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垣曲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合集下载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版(答案及解析)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版(答案及解析)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作为一个框架的“中国”内部展开,是对这个框架内部的个人或群体的书写,而此框架本身并未成为作家们自觉描写的对象。

“中国”可以表现为人,可以表现为山川大地,可以表现为辽阔的疆土,也可以表现为悠久的历史。

但综合来看,对于“中国”的书写表现出发散性的特点,“中国”基本并未作为一个融贯的理念,更很少作为一个文明体得到呈现。

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被命名为“新时代”,这一命名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

而作为创造新文明之主体的“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成为我们向远方眺望的基本视野。

由这种视野出发的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并最终在客观上将自身发展成为表现新时代之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史诗。

“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这并不是说当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就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和问题,以一种文明的完成时态而存在。

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造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过程,这个未有穷期的动态过程包含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材料一:在帕米尔高原,可以直观地看到:海拔超过7500米的慕士塔格峰高入云端,在山脚下仰望,隐隐透着青蓝色的冰川如数千米长的超级触手,向眼前扑来,让人望而生畏。

庞大冰川的冰舌缓缓伸入前山砾石带,滴滴融水汇成潺潺溪流,漫过草地,形成如镜面般倒映碧空的卡拉库里湖,继而从另一端流出,一路向下。

冰川,成为维系新疆诸多生命的最重要条件。

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及喀喇昆仑山庞大的冰川群,在太阳的作用下,不断析出晶莹的水珠,最后在亚洲腹地滋养出了生命的汪洋。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指出,冰川调节了不同气候下流域内的河川径流量,使得干旱年份不缺水,多雨年份也不会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具有重要的旱涝灾害缓冲功能。

山区降雨时,气温降低,冰川融化速度减缓,构成以雨水为主的径流。

远离海洋的新疆,其降雨量很难与东部沿海相比,洪水因而相对孱弱;气温炎热时,万里无云,冰川及积雪融化速度加剧,规模宏大持久,水量充沛,成为新疆河流汛期洪水的主要来源;当山顶赤日当空,山腰云漫雨注时,两股水流汇合,滔滔洪峰狂涌而下,倘若再冲破高山上淤积的堰塞湖堤,决堤湖水汇入河道,破坏力最大的顶级洪峰就此形成。

无论哪种洪水,产生惊世力量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落差。

新疆的诸条大河,从冰川积雪发源地到出山口,最长不过两三百千米,在这极短距离内,河流最高落差竟可达数千米之巨,“飞流直下三千尺”在这里并不是夸张,反而是一种极其保守的形容。

就在千流万水暴烈的“行军”中,大搬运开始了。

百万年间,巨大的昼夜温差令岩石反复发生热胀冷缩,逐渐破碎,水分得以深入岩石裂隙,并在冻结后体积膨胀,使岩石进一步破碎。

如此循环往复,高山岩石分解成砾石和沙粒,被水流裹挟而下,成为山下万物源源不断的“给养”。

冲洪积扇平原最先形成,丰富的营养物后沉积于此,草、木、走兽、飞鸟在漫长的年月汇聚其中,当然也少不了人类。

星星点点的绿洲,成为文明的栖居之所。

由冰川形成的河流一部分蒸发重回天际,大部分渗漏深归地下,但在更高的天空,大气环流带动着地球的能量循环,往往使得极远处的水汽,在我们肉眼可见的冰峰顶部凝聚成雪,飘然落下。

山西省三模试题及答案语文

山西省三模试题及答案语文

山西省三模试题及答案语文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应届(yīng jié)讣告(fù gào)B. 箴言(zhēn yán)蹉跎(cuō tuó)C. 缱绻(qiǎn quǎn)剽悍(piāo hàn)D. 筵席(yán xí)缄默(jiān mò)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受启发。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话让我深受感动,久久不能平静。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月光如水,洒在窗前。

C. 窗外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D.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了大地。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飘了,冬天的雪花飞了。

C.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

D. 他不仅聪明,而且勤奋,还很有创造力。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B. 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C. 他这么做,难道不令人费解吗?D. 他这么做,真是令人费解。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C. 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D. 难道我们不努力学习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B. 他跑得很快。

C. 他跑得比风还快。

D. 他跑得非常快。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刀割一样痛。

B. 他的心很痛。

C. 他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痛。

D. 他的心很痛,像被刀割一样。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是:A.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B.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

山西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三)试卷

山西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三)试卷

山西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三)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三上·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其精湛的技艺令人________。

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可谓________。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一度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宋徽宗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所题的这首诗,道出了缂丝千百年来深受上层人物喜爱的原因。

缂丝作品立体感强,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________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媲美。

缂丝是个慢功夫,“通经断纬”的制作方法,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等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可即便是________的老手,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

今天,(),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拍案叫绝鬼斧神工司空见惯驾轻就熟B . 叹为观止巧夺天工喜闻乐见驾轻就熟C . 拍案叫绝巧夺天工喜闻乐见熟能生巧D . 叹为观止鬼斧神工司空见惯熟能生巧(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B . 曾用于制作“龙袍”的缂丝工艺,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C .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D .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现代服装中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B . 现代服装中正在巧妙地运用缂丝这一技法C . 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D . 巧妙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运用到现代服装中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三)试卷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三)试卷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三)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9·合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正音”,如今要被“别字”________地取而代之?专家们陈述如此“修正”的理由,“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

”这让大家愈发不淡定了。

语言文宇从来都是变动不居、与时俱进的,当然不能________,全依祖宗,一字不能易。

否则,我们“也许”仍在之乎者也和繁体字中呢喃沉浮呢!然而“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传递和表达。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代表着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兹事体大。

如果少了________的敬畏之心,在改动时随意性太强,会带来简单粗暴、杂乱混淆甚至人文历史的断裂。

()但这并不是说,祖先魂魄所依的皇皇汉字,就一定要向“错误的大多数”屈服。

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这样的名句,几乎是每一代小朋友开蒙必读,这个读音不仅合辙押韵且________。

倘若改成“xié”,便让晩唐七绝圣手杜牧陷入不会“押韵”的窘境。

久而久之,我们的后人还怎么体会唐诗的铿锵优雅、宋词的婉转清丽?怎么告诉孩子某处读音的别扭该由谁来负责?兹事体大,且请广开视听,慎之又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堂而皇之抱残守缺诚惶诚恐浑然天成B . 冠冕堂皇食古不化战战兢兢浑然天成C . 堂而皇之食古不化诚惶诚恐水乳交融D . 冠冕堂皇抱残守缺战战兢兢水乳交融(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标点使用有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传递和表达。

”B . “对于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共2题;共35分)1. (19.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红萧萧为哪般迟子建①萧红[注] 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

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

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

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

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

由于被日军占领,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

这个无奈之举,在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萧红的暗中诉求。

因为萧红是一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回归花瓶,适得其所。

②香港沦陷,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埋在浅水湾,如戴望舒所言,卧听着“海涛闲话”;另一只埋在战时临时医院,也就是如今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仰看着花开花落。

③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

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无意中散步到此,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④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⑤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

萧红与萧军在东北相恋,在西安分手。

他们的分手,使萧红一度心灰意冷,她远赴日本疗伤。

此间,鲁迅先生病逝,这使内心灰暗的她,更失却了一份光明。

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

《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中的。

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白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深深感到: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也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________,能读两本更好。

”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我建议,一个学生在中学毕业前的阅读量应突破千万字。

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孩子阅读,要选择适合孩子的书,而非惟名著是从。

好多家长向我抱怨,“你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欢”。

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

很多家长带孩子去书店,一买就是提高成绩的书、________的书。

其实,孩子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线改革”,阅读更是如此,一定要学会等待、学会慢慢滋养。

只要坚持两个学期以上,一定能看到孩子能力的提高。

在选择图书上,要警惕一种名著“缩写本”。

现在,不少名著被改编成连环画、缩写本,可能有些人觉得名著太厚,孩子们读不了。

这一缩写,结果情节删减了,人物不丰满了,孩子们读书也________了。

此外,还要警惕“假的”少儿书籍。

有一次,我看到一本给小学生读的科普书,随便拿出一句话来:“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越搞越糊涂吗?不但孩子们读不懂,大人恐怕都很难理解。

选择好的阅读,选择好的方式。

相信________,不仅是孩子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成就他一生的财富。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以我们要以阅读为基础,有效提升孩子的其他能力B . 但我们还要培养孩子更多方面的能力C . 但如果这些能力不提升,也很难有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D . 但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走马观花水到渠成索然寡味矢志不渝B . 走马观花立竿见影味同嚼蜡持之以恒C . 快马加鞭立竿见影索然寡味持之以恒D . 快马加鞭水到渠成味同嚼蜡矢志不渝(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我还没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有时不肯看书,是因为不喜欢你给他的书B . 我还没发现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C . 我还没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之所以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D . 我还没明白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三上·福建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高三毕业班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查及参考答案【高考】

高三毕业班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查及参考答案【高考】

高三毕业班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共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6分,每小题3分)“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

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

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

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

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

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

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

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

《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自律的自觉。

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

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

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

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垣曲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英国文化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雅思考生的写作考试成绩是全球最低的。

②功利性阅读败坏了中国孩子的阅读品味和胃口,甚至导致他们怨恨读经典作品。

③阅读方面的偏差必然导致中国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

④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令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

⑤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习题集、作文选、动漫作品、恐怖小说等。

A . ②⑤①④③B . ⑤②①③④C . ⑤②④③①D . ②⑤③①④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一上·高邮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如是说。

的确,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人类如果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思想。

知识,经验,都必须转化为思想。

即如培根,他的代表性著作《新工具论》所给予我们的,就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新方法,新工具;我们凭借这工具,可以更便捷地打开思想之门。

其实,方法论本身又何尝不是思想!思想产生于知识是一个事实,可是,知识是决不可能囊括思想和代替思想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人申论学者的无知。

用赫尔岑的说法,那些不带思想的学者,其实处于反刍动物的第二胃的地位,他们咀嚼着被反复咀嚼过的食物,惟是爱好咀嚼而已。

思想何为?思想是以人类的生命热情,生活体验所消融了的知识。

它是被激活了的,炽烈的,深邃的,流动的,也许博大,也许精微,却都同样含有毁灭性物质;但是,它在走向生成,因而不致僵化,凝固和死寂。

没有已故的思想。

已故的思想只是知识。

真正的思想,活在知识与自我的关系之中,是彼此的互动与重塑。

对于自我而言,思想是吸纳的,又是敞开的,无论面对社会权力还是知识权力,则都是独立的。

可以肯定,思想与标本之类无缘,是对范式的超越。

它处在现实的维度上,即使用古远的材料构成,仍然显示着当下的指向。

但是,它又不为现实所羁,它将焚毁既定的因而是“合理”的桎梏;在它的光焰中,有着未来世界的生动影像。

洞穴里的哲学家常常瞥见这种影像。

在古希腊,哲学家被称作“爱智者”,其实,智慧仍然是不能混同于思想的。

智慧是磷火,不是石火和薪火,无须摩擦,撞击,自然也无须点燃。

形而上学家的智慧,大抵用于建造空中楼阁,而思想是大地的。

任何时代都需要思想,生气勃勃的思想,何况是方死方生的大时代!当我们把一些富于思想或同思想有关的文字,从报刊和书籍中采集起来,编成眼下这样一种名为《读书之旅》的东西,本意就不是为了知识的重现,炫耀珍奇,培养趣味,而是专一期待着读者,从阅读——一种热烈的接触——中间,让思想得以持续地燃烧!卡代尔神父在讲说颜色的光学时说:“绘画中的黑色往往是火所致,火总是在接受它强烈印象的物体中留下某种腐蚀性和发烫的东西。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人老是在灰烬和烟雾中辨认火,把这些看作是火的本质部分。

他们念念不忘火的毁灭性倾向,惟独忽略生机。

有谁会从绿色想到火的呢?有谁会从健康的肌体想到火的呢?虽然关于刀耕火种的传说,以及以火治疗的故事尚未失传,但也算不得真确的知识;在乡居的日子里,我却是无数次亲见了烧荒的大火的。

那是何等气派的火焰,美丽的火焰呵!由是我被告知,火是与小百姓的生存有关的,放火当然也就不是秦始皇、希特勒一类名人的专利——把火把举起来!(选自林贤治《旷代的忧伤》)(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培根的代表作《新工具论》给予我们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打开思想之门的工具。

B . 赫尔岑认为,不带思想的学者,只是咀嚼着被反复咀嚼过的知识,因而是无知的。

C . 思想产生于知识,是以人类的生命热情,生活体验所消融了的知识。

D . 真正的思想处在现实的维度上,但又不为现实所羁,有着过往世界的生动影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由培根有关“知识”的名言开篇,接着引出论点“人必须有思想”。

B . 文章具体阐释了“思想”的内涵,并强调任何时代都需要“思想”。

C . 文章指出获得思想的途径是阅读和写作,并号召人们让思想持续燃烧。

D . 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作者认为,思想能够焚毁既定的现实桎梏,但并非所有的思想都具有毁灭性。

B . 智慧不能混同于思想,思想是扎根大地的,而智慧只能用于建造空中楼阁。

C . 作者引用卡代尔神父的话,指出人们常常忘却火的毁灭性倾向,并且忽略生机。

D . 作者用以“火”喻“思想”,说明“思想”从生活中来,并且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权利。

3. (9分) (2019高二上·南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社科院和文献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对于中国的人口而言,21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重大的人口事件之一是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将“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

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

据统计预测,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25年将抚养29.46人2050年将抚养48.49人.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经费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

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再加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子女需外出打拼,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材料二:2008-2017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及人口出生率(注)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

2010-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材料三在国家还处于欠发达的状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为此,国家已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并争取以较短的时间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将不断释放。

“十二五”时期,我国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尽管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逐步增长,但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强调要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生活照护服务,并以建立养老社区,中医药保健等方式使老年人健康服务更为多元化,推动老年病养护、防治。

(摘编《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亿》)(1)下列对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从2008年的1600多万上升到2017年1700多万,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这些年的人口出生率处于12‰左右。

B . 2010-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逐年递增,这一趋势可能会延续下去,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预计增至近2.5亿.C . 2016年是我国近几年新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但新生人口量远不及同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量,还无法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

D . 2011-2016年,我们每年新增的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都超过了当年的新生人口数量,这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

B .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的生育率,只要改变生育政策,就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C . 人口老龄化将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和家庭的养老负担,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用接近一半的社会财富来抚养老人。

D . 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尚处于欠发达的阶段,年轻人外出打拼,陪伴父母变少。

(3)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请简要概括说明。

4. (12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于中飞钢凿敲打石料的叮叮声,是在一个初秋的清晨骤然响起的。

那时候,远方的天际飘浮着绚丽的朝霞,火红的朝阳把整个天地映衬成一片耀眼的红。

四叔裸露着黝黑的胸膛,在石料堆里把赢瘦的腰身紧紧绷成一张弓。

四叔说,我要为老郑立尊像。

四叔曾是方圆百里最有名的石雕工匠。

一块块大小形态各异的石头到了四叔的手里,立刻就有了生命,花鸟虫鱼、龙凤狮子、菩萨罗汉……四叔因材施艺,相石、打坯、雕刻、封蜡、润色;或浮雕,或镂雕,或圆雕。

四叔能把石头玩出花儿来。

据说,四叔雕的观音菩萨,不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能让人感受到菩萨洞悉万物的眼神。

早些年的时候,方圆百里的庙宇都以有四叔雕琢的观音像为荣。

四叔存有这个念头时日已久。

这个念头日日夜夜抓挠着四叔的心,令他寝食难安。

其实,如果不是两年前的那次意外,四叔早就实现了他的心愿。

那次意外,让四叔的视力接近于零。

确切地说,现在的四叔是个瞎子。

一个瞎子要为人雕刻石像,听上去匪夷所思。

其实,很多时候,瞎子的感受要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来的真切得多。

石是好石,青褐色,高约两米,略圆,底端略粗,像一根倒立的萝卜。

看材质,细腻软绵,似釉了一层彩,散发出温润的光泽。

这石头是四叔托人在市面上转悠了半年多才寻得的。

石雕用石有讲究,沙粒要细,密度要紧,不能有明显的纹路。

其次,还要选用向阳石坡的石头;向阳的石材,久经风吹日晒,该风化的已风化,不会龟裂崩刀,雕琢起来放心。

四叔侧了头,闭了眼,枯枝般的双手在石料上来回摩挲,极小心,极缓慢,似在鉴赏一件绝世的宝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