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
简述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简述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劳动价值论主张,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是指一般人类劳动,即在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强度下的劳动。
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商品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价值则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价值是劳动的凝结,揭示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3.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按照劳动价值论,我们应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
率,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促进国际贸易公平:劳动价值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价值规律,从而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总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促进国际贸易公平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还具有交换价值(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的能力)。
而交换价值则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二、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创造了商品的劳动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而剩下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
三、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时间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劳动价值转化问题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价值差异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学者们发现,总体上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然而,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可能与其劳动价值存在一定偏离。
四、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尽管劳动价值论能够解释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差异。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产品已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
还有一些其他经济学派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不同的批评和质疑。
五、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实践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劳动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探索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经济制度提供启示。
结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并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相关。
资本论之劳动价值论

②缺陷和错误不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把使用价值和价值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值。在阐述价值决定时,掺杂了主观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
①提出了在资产阶级所能允许的限度内最为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正确划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价值坚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指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价值不不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考察了决定价值的劳动:一是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二是直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的区别;三是每个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区别
四、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一)边际效用价值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论(罗英)1、关于价值计量——商品价值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决定交换比例,这必须以它能够计量为前提,而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够在量上进行比较,这是确定交换比例的基本原则——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边际效用价值论违背了确定交换比例的基本原则,商品的效用是不能计量的
(1)交换价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灵魂(樊纲)(2)市场价格是卖价与买价的均衡 (唐思文)(3)效用价值论不等于主观价值论 (胡义成)
(1)生产力价值论——价值是人力、物力、自然力的三元函数。 (丁建中)(2)要素价值论——商品价值是商品效用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源泉问题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源泉问题。新价值论体现了“天人合一”原则,与要素价值论一脉相通。 (晏智杰)
5、对以上问题的重新认识是否导致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新认识?由此是否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新认识?如何重新认识?
(三)当前国内价值理论流派1、坚持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现实2、重新定义劳动,重建劳动价值论3、价值理论的出路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融合,其中前者决定需求,后者决定供给,两者均衡形成均衡价格4、重新定义价值,重建价值理论5、价格是真实的,价值是多余的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量包括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和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衣服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件衣服所需的劳动时间,包括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裁剪和缝制等各个环节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的异质性。
不同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努力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也不同。
例如,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高于非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因为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相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解释商品价格的唯一理论,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劳动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劳动既有具体劳动的形式,又有抽象劳动的形式。
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是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概念,认为货币价值来自人力劳动的代价。
它的核心思想是:“劳动是创造财
富的唯一动力”,它借由劳动的辛勤耕耘来创造财富,因而认为财富
的价值是根据劳动的代价计算而来。
劳动价值论强调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结论:劳动力成本是商品价格的优势。
因为劳动力成本是在劳动力水平和货币水平上的一个最高的商品价格,所以它可以作为商品价格的优势来看待。
而且,价格的优势也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因为如果供应劳动力较少则价格会上涨。
劳动价值论也提出了“劳动力价值概念”,即拿货币来取代劳动力,以推算商品价格。
如果劳动力价值是货币价值的更高者,则劳动力价值就是商品价格的优势。
劳动价值论认为,由于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因素,所以商品价格的优势是来源于劳动力价值的优势而来的。
劳动价值论也把劳动分为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
货币价值或者物质价值,其实都是由物质劳动提供的,也就是说,任何物品都是靠物质劳动来生产的,所以物质劳动就是创造物质价值的基石。
而非物质劳动则是创造精神价值的基石,它以艺术、文学、哲学等各种形式来表达,表现出一种文化价值,所以它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劳动,有其自己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也认为,不论是物质劳动还是非物质劳动,都是货币价值的基础,所以劳动价值论也强调货币价值的来源于劳动力的价值。
总之,劳动价值论是一种货币价值的理论,它通过劳动的价值来
论证货币价值的来源,也是商品价格的优势。
通过劳动价值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价值,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实施经济政策,维护货币价值的稳定,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是受18世纪德国发展起来的微观经济学的影响,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爱德华桑代克(David Ricardo)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关于劳动在形成物价中所发挥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用来制造物品的唯一有价值的因素,价格和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
它改变了以货币流动解释价值的传统理论,把价值的形成归结为劳动的形成。
劳动价值论有五个基本内容:1. 价值的本质: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
劳动是成本费用,物品价格的根本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
这里所讨论的劳动不一定要求物质上的形式,可以是物质劳动或精神劳动,也可以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结合的劳动。
2.异报酬:价值不仅仅是由劳动来决定的,还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投资规模,因此会出现不同的劳动者报酬不同的情况,即差异报酬的存在。
3. 价值的浮动: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依劳动而定,随劳动变化而变化,因此价值也具有浮动特性。
4. 估价模型:从劳动价值论中,可以得出一个特定的估价模型,也就是劳动价值模型,根据不同的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动的质量,可以把价值计算出来。
5. 价格的发展: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的增多而减少,也就是说,劳动的价值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减少,从而导致货物的价格也不断下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劳动价值论提出的五个基本内容是:价值的本质是由劳动来决定,劳动者报酬会有所差异,价值具有浮动特性,可以得出劳动价值模型来估计价格,价格随劳动的增多而减少。
据此,要理解价值的形成,必须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做起,从它所提出的五个基本内容出发,才能正确地把握价值的形成机制,并正确地解决价值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在形成价格时,必须注意结合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充分考虑劳动者报酬的差异,价值的浮动等因素,正确认识和分析市场所处的价值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价格的形成机制,通过合理的物价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
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
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三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相当的广泛,主要涵盖了以下三个领域“流通领域、能够给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领域、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增强人们素质服务的领域。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概述什么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商品的价值产生和商品交换的规律。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和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创造它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不同的劳动在创造价值时有不同的贡献,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2.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即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3.劳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其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的。
•商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商品的劳动价值比率。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1.剩余价值的概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关注商品的价值问题,还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超过其生活必需品价值的部分,也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利润来源。
2.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劳动力的价值付给劳动者,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却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与社会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体现。
•剩余价值的极端集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也在不断积累。
总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为我们认识商品价值和市场规律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同时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矛盾和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对于探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价值理论资产评估是给资产定价,价格由价值决定。
价值论是指经济学家对商品价值的观点,是经济理论的基础,是资产评估核心问题,没有
正确的价值论作指导,评估的目的难以达到。
(价值类型属于价值理论范畴)
价值和价格:
A.价值和价格是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B.经济学上的价值理论,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价值的决定和衡量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价格是指在特定的交易行为中,特定的买方和/或卖方对商品或
服务的交换价值的认可,以及提供或支付的货币数额。
价格可被理解为一个历史数据或事实,是特定交易双方实际支付或收到的货币数量。
资产评估中的价值:
1.只是专业人士根据特定的价值定义在特定的时间内对评估标的物价值的估计值,
2.资产评估结果或评估价值属于价格范畴但不是市场价格本身。
评估价值属于价格范畴但不是市场价格本身?
■资产评估是在资产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和市场之前进行的,市场价格只能在流通中产生;
■评估仅仅是一种专家判断,评估结果仅仅是评估专业人士对资产交换价值客观值的估
计值,并不能代替或取代资产交易当事人的讨价还价及定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