
4例出现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后均缓解。
图对1例5 cm长的平坦型HGIN病变行环周及局部RFA治疗A.(上左)治疗前,白光内镜显示图像的下半部有1个发红的区域。
B(上中)~C(上右). 窄带内镜和卢戈碘液染色内镜观察下的图像,后者有1个平坦型不染病变,活检证实为HGIN。
D(中左). 第1次消融前,将环周消融导管放置于食管。
E(中中). 第1次消融后及消融区冲洗后的黏膜表现。
F(中右). 第2次消融前,将环周消融导管放置于食管。
G(下左).术后3个月,卢戈碘液染色内下显示在5点的位置有1处不染病变,对不染病变进行局部消融。
H(下中)~I(下右), 12个月时,内镜检查均提示无残留鳞状细胞癌,活检证实为完全应答。
讨论对于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可达90%的根治切除率,但复发率高达10%~2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率更高,复发率较低(1%~2%),但技术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也很高。
另外,对于大面积不染病变,EMR和ESD操作难度都很高,更易发生局部复发和食管狭窄。
RFA用于治疗早期食管腺癌及巴雷特食管,安全性较好,疗效也已得到公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局第8位,死亡率居第6位,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生存率>95%.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
定义:
表浅型食管癌:指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公认定义是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
表浅型食管癌分型:
侵润深度:
危险因素:
1、饮食和生活方式:
a、饮食:真菌污染
腌制食物
高盐、辛辣、油炸食物
b、吸烟和饮酒
c、口腔卫生
2、人口学因素:男:女=2:1
3、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
4、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
5、其他:头颈部和上呼吸道鳞癌和食管癌并发为14%和3%
贲门失迟缓病人高风险(普通人16~33倍)
内镜筛查技术——白光
红区:边界清楚的红色病灶,底部平坦
糜烂灶:多位边界清楚、稍凹陷的红色糜烂状病灶
斑块:多为类白色、边界清楚,稍隆起的斑块状病灶;
结节:直径在1cm以内,隆起的表面黏膜粗糙或糜烂状的结节病灶黏膜粗糙:局部黏膜粗糙不规则、无明确边界的状态
局部黏膜上皮增厚,血管纹理紊乱、缺失或截断等特点
内镜筛查技术——色素内镜:利用各种染料散布或喷洒在食管黏膜表面,使病灶与正常黏膜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可清楚显示病灶范围
常用染色方法:
碘染色:正常鳞状上皮内富含糖原,遇碘成深棕色
甲苯胺胺蓝染色: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富含核酸类物质易着色(国内不常用)联合染色:
内镜筛查技术——电子染色:通过特殊光学处理实现对食管粘膜的电子染色,时间短便于反复切换观察
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和黏膜微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区分病变于正常黏膜以及评估病变侵润深度,已成为早期食管癌内镜精查的重要手段。
窄带成像
窄光谱成像(NBI)内镜的滤光片仅仅允许蓝色和绿色的光线(中心波长分别为415 nm和540 nm)通过(图1)。
井上分型:
粉红-银色征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将白光分解成不同波段,可进行多
发50种光谱组合,
蓝激光成像(BLI):联合使用410nm、450nm两种波长的激光,观察深浅血管
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技术(i-Scan)增强不同性质黏膜间颜色的对比,
内镜筛查技术——放大内镜:
在普通内镜前端配置可调焦的放大系统,配合电子染色观察提高诊断早起食管癌的准确性
内镜筛查技术——共聚焦内镜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将组织放大到1000倍,从微观角度显示细胞和亚细胞结构,被称为光学活检
内镜筛查技术——自发荧光内镜(AFI):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自发荧光光谱见的差异转换成为成像颜色的差异而加以区分(临床较少用于食管癌诊断)
根据各医院的设备情况和内镜医师的经验,综合使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CLE等特殊技术,可进一步突显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表现,并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和病例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早期食管癌筛查流程
术前评估
一、病灶范围、病变层次和淋巴结转移评估
超声内镜:早期食管癌为局限于黏膜层且不超过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病灶,用于T分期
大超声可观察局部淋巴结敏感性达80%。
EUS-FNA可进一步
提高可疑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电子染色内镜联合放大内镜:
常用井上晴洋分型
日本食道学会提出了更简洁的新分型,初步验证评估表浅食
管鳞癌浸润深度准确性率达90%
CT:T和N 分期
MRI:和CT价值相当,不做首选
PET-CT:M分期优势明显,但价格昂贵,不作为常规手段
二、病理评估
内镜下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与传统治疗相比,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两者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95%以上。
原则上无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残留和复发风险低的病变均适合内镜下切除术
二、内镜下切除技术
内镜下切除术(EMR)进一步演变透明帽法(EMRC)\套扎法(EMRL)\内镜下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等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BM)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进一步改进技术隧道式黏膜剥离技术
三、内镜下非切除技术射频消融术(RFA)光动力疗法(PDT)APC
激光疗法
热探头
冷冻疗法
早期食管癌治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