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事件
酒鬼酒事件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
•
• 11月23日,酒鬼酒再发公告,继续道歉,幵表示要“强化管理,积极整改,让消费者喝上放心酒 ”。这一次道歉和21日的没什么区别,务虚的多务实的少。缺乏诚意,公关就没有敁果。复盘后酒 鬼酒连续四个跌停,市值蒸发53.17亿元。
• 四:后续劢作
• 资本市场连续跌停,市场部分超市下架,面对如此困局,酒鬼危机公关总是丌痛丌痒,丌见成敁。 问题的本质在亍,酒鬼酒没有真正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即总是回避问题。它不媒体和消费者丌 在一个语境层面,所有的声明回应和劢作都成了自说自话。虽然到现在,公众对酒鬼酒的关注度已 经降温,但幵丌意味着酒鬼酒的软着陆。 • 其实酒鬼酒可以选择危机公关策略很简单,三个步骤,一真诚的道歉,二是召回问题产品作出赔偿 ,三是查找源头生产合格产品。短期来看,这样对酒鬼酒是痛苦的,但长进来看是有利的。3.15 央视曝光肯德基,肯德基的危机公关应对,值得酒鬼酒借鉴和学习。 • 据了解,目前酒鬼酒开始接受退货,公司董秘张儒平表示,被检出塑化剂超标的50度酒鬼酒目前市 场存货为5000万元,公司没有产品召回计划。如果经销商要退货,公司会收;若丌退,公司丌予 处理,因为质监局尚无塑化剂含量的具体要求。 商业社会,诚信才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了诚信,一切都是虚妄乊言。有了诚信,企业倒了,品牌丌 倒。失去诚信,企业倒了,品牌也就死了!
•
•
酒鬼酒危机公关处理的启示
• 企业遇到危机时企业应具 有如下几项原则:
– – – – – (1)快速反应原则。 (2)坦诚原则。 (3)人道主义原则。 (4)维护信誉原则。 (5)及时总结危机教训原则
•
坦诚原则就是告诉公众事件真相, 争取公众的同情,减少危机的损 失,使公众理解真实情况。
人道主义原则也就是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危机在不少情况 下会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舆论界对造成危及人的生命的事故或事件为 重视,甚至加以渲染。 企业要讲信用,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危机的发生必然会 给企业信誉带来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故而维护信誉原则是企 业处理危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
”台湾塑化剂“及”限塑令“事件.

2011年台湾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又称为塑化剂事件(传媒称为塑化剂或塑毒风波、塑化剂或塑毒风暴等),起因为市面上部分食品遭检出含有塑化剂,进而被发现部分上游原料供应商在常见的合法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使用廉价的工业用塑化剂(非食用添加物)撙节成本。
除了最初被披露的饮料商品外,影响范围亦扩及糕点、面包和药品等。
相关政府机关在事件爆发后,明订2011年6月起,若相关食品未完成自我检验,一律禁止贩售[1]。
由于对台湾社会影响甚大,该事件常与2008年中国大陆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并论;然而部分专家从日摄取量上限的角度指出涉及的塑化剂的毒性是三聚氰胺的20倍,是30年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由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案例

由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案例中国台湾昱伸公司被查出将塑化剂当做配方生产起云剂长达30年,原料供应遍及全台。
截至2011年6月6日受事件牵连的厂商已经达到278家,可能受污染产品938项。
◎2011年6月
广东、浙江4家企业8个样品中检出塑化剂,包括番石榴香精、绿茶粉等。
◎2011年8月
传三大奶粉品牌(美赞臣、美素、明治奶粉)含塑化剂,当事教授澄清事件:塑化剂含量极低,完全没必要恐慌。
◎2012年11月
第三方检测得出酒鬼酒中的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受此消息影响,白酒板块全线大跌。
天津市静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生产的油饼进行抽样检测,抽检结果显示该油饼铝残留量为1140mg/kg,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小于等于100mg/kg)十倍以上。
岳某某在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过量加入食品添加剂,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
塑化剂事件

塑化剂事件
塑化剂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添加剂,能够使塑料材料具有柔软、弹性等特性。
然而,近年来塑化剂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
塑化剂事件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塑化剂的作用与应用
塑化剂是一类化学物质,主要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在塑料制品中添加以赋予塑料特定的性能,如柔软度、韧性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剂,如玩具、食品包装等。
塑化剂事件的发生
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关于塑化剂事件的报道。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塑化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长期接触对儿童和孕妇的影响更为严重。
这些甚至可能引发一些较为严重的疾病。
塑化剂事件背后的问题
塑化剂事件背后其实暴露了一些社会问题。
一方面,监管不严、标准不统一导致了市场中存在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的塑化剂产品,消费者难以判断产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生产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忽略对产品安全的重视,这种短视行为给消费者带来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如何应对塑化剂事件
针对塑化剂事件,我们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相关法规法规;同时,生产商也应该自愿采取更多的安全可靠措施,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消费者也要加强对产品的了解,选择安全可靠的产品。
结语
塑化剂事件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事件,更是整个产业链上长期积累和不断暴露的问题。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类似事件,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
愿我们的生活中再无塑化剂事件发生。
塑化剂投放案例

塑化剂投放案例塑化剂投放案例案例背景:时间:2007年地点:中国台湾涉及人物:台湾食品公司A、塑化剂生产商B以及相关政府机构事件经过:2007年初春,A公司作为台湾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生产销售各类食品,包括果酱、饼干和奶粉等。
然而,从2007年3月开始,台湾一些消费者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肾脏问题,医生发现患者的肾脏功能逐渐衰竭。
此情况引起了台湾政府的注意。
政府调查发现,引起这些肾脏问题的原因是某种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被投放到了A公司的食品中。
DBP是一种常用于塑料制品中的增塑剂,具有较强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然而,高浓度的DBP对人体肾脏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此外,政府发现塑化剂DBP的投放企业是B公司,一家拥有制造和销售塑化剂的大型化工企业。
调查结果显示,B公司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期,将大量DBP非法投放到市场中,其中包括A公司订购的原材料中。
B公司的这一行为极其不负责任,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台湾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停止了A公司的生产,对其进行了彻底调查。
结果发现,A公司并不知情塑化剂DBP的投放,他们积极配合调查,并向消费者郑重道歉。
政府还要求A公司全面召回与DBP污染有关的产品,并暂停其生产,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随后,B公司被政府机构紧急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B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选择了以违法的手段将DBP应用于食品行业中。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而且严重危害了公共健康和消费者权益。
法律诉讼和维权:台湾政府决定对B公司进行起诉,指控其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B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被捕并被刑事起诉。
政府还要求B公司为受到影响的消费者进行赔付,并承担其他相关费用。
在司法程序中,B公司进行了辩护,声称他们并不知晓DBP被投放到食品中。
然而,调查显示,B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塑化剂购买、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违规行为,包括各种违法操作手段。
植物油塑化剂超标案例

植物油塑化剂超标案例
2011年,中国广西南宁市一家食品公司生产的豆浆产品被检测出植物油塑化剂(即石蜡)超标。
该食品公司使用了含有大量石蜡的低价植物油作为豆浆的原料。
石蜡是一种塑化剂,可使食品和饮料变得更柔软和有光泽。
然而,石蜡不可消化,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这起案件引发了广泛的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
调查发现,这家食品公司长期以来在生产中以低价植物油取代合规的食用油,以降低成本。
在没有足够的监管和检查下,这种非法行为长期存在。
该公司的豆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涉及人数众多。
一些食品受害者后来出现了胃痛、腹泻等健康问题,这被认为是由于长期摄入含有超标植物油塑化剂的豆浆引起的。
政府部门随后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和取缔,并责令召回相关产品。
相关责任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以罚款。
这起案件引起了对食品安全的广泛讨论和监管措施的加强。
预制菜 食品安全 典型案例

预制菜食品安全典型案例预制菜食品安全典型案例一、“毒白菜”事件2011年,江苏盐城市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预制菜中检出多氯联苯(PCBs)超标,该企业涉嫌使用被禁用的农药及化肥,导致其生产的预制菜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被媒体称为“毒白菜”事件。
此案例引发了公众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质疑。
二、“塑化剂”事件2011年,台湾地区爆发了“塑化剂”事件。
台湾食品药物管理局在对市场上出售的预制菜进行抽检时,发现部分预制菜中的塑化剂含量超标。
这些塑化剂可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引发了公众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的关注。
三、“地沟油”事件2008年,中国媒体曝光了多起使用“地沟油”制作预制菜的案例。
地沟油是指从下水道、垃圾处理场等地收集的废弃油脂再加工而成的食用油,其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极具风险。
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并加强了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四、“苏丹红”事件2005年,中国广东省爆发了“苏丹红”事件。
苏丹红是一种被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有害色素,但在一些预制菜中被检出。
这些预制菜中的苏丹红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忧,并促使政府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检测工作。
五、“农药残留”事件2019年,中国广东省发生了一起农药残留超标的预制菜事件。
检测机构在对市场上的预制菜进行抽检时,发现部分预制菜中的农药残留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
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的关注,并促使政府加强了对于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控制。
六、“添加剂滥用”事件2013年,中国广东省某企业被曝光在预制菜生产中滥用食品添加剂。
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被禁止使用的添加剂,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制,引发了公众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对食品企业的质疑。
七、“食品中毒”事件2015年,中国某市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食品中毒事件,涉及到的食品主要是预制菜。
调查结果显示,该市多家餐饮企业在制作预制菜时,存在食品安全管理不规范、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导致了大量消费者食用预制菜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塑化剂事件

塑化剂增塑剂,又称塑化剂(台湾汉语,就是大陆汉语之增塑剂)。
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
2011年5月起台湾食品中先后检出DEHP、DINP、DNOP、DBP、DMP、DEP 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成分,药品中检出DIDP。
截止6月8日,台湾被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已达961项。
6月1日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也叫酞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得最普遍的即是一群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
据统计2004年全世界的塑化剂市场,总量约在550万吨左右并朝600万吨迈进。
塑胶添加塑化剂依据使用的功能、环境不同,制造成拥有各种韧性的软硬度、光泽的成品,其中愈软的塑胶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剂愈多。
一般常使用的保鲜膜,一种是无添加剂的PE(聚乙烯)材料,但其黏性较差;另一种广被使用的是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有大量的塑化剂,以让PVC材质变得柔软且增加黏度,非常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
增塑剂的作用机理是增塑剂分子插入到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削弱了聚合物分子链间的应力,结果增加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度,从而使聚合物的塑性增加,也就是对抗塑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聚合物分子链间的应力和聚合物的分子链的结晶度,而他们则取决于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
人体伤害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被归类为疑似环境荷尔蒙,其生物毒性主要属雌激素与抗雄激素活性,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阻害生物体生殖机能,包括生殖率降低、流产、天生缺陷、异常的精子数、睾丸损害,还会引发恶性肿瘤、造成畸形儿。
塑化剂DEHP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
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DEHP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
2011年5月30日,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表示,塑化剂DEHP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一个人喝一杯500毫升掺了DEHP饮料就已经超过单日食量上限,这是她30年来看过最严重的食品掺毒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化剂事件
塑化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等特性的添加剂。
它不仅使用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也会添加在一部分混凝土、墙版泥灰、水泥与石膏等材料中。
在不同的材料中,塑化剂所起的效果也不同。
在塑料里,它可以使塑料制品更加柔软、具有韧性和弹性、更耐用。
根据我国《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塑胶类中规定,DEHP溶出限量标准为1.5ppm以下,而食品中则不得添加。
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60公斤成人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这样的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形式代谢出体外。
近来,台湾爆出了食品添加有毒塑化剂的案件,说是饮料里的起云剂含有塑化剂,吃了会使性别错乱、生殖器变短。
事件牵涉很多食品,饮料、果酱、益生菌粉都有牵连。
广州食品安全信息网发布消息称,同济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食用油塑料桶的增塑剂对人体有害。
用塑料桶装食用油,食用油中会溶进对人体有害的增塑剂。
广州食品安全信息网发布消息称,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厉曙光教授的课题组,曾经分别采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散装豆油。
测定后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据推断,食用油中检出的增塑剂,主要来源于塑料容器。
这种增塑剂对男性生殖系统有毒害作用。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用白老鼠作进一步研究,发现曾经服食塑化剂的老鼠,诞下的后代以雌性为主,并会影响其正常的排卵;即使诞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而精子数量亦大减,反映“塑化剂”毒性属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内分泌失调。
塑化剂危害: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恐怕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
塑化剂DEHP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
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DEHP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
1、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
2、目前虽无法证实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
3、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塑化剂种类很多,但最常被使用的是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它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例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
很多医用塑料用品,例如导管、输液袋等等,也都含有这种物质。
它在塑料制品中的含量变化范围很大,从1%到40%都有可能。
这次台湾饮料安全事件中的主角,正是DEHP这种物质。
根据台湾媒体报道,原来,这些食品的上游生产厂商在向食品中添加一种起云剂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更廉价的塑化剂DEHP.被检测出来后,引发了这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大关注。
最早发现DEHP污染的台湾检测部门工作人员,本来也以为DEHP来自食品包装污染,但通过对包装的检验排除了这种可能。
后来经过追查,才发现了毒起云剂这个源头。
起云剂是一种正规的食品添加剂,也被称作乳化香精。
它一般用在橙汁饮料等产品中,作用是增加饮料浊度、稳定饮料体系。
它属于增稠剂、乳化稳定剂的范畴,主要成分包括阿拉伯胶、乳化剂、葵花油、棕榈油等。
对这些成分的使用
范围和在食品中的含量限定,国家有明确的规定。
起云剂和塑化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
只是因为用塑化剂DEHP代替棕榈油,加到食品中后,能达到和正规起云剂比较相似的效果,所以有不良商家用DEHP来生产起云剂。
从作为非法食品添加剂这个角度来看,这起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具有一定相似性。
此外,儿童将含有DEHP的塑料玩具放入嘴中也是一个产生危害的途径。
我国生产的某些塑料玩具曾经多次被欧盟或美国退回,也是因为其中DEHP超标,而这些玩具对于尚处在发育期且喜欢咬玩具的孩子来说是有潜在危害的。
个人观点,其实,毒起云剂事件,还是一些不法厂商,为了降低成本,用非食品添加剂塑化剂DEHP代替棕榈油而造成的,就和三聚氰胺事件一样,给民众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给食品行业又一次带来了震荡,又一次打击了大家对食品行业的信心!食品安全的维护,不是一个人、一个商家、一个部门的责任,要靠每一个厂商的责任心,要凭自己的良心去发展,要靠政府各个部门的联合监管和维护,既不能放置不顾,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一船人,媒体要去公正客观的去宣传报道,让民众对于食品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每一个人,也要普及食品知识,要有一定的见识去维护自己的利益!相信经过努力,食品行业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类似事件会越来越少!
生产部:刘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