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五 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化 第37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第30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二)其他成就 1.数学。 (1)先秦: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了筹算计数法。 (2)东汉:应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标志着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3)魏晋南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 位,领先世界大约 1 000 年。
2.天文历法。 (1)天象观测。 ①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 ②《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天体观测仪器:郭守敬创制简仪。 (3)历法: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 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名师指津]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 ①体裁: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 ②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 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 需要。
三、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演变。 (1)基本脉络: 甲骨文(文字成熟标志)、 金文、 小篆(秦 朝全国通用)、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 (2)演变趋势:简化(由繁到简)、规范化、稳定化。
备考建议
1.重视书法绘 画的发展, 分析其社会 背景。
古代
1.(2013·全国Ⅱ卷)
中国
的科 学技 文学成就
明清小说
2.(2012·全国卷)文 学与市民的价值取
2.重视中国科技特 点、成因及影响 的把握。 3.重点关注不同文 学艺术的特色、 发展趋势发 展
第十五单元 中国古代与现 代的科技文化
考点展示 古代中 国的科 学技术 与文学 艺术
命题思路 (2014·全国Ⅰ卷)中国 科技成就 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 科学成果比较 1.(2016全国Ⅱ卷)汉字 汉字的起源、 的演变历程 演变和书画 2.(2016·全国Ⅲ卷)王 的发展 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 确立的原因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5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限时

第15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A[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正确;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故B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故C项错误;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始于1983年,故D项错误。
] 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C[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3.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C[材料信息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业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说明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提能 新人教版必修3

整理课件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作品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故 A 项错误; 《唐吉老伯》属于印象画派,故 B 项错误;《拾穗者》属于现实 主义,故 C 项正确;《旋转木马》属于现代主义,故 D 项错误。 答案:C
整理课件
命题点一 15~20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但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用进化论说明社会历 史现象,必然会否定阶级斗争,否定社会的根本质变,从而为近 代西方殖民者美化侵略,推行强权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
整理课件
易混点三 生产推动力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对应关系
时代 工业革命前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动力(能源) 人力、畜力等
蒸汽机 电力、石油 原子能(核能)
信息传播方式 马匹、飞鸽等 蒸汽机车、轮船 电话、留声机、飞机、汽车
互联网
整理课件
易混点四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美术 1.从产生的背景看: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 19 世纪上半期,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暴露,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批判;现代主义 美术产生于 20 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世界大战与经济大危 机等全球性灾难,使人们对生活及未来感到迷茫。
整理课件
标志
天文学领域 的革命
牛顿力学体 系的创立
阶段
项目
原因
标志
迅速发展阶 段(18世纪 末~19世纪
中期)
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 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 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电磁学的新成就、 细 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 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 系统化阶段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 发展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五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化第39讲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教师用书

第39讲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考纲要求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与书画的发展。
3.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4.文学成就。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6.教育事业的发展。
7.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课标提示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5.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6.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7.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文学及成就考点三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蔡侯纸②北宋③哥伦布④资产阶级⑤唐朝⑥活字印刷⑦文艺复兴⑧甲骨文⑨隶书⑩中国画⑪个性⑫道咸⑬国粹考点二①风②现实主义③浪漫主义④气势恢弘⑤李清照⑥关汉卿⑦三国演义⑧儒林外史考点三①社会主义②1956③百家争鸣④为人民服务⑤鲁迅⑥大众⑦1954⑧国民教育⑨科教兴国⑩法律法规⑪1964 ⑫东方红⑬首次⑭籼型⑮科教兴国[巧学妙用]1.数字解史——古代中国科技2.构图解史——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3.数字解史——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一个趋势:由繁到简。
两大阶段:自发阶段和自觉阶段。
三个趋势: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四大字体: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4.图说历史——文人画的特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5.构图解史——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6.辨析比较——诗、词、曲的关系诗、词、曲都属于广义的诗歌的范畴,但作为不同的文学体裁,其间的差别也很明显。
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韵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韵规范;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 教案

单元提升课(十五)视角1文明史观——辉煌璀璨的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拨】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注重实用性、应用性的特点,主要是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和医学等传统科技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成就辉煌;文学艺术从先秦到清代,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古代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时代鲜明的特征。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绘画、戏曲艺术等成就辉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题例证1】(2017·湖南长沙模拟)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解析元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表现是设立行省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讲述莺莺与张生反对封建伦理束缚,要求自由相爱,没有涉及婚姻家庭制度,故B项错误;元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不符合历史史实,故C项错误;元朝时理学为封建统治思想且日益固化,强调社会伦理纲常,因而材料中莺莺与张生自由相爱并进行抗争,正好体现要求摆脱理学束缚的愿望,故D项正确。
答案 D视角2历史趋势——世界近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点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十五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33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课件

2.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旨在( A.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B.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C.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D.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
解析:1956 年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其中前者针对文学艺术领域,后者针对学术领域,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二
解析: 依据“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健全国家 法制”“双百”方针等信息,得出这次会议为中共八大,召开是 在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故 B 项正确;“三大改 造”启动在 1953 年,故 A 项错误;“八字方针”的实施在 1960 年,故 C 项错误;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是在 1992 年,故 D 项错成就 核心考点· 基础夯实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 员会等科研机构。 发展科技③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 的措施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④1956年国务院编制《十二年科技发 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 进军”的热潮。
3.实践中曾经偏离“双百”方针的历史教训 (1)科学、艺术工作与政治的关系应处理好。 (2)科学、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应高度重视。 (3)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应理顺。
【讲史料】 史料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 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推陈出新”。„„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 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共和国走过的路》 导读 “百花齐放”是对艺术而言, “百家争鸣”是对学术 而言。
2.(北京卷)1977 年 10 月 21 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 会于 1978 年 12 月召开,B、C、D 三项都是在这之后,即改革 开放以后的措施,均可排除。故应选 A 项。 答案:A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 书法艺术
1.主要特点 (1)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 (2)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 气势和意境。 2.发展演变
见附表
思维导图
三 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多元思维 2.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提示:(1)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2)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了画家 多方面的修养。 (3)出现于魏晋,明清时期成为画坛的主流。
专题十五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 与文化
古代 (1)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四大发明不仅成就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 位, 也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近代前期中 国的科技逐步落后于西方 (2)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主要 表现 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 (3)绘画艺术不断发展,在形式、 风格上独 具特色 (4)戏曲经过长期发展,在清代形成国粹 ——京剧 (5)中国古代文学兴盛,在不同时期形成 了不同的文学主流形式和特点 专题 主旨
考点 1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最新考纲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 和书画的发展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书法 中国画 诗经 楚辞 唐诗 文学成就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京剧等剧种的产 生和发展 京剧的产生 了解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 程, 说明其艺术成就 知道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 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 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 络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
1.(2014 佛山检测)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 要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农耕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 B.总结性科技成就显著,西学东渐已经开始 C.内阁制度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通用版)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知识整合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

考向 1 “工业 4.0”时代 1.什么是工业 4.0?“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 4.0。“工 业 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结合以下图片回顾以往的科技创新 历程,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No Image
A.工业 1.0 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导致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
B.工业 2.0 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化 时代
解析:选A。由材料“根据这一概念,我们的宇宙是由时 间和空间构成”可知时空关系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 的长、宽、高三条轴又多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 条虚数值的轴。可见人们对空间的认识由三维到了四维,这是 思维方式的变化,故A 项正确。其余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故 B、C、D 三项错误。
解析:选A。材料“如果允许‘文化革命’在1967 年的大 部分时间里继续进行,中国可能蒙受极大的损失,不是由于政 治上的不统一,而是由于技术训练的中断”体现了政治错误对 科技发展的破坏,故 A 项正确;推行“义务教育”是在20 世 纪90 年代,故B 项错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故C 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中苏关系恶化,故D 项错 误。
(3)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是物理学思想的一 场重大革命。
(4)量子理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进 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
时间
阶段 特点
主要表现
1949— 深受苏 (1)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1956 年 联影响 (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一枝独 秀,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
(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 成就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第37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考纲要求 1.经典力学。
2.相对论、量子论和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4.现代信息技术。
课标提示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考点一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和革命者考点二 追寻生命的起源考点三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自由落体②第一次③自然科学④普朗克⑤光电效应⑥1905 ⑦相对论考点二①观察②纲③血液循环④细胞学说⑤微生物学⑥环境⑦进化⑧适者生存⑨上帝⑩古猿⑪进化论考点三①1765②机器大工业③瓦特④汽船⑤机车⑥机械加工⑦电磁感应⑧德国⑨内燃机○10诺贝尔⑪飞机⑫电报机⑬电话机⑭短波实验⑮1946[巧学妙用]1.概念阐释—近代科学近代科学是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它是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
2.图示揭示—近代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的关系3.构图揭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4.图说历史——相对论在物体高速运动时,会发生钟慢效应。
5.概念阐释——生物进化论(1)自然选择: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存竞争: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生物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
(3)适者生存:凡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
6.数字解史——达尔文的进化论7.漫画解史—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的提出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8.易错提醒——正确认识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良是由瓦特在早期蒸汽机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依靠某种先进科学理论,而是依靠经验改良而成,因此,蒸汽机不是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的结果。
9.图示解史——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10.构图解史——物理学发展与三次工业革命的关系11.图说历史—四次工业革命考法1 理解牛顿经典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考题1】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指出:“绝对时间既无时间价值,也无科学价值,没有一个人能提出证据说他知道关于绝对时间的任何东西,绝对时间是一种无用的形而上学的概念。
”这一观点( )A.验证了伽利略有关运动的概念B.促成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C.推动了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研究D.启发了普朗克量子说的提出答案 C『方法突破』准确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提炼题干的主旨:经典力学对相对论的影响;其二理解信息:“绝对时间既无时间价值,也无科学价值”反映出“绝对时间”没有意义,这对爱因斯坦提出“相对时间”有所启发,故C项正确。
『史论链接』牛顿经典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
(2)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
(3)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考法2 认识生物进化论对东西方的影响【考题2】(2014·天津文综,5)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
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这种观点( )A.正确。
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B.错误。
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C.正确。
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D.错误。
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答案 D『方法突破』首先,从材料“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反映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思想;其次,注意选项中的两个关键词“借鉴”“移植”,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进化理论,但不能完全移植;最后,结合“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可知,这种强行移植的理论会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来宣扬战争的合理性及种族优劣论等,不利于社会进步。
『史论链接』进化论对东西方的影响在社会发展问题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面临外国侵略的民族和国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规律出发,其思想成为当时弱小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的理论武器。
但也为近代西方殖民者美化侵略、推行强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考法3 认识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应用的异同【考题3】(2014·江苏单科,17)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答案 D『方法突破』第一步,由材料“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可知,科学理论对技术的指导作用;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第三步,对四个选项进行仔细的辨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史论链接』蒸汽机发明与电气技术应用的异同考法4 近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史料一牛顿力学体系花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获得了普及,导致一种伟大的智力自满,对人的能力从未有过那么高的信心。
启蒙思想家们相信,如果牛顿可以发现主宰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的话,那么用他的方法,他们也可以发现主宰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史料二在近代科学革命时期,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的殊死搏斗集中在如何认识“天、地、人”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上,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揭示了“天地”的奥秘,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使“人体”生理解剖构造昭然天下。
在实验观测的基础上,它们以叛逆教会的姿态告诉世人:没有什么信条不可怀疑,没有什么学说不可改变。
它们作为近代科学革命的两大檄文,是向宗教权威发出的挑战书,也是自然科学借以宣告独立的宣言书,科学作为神学附庸的地位不复存在。
——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革命事件及其意义》『读史用史』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不仅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鼓舞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去探索和设计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蓝图。
2.据史料二概括近代科学革命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提示特点:反对宗教神学;以实验观测为基础。
意义:冲击了宗教神学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科学取得了独立发展地位,不再是神学的附庸。
『方法突破』史料一体现了牛顿经典力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信息“用他的方法,他们也可以发现主宰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反映出牛顿力学体系对启蒙运动的启迪价值。
史料二反映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史论链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牛顿经典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进化论传入中国成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电气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4)相对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世界的途径,量子论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信息技术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1.(2015·四川文综,11)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
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
”在此,朗之万(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解析材料主旨用“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来形容“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说明郎之万意识到爱因斯坦的移民将导致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故C项正确。
郎之万的评价没有涉及对纳粹德国的谴责和战争威胁,故A、B项错误;郎之万评价的是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并不是“科学家全球流动”,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5·福建文综,2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
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
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进化论B.万有引力定律C.量子论D.相对论解析材料主旨强调了对宗教神学的冲击和对宇宙世界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结合时间“16、17世纪”可知是万有引力定律,故B项正确。
进化论是在19世纪中期提出,故A 项错误;量子论和相对论是在20世纪初期创立,故C、D项错误。
答案 B3.(2015·江苏单科,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普朗克解析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1687年,牛顿把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改变了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相符,故A项正确;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均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B、C、D项错误。
答案 A4.(2014·山东文综,22)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解析哥白尼“日心说”主要探究宇宙,与人无关,故A项错误;近代科学体系形成于17世纪,而进化论是19世纪中期提出,故B项错误;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哥白尼“日心说”反对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对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都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