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高中化学全程复习方略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第七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人教版)
2014年高考一轮化学(人教版):第7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1节

反应的活化能是 E1
,反应热是 E1-E2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4)反应速率与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的关系 影响 外界条 件改变 增大反应物 浓度 增大压强 升高温度 使用催化剂 分子总 数 增加 增加 不变 不变 单位体积内 活化分子 数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活化分子 百分数 不变 不变 增加 增加 有效 碰撞 次数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化学 反应 速率 加快
理论的应用。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考纲展示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 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 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 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 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调控在生 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 重要作用。
- -
)
A.0.1 s
B.2.5 s
C.5 s D.10 s 解析:这段时间 O2 浓度的减少量为 0.2 mol/L,则这段
0.2 mol/L 时间为 = 5 s。 0.04 mol/(L· s)
答案:C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活 页 作 业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2014版高中数学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单元评估检测(七)(北师大版)(北师大版·数学理·通用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估检测(七)第七章(120分钟 1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直线l∥平面α,P∈α,那么过点P且平行于直线l的直线( )(A)只有一条,不在平面α内(B)有无数条,不一定在平面α内(C)只有一条,且在平面α内(D)有无数条,一定在平面α内2.在△ABC中,AB=2,BC=1.5,∠ABC=120°,若使△ABC绕直线BC旋转一周,则所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A)π(B)π(C)π(D)π3.(2013·随州模拟)在空间中,a,b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a∥α,b∥a,则b∥α(B)若a∥α,b∥a,aÜβ,bÜβ,则β∥α(C)若α∥β,b∥α,则b∥β(D)若α∥β,aÜα,则a∥β4.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圆心角为120°、半径为l的扇形,则这个圆锥的表面积与侧面积之比是( )(A)3∶2 (B)2∶1(C)5∶3 (D)4∶35.(2013·珠海模拟)已知a,b,l表示三条不同的直线,α,β,γ表示三个不同的平面,有下列命题:①若α∩β=a,β∩γ=b,且a∥b,则α∥γ;②若a,b相交,且都在α,β外,a∥α,a∥β,b∥α,b∥β,则α∥β;③若α⊥β,α∩β=a,bÜβ,a⊥b,则b⊥α;④若aÜα,bÜα,l⊥a,l⊥b,则l⊥α.其中正确的有( )(A)0个(B)1个(C)2个(D)3个6.(2013·郑州模拟)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起,使得平面ABD ⊥平面CBD,形成三棱锥C-ABD,其主视图与俯视图如图所示,则其左视图的面积为( )(A)(B)(C)(D)7.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体积是( )(A)36 cm3(B)48 cm3(C)60 cm3(D)72 cm38.如图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有如下命题:①AF∥NC;②BE与NC是异面直线;③AF与DE的夹角为60°;④AN与ME的夹角为45°.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3个(B)2个(C)1个(D)0个9.已知正四棱锥的侧棱与底面的边长都为3,则这个四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12π(B)36π(C)72π(D)108π10.(能力挑战题)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4,对角线AC与BD交于O,将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平面ABD与平面CBD的夹角为60°,给出下面结论: ①AC⊥BD;②AD⊥CO;③△AOC为正三角形;④cos∠ADC=.则其中的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1.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分别为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矩形,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12.(2012·九江模拟)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C1中,E为AB的中点,点P为侧面BB1C1C内一动点(含边界),若动点P始终满足PE⊥BD1,则动点P的轨迹的长度为.1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N分别在线段AB1,BC1上,且AM=BN.以下结论:①AA1⊥MN;②A1C1∥MN;③MN∥平面A1B1C1D1;④MN与A1C1异面,其中有可能成立的有.14.已知一个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俯视图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该三棱锥的外接球体积为.15.等边三角形ABC与正方形ABDE有一公共边AB,平面CAB与平面DAB的夹角的余弦值为,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则EM,AN的夹角的余弦值等于.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6.(12分)如图,在△ABC中,∠ABC=60°,∠BAC=90°,AD是BC上的高,沿AD把△ABD折起,使∠BDC=90°.(1)证明:平面ABD⊥平面BDC.(2)设E为BC的中点,求AE与DB夹角的余弦值.17.(12分)(2013·西安模拟)已知三棱柱ABC -A1B1C1的底面ABC为正三角形,侧棱AA1⊥平面ABC,AB=2,AA1=4,E为AA1中点,F为BC中点.(1)求证:直线AF∥平面BEC1.(2)求平面BEC1与平面ABC的夹角的余弦值.18.(12分)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PB⊥平面ABC,PQ∥AB,PQ=PB=1,AB=BC=,∠ABC=90°,M∈PB,N∈PC.(1)求QC与平面ABC的夹角的正弦值.(2)若QC⊥平面AMN,求线段MN的长度.19.(12分)(2013·黄山模拟)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2AA1,∠ABC=90°,D是BC的中点.(1)求证:A1B∥平面ADC1.(2)求平面C1AD与平面CAD的夹角的余弦值.(3)试问线段A1B1上是否存在点E,使AE与DC1的夹角为60°?若存在,确定E点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0.(13分)(能力挑战题)如图,已知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与底面垂直,AA1=AB=AC=1,AB⊥AC,M是CC1的中点,N是BC的中点,点P在直线A1B1上,且满足=λ.(1)当λ取何值时,直线PN与平面ABC的夹角θ最大?(2)若平面PMN与平面ABC的夹角为45°,试确定点P的位置.21.(14分)(能力挑战题)如图,已知四棱锥S-ABCD的底面ABCD是菱形,∠BAD=60°,且SA=SB=SD=AB=2.(1)求证:AB⊥SD.(2)求S到底面ABCD的距离.(3)设G为CD的中点,在线段SA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得GF∥平面SBC?说明理由.(4)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SP与平面SCD的夹角的正切值为?说明理由.答案解析1.【解析】选C.由直线l与点P可确定一个平面β,且平面α,β有公共点,因此它们有一条公共直线,设该公共直线为m,因为l∥α,所以l∥m,故过点P且平行于直线l的直线只有一条,且在平面α内.2.【思路点拨】△ABC绕直线BC旋转一周后所得几何体为一圆锥,但其内部缺少一部分.用大圆锥的体积减去小圆锥的体积即为所求几何体的体积.【解析】选A.旋转后得到的几何体是一个大圆锥中挖去一个小圆锥.故所求体积为V=V 大圆锥-V 小圆锥=πr 2(1+1.5-1)=π.3.【解析】选D.A 中,由条件可以推出b ∥α或b Üα;B 中,由条件可以推出β∥α或α与β相交;C 中,由条件可以推出b ∥β或b Üβ.D 正确. 【变式备选】给定下列命题:①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与另外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②若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④若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与它们的交线不垂直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不垂直.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解析】选D.对于①,两条直线必须相交,否则不能证明面面平行,错误;对于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还可能异面或相交,错误;②④正确.所以选D. 4.【解析】选D.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依题意可得扇形的弧长为πl , 从而圆锥的底面半径r=πl ÷2π=l ,l ,所以圆锥的侧面积S 侧=π·3l ·l =3π2l ,圆锥的表面积S 表=3π2l +π(3l )2=πl 2.所以,表面积与侧面积的比为4∶3.5.【思路点拨】可借助正方体模型解决.C1D1-ABCD中,可令平面【解析】选C.如图,在正方体AA1B1CD为α,平面DCC1D1为β,平面A1B1C1D1为γ.又平面A1B1CD∩平面DCC1D1=CD,平面A1B1C1D1∩平面DCC1D1=C1D1,则CD与C1D1所在的直线分别表示a,b,因为CD∥C1D1,但平面A1B1CD与平面A1B1C1D1不平行,即α与γ不平行,故①错误.因为a,b相交,可设其确定的平面为γ,根据a∥α,b∥α,可得γ∥α.同理可得γ∥β,因此α∥β,②正确.由两平面垂直,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垂直,易知③正确.a∥b时,由题知l垂直于平面α内两条不相交直线,得不出l⊥α,④错误.6.【解析】选D.如图所示,取BD的中点E,连接AE,CE,则有CE⊥BD,AE⊥BD,又平面ABD⊥平面CBD,所以CE⊥平面ABD,同理,AE⊥平面CBD.所以Rt△ACE就是三棱锥C-ABD的左视图.在Rt△BCD中,DC⊥CB,CD=CB=1,所以CE=BD=,同理AE=.所以三棱锥C-ABD的左视图的面积S=×AE×CE=××=.7.【解析】选B.依题意得知,该几何体的上半部分是一个长为4 cm,宽和高均为2 cm的长方体,下半部分是一个侧着放的直四棱柱,其高为4 cm,其底面是一个上底为2 cm,下底为6 cm,高为2 cm的等腰梯形,故该几何体的体积V=4×2×2+×(2+6)×2×4=48(cm3),故选B.8.【解析】选 C.如图所示,依据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可画出正方体图形,判断可知AF与NC异面,①错;BE∥NC,②错;AF与DE的夹角即为AF与FC的夹角,在等边三角形AFC中,AF与FC的夹角为60°,③对;同理AN与ME的夹角为60°,④错;故正确的有1个,所以选C.9.【思路点拨】外接球的半径为棱锥的中心到各个顶点的距离.【解析】选B.依题意得,该正四棱锥的底面对角线长为3×=6,高为=3,因此底面中心到各顶点的距离均等于3,所以该四棱锥的外接球球心为底面正方形的中心,其外接球的半径为3,所以其外接球的表面积等于4π×32=36π,选B.10.【解析】选A.如图所示,易知∠AOC为平面ABD与平面CBD的夹角,即∠AOC=60°,且AO=OC,故△AOC为正三角形,即③正确;又BD⊥平面AOC,故AC⊥BD,即①正确;在△ADC中,可知AD=DC=4,AC=AO=2,故利用余弦定理可解得cos∠ADC=,故④正确.11.【解析】该几何体为直三棱柱,其表面积为4×6+×4×6×2+4××2 =88(cm2).答案:88cm212.【解析】如图,根据题意,BD1要始终垂直于PE所在的一个平面,取BC,BB1的中点F,G,易证BD1⊥平面EFG,故点P的轨迹为线段FG,易求得这条线段的长度是. 答案:13.【解析】取特殊值,使M,N 分别为线段AB 1,BC 1的中点,取B 1B 的中点为E,连接NE,EM,则NE ∥B 1C 1,ME ∥A 1B 1,又NE ∩ME=E,B 1C 1∩A 1B 1=B 1,故平面MNE ∥平面A 1B 1C 1D 1,∴MN ∥平面A 1B 1C 1D 1,③对;又A 1A ⊥平面A 1B 1C 1D 1,故A 1A ⊥平面MNE,∴A 1A ⊥MN,①对;连接A 1B,∵M 是AB 1的中点,∴M 在A 1B 上,MN 是△A 1C 1B 的中位线,∴MN ∥A 1C 1,②对;当N 与B 重合,M 与A 重合,此时MN 与A 1C 1异面,④对. 答案:①②③④14.【解析】三棱锥图形可画为如图所示.因为△B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其外接圆圆心在BD 中点O 1处,设外接球的球心为O,半径为R,即|OA|=R,在平面ACO 1O 中,作OE ∥O 1C,则OE ⊥AC.在Rt △AEO 中,|AE|=|AC|-|OO 1|=2-,|OE|=|O 1C|=,由R 2=(2-)2+()2,得R=,故V=πR 3=4π.答案:4π15.【解析】设AB=2,作CO ⊥平面ABDE,OH ⊥AB,则CH ⊥AB,∠CHO 为平面CAB 与平面DAB 的夹角, CH=,OH=CH ·cos ∠CHO=1,结合等边三角形ABC 与正方形ABDE 可知此四棱锥为正四棱锥,则AN=EM=CH=.=(+),=-,·=(+)·(-)=.故EM,AN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答案:16.【解析】(1)∵折起前AD是BC边上的高,∴当△ABD折起后,AD⊥DC,AD⊥DB.又DB∩DC=D,∴AD⊥平面BDC.∵AD平面ABD,∴平面ABD⊥平面BDC.(2)由∠BDC=90°及(1)知DA,DB,DC两两垂直,不妨设|DB|=1,以D为坐标原点,以DB,DC,DA所在直线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易得D(0,0,0),B(1,0,0),C(0,3,0),A(0,0,),E(,,0),∴=(,,-),=(1,0,0),cos<,>===.∴AE与DB夹角的余弦值为.17.【解析】取B1C1的中点为N,以FA,FB,FN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B(0,1,0),C(0,-1,0),C1(0,-1,4),A1(,0,4), E(,0,2),(1)设平面BEC1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取z=1,x=0,y=2,得n=(0,2,1),·n=0,∴⊥n,∵AF平面BEC1,∴AF∥平面BEC1.(2)易得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m=(0,0,1), ∴cos<m,n>==.平面BEC1与平面ABC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18.【解析】(1)以B为原点,分别以BA,BC,BP所在直线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B(0,0,0),C(0,,0),P(0,0,1),Q(1,0,1).由题设知为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又=(1,-,1),=(0,0,1),所以QC与平面ABC的夹角θ的正弦值sinθ=|cos<,>|=||=.(2)因为M在直线PB上,所以可设M(0,0,t),则=(-,0,t).因为·=-+t=0,所以t=,即M(0,0,),设=λ,N(x,y,z).因为=(x,y,z-1),=(0,,-1),所以x=0,y=λ,z-1=-λ,故N(0,λ,1-λ),=(-,λ,1-λ).由·=--λ+1-λ=-λ=0,得λ=,故N(0,,).所以MN==.交AC1于点O,连接OD.19.【解析】(1)连接A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得四边形ACC1A1为矩形,O为A1C的中点.又D为BC的中点,所以OD为△A1BC的中位线.所以A1B∥OD.因为OD平面ADC1,A1B⊈平面ADC1,所以A1B∥平面ADC1.(2)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且∠ABC=90°,得BA,BC,BB1两两垂直.以BC,BA,BB1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BA=2,则B(0,0,0),C(2,0,0),A(0,2,0),C1(2,0,1),D(1,0,0),所以=(1,-2,0),=(2,-2,1).设平面C1AD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有所以取y=1,得n=(2,1,-2).易知平面CAD的一个法向量为v=(0,0,1).所以cos<n,v>==-.所以平面C1AD与平面CAD的夹角的余弦值为.(3)存在点E为A1B1的中点时满足条件.理由如下: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E.因为点E在线段A1B1上,A1(0,2,1),B1(0,0,1),故可设E(0,λ,1),其中0≤λ≤2.所以=(0,λ-2,1),=(1,0,1).因为AE与DC1的夹角为60°,所以|cos<,>|=||=.即=,解得λ=1或λ=3(舍去).所以当点E为线段A1B1的中点时,AE与DC1的夹角为60°.【方法技巧】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探索性问题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目,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一般以判断点的存在性为主,用几何法解答探索性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假设所求的点存在,然后在这一条件下进行推理论证,得出相关的结论.如果得出矛盾,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点;如果得不出矛盾,则说明假设成立,即存在满足条件的点.【变式备选】如图所示,平面多边形ABCDP是由梯形ABCD和等边三角形PAD组成,已知AB∥DC,BD=2AD=4,AB=2DC=2,现将△PAD沿AD折起,使点P的射影O 恰好落在直线AD上.(1)求证:BD⊥平面PAD.(2)求平面PAD与平面PAB的夹角的余弦值.【解析】(1)由题意知平面PAD⊥平面ABCD,又BD=2AD=4,AB=2,可得AB2=AD2+BD2,则BD⊥AD,又AD为平面PAD与平面ABCD的交线,则BD⊥平面PAD.(2)取AD的中点O,OA为x轴,过O作BD的平行线为y轴,OP为z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易知A(1,0,0),B(-1,4,0),P(0,0,),=(-1,4,-),=(2,-4,0),平面PDA的一个法向量为m=(0,1,0),设平面PAB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由得故可取n=(2,1,),则cos<m,n>==,所以平面PAD与平面PAB的夹角的余弦值为.20.【思路点拨】(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坐标及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的坐标,利用向量求解.(2)求出平面PMN的一个法向量的坐标,利用两平面的夹角为45°,列方程求解. 【解析】(1)分别以AB,AC,AA1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λ,,-1),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n=(0,0,1),则sinθ=|cos<,n>|==(*),于是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而θ∈[0,],当sinθ最大时,θ最大,此时λ=.(2)显然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n=(0,0,1),设平面PMN的一个法向量为m=(x,y,z),=(λ,-1,).由得解得令x=3,得m=(3,2λ+1,2(1-λ)),于是由|cos<m,n>|===,解得λ=-,故点P在B1A1的延长线上,且|A1P|=.21.【解析】(1)如图①,取AB的中点E,连接DE,BD,SE,∵底面ABCD是菱形,∠BAD=60°,∴△ABD为正三角形,BD=2.又∵E为AB的中点,∴DE⊥AB.又∵SA=SB,∴SE⊥AB.又∵SE∩DE=E,∴AB⊥平面SDE.∵SD平面SDE,∴AB⊥SD.(2)在平面SDE中,过S作SH⊥DE于H. ∵AB⊥平面SDE,∴AB⊥SH.又∵AB∩DE=E,∴SH⊥平面ABD.∴SH的长即为S到平面ABCD的距离. 在△ABD中,AB=AD=BD=2,∴DE=,在△SAB中,SA=SB=AB=2,∴SE=.在等腰△SDE中,SD=2,∵SD·=SH·DE,∴SH==.(3)假设AS上存在点F使GF∥平面SBC,连接BD,以正三角形ABD的中心O为原点,OA为x轴,OS为z轴,平行于BD的且过点O的直线为y轴,建立如图②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0,0),B(-,1,0),C(-,0,0),D(-,-1,0),S(0,0,),G(-,-,0),=(-,0,),设=λ=λ(-,0,),∴F(-λ+,0,λ),=(-λ+,,λ),=(-,-1,0),=(-,0,-).设平面SB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有n·=-x-y=0,n·=-x-z=0.令x=1,则y=-,z=-,即n=(1,-,-).则有·n=0,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21 - 即(-λ+)+(-)+λ×(-)=0. 化简得-2λ+=0,解得λ=. 故=,即F 为SA 的中点.(4)假设线段AB 上存在这样的点P 使SP 与平面SCD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即夹角的正弦值为.由(3)知=(-,1,0),设=λ1=(-λ1,λ1,0), 则P(-λ1+,λ1,0), =(-λ1+,λ1,-), =(-,0,-),=(,-1,0). 设平面SD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x 1,y 1,z 1), 则n 1·=0,n 1·=0, 解得n 1=(1,,-). |cos<,n 1>|==,代入,解得λ1=. 故P 为AB 的中点.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四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7.3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四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A)(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题6分,共42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均是自发反应B.ΔS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C.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ΔS为正值D.如果ΔH和ΔS均为正值,当温度升高时,反应可能自发进行【解析】选D。
放热反应不一定能自发进行,如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A错误;ΔS为正值的反应不一定是自发反应,如水的分解,B错误;只有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ΔS为正值,C错误;如果ΔH和ΔS均为正值,当温度升高时,可满足ΔH-T·ΔS<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D正确。
2.(2017·烟台模拟)随着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多,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反应:2NO(g)+2CO(g)2CO 2(g)+N2(g)可用于净化汽车尾气,已知该反应速率极慢,570 K时平衡常数为1×10-5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高尾气净化效率的最佳途径是研制高效催化剂B.提高尾气净化效率的常用方法是升高温度C.装有尾气净化装置的汽车排出的气体中不再含有NO或COD.570 K时及时抽走CO2、N2,平衡常数将会增大,尾气净化效率更佳【解析】选A。
提高尾气净化效率的最佳途径是研制高效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A正确、B错误;反应为可逆反应,装有尾气净化装置的汽车排出的气体中仍然含有NO或CO,C错误;570 K时及时抽走CO2、N2,尾气净化效率更佳,但平衡常数不变,D错误。
3.(2017·信阳模拟)加热N2O5依次发生的分解反应为①N 2O5(g)N2O3(g)+O2(g)②N 2O3(g)N2O(g)+O2(g)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8 mol N2O5,加热到t℃,达到平衡状态后O2为9 mol,N2O3为3.4 mol。
2014版化学复习方略 课时提升作业 第一章 第二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人教版·天津专供)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容量瓶上需要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④压强,⑤刻度线,⑥碱式或酸式六项中的(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③2.(2013•宁河县模拟)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mol•L-1的是( )A.将40 g NaOH溶于1 L水中所得的溶液B.将22.4 L HCl溶于水配成1 L溶液C.含K+的物质的量为2 mol的K2SO4溶液1 LD.将0.5 mol•L-1的NaNO3溶液100 mL加热蒸发掉50 g水的溶液3.关于0.1 mol·L-1Na2CO3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0.5 L该溶液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1B.1 L该溶液中含有Na2CO3的质量为10.6 gC.从1 L该溶液中取出100 mL,则取出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D.取该溶液10 mL,加水稀释至100 mL后,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 ·L -14.如图是某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图,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可得出a 值 ()A.2B.3C.4D.5 5.硫酸铜水溶液呈酸性,属保护性无机杀菌剂,对人畜比较安全,其与石灰乳混合可得“波尔多液”。
实验室里需用480 mL 0.10 mol ·L -1的硫酸铜溶液,则应选用的容量瓶规格和称取溶质的质量分别为 ( )A.480 mL 容量瓶,称取7.68 g 硫酸铜B.480 mL 容量瓶,称取12.0 g 胆矾C.500 mL 容量瓶,称取8.00 g 硫酸铜D.500 mL 容量瓶,称取12.5 g 胆矾6.美国UNC 化学教授Thomas J.Meyer 等研发了环境友好、完全型的“绿色”引爆炸药,其中一种可表示为Na 2R,它保存在水中可以失去活性,爆炸后不会产生危害性残留物。
2014年高考一轮化学(人教版):第7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3节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提示](1)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了,要看v正 是否还等于v递,若
相等,则平衡不动,若不相等,则平衡向反应速率大的一方移 动。但只要平衡发生移动,反应速率一定改变。 (2)增加KCl固体,平衡不动;增加FeCl3固体,平衡正移。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1.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外界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 aA(g)+bB(g) mC(g) ΔH<0 达到平
衡状态, 若其他条件不变, 改变下列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如下: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2.勒夏特列原理 (1)内容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 浓度 、 压强 或 温度 ),平衡就向着能够 减弱这种改变 的方向移动。 (2)应用 ①该原理适用于化学平衡、溶解平衡、 电离平衡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2.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反应的自发性的判断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化学(配RJ版)
基础知识回扣
热点考向聚焦
归纳总结探究
巩固提升训练
活 页 作 业
1.(2012· 全国高考 )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 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 催化剂 CO(g)+H2O(g) CO2(g)+H2(g) ΔH<0
【全程复习方略】2014年高考化学课时提升作业(18) 第八章 第二节 硝酸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13.8 g质量分数为63%的HNO3溶液(密度为1.38 g·cm-3)和10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13.8 mol·L-1的HNO3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A.都应用棕色广口瓶存储B.浓度不同的两种HNO3溶液C.溶液的体积不同但浓度相同D.均可与Au反应而发生钝化现象2.下列对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B.铜和稀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不产生氢气D.浓硝酸常呈淡黄色,是因为硝酸分解生成了NO23.将相同质量的铜片分别和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两者相同B.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C.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D.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前者多,后者少4.amol Cu与含bmol HNO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一定是( )A.(b-2a)molB.molC.molD.2amol5.某稀硝酸中,加入5.6 g铁粉充分反应后,铁粉全部溶解,放出NO气体,溶液质量增加3.2 g,所得溶液中Fe2+、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B.2∶1C.3∶2D.4∶16.一种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可能存在N、I-、Cl-和Fe3+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后,溴单质被还原,由此可推知这种溶液中( )A.含I-,不能确定是否含Cl-B.含NC.含I-、N、Cl-D.含Fe3+7.相同质量的铜片分别与过量的体积相同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
二者比较,相等的是( )①铜片消耗完所需时间;②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③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④反应后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A.①③B.②④C.③④D.只有①8.(2013·百色模拟)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Fe3O4的混合物中加入150 mL 4 mol·L-1的稀硝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2.24 L NO(标准状况),往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
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二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7.2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二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A)(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题7分,共42分)1.一定条件下,在密闭恒容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Z,同时生成2nmol Y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
X、Y、Z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①错误;X、Y、Z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②正确;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反应,密闭容器中压强保持不变是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③正确;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Z,同时生成nmol Y时,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④错误。
【加固训练】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s)+3B(g)2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④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⑤D.①④⑤【解析】选B。
A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无论是否平衡,混合气体的压强,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均不变,即①④不能作为判断反应是否平衡的标志,②③⑤中各量不变时,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同时升高温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2AB(g)A 2(g)+B2(g) ΔH>0B.A 2(g)+3B2(g)2AB3(g) ΔH<0C.A(s)+B(g)C(g)+D(g) ΔH>0D.2A(g)+B(g)3C(g)+D(s) ΔH<0【解析】选A。
化学复习方略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 第七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人教版·广东专供)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40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现在一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化学反应:A+2B3C。
如果在反应中用v(A)、v(B)、v(C)表示正反应速率,用v′(A),v′(B)、v′(C)表示逆反应速率,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容器中,任何时候v(A)=v(B)=v(C)B.在任何时候容器中都必然存在着:v(A)∶v(B)∶v(C)=v′(A)∶v′(B)∶v′(C)=1∶2∶3C.当v(A)=v(B)=v′(A)=v′(B)时,表示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D.当v′(A)=v′(B)时,表示反应已达平衡2.(2012·四川高考)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SO2与1.100 mol O2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到600℃发生反应:2SO2+O22SO3ΔH<0。
当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0.315 mol时反应达到平衡,在相同温度下测得气体压强为反应前的82.5%。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B.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程度比逆反应速率减小程度大C.将平衡混合气体通入过量BaCl2溶液中,得到沉淀的质量为161.980 gD.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90%3.(2013·梅州模拟)T℃时,将6 mol CO2和8 mol H2充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容器中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
图中虚线表示仅改变某一反应条件时,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至a点时v(H2)=1 mol·L-1·min-1B.若曲线Ⅰ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升温,则该反应ΔH>0C.曲线Ⅱ对应的条件改变是降低压强D.T℃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1254.温度为T0时,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a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现在一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化学反应:A+2B3C。
如果在反应中用v(A)、v(B)、v(C)表示正反应速率,用v′(A),v′(B)、v′(C)表示逆反应速率,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容器中,任何时候v(A)=v(B)=v(C)B.在任何时候容器中都必然存在着:v(A)∶v(B)∶v(C)=v′(A)∶v′(B)∶v′(C)=1∶2∶3C.当v(A)=v(B)=v′(A)=v′(B)时,表示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D.当v′(A)=1v′(B)时,表示反应已达平衡22.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均为n mol。
欲使H2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1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中采用的是( )①升高温度②增大压强③再通入n mol CO2和n mol H2④再加入2n mol CO 和2n mol H2O(g)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②③3.(2012·四川高考)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SO 2与1.100 mol O 2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到600 ℃发生反应:2SO 2+O 2 催化剂△2SO 3 ΔH <0。
当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0.315 mol 时反应达到平衡,在相同温度下测得气体压强为反应前的82.5%。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SO 3的生成速率与SO 2的消耗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B.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程度比逆反应速率减小程度大C.将平衡混合气体通入过量BaCl 2溶液中,得到沉淀的质量为161.980 gD.达到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为90%4.(2013·东城区模拟)T ℃时,将6 mol CO 2和8 mol H 2充入2 L 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 2(g)+3H 2(g) CH 3OH(g)+H 2O(g),容器中H 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
图中虚线表示仅改变某一反应条件时,H 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至a 点时v(H 2)=1 mol ·L -1·min -1B.若曲线Ⅰ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升温,则该反应ΔH >0C.曲线Ⅱ对应的条件改变是降低压强D.T ℃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1255.温度为T 0时,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a 所示。
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分别为T 1、T 2时发生反应,Z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b 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B.若在第6 min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图a中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37.5%D.反应中某时刻各物质的正反应速率为2v(X)=2v(Y)=v(Z)6.在两个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甲中,C(s)+H2O(g)CO(g)+H2(g)乙中,CO(g)+H2O(g)CO2(g)+H2(g)。
现有下列状态:①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②恒温时,气体压强不再改变;③各气体组分浓度相等;④反应体系中温度保持不变;⑤断裂氢氧键速率等于断裂氢氢键速率的2倍;⑥混合气体密度不变;⑦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之比为9∶1;⑧同一时间内,水蒸气消耗的物质的量等于氢气消耗的物质的量。
其中能表明甲、乙容器中反应都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⑥⑦⑧ D.④⑤⑧7.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里,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4 mol。
在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的条件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充入1 mol 稀有气体氦(He),平衡不移动B.充入A、B、C各1 mol,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将A、B、C各物质的量都减半,C的百分含量不变D.加入一定量的A气体达到平衡后,C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8.(2013·武汉模拟)已知H2(g)+I2(g)2HI(g) ΔH<0。
有相同容积的定容密闭容器甲和乙,甲中加入H2和I2各0.1 mol,乙中加入HI 0.2 mol,相同温度下分别达到平衡。
欲使甲中HI的平衡浓度大于乙中HI的平衡浓度,应采取的措施是( )A.甲、乙提高相同温度B.甲中加入0.1 mol He,乙不变C.甲降低温度,乙不变D.甲增加0.1 mol H2,乙增加0.1 mol I29.(2013·银川模拟)在一定温度下,向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加入a mol A和b molB,发生反应:A(g)+2B(g)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n mol C。
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再充入少量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K值不变)B.起始时刻和达到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a+b)∶(a+b-n2C.当2v正(A)=v逆(B)时,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D.充入惰性气体(如Ar),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10.(能力挑战题)对于反应N2O4(g)2NO2(g)在温度一定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φ(NO2)随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实线上的任何一点为对应压强下的平衡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两点的正反应速率的关系为A>CB.A、B、C、D、E各状态中,v(正)<v(逆)的是状态EC.维持p1不变,E→A所需的时间为x;维持p2不变,D→C所需时间为y,则x<yD.使E状态从水平方向到达C状态,从理论上来讲,可选用的条件是从p1突然加压至p2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11.(14分)(2013·商丘模拟)在一个容积固定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B(g)pC(g) ΔH=?反应情况记录如下表:请仔细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第2 min到第4 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______mol·L-1·min-1。
(2)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在第4 min到第6 min时处于平衡状态,若在第2 min、第6 min、第8 min时分别改变了某一反应条件,则改变的条件分别可能是:①第2 min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②第6 min_________________;③第8 min_________________。
(3)若从开始到第4 min建立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35.92 kJ,则该反应的ΔH=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条件12.(12分)Ⅰ、一定条件下铁可以和CO2发生反应:Fe(s)+CO2(g)FeO(s)+CO(g) ΔH>0。
(1)下列措施中能使平衡时c(CO)/c(CO2)增大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升高温度B.增大压强C.充入一定量氮气D.再加入一些铁粉(2)反应达到平衡后,若保持容器体积不变时,再通入一定量的CO2,使CO2的浓度成为原来的2倍,则CO2的转化率将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Ⅱ、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C(s)+H2O(g)CO(g)+H2(g),试分析和回答下列问题:(1)可认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B.v正(CO)=v逆(H2O)C.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2)若上述化学平衡状态从正反应开始建立,达到平衡后,给平衡体系加压(缩小容积、其他条件不变),则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______(填写“不变”“变小”或“变大”)。
13.(14分) (能力挑战题)如图,有甲、乙两容器,甲体积可变压强不变,乙保持体积不变。
向两容器中分别充入1 mol A、3 mol B,此时两容器体积均为500 mL,温度为T ℃,保持温度不变发生反应:A(g)+3B(g)2C(g)+D(s) ΔH<0(1)下列选项中,能表明甲和乙容器中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改变B.2v正(C)=3v逆(B)C.A、B转化率相等D.物质D的质量不随时间改变(2)2 min后甲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的浓度为2 mol·L-1,此时容器的体积为________mL,B的转化率α甲(B)为________。
(3)乙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____2 min(填“>”“<”或“=”,下同),B的转化率α乙(B)____α甲(B)。
(4)其他条件不变,甲中如果从逆反应方向开始反应建立平衡,要求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与(2)中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需要加入C的物质的量n(C)为_________mol,加入D的物质的量n(D)应该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解析】选B。
在可逆反应中实际上存在两个反应,即正反应和逆反应,两个反应中的反应速率之比总是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A)∶v(B)∶v(C)=v′(A)∶v′(B)∶v′(C)=1∶2∶3,故A错误,B正确。
当v(A)=v′(A)或v′(B) =v(B)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会存在v(A)=v(B)=v′(A)=v′(B),故C 错;v ′(A)、v ′(B)都是逆反应速率,故D 错。
2.【解析】选B 。
①升高温度,平衡左移,n 平(H 2)<2n ;②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当压强变为原来的2倍时,c(H 2)即为原来的2倍;③、④体积不变时,2n mol CO 和2n mol H 2O 与原配比是等效的,所以③使c(H 2)增大0.5倍,④增大1倍。
3.【解析】选D 。
三氧化硫的生成与二氧化硫的消耗均是正向反应,因此两者相等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由于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降低,但是由于逆反应速率减小的程度比正反应速率减小的程度大,因此平衡正向移动;由于反应过程中气体物质减小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的三氧化硫的一半,因此反应中生成的三氧化硫为0.63 mol ,反应体系中只有三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得到硫酸钡沉淀,其质量为0.63 mol ×233 g 〃mol -1=146.79 g ;2SO 2 + O 2 催化剂△2SO 3 初始加入量(mol) x 1.100 0 转化的物质的量(mol) 0.63 0.315 0.63 平衡时的物质的量(mol) x-0.63 0.785 0.63x 0.78582.5x 1.100100+=+x=0.7 mol此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