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800字【三篇】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800字【三篇】

【导语】⾼中地理是研究地球表⾯的地理环境中各种⾃然现象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中地理论⽂范⽂的内容,欢迎⼤家阅读参考! ⾼中地理论⽂范⽂篇1 假如没有秦岭 从1908年我国地理学家张相⽂⾸次提出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到2009年在江苏淮安建成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百年中秦岭⼀淮河被⼈们⼀再关注、议论和认识。

且让我们⽤逆向思维探究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假如没有秦岭? 假如没有秦岭,南北⽅地理分界会在哪⾥?南⽅与北⽅的地理环境⼜会怎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先来了解⼀下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的确丰富且重要。

秦岭⼀淮河是我国⼀⽉份OoC等温线;⽇均温≥lOcC积温4500。

C等值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年降⽔量800mm等降⽔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候和温带季风⽓候的分界线;旱地农业与⽔⽥农业的分界线;⽔稻主产区与⼩麦主产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位变化⼤、有结冰期,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位变化⼩、⽆结冰期;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岭;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是我国南⽅和北⽅的分界线;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

此外还有⼤家不怎么关注的⼲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量⽐值)为1的等值线也与秦岭⼀淮河吻合得相当好。

⼀⽉份是我国⼤陆⽓温最低的⽉份。

当北国“千⾥冰封,万⾥雪飘”时,南国却是⼀派“草长莺飞,绿意盎然”。

我国南⽅与北⽅存在较⼤温差,除了因南北纬度跨度⼤,昼夜长短和太阳⾼度⾓的较⼤差异拉⼤了太阳辐射的差异外,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北⽅地区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之影响⼤,加剧了冬季的严寒。

⽽南⽅地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加之诸多⼭脉的阻挡削弱作⽤,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然⼩于北⽅地区。

秦岭横亘在黄⼟⾼原的南缘,犹如⼀个巨⼤的天然屏障,既阻挡了北⽅频频南下的猎猎寒风,也截住了南下的滚滚黄尘。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六篇(可供参考)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六篇(可供参考)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六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六篇【篇一】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跨度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怎样构建高效课堂?确保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有效自主学习;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本人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和对实际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认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引导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和相关参考资料,确保上课内容的充实、完整。

在具体的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个课堂的引导环节将抽象的、逻辑性强的教学知识融入课堂的导入中,做到从上课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需要教师做到:(1)吃透教材,将教材、教参和参考资料融为一体,结合学生学情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2)结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将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次设置,()如一级识记、二级理解、三级应用、四级拓展;(3)结合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课堂引导环节,要求教师要顾及学习程度、等级不同的学生。

例如,在《中国地理》中要讲的中国的人口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自己家族(3~4代)、社区人口的增长变化状况,初步了解其变化的特点,并尝试分析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

这样可以分层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有效的补充和点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如,在《世界地理》中,地形的形成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短片展示,通过壮观的火山喷发、剧烈的地震以及模拟板块的运动过程等景象来吸引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通过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要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要确保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只将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组织学生有效实践,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应用知识。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5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5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摘要:农村高中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课程改革滞后于城市,农村高中如何成功实施教学成为农村教育当务之急。

本文就如何在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作了一些实践与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主体探究当前地区发展的差异加大,城乡教育的差异也逐渐加大。

农村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传统上称作“副科”的地理学科更是弱势,学生总是反映难记、枯燥。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单纯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缺乏主动参与,缺乏主体探究性。

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不仅应包括教师的活动,也要包括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对外部世界有目的的改造过程。

目前的农村高中地理教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呢?在高考指挥棒仍然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以高考为方向的应试教育一直唱主角,课堂上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缺乏主动参与,缺乏探究学习。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呢?一、在备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树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理念,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选择与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案。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地位。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内容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如相对现实性的内容就直接将地理画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接触地理;而一些相对理论化的内容,则需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

只有在备课中努力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

二、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包括众多方面,比如课堂中师生所占时间的比例分配、学生的独立参与程度等等。

1、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动脑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践空间。

地理教学论文(10篇)

地理教学论文(10篇)

地理教学论文(10篇)地理教学论文(第一篇: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料有目的的将学生引入到自我精心设计的环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到达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教师能够提出一个巧妙的地理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也可带给一个解题思路参考资料,将学生引入精彩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我正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困惑、惊奇的心理,从而产生用心探究的欲望,用心思考。

如,在学习地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何交通灯要以红色灯表示禁止、停止,而用绿色灯表示安全通行,以黄色灯表示有危险呢?进而透过学习大气对不一样光谱的散射与折射,从而逐渐解答问题,学习知识。

二、巧用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领土广阔,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超多的名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名诗、名词相结合,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气候时,用不一样的诗句来描述不一样的季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讲述气候的垂直分异规律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

三、巧用民谣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谣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相关系列知识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述我国内陆地区气候温差大时,可借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

在讲述生态平衡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时,可借用谚语一山不容二虎,不仅仅言简意赅,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讲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时,可引用抢季节、不违农时等谚语。

在讲述草原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可利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方马儿跑,让学生理解到草原的壮丽与辽阔。

教学论文:硕士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十篇

教学论文:硕士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十篇

教学论文:硕士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十篇本文是一篇地理教学论文,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

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地理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篇一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我国矿业迅猛发展,中规模以上的矿山企业达到1.7 万个,就业人员776万人,随着开采深度、开采强度、开采速度、开采规模的增加和扩大,由矿井突水引发的事故频繁发生。

矿井一旦突水,将淹没井巷和矿山设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基于矿井涌水量研究的矿井防治水是矿井生产与科研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随着采矿业的发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逐渐提高,开采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困难,矿井涌水量的预测结果常与开采的实际值存在较大偏差。

预测错误的矿井涌水量不仅会影响生产,甚至会造成淹井等重大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2001 年7 月17 日发生在广西南丹的“7.17”特大透水事故,淹及拉甲坡矿3 个工作面、龙山矿2 个工作面、田角锌矿1 个工作面,共致81 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8000 余万元。

2001 年山东省章丘市琅沟煤矿11.17 突水事故、2003 年山东省滕州市木石煤矿7.26 特大溃水事故和2007 年山东华源矿业公司8.17 溃水事故分别造成13 人、35 人和172 人遇难并损失巨额经济,因此,准确地预测矿坑涌水量并了解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是矿井开采的首要工作,在矿井建设生产的不同阶段,动态预测评价矿井涌水量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趋势显得尤其重要。

1.1.2 意义预测矿井涌水量是矿井建设生产过程中制定采掘方案、疏干措施、防止突水灾害以及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依据,科学地分析预测矿井涌水量,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纱岭勘查区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充水因素以及周边勘查区的矿井涌水规律等方面入手,以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 建立的模型为核心,把预测的结果与水文地质比拟法和大井法分析的结果作对比,最终确定涌水量,在保证金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

初中地理小论文(最新5篇)

初中地理小论文(最新5篇)

初中地理小论文(最新5篇)高中地理小论文篇一[摘要]新课程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对地理课程的教育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以及工作中,所以学好地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相比于其他版本的地理教材具有浓重的地域气息,也正是这一点对课堂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做出了一些分析,希望能够对地理教学中所存在一些困惑做出指引和帮助。

[关键词]高中地理;鲁教版;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对于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社会的实践与生活,对人地关系的发展和协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材上的很多内容都是贴近真实生活的,还有一些实际的事例,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由于地理所涉及概念性的问题较多,仅仅通过阅读很难进行深入的理解,了解到的只能是浅显的知识,如果遇到相似的问题也很难去正确的判断。

鲁教版的地理教材很重视实践的内容,相比于其他教材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了解地理。

一、鲁教版地理教学资源的含义对于鲁教版地理教学资源的研究能够从了解教材的内容开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高中地理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也很容易接受这种直观、形象的信息展示。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从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来看能够分为文字资源、语音资源、视频资源。

文字资源就是文字表达的教材内容,就是地理书,这是学生在学习中应用最广泛、方便实用的教材资源;语音资源包括录音、广播等通过声音能了解到的内容。

还包括视频教学资源,比如,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的地理课程教学课件,课件当中含有图片和视频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思维意识,还包括视频教学资源,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提升地理教学有效性。

二、对地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运用针对鲁教版地理教材特征来讲,教学方法的探索应随着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来变化和革新。

家乡地理论文范文参考(6篇)

家乡地理论文范文参考(6篇)

家乡地理论文范文参考(6篇)地方乡土地理教学综述论文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学生年龄小,文化知识的基础比较薄弱,对家乡的了解比较肤浅。

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不能太高,内容不能太多、太泛、太深,要考虑实际效果,注意可接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抽出专门时间,安排好课外活动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对家乡较为典型的地理事物进行参观、考察、调查、浏览活动,提高学生乡土地理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把感性知识逐步深化为理性知识,以使乡土地理教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本乡本土是学生及其祖辈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

故乡的乳汁哺育着学生日益成长,乡土地理是对他们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的极其生动、具体的教材。

学生爱家乡,不仅是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备感亲切,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家乡建设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就凝聚着数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要珍惜前辈的劳动成果。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地理乡土地理论文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活动,并写成调查小报告或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很有利的。

春季本人在指导高一学生进行课题为《泉州古民居的保护现状调查》的研究性学习之际,正好赶上泉州市第12届优秀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便鼓励并指导该课题组的学生苏梓勤同学撰写了《浅谈泉州古民居的发展与保护》一文,并最终获得一等奖。

以下是个人在指导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首先要认识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的意义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作为地理作业的新形式,具有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迁移、锻炼研究能力、培养创造性等作用。

已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

认真评阅小论文,利用小论文开展相应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挖掘小论文的利用潜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理科普小论文

地理科普小论文

地理科普小论文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其他多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地理科普小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地理科普小论文一【摘要】新课程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已悄然发生转变,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地理课教学效果仍难尽如人意……本文旨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探究学生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谐互动氛围的形成等诸多方面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习惯;创新;和谐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

随着这次革命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与质疑。

相反,它所倡导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而“主动学习”又是“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前提与基础。

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又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一段时间后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才能从实质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在此,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地理学习兴趣,就没有地理学习氛围,地理学习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地理学习兴趣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

一个学生如对地理产生了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可以这样说,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地理自主学习动机的起点。

不过,曾经有一位学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地理本身是充满兴趣的,但变成学校的科目就索然无味了。

”当然这里有学科本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教学的原因。

从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可能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教师照本宣科,讲解枯燥,脱离实际;二是教学要求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对地理学习智力价值的挖掘严重不足;三是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地理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理作文
我们生活在安徽,成长在安徽,安徽也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大家可知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
安徽地跨东经115°54—东经119°37′,北纬29°41—北纬34°381。

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安徽省土地总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水田、旱地、林地、草地等都有大面积的分布,土地构成较为合理,农业综合发展的条件较好。

它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西连河南、湖北,南毗江西。

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华东腹地,接北联南,承东启西。

无论自然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17℃;由于东距海洋较近,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800—1700mm;由于重要地理分界线“淮河”从北部通过,因此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在中国气候大背景下,除具有雨热同期、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外,还因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都适中,具有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过渡性明显的特点。

安徽地形多样,平原、山地、丘陵兼备,淮北平原、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平原、大别山区等地形是很好的例子。

黄山风景区的莲花峰高1873m,是全省最高点。

中国两大母亲河之一的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中南部,长401米,号称“八百里皖江”。

流域面积6.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7.5%。

长江流域水系发达,支流、湖泊多,水网密度高,航运意义大。

较大支流有皖河、青弋江,较大的湖泊有龙感湖、武昌湖、泊湖等。

其中青弋江就位于芜湖,这个支流为四百万芜湖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

安徽著名的河流还有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流经安徽北部过江苏洪泽湖入江入海,安徽段长270千米,流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8%。

流域内水系发达、支流众多,较大支流有浍河、涡河、西淝河、颍河、淠河、史河等,北岸支流比南岸多而长,为不对称水系。

由于淮河集水面积大,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淤塞淮河入海水道,使淮河长期无入海口,汛期水流渲泄不及,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上蓄下导”的方针,上游修建了“淠史杭”工程,下游开挖了数条人工入海河道,基本根治了水患。

安徽省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带来的水汽。

夏季风的不稳定是导致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正常年份,春夏之交夏季风推进到长江流域与冷空气交锋于江淮,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其锋面雨带在江淮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即为梅雨。

梅雨期,河湖普遍入汛。

由于淮河集水面大、入海口小,汛期水流渲泄不及,本就易发洪涝灾害,如遇夏季风活动反常致梅雨期过长或降雨量过大,江淮平原和长江沿江平原则会出现大范围洪涝灾害,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则会山洪暴发并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正常年份里,季风雨带7月中旬推过淮河,梅雨期结束。

长江流域受单一的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天气炎热降水稀少,出现伏旱。

如遇夏季风活动反常,梅雨期过早结束或副热带高压势力特别强大,伏旱与秋旱相连,灾情更为严重。

特别是丘陵、山区甚至会出现人畜饮水困难。

这就是我们的安徽,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发扬利,避免弊,努力建设更美
好的安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