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学科方法思想刍议
钟敬文的学术贡献和治学风格

钟敬文的学术贡献和治学风格
张余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2(013)002
【摘要】一代宗师,"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堪称是中国民俗学界之泰斗.本文从构建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框架、不断开拓和持之以恒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悉心培育民俗文化人才三方面,介绍了钟敬文先生对中国民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及其治学风格.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张余
【作者单位】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3
【相关文献】
1.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 [J], 萧放
2.四十年传媒经济理论探究\r——周鸿铎学术理念与治学风格 [J], 司思
3.“《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京召开 [J], 王素珍;吴京男(图);
4.试论钱南扬先生的治学取向和治学风格 [J], 解玉峰
5.高等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著作全编《钟敬文全集》(全十六卷,共三十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及方法论意义

On the‘Folklore Culturism' of Prof. Zhong Jingwen 作者: 刘铁梁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23页
主题词: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交叉学科;性质;方法论
摘要:1991年,钟敬文提出了'民俗文化学',这可以看作他在最近20年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核心性创新概念,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民俗文化学'产生的现实背景,有民俗学自身学科意识需要加强的情况,也有整个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界尚与民俗学发生割裂的情况,钟敬文在两方面的研究实践,促成了他提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对于'民俗文化学'不能仅从民俗学单一发展的需要上理解,因为它对民俗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整体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从民俗学的建
设来说,'民俗文化学'学科的提出,却包含着文化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这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学术贡献.。
钟敬文教授95寿辰及学术思想座谈会

,
钟敬 文在 北 京 大 学发起 的歌
、
做人
”
;
为使 学 生有 合理 和 完整 的知 识 结 构
,
谣 学 运 动的 影响 下 开 始 搜集 和 研 究歌 谣 事 传说
1927
故 0 3
有 解决 实 际 问 题 的科 研 能力 他 根 据 民俗 学 与
民 间文 艺学 不 断发 展 的 新 趋 向 大 力 开 展 教 学
、
民 俗学 的教 学 和 研究 工 作
,
,
最 近 当选 为北 京市 民 协 主 席 国 民 间 文学 概要 》
《 笑话美 学 )
、 。 、
主 要 著作有 《中
(即
《 笑话
的 喜剧 艺 术 》
、
1996
年度人 类学研 究彼
《 民 间诗 律 》 《 世界 民俗 大观 》
)
。
彼 得奖是 国 际 人类 学界 的著名
。 ,
年 以 后他 成为 以 中 山 大 学 为中
。
心 的 民俗 学 运 动 的倡 导 者和 行 动者 之 一
,
改革 他培养 了 大 批 的 专 业 人 才
2 人之 多 指 导 的博 士 生 就 有 1
。
目 前 正 直接
年代 他 在杭 州 与几 位 同仁 发起 成 立 了 中 国 民 俗学 会 建 国后 他 出席 了第 一 届 文代 会 参与了
,
钟 敬 文在
:
知名 学者 和 有关单位
了会 议
,
、
团 体代 表 1 0
。 余 人 参加
一
长 期 的 奋 斗 过 程 中 为构建 民 间 文 艺 学 与 民 俗 学 的 中国 理 论 体 系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重点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重点
中国民俗学最为重要的概念是“民俗学”,它涵盖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等等。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他将民俗学之研究架构化,强调民俗学不仅要专注于研究具体的民族传统,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其在学科本身的建构和研究建构两个层面。
首先,钟敬文强调,民俗学是一门对形式、文化、和世界观的深远认识的学科,因此,它的研究和解释聚焦于文化的结构和形态是重中之重。
其次,钟敬文指出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形象研究,即文化理论的研究,要发掘人类的文化表现的形象的内涵,而不只是内部的文化交流。
此外,重视人类意识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文化结构和发展的影响,也是钟敬文研究民俗学时所重视的内容之一。
最后,此外,钟敬文还强调,民俗学又被称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它要注意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历史发展变化以及其与个体行为表现有何关系,民俗学研究是一门对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研究。
综上所述,钟敬文在民俗学研究中最关注的是建构学科理论以及研究文化形态和结构,形象内涵以及个体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从而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由此可见,钟敬文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钟敬文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钟敬文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1. 引言钟敬文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评估他的成就,并探讨他对该学科发展的影响。
2. 背景介绍钟敬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学者,专门从事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
他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深厚的研究基础,因此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3. 钟敬文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钟敬文在对中国民间文学进行分类和整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将中国民间文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民间故事、谚语、俗语和民间歌谣等。
通过系统地整理这些传统文学作品,钟敬文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的相关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进一步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
钟敬文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结合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从多个角度解读和解释中国民间文学作品。
他强调民间文学的生活性和传承性,认为它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钟敬文还积极倡导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中国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他与民间音乐学、民间艺术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将民间文学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丰富了民间文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也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钟敬文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推动上,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的努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但这些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忽视。
而钟敬文通过他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和传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重新焕发出生机。
钟敬文的学术成就也给年轻一代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榜样和鼓舞。
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态度,以及他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推动,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钟敬文“多民族一国民俗学”思想评述

少 数 民 族 民 俗 文 化 关 爱 的 相 关 史 实 , 表 述 自 己 对 以 “ 民 族 一 国 民俗 学 ” 想 学 习 的 心 得 体 会 。 多 思
四 次 代 表 大 会 上 , 6岁 高 龄 的 钟 敬 文 先 生 所 9
作 的《 立 中 国民 俗 学 学 派 刍 议 》摘 要 ) 建 ( 的
特 点 出发 的 . 先 生 这 一理 论 的 形成 . 钟 与他 将 近 ^ 十 年 来 的 民俗 研 究 经 常 与 少数 民 族 民俗 文化 的接 触 和 关 爱 有 密切 的联 系 。
关键 词 ] 钟 敬 文 ; 中国 民俗 学 派 ; 数 民 蘸 ; 俗 文 化 少 民 中 图分 类 号 ] K8 2 [ 献标 识 码 ] A 9 文
一
主 题 学 术 报 告 . 实 使 我 国 民 俗 学 界 兴 奋 不 已 。 他 着 在 报 告 中 提 出 的 “ 民 族 的 一 国 民 俗 学 ” 念 + 疑 多 理 无 是 从 我 国 国 情 . 国 的 社 会 结 构 特 点 出 发 的 。 我 国 我 是 多 民 族 的 国 家 . 谓 “ 华 民 族 ” 是 包 含 5 个 民 所 中 即 6 族 的 一 个 有 机 整 体 但 以 往 有 的 学 者 以 “ 族 代 替 一
的 学 术 流 于 缺 失 和 干 瘪 。 而 钟 先 生 则 认 为 . 我 们 的 “ 民 俗 学 , 把 境 内 各 民 族 的 民 俗 文 化 都 作 为 自 己 的 是 研 究 对 象 的 ”,这 就 是 “中 国 民 俗 学 的 特 殊 性 格” … ” 先 生这种理 念 的形 成 , 他将 近 8 钟 与 0年
Ke o d Z o g Jn we y W r s: h n i n,Ch n s o ko e s h o ,mio iis o k ie e f l lr c o l n rt ,f l e
“《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京召开

《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京召开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一一《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京召开。
大会由中国文联、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髙等教育出版社、北师大文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师大跨文2019年1月,“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优化研究院与敦和基金会协办。
会议由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文主持。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俗诸学科的建设和研究,以强烈的学科意识, 开创和引领了我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学科发展。
他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 史学等领域都有开创性贡献,他的研究还涉及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诗词格律学、新闻学、比较 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多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巨擘。
《钟敬文全集》共十六卷,三十册,一千余万字,由钟敬文先生四代弟子与北京师范大学文 学院及相关科研院所著名学者四十七人编纂,历时八年完成,由髙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钟敬文 全集》全面系统体现了钟敬文先生的治学理念和学术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重大社会 现实意义和文化传承意义。
中国文联李屹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钟敬文全集》的出版,对钟敬文先生丰硕的学术成果和 丰富的文艺实践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对于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钟敬 文先生提出“中华文化三干流学说”,认为民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直致 力于民间文化的搜集、记录、整理,积极参与、组织、指导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主 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编撰工作。
中国民协潘鲁生主席认为,编纂出版《钟敬文全集》,共同研讨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最 重要的是学习钟敬文先生的治学理念和学术思想,传承老一辈学人对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强烈使 命感和责任感,加强民间文艺发展的学科规划,以“人民性”和“中国特色”的中心理念指导我 国民间文艺发展。
钟敬文傩文化学术思想研究

钟敬文傩文化学术思想研究作者:黄清喜谢奕昕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4年第01期收稿日期:2023-10-31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南丰傩舞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G2017144)。
作者简介:黄清喜,博士、博士后,赣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傩文化、民俗学、民间文化。
谢奕昕,赣南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傩文化。
摘要:钟敬文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一直报以拳拳之心。
他毕生都为民间艺术奋斗不止,对傩文化发展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贡献,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奠基性作用。
从钟敬文对傩舞傩戏的科学归类、傩文化思想精髓的阐述、包括傩戏傩面在内的民间艺术的定位、傩戏向戏剧演变的一般规律的概括等学术研究,能够勾勒出他的傩文化学术思想——民间艺术是人民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钟敬文;傩文化学术思想;民间艺术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4)01-0045-07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4.01.005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鱼街,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终生教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与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现代散文作家、诗人。
对钟敬文学术思想、教育成就、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学界已多,如周巍峙(2003)[1]、白庚胜(2003)[2]、张振犁(2003)[3]、连树声(2003)[4]、童庆炳(2013)[5]、王宁(2013)[6]、萧放(2002)[7]、李西尧(2010)[8]、朝戈金(2012)[9]、原源(2012)[10]、潘鲁生(2013)[11]、刘波(2014)[12]、董晓萍(2017)[13]、钟俊昆(2020)[14]、万建中(2023)[15]、向云驹(2023)[16]、施爱东(2023)[17]等人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 第3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4 N o.3 2004年6月Journal of Bao ji U 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Jun.2004钟敬文学科方法思想刍议Ξ华智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学科方法思想是钟敬文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敬文先生在数十年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具有高度的方法自觉,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方法体系,并以与马克思主义的紧密结合以及多种方法的综合平衡应运而凸显其特色。
[关键词]钟敬文;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方法论;方法[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193(2004)0320086204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发展的引路人,在长达80年的执教和治学生涯中,钟敬文先生为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殚精竭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国内外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其思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这两门学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教学和研究的园地中,钟敬文先生辛勤耕耘,不仅注重具体的个案研究,而且注重学科理论的整体构建,从早期的《民间文艺学的建设》到晚年的《建立中国民俗学派》,这种努力一直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始终。
“科学知识和方法论构成了科学的两大部分,就像经线和纬线构成织物一样。
”[1](P1)在钟敬文有关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思想体系中,学科方法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钟敬文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
钟敬文不仅在具体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研究中注重对方法的探索、实践和检验,积极引进新方法,大胆尝试新方法;而且注重对学科研究方法进行及时地总结和系统地阐发,并以之作为发展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方法论基础,为这两门学科的发展提供指南,为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和民间文艺现象提供思想工具。
这部分思想集中体现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1935)、《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1986)、《民俗文化学发凡》(1991)、《民俗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及方法论》(1993)、《建立中国民俗学派》(1999)等几篇重要著作中。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结合钟敬文先生的其它作品,初步梳理并探讨一下其学科方法思想。
一、高度的方法自觉“方法是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
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是方法的体系。
”[2](P4)方法论在科学体系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科学的本质就是方法,任何一门学科,离开了方法论的发展,其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钟敬文先生对方法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具有高度的方法自觉。
1935年,钟敬文先生就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提到:“治学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上一个重要的因素,方法得当与否,可以决定那研究成果的命运。
方法可以使研究成果完美地丰收,或者使它悲惨地失败。
”[3](P9)在这篇早期有关学科建设的重要文章中,钟敬文先生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专门谈了研究方法的问题,几乎占了正文的三分之一,可见钟先生对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视。
钟敬文先生一直把学科方法与学科理论相提并论。
“方法之于理论犹如手段之于目的,是必不可少的。
”[4](P1)钟先生从事研究几十年,是深谙这一道理的。
考察钟先生数十年来所著的有关学科整体建设方面的著述,如《民间文艺学的建设》、《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民俗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及方法论》、《民俗文化学发凡》、《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以及《建立中国民俗学派》,无不专辟章节论述学科方法问题,并且谆谆教导后学者要多留心方法论的知识,在头脑中经常要有方法论的意识,只有这样,“在民俗学的实际研究中,在假定其他方面的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那研究的结果就可能会更加圆Ξ[收稿日期]2003210213[作者简介]华智亚(19782),男,安徽桐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俗学。
满。
”[5](P55)钟敬文先生更看重学科研究方法尤其是独特的学科研究方法对于一个学派的标志性意义。
“方法的相同或基本相同,往往导致某些民俗学家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乃至观点、结论的相近或相似,从而被公认为一个学术流派。
”[6](P473)所以,钟先生不仅提倡学习国外民俗学各流派理论时重视其研究方法,在主编《民俗学概论》时,亲自撰写了有关研究方法的一章,而且在倡导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时,认识到每种学派的建立都有它自己的方法,因而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就必须把方法论问题提高到研究日程上来”[7](P149),并且在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民俗研究的“方法三层次论”,其对方法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钟敬文先生的“方法自觉性”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钟先生曾自述早年就接触到方法论及研究方法之类的著作,但直到三十年代前期,很少自觉地注意到方法论问题。
负笈东京后,了解到各种学科差不多都有方法论方面的著作,使他感觉到方法论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这方面的意识,于是注重对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在理论和实际上,不断加重它的分量。
解放以后,钟敬文先生更是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并在自身的学习和研究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钟先生认为:“这或者是使我后期的学术著作,在方法上颇显出一种特点的原因吧。
[8](P209)”到九十年代,钟敬文先生依然反思自己在方法论上的得失,总结经验,勉励后学,并且发自肺腑的说:“但生存一天,就离不开学术研究工作一天,同样也就不能离开方法论问题。
”[8](P212)钟先生晚年坦荡地对自身方法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固然是在进行学术梳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以自身的经历教导和昭示后学者要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要具备高度的“方法自觉”意识。
在另外一些场合,钟敬文先生又通过对方法“自觉”与“不自觉”的鲜明对比来进一步阐明方法的重要性。
钟先生认为方法上的不自觉会导致研究上的盲目,犹如盲人摸象,见木不见林,“自觉与不自觉,效果大不一样。
搞科学研究的人哪有不运用方法的?但不少人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这样也能搞研究、写文章,但终究不免有些盲目。
”[9](P287)反之,方法上的自觉会给研究者提供锐利的思想工具,这样研究问题才能做到切中肯綮、游刃有余,“科学研究都是自觉比不自觉好。
不自觉也可能做出一些事情来,但在方法论上越清楚,选择的方法越适当,科学成果就越显著,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7](P149)高度的方法自觉是钟敬文先生学科方法思想的首要特征,也是钟先生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研究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内在支撑因素之一。
钟敬文先生不仅自身践行这种“方法自觉”,而且大力倡导这种风气,使得整个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在整体发展上具有一种方法上的动力,这种“方法自觉”不仅指导着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工作者在具体的研究中从实际出发,探寻合适的方法,进而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也使得整个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界注重求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研究方法,从而为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方法的体系化学科方法思想是钟敬文先生学术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本身就是自成体系的。
虽然在某些场合,钟敬文先生只是有针对性地谈到学科方法思想的一些方面,但整体来说,其学科方法思想是体系化的,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结构,这也是其学科方法思想的一大特色。
尽管在不同地方论述有所不同,但钟敬文先生的学科方法思想可以概括为“方法三层次论”,即其学科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的方法,即世界观高度的方法,也就是对世界、对文化现象、对民俗和民间文艺现象的一种总体的看法以及观察和处理的根本方法。
钟敬文先生把它放在整个方法体系的最高层,统帅和指引着对民俗和民间文艺现象的具体研究工作。
这一层次在学科研究中担当指导作用,不仅影响到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根本性质、特征、历史和规律的看法和解释,而且也影响到研究者对另外两个层次方法的选择和采用。
在这一层次上,钟敬文先生推崇马克思主义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钟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既是方法、又是观点,也是一种世界观,是对民俗事象的总体看法、观察方法,同时也包括处理的方法,它高层次地统领着民俗科学的研究工作”[7](P150)。
第二个层次是许多学科共同使用的方法,比如分类法、分析及综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统计的方法等等。
实际上,这一层次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求知的具体方法”,即如何从具体的民俗和民间文艺现象中获取各种信息(如特征、属性、规律等)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钟先生强调这一层次的方法是民俗文化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
第三个层次是本学科的特殊方法,即根据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所采取的方法。
如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方式。
在这之中,钟敬文先生尤其看重民俗资料的收集方法,认为大量地占有资料是开展研究的第一个步骤,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具体提出田野作业和文献法两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此外,在这一层次上,钟先生提倡在借鉴国外民俗学的优秀研究方法(如芬兰学派的历史地理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而选择合适的方法。
以上是钟敬文先生“方法三层次论”的主要内容,从中不难看出钟先生的学科方法思想是一个结构完整的严密体系,其对方法的重视和研究是贯穿从资料的获取到结论的得出及检验这一完整的过程的。
不论从逻辑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是完整的。
78第3期华智亚 钟敬文学科方法思想刍议钟敬文先生强调方法的体系化,提出方法有层次之分,这有利于突出哲学层次的方法对其它层次方法的指导作用,避免哲学层次的方法与其它层次方法相混淆而丧失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其它两个层次的方法失去理论的观照而沦落为单纯的技巧。
这也就是钟敬文先生一贯所强调的“观点兼技术性的方法”[6](P487),即为了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就要掌握一种技术上的方法去进行探索,但同时又必须具有哲学的观点,这样才能保持一种更高层次的宏观透视能力。
其次,提出方法有层次之分,有利于在具体方法层面上兼收并蓄,批判地吸收国外民俗学各流派的优秀方法为我所用,而无损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指导地位和保持自身特色。
同样,钟先生也强调各层次方法不是截然分开,而是有机联系的,“它们(指各层次方法)又是互相关联的,在使用上也往往彼此协力。
”[5](P55)即是说,方法虽有层次之分,但它们是同一个整体中的层次,是互相照应的,哲学层次的方法以具体层次的方法为实现形式,而具体层次的方法又以哲学层次的方法为依归。
总之,体系化不仅是钟敬文先生学科方法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钟先生所倡导建立的中国民俗学派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