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简述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简述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劳动价值论主张,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是指一般人类劳动,即在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强度下的劳动。
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商品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价值则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价值是劳动的凝结,揭示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3.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按照劳动价值论,我们应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
率,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促进国际贸易公平:劳动价值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价值规律,从而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总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促进国际贸易公平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现实意义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首先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对别人、对社会,而不是对生产者自己的有用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自然范畴、商品学的对象。
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使用价值。
商品要能够交换就必须有用,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商品除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劳动价值论内容

劳动价值论内容
以下是 8 条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 劳动可是创造一切的源头啊!就像农民伯伯辛勤耕耘土地,种出我们每天吃的粮食,这就是劳动的力量啊!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哪能吃饱饭呢?
2. 你想想看哦,工人在工厂里努力工作,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不就是劳动在发挥巨大作用嘛!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能这么便利吗?
3. 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这不也是一种伟大的劳动嘛!好比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呀!要是没有老师的劳动,我们能学到那么多知识吗?
4. 医生们全力以赴地救治病人,哇,那就是在用劳动拯救生命啊!如同天使守护在我们身边!没有他们的辛苦劳动,那些病人该怎么办呀?
5. 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这也是劳动带来的进步呀!就像开拓者在未知的领域奋勇前行!没有他们的劳动,科技怎么能发展得这么快呢?
6. 艺术家们用心创作,带给我们美好的作品,这就是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啊!好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没有他们的劳动,世界不是少了很多色彩吗?
7. 快递小哥风里来雨里去地送包裹,这劳动多实在呀!简直就是连接我们生活的纽带!没有他们的忙碌,我们网购能这么方便吗?
8. 每一个努力工作的人,都在为这个世界贡献着自己的价值啊!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不可或缺呀!这就好比大厦是由一砖一瓦建成的,缺少了谁都不行!所以呀,劳动的价值是无比巨大的,我们可千万不能忽视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我们必须要尊重和珍视每一个人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是受18世纪德国发展起来的微观经济学的影响,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爱德华桑代克(David Ricardo)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关于劳动在形成物价中所发挥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用来制造物品的唯一有价值的因素,价格和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
它改变了以货币流动解释价值的传统理论,把价值的形成归结为劳动的形成。
劳动价值论有五个基本内容:1. 价值的本质: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
劳动是成本费用,物品价格的根本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
这里所讨论的劳动不一定要求物质上的形式,可以是物质劳动或精神劳动,也可以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结合的劳动。
2.异报酬:价值不仅仅是由劳动来决定的,还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投资规模,因此会出现不同的劳动者报酬不同的情况,即差异报酬的存在。
3. 价值的浮动: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依劳动而定,随劳动变化而变化,因此价值也具有浮动特性。
4. 估价模型:从劳动价值论中,可以得出一个特定的估价模型,也就是劳动价值模型,根据不同的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动的质量,可以把价值计算出来。
5. 价格的发展: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的增多而减少,也就是说,劳动的价值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减少,从而导致货物的价格也不断下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劳动价值论提出的五个基本内容是:价值的本质是由劳动来决定,劳动者报酬会有所差异,价值具有浮动特性,可以得出劳动价值模型来估计价格,价格随劳动的增多而减少。
据此,要理解价值的形成,必须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做起,从它所提出的五个基本内容出发,才能正确地把握价值的形成机制,并正确地解决价值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在形成价格时,必须注意结合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充分考虑劳动者报酬的差异,价值的浮动等因素,正确认识和分析市场所处的价值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价格的形成机制,通过合理的物价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涉及社会的经济体系的本质、劳动者产品的价值性质等核心问题。
本文旨在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将生产方式分为两个阶段:生产的物质前提和生产的社会前提。
生产的物质前提是指用于生产的物资,包括原材料、设备和机器;生产的社会前提则是指劳动力,是由劳动者把生产工具转化为有价值的物品。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原材料和设备只是被动的、被动作用的主体,而劳动者则是由自身意志和能力将原材料和设备转化为有用的物品的主体。
其次,马克思认为所有商品有一个客观的价值,源于劳动者采用的不同方式来创造它们。
这种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制作某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而不是任何其他因素。
因此,当两件拥有同样价值的商品交换时,他们将等价地交换。
此外,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不但是价值的来源,而且是对商品价值的增加,他认为劳动力在被发现后,就拥有了价值,而价值的数量将由劳动过程的时间而定。
最后,马克思认为,任何有价值的商品都是由劳动而产生的,且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劳动的数量。
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实质上是人的劳动力,在商品市场上,劳动者只能以劳动价值的等值交换,无法获得实际价值外的任何其他东西,从而最终受到剥削。
因此,他认为,从劳动者的价值分配来看,社会分配存在着不公平。
综上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将生产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即生产的物质前提和生产的社会前提;马克思认为所有商品有一个客观的价值,且这种价值的数量由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是价值的来源,而任何有价值的商品都是由劳动而产生的;劳动力在被发现之后就具有了某种价值,而劳动者只能以劳动价值的等值进行交换。
以上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它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对现代社会的劳动权利的保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劳动价值的形成和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首先,劳动价值的形成。
劳动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者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有用价值,这个过程称为劳动的有用性。
而在商品交换中,劳动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因此,劳动价值的形成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其次,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而货币是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劳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在商品交换中,劳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相对交换比价,也就是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规律”,即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也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者应当根据劳动价值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商品的价值,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商品经济提供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劳动时间,它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在这个理论中,劳动时间是指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一定的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时间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商品价值不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商品经济提供了基础。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而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商品交换提供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还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资本家却通过剥削工人,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个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和危机。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这个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和危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与价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4.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5.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形成价值。
6. 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来调节生产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且阐明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
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正文]总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
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
1[1]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
他力图说明私人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却错误地认为分工以私人交换为前提。
西斯蒙第强调指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还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量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
2[2] 大卫·李嘉图则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
他把劳动价值理论不仅用来说明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等问题,而且用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
虽然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但他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仍有很大误解。
最后,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
“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
”3[3]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
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
“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4[4] 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
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
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5[5],它是一种比例关系。
即使说,虽然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大不相同,不可比,但“只要比例适当,一个使用价值和另一个使用价值完全同值。
”6[6] 因为商品能够以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则商品中必然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表现其内容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生命力消耗的结果,是物化的劳动。
于是将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有一个属性——它是人类劳动的产品。
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是商品的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的比较关系。
价值要可比则必须可计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劳动的量来计量,具体来说,是以人类劳动的持续时间为度量单位进行计量。
“物化在各种商品使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是使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因而成为商品的实体,同时又衡量商品的一定价值量。
”从价值上看,“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7[7] 要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的价值,有两个前提:(1).要将生产劳动抽象出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的劳动,这种抽象劳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才能使是计量这种劳动的尺度。
换句话说,表现在价值中的劳动必须是一般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同样的、简单的劳动,“这是每个平常人都能学会的而且是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完成的简单劳动”8[8],要把个人劳动看成是人类总劳动的平均构成部分。
而复杂劳动可以看作是若干倍的简单劳动,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
(2).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与之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小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
其大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具有二重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包含二重成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生产使用价值的是具体有用劳动,它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
其特点如下: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从而生产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有用劳动表现了社会分工;各种具体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与社会形式或社会制度无关;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两个要素之一。
将劳动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和交换要求有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
各种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了社会分工。
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
只有劳动者享有独立产权,他的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才可能进行交换。
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它是抽象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其特点如下: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同一性;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可比,是因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可比;抽象劳动可比,又是因为抽象劳动就是人类体力治理的耗费。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以抽象劳动的耗费时间为计量单位;那么,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其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会有增长,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
同一劳动里进行生产,在同样的时间里提供的使用价值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小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使用价值的不同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要求存在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
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经济关系:先明确产权,再进行交换。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根源,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也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不可捉摸。
单个商品不成为商品。
只有放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它的价值才能被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
”9[9]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同劳动的交换。
”10[10]价值形式的发展:一个商品最简单的价值表现由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提供。
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 W 0 = y W 1(1). 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另一个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
”11[11]“一些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x W 0 = y W 1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12[12]在这个价值形式中,W 0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W 1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必须通过等价形式才能表现出自身的价值,而等价形式则不表现自身价值,仅仅为相对价值形式的表现提供材料。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
它们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则无所谓等价形式,没有等价形式则不能表现相对价值形式。
它们又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同一商品不能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
”13[13](2). 相对价值形式1. 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质的规定性在x W 0 = y W 1中,W 0 和W 1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同一性质的物。
它们具有相同的质。
虽然W 0 和W 1相等,但是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
W 0的价值是被表现出来的,而W 1作为价值的存在,是用来表现W 0的价值的。
只有在作为价值物进行交换的时候,W 0 才能与W 1相等。
这种不同种商品的等价表现,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转化为一般的人类劳动,于是显示出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同一性。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是它要凝固在商品上才能成为价值。
这就要求等价物不作为使用价值而是作为价值体出现;并作为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材料,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