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引起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现状

合集下载

恶性肿瘤治疗相关性血栓疾病研究现状

恶性肿瘤治疗相关性血栓疾病研究现状
实用 医学 杂志 2 0 1 3年第 2 9卷第 9期
1 3 7 9

临 床 新 进 展 ・
恶性 肿 瘤 治疗 相关 性 血 栓疾 病 研 究 现状
刘 小艳 许 新 华
肿 瘤相应 的治疗措施如 中心静脉 置管 、 手术 、 化 疗等会
导 致 血 管 内皮 细胞 损 伤 、 黏 附分子增 多 . 使 血 细 胞 相 互 黏 附
的一种治疗方法。但 相比传统的化疗 药物而言 . 新 的抗 肿瘤
பைடு நூலகம்
低。 肺癌组 l 例发 生肺 血栓栓塞症 ( P T E) , 而在肺部 良性疾病
组无 v r E的 出现 。肺癌 患者外科手 术治疗后 血液呈 高度 易 凝 状态 . 极 易形成静脉 血栓 。R o l l i n s 等[ 研 究指 出 2 0 0例 胃 食 管癌患者行根 治性 手术后 , 其中2 6例 患者发 生 V T E, V T E 发 生率为 1 3 %( 2 6 / 2 0 0 ) 。 癌症 患者手术治疗干预可提高发生 v T E的风险 . 癌症 患者接受手术 治疗相 比非癌症 患者的术后 静 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 2倍 , 且这种 高风 险 - . q -  ̄ A 持 续到术
后 7周之 久 。
靶 向药物具有更明 显的促 血栓形成能 力。B a t r a 等【 m ] 发 现一
名胆 囊癌患者 , 在 以吉非替尼 为基础 的抗表 皮生长因子 受体 的化疗过程 中, 患者血液 呈现 高凝状 态 . 并形成 了上腔 静脉
肿瘤血栓 。C h o u e i i等[ f n ] 认为含 贝伐单抗的治疗方案可使动
同时. 可能也会增加形成血栓栓塞事件 的风 险。尽 管较 多的

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分析

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分析

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分析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相应提出护理措施,实践证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细心护理,提供针对性护理对策,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著名医学家魏尔啸曾在19世纪提出其形成三大因素为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及高凝状态。

下肢静脉血栓可导致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引发肺栓塞,向心性延伸发展到下腔静脉,甚至还会堵塞肾静脉造成肾衰竭,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

肿瘤患者手术时接受全身麻醉会使周围静脉处于扩张状态,减缓血流速度,下肢肌肉会产生麻痹并且完全失去收缩功能,通常在术后又因为切口疼痛需要长期卧床静养,尤其是下肢肌肉保持松弛不能充分活动,长期以往极易造成其中血液流动滞缓。

据相关文献报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10%,若未能及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严重者可致残或者肺栓塞。

因此,探究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措施对临床应用具有中的价值。

现我科室对于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具体机制如下。

1.1 静脉血流缓慢绝对卧床的患者、膝下垫枕、牵引等各种制动状态、术中长时间止血带的应用及术后伤口的加压包扎,均可使下肢血流减慢;下肢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静脉血流逐渐减缓;从解剖角度来看,患者的右髂静脉如果骑跨左髂静脉,则右侧相较于远侧血液回流快,由此左下肢产生静脉血栓的几率比右下肢产生静脉血栓的几率高。

1.2 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机械性损伤、多发性的骨折、静脉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同一部位静脉反复穿刺等诸多因素都可导致静脉血管内皮损伤。

从损伤的血管内皮处大量的凝血因子释放,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引起血管收缩,血小板和纤维蛋白附着聚集,吸引血管内各种物质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以及护理对策。

方法:以88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强防治,并总结相关护理对策。

结果:8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5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比5.68%,其中2例右侧、3例左侧。

结论:临床加强防治并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防治恶性肿瘤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对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在恶性肿瘤患者群体中大约为10%,血栓脱落之后极易导致急性肺栓塞,甚至引起心源性休克、猝死,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鉴于此,为了有效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特此分析了相关防治以及护理措施,以供临床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观察对象为88例恶性肿瘤患者,选取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包括51例男性和37例女性,年龄38-69岁,均龄(52.6±8.5)岁;15例胃癌,14例肺癌,13例食管癌,11例结直肠癌,10例乳腺癌,25例其他。

均通过病理检查确定为恶性肿瘤,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方法若发现患者下肢明显肿胀,及时彩超检查,将其患肢抬高,卧床静养,静脉点滴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1次,一直到症状彻底消退后2周;静脉滴注250ml生理盐水+40万U尿激酶,在血栓发生后3d内应用,每日1次,一直到患肢消肿为止;静脉滴注1000ml生理盐水+25000U肝素钠,一直到患肢消肿为止[1]。

经彩超证实侧支循环再通或创建之后停止静脉用药,改为口服5mg华法林,每日3次,然后慢慢减低口服剂量,再用1-2周;口服50mg潘生丁,每日3次,口服75mg阿司匹林,每日1次,或者给予小剂量华法林口服4周,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2]。

若有必要,可考虑物理疗效,比如充气压缩泵、穿弹力袜、序贯疗法等。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t n J .A JO ha il2 0 18 1 :7 —7 . i [ ] m p tno,04,3 ( ) 15 17 o l [ ] 俞志 坚, 2 何晓峰 , 陈勇 , 臭氧 对髓核超微 结构 的影响 [ ] 介 等. J. 入放射杂志 ,0 1 1 ( ) 1 113 2 0 ,0 3 :6 —6 .
参考文献 :
[ ] L i i a i Gs od I ea. c l b a r i o e nl 1 oE d e l i n i , t 1 A u le l t — t a u c V d F, m e itavr ri e
h mo r a e f l wi g o y e ・ o e t e a y fr l mb r d s e n a- e rh g ol n x g n-z n h r p o u a ik h r i o o
可能是肿瘤 释放 的物质直 接或 间接地 激活 了凝血 系统 , 加之
营养障碍 、 缺氧 、 血浆 球蛋 白增 高 、 血浆 纤维 蛋 白原增 多等 因 素导致血液粘滞 度增加 。因此 , 常规 给予患 者 口服阿 司匹林 降低血小板沉 降率 , 参 、 络 宁注射 液活血 化淤 , 丹 脉 小剂 量肝 素或低分子量肝 素 ( M L WH) 下 注射 等药 物 预 防手段对 改 皮 善高凝状态 防止 D T的形成非 常有效 。研究结果 显示 , V 高危

晚期肿 瘤患者这三个 因素都 具备 , 以要针 对这三 个方 面制 所 订相应 的干预措施 , 取个体化 的预 防性护理 , 采 才能有效减 少 D T的发 生。晚期 肿瘤 患 者长 期 卧床 , 观情 绪重 , 愿 活 V 悲 不 动, 应督促其下床 活动 , 不能 活动 的要相对 减少半 坡位 时 间, 抬高下肢 , 定时进行下 肢主动或被动运 动 , 使用弹力袜或间 断 性持续气体 加压 , 鼓励 患者 深 呼吸 以减 轻静 脉淤滞 。因为这 类患者往往需要 长期输液 、 化疗 , 反复穿刺静脉和化疗药物大 量使用 而对 血管内膜损 伤较 大 , 以采 用深静 脉置管 以减少 所 穿刺和加 快化疗药 在 血管 内的稀 释从 而 降低 血管 内膜 的损 伤 , 深静脉置管特别是 PC 但 IC也会增 加血栓 的发 生 , 用过 使 程 中要注意 观察 和管理 。晚期肿 瘤患 者高凝 状态是 公认 的 ,

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

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

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总结了256例术后患者对于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措施。

认为术前及术后多饮汤水,及早补充液体,加强下肢术后功能锻炼,术后适当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等一系列措施,配合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能明显降低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病率。

【关键词】下肢静脉栓塞;抗凝;下肢功能锻炼下肢静脉栓塞(DVT)发病率高且死亡率高,也是外科系统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西方国家的发生率高达30~50%,我国为2.6%[1]。

下肢静脉栓塞可导致下肢肿胀、发硬、疼痛,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综合症(肿、痛、浅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栓塞的栓子脱落后容易形成肺栓塞及肺梗死,严重危挟着外科术后病人的生命安全。

我们采用及时补充液体、抗凝及早期下肢功能锻炼等方法,并观察了256例恶性肿瘤病人术后的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自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选择恶性肿瘤需手术的患者256例,其中肺癌156例、食管癌100例;年龄35~76岁;手术时间3~5h。

术前下肢循环良好无静脉曲张等血管病变。

2护理2.1术前护理2.1.1术前DVT危险因素的评估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证明,心脏疾病、长期卧床、外科手术后、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为术后发生DVT的高危患者。

护士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并结合术前血液学化验指标,确定术后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加强针对性护理。

2.1.2心理护理认真做好术前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发生原因及后果,充分认识到下肢静脉栓塞的危害性,使其主动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2.1.3鼓励患者术前多饮汤水,尽早补充液体:手术禁食前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和营养丰富的高汤及术前3~4h之内适当的从静脉补充液体。

2.2术后护理2.2.1加强术后DVT症状的监护观察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肌肉有无深压痛等症状,必要时可测量双下肢相应的不同平面的周径,若相差1CM以上,则应高度警惕静脉血栓形成,必须行相关检查如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诊断。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摘要】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国外文献报道伴发DVT者早期死亡率达3.8%,伴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时早期死亡率可达38.9%(1)。

故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DVT的预防和护理十分重要。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恶性肿瘤;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311-01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2009年共收治各种恶性肿瘤术后病人1600余例,发生DVT13例(0.81% ) ,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8岁~74岁,平均年龄62.4岁。

症状多于术后5~23天出现。

左下肢9例,右下肢4例。

主要临床表现:下肢疼痛、肿胀、尤以小腿为重,皮肤颜色发红,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消失或减轻。

其中9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2例术前有脑血栓病史。

13例患者中6例术前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占发生率的46.2% ,术后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1.2 治疗方法13例患者均采用抗凝、溶栓、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方法:①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

应用尿激酶25万u~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内,1h内滴完,每日1次;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以20滴/min的速度输入,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天,用药期间定期复查凝血功能;②如静脉再通或基本再通后,改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mg,每日1次,维持3~6个月;③患肢抬高制动,患者能下床活动时,弹力绷带包扎患肢。

2 结果1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分别于症状发生后(8~50)天症状消失。

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妇科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性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DVT是术后并发症之一,可以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

以下是预防性护理的建议: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年龄、肥胖程度、血液凝结功能、家族病史、手术方式和术前活动水平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

2.高风险患者的特殊护理:对于高龄患者、肥胖患者、家族病史阳性患者等高风险患者,应加强护理措施,例如进行更频繁的预防性抗凝治疗。

3.术后尽早活动:手术后尽早提醒患者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活力。

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踝足关节运动和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4.应用弹力袜:术后应给患者穿上弹力袜,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

弹力袜能够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减少DVT的风险。

5.快速、安全的康复:手术后,应支持患者早期康复,在安全范围内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康复活动。

医护人员应提供合适的康复计划和指导,帮助患者尽早回到正常生活。

6.利用药物预防:根据患者的血栓风险评估,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DVT。

通常情况下,对于高风险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患者康复并回到正常日常活动。

7.教育患者和家属: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DVT的症状、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以及术后康复的重要性。

患者和家属需要了解并遵守医护人员的建议,积极参与康复计划。

总结起来,预防性护理对于妇科肿瘤术后DVT的预防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加强术后患者的个体化护理,包括早期活动、弹力袜、药物预防等,可以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康复的成功率。

此外,健康教育和积极参与康复计划也是预防DVT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例直肠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一例直肠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一例直肠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1例直肠癌术后三天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整体护理全过程,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案,为术后预防VTE发生提供新思路。

方法选择我科于2021年11月7日收治的一例直肠癌患者,患者于术后三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基础上,针对VTE发生进行整体全面评估,给予患者个性化连续护理方案,基于Caprini量表,对护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结果患者11月25日出院,患者未出现肺栓塞,VTE相关化验值正常。

结论对直肠癌术后患者提供连续整体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与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Caprini风险量表;直肠癌;干预措施;整体护理直肠癌为最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位于恶性肿瘤第三位,由于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50%-70%,所以手术成为直肠癌治疗首要方式[1]。

但由于麻醉时间、术式影响及患者自身因素都成为VTE形成高危因素[2]。

我科于2021年11月7日收治一例70岁直肠癌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基于Caprini评分为VTE发生高危人群,患者于术后第三天彩超报告:双下肢小腿肌间血栓形成,后经过VTE指标监测[3],医护动态评估与治疗及个性化整体护理,患者于11月25日出院,未出现肺栓塞,各项VTE相关指标正常,现报告如下: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70岁,以“大便频繁”为主诉于11月7日门诊收入我科。

查体:患者老年男性,直肠指检触及直肠下端形状不规则质硬肿物,肠镜完善诊断为“直肠癌”,患者于11月10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卧床48小时,于术后第三天出现双下肢疼痛肿胀,皮温增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4],完善各项检查,彩超提示:双下肢小腿肌间血栓形成。

对于患者当时情况,基于caprini量表评分为11分,高危[5]。

医护共同制定治疗DVT及预防PE方案,11月13给予患者绝对卧床,双下肢制动,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给予患者那屈肝素钙0.4ml,Q12H,皮下注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引起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的研
究现状
【摘要】目的:拟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形成静脉血栓明确的行之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综述,以期提高认识,做好预防工作,使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学治疗后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方法:本文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方法,从万方、维普、cnki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检索近10年相关文献,筛选整理规范名称,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深静脉置管化疗后,静脉导管及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的刺激易导致血栓形成。

结论: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为了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49-02
护理措施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发生率在4%~20%[1]。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vte的两种主要临床表现,两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合并pte的危险因素较多。

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2]。

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dvt
是静脉内血细胞凝集块阻塞性疾病,是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予下肢,尤以左侧常见,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者致肢体坏死及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te) [3l。

预防及护理措施
1 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护理人员应该对这些易发生vte的高危病人详细讲解vte的发生病因、危险因素、后果,强化患者和家属对vte的预防意识提高警惕性;主要内容包括:(1)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及形成原因。

(2)告知危险因素,重点强调目前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如高龄、长期卧床、恶性肿瘤、手术等。

(3)主要的症状和体征,如果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告知患者已经存在的症状和体征。

(4)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指导病人进行肢体的主动被动活动,对伴有偏瘫者指导家属并协助其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每天3次或4次,每次10—15分钟.帮助病人2h翻身一次,变换体位,抬高下肢,摆放功能位,并按摩受压部位3-4分钟。

加强肢体活动和按摩,尤其是对于偏瘫和自主活动不便的病人,要接受被动按摩双下肢比目鱼肌及腓肠肌,并做足踝被动运动。

方法:[4]手握住足前部时,固定其踝部,做踝关节屈伸、足内外翻运动和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成的“环转”运动,每天10次-15次。

有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指导其足踝的主动“环转”运动,每分钟15-20次。

足屈伸、内外翻运动每分钟30-35次。

2 严格禁烟。

烟中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管内膜变化可引起胆固醇沉着。

久而久之会导致血栓的形成。

3 机械预防。

指导患者使用梯度弹力袜,弹力袜使用简单、方便,在预防及治疗方面都有明显效果,迅速在许多医院及家庭得到广泛应用。

其原理主要为,通过穿不同长度和压力的弹力袜而形成从下到上的不同梯度压力,可以改善腿部血液循环,增加下肢的血流量,而达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下肢循环的改善,使下肢活动能力增加,水肿减轻,并且能减轻因下肢静脉曲张而引起的疼痛及不适。

因此,正确使用弹力袜对治疗及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静脉疾病起到良好的效果。

4 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治疗dvt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疾病信号:病变下肢肿胀,疼痛(以胀痛为主,站立时可加重),平卧休息也不减轻。

患肢皮色泛红,皮肤温度升高,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泡。

dvt一旦形成,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因活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梗塞的机会,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四肢。

卧床时间一般在2-3周。

卧床同时可将患肢抬高使患足超过心脏水平面,有利于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退。

左下肢dvt者常伴发便秘,可服用通便药物。

5 心理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是影响其健康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决于其病情、治疗措施,并且与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而,我们在治疗前后为患者营造良好住院治疗环境,采取适当的安抚鼓励及及时的医患交流等举措。

6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多进汤、水,以补充水分,释稀血液,
降低血液粘稠度。

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热量及含粗纤维的食物。

为改善血液黏稠度,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5],湿热下注型属邪盛正虚,忌肥甘、辛辣及鱼腥发物等助湿生热之品,多给予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南瓜、西瓜、茄子、黄瓜、芹菜、菠菜、白菜等。

参考文献:
[1] lyman gh,khorana aa,falanga a,et al.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guideline:recommendation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ophylasis 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j clin oncol,2007,25(34):5490-5505。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
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259-264.29(18):2276-2315.
[3] 刘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穗进震[j].天津护理,2006.13(4)244—245.
[4] nolan l, darby a, boleti k, et al. the incidence of symptomatic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receiving adjuvant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 for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j].breast, 2011, 20(2):151-154.
[5] 尚德俊,侯玉芬,陈柏楠.周围静脉疾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