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六腑三焦
六腑——三焦

六腑——三焦第二节六腑(三焦)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
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
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
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
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病机――三焦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病机――三焦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病机――三焦病机
三焦为六腑之一,包含上、中、下三部分。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般以为归纳
了浑身的气化机能,即上焦心肺的输布作用;中焦脾胃的运化转输作用;下焦肝、肾、肠、膀胱的疏泄随和化作用。
三焦病机,即是三焦气化的失调或阻碍。
其病
理表现有双方面:一是表现为肺、脾、胃、肠、肝、膀胱等脏腑的气机不畅,功
能失调。
二是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津液代谢气化的阻碍,升清降浊功能的杂乱,进而致使水液贮留。
所谓气机不畅,是指因为外邪迷恋,或因痰、食等病邪阻滞,进而使肺、肝、胃、肠、膀胱等气机考,试大网站采集郁滞而不畅。
如肺气的宣肃渎职、肝气的疏泄失调、胃气的和降渎职、大小肠的传化失司、膀胱的气化失权等。
所谓津液代谢气化阻碍,则是指因为寒湿之邪内侵,或久病损及肺、脾、肾三脏,因此阳气衰弱,气化失态。
如肺的宣肃通调渎职,脾的运化转输无权,肾
的蒸腾气化无力,开合失司等。
上、中、下三焦气机不畅,起落进出之机关皆不
通利,致使水津气化阻碍,水因气阻,气因水滞,水液聚集泛溢于肌腠,则发为
水肿。
若以肺、性情化阻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上;若脾肾气化阻碍为主,
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下。
三焦病变之症状及其发活力理,与脏腑病机相关部分同样,不再重复。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膀胱、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膀胱、三焦上一节我们讲了六腑,讲了胆、胃、小肠、大肠,那么最难学习的是胆主决断,胆的生理功能。
同学们理解它是从实践入手,将来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再进一步的理解它。
把它的定义记住,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再一个难点就是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
由此得出来两个重要的命题,重要的原理,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膀胱我们接着往下讲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一、贮存尿液。
所谓膀胱贮存尿液,是指人体内的最终水液代谢产物,由肾的气化作用送至膀胱。
膀胱在肾气化作用的调节下维持其正常气化的作用,形成尿液,贮存于膀胱之中,通过膀胱气化作用控制膀胱的开合,维持尿液的排泄和贮存。
在这里贮存尿液,强调的是它的贮存作用,强调的合。
理解膀胱贮存尿液的作用,一定要牢牢记住它是在肾气化作用的控制下来完成的。
这也体现了以脏率腑。
因此,膀胱贮存尿液的功能异常,中医治疗它不是治膀胱而是从肾入手,治肾。
第二个功能叫排泄尿液。
前面我们讲了在肾的气化作用的调节下、控制下,使膀胱的气化作用维持正常状态,表现为膀胱的开合处于和谐状态。
开,从阴阳学说来解释,开为阳,合为阴。
膀胱的气化作用表现的形式为开和合维持在正常的阴阳和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实现贮存尿液的作用。
贮存尿液的功能着重表现为膀胱气化的合,虽然是开合的统一、和谐状态,重在强调它的合。
排泄尿液的作用重在强调它开,开则尿液排出体外,排出尿液。
膀胱的功能通过开合这个机制,膀胱开合的机制来完成尿液的贮存和排泄,来实现调节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这样一个作用。
我们前面讲肾脏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这是从五脏当中肾主水液这个角度说的,强调的。
具体的机制,是肾通过膀胱,通过尿液的排泄和贮存,通过膀胱的开合,来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为肾是脏,膀胱是腑,膀胱的气化取决于肾的气化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才强调肾为调节水液代谢的根本。
我们在讲膀胱贮存排泄尿液,讲膀胱的开合,实际上控制人体内外水液平衡的闸门是在膀胱,不是在肾。
五脏六腑与三焦

五脏六腑与三焦人的身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神秘的小宇宙,以大脑为主,由心、肺、胃、肠等各个内脏器官组织构成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呼吸、进食、思考、运动和睡眠,正是由于这些组织结构能正常运转,并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关系。
但是,一旦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紊乱,身体不适和疾病。
如自己或是家里人身体不适时,能对身体的组织构造和生理了解,就能早一点预防,并予适当的处理。
并远离妨碍健康的因素,更好地预防疾病。
了解【五藏六府与三焦】【五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體三焦人體的五脏六府,阴阳的平衡直接受人体三焦的管理、三焦不通疾病必丛生。
三焦是统帅人體健康的总司令部,负责合理地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
三焦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
上焦:是心肺的位署,主气血能量循环、对应人体健康的--神中焦:为脾胃的位署,主消化吸收,对应人體健康的--气下焦:为肝肾的位置,主解毒排泄和生殖糸统的健康,对人體健康的--精;精盛--精力充沛也。
健康的人有精气神,三焦通迖,功能协调正常。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指出﹕“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华佗祖师:“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內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中医学将人体内在的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腑的理论称“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即内脏虽存体内,但其生理、病理的变化,征象表于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即五脏;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器官,它们的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即六腑;指胸腹腔内中空有腔的器官,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还有【奇恒之腑】是在五脏六腑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三焦的名词解释

三焦的名词解释
三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是六腑之一。
三焦被视为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了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
具体来说,上焦位于横膈之上,包括心和肺;中焦位于横膈至脐之间,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下焦位于脐以下,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等内脏器官。
三焦的主要功能包括通元气、运行水谷和运行水液。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根基;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由三焦管理;三焦还负责疏通水液、运行水液,即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
养护三焦的方法包括食补和运动。
多吃面食可以很好地进入三焦经,运动则是天然的排毒方式,有助于更好地锻炼三焦的功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学:六腑三焦

中医学:六腑一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历代医家对三焦的形态和实质的认识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和其他脏腑一样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器官,由于其与五脏无表里配合关系,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故有“孤腑”之称;另一种认为三焦为划分内脏的区域部位,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上述两种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说三焦是在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为了说明机体整体功能活动,而把五脏六腑有关气化功能加以联系和概括所建立的一种功能模型,是一种系统存在,上、中、下焦及其所属脏腑即是三焦系统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
正如李梃《医学入门•脏腑》所说:“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
约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
焦者,元也,一元之气而已矣。
”三焦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主要功能为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概念,将其作为六腑之一,并论述了三焦的大体部位和功能。
《难经•三十一难》指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十八难》提出三焦“主持诸气,有名无形”之说,引起了历代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鸣,但对三焦功能的认识则基本一致。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是人体最根本的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J说明三焦是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
元气通过三焦而布散至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此外,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还关系到整个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和气化的进行,故又有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之说。
诚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所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什么是三焦

什么是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
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1)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
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
上焦主宣发卫气,有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如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
(2)中焦: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至脐的腹部,包括脾与胃。
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如酿酒一样,故称“中焦如沤”。
(3)下焦:一般以脐以下至二阴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属中焦,但应其生理功能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列为下焦。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有如水浊不断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一样,故称“下焦如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六腑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六腑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一)、胆的两重性: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功能:胆主决断,调节情志。
(二)、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主受纳;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2、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胃称为有水谷气血之海摄及水谷的都指的是胃3、胃的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3、小肠主液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1、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小对津液就记住了(五)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2、贮尿和排尿(六)、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孤府”孤脏是“脾”1、通行诸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运行于全身。
2、运行津液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是---三焦《灵枢·营卫生会》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因其大无脏腑能与之匹配而称之为“孤府”。
七、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脾与胃体现为燥湿相济的脏腑关系是——脾胃补称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的是脾胃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纳运关系)2、脾主升,胃主降(升降关系)3、脾喜燥,胃喜润(燥湿关系)精、气、血、津液、神气必考一、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这里是三道题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清气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一身之气又分为元、宗、营、卫;(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必考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对其所在部位和具体形态,在中医学术上颇多争议,直至现代,亦未取得统一认识。
这里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简介一下。
一是有名无形说。
二是有名有形说。
现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首先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是有形质可见的。
因为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建立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之上的,没有形质而只有其功能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关于三焦的具体部位与形态,一般认为包括上、中、下三部。
虽然中医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很多争议,但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却是一致的。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所谓“诸气”,是指全身各种各样的气。
如脏腑经络之气、营卫之气等。
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化,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生化。
因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通路,也是人体各种物质相互化生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本身通行人的元气。
元气是通过三焦才得以布达全身的。
故《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
《难经·六十六难》亦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综上所述,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之气,是通过三焦而布散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周身的。
2. 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生理功能,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人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行。
如果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三焦的以上两个方面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因为水液的运化要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人体的气也只能依附于津液与血才得以正常运行。
气血津液的运行、代谢,又均以三焦作为通路的,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因为三焦还有运行水谷的生理功能,故《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
”
3.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特点
(1)上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所以上焦包括膈以上的心肺两脏及头面部。
关于上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上焦如雾”。
(2)中焦:《灵枢·营卫生会》认为中焦是指整个胃,现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脏腑,从解剖部位看,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但亦有医家将肝归属于下焦。
中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中焦如沤”。
(3)下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
”现一般认为脐以下部位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亦有人将肝归为下焦。
下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
后世医家,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此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