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都在逐步发展。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对寓言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把握故事情节,但对于寓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哲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尚在培养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1)针对学困生,设计简单易懂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2)针对中等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针对优秀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4.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学习表现等,给予及时反馈;
1.必做作业:
(1)熟读并背诵四则寓言,家长签字确认,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记忆力。
(2)选择一则自己最喜欢的寓言,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感悟。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词语填空、句子仿写、寓意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选做作业: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面临以下问题:1.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影响对课文的理解;2.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3.部分学生可能对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不够积极,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言故事,提升语文素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寓言四则》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寓言四则》中每则寓言的寓意,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寓言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培养他们通过故事理解生活哲理和道德规范的能力。
教学重点:每则寓言故事的内容理解和寓意分析。
学生对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的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层寓意。
激发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教训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
作者简介:伊索:古希腊寓言家,其作品《伊索寓言》广为流传,通过动物故事传达了丰富的道德教训和社会哲理。
教学准备:《寓言四则》课文PPT课件,包含寓言故事的背景介绍、寓言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寓言”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动画,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寓言的定义、特点和教育意义。
课文学习(20分钟)1. 寓言特点介绍:详细介绍寓言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中的每则寓言,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则寓言的主要内容,讨论故事中的寓意。
深入探讨(15分钟)1. 寓意分析:分析每则寓言的寓意,如何通过故事情节传达道德教训和社会哲理。
2. 现实联系:讨论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与现实问题的关系。
互动活动(20分钟)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则寓言故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寓言故事中的角色,模拟故事情节,体验角色心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重点二:学习并运用故事中的生字词,提升语文词汇积累。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杞人”、“忧”、“天”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重点三:分析寓言的文学特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寓言四则-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寓言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寓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2.增强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寓意,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以寓意为工具进行思考和论证。
3.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寓言,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应该加强引导,确保学生们能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小组讨论部分,总体来说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时过于复杂,让学生们有些困惑。我需要在设计问题时更加注意,尽量让问题简单明了,便于学生们思考和回答。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抓住故事的核心寓意,而有的学生则对寓意理解较为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解释寓言概念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简洁明了,导致部分学生听起来有些吃力。因此,我需要思考如何用更生动的语言和例子来阐述抽象的概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

-道德观念的内化:如何将寓言中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寓言故事中的智慧。
举例:《狐假虎威》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狐狸借助虎威的深层含义,教师需要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诚实与勇气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使得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和总结。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教学目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通过具体故事传达抽象道理的文学体裁,它具有虚构性、寓意性和教育性。寓言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愚公移山》这个案例。它展示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还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小组的讨论时间较长,导致课堂时间紧张。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活动时间的把控,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4.《刻舟求剑》:描述一个人在船上不小心将剑掉入水中,却试图在船舷上刻记号寻找剑的笑话。
本节课将围绕这四则寓言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含义,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寓言四则》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寓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课题:《矛与盾》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一)解题(解决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
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
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
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
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8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希望在寓言四则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
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2)掌握词义:庇护:袒护,保护。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二、教学设计1、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七上寓言四则教学板书设计

七上寓言四则教学板书设计一、引言板书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道德情感。
本文将以七上寓言为基础,设计四则教学板书,用于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板书的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下:1. 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维能力,通过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次板书设计以《七上寓言》课程中的四则寓言为主要内容,包括《猴子捞月》、《乌鸦喝水》、《小狗找尾巴》和《大海对小河说》。
四、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七上寓言四则2. 寓言故事一:《猴子捞月》板书内容:(图示一个树上有猴子,猴子伸手去捞月亮)课堂活动:- 解释寓言故事中的寓意:不切实际的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做到脚踏实地;- 引导学生分析猴子的行为,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子无法捞到月亮。
3. 寓言故事二:《乌鸦喝水》板书内容:(图示一只乌鸦在口渴时发现瓶子里有水,但水面太低,达不到喝水的要求)课堂活动:- 学生观察板书中乌鸦的行为,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体会乌鸦的聪明和创新;- 探讨学生对乌鸦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寓言故事三:《小狗找尾巴》板书内容:(图示小狗苦苦寻找自己的尾巴,尾巴却一直跟在身后)课堂活动:- 通过板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珍惜自己的东西,不要一味追求新的事物;- 让学生探讨小狗追寻尾巴的原因,以及小狗最后学到的教训。
5. 寓言故事四:《大海对小河说》板书内容:(图示一条小河蜿蜒向大海流去,大海教育小河)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分析寓言故事中小河和大海的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小河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并理解大海所代表的力量和教育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学会从故事寓意感知深刻的道理。
3.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和祸福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各则寓言的寓意。
2.理解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一般可分三步进行:先分析故事情节;再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寓意;最后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基本原则是:把学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来,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
因此,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提问的艺术,可以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也可以运用假设引起学生思考。
这样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如此安排情节的意图。
另外,灵活地分析寓意,这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
一般原则是,无论作者是否已点明了寓意,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要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在概括寓意之前,一定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可以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寓言故事传达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四则》,看看能获得哪些人生经验。
二、声情并茂读寓言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读通读准。
3.学生译读《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根据注释理解词语并翻译句子,相互订正。
个别问题由老师点拨。
三、众人纷纭说寓言
1.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学生自己概括,鼓励有不同的见解。
2.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
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谷底。
这些情节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盲目的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3.下面是改动情节后的寓言,讨论思考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
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象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象。
4.自由朗读《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四、七嘴八舌评寓言
1.人物形象:试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赫耳墨斯的性格: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他
爱慕虚荣的性格;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赫拉的值多少钱,表现他自以为是的性格;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表现了他自命不凡的性格。
蚊子的性格: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战胜对方,所以他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的话,表现出它到死才明白自己的缺点。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中的“笑”怎样理解?
3.深入文本,比较《蚊子和狮子》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两则寓言的异同。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不同点:①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一是蚊子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
②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
《蚊》则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
《蚊》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
4.道听途说的话能轻信吗?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说说怎样对待道听途说的话?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如,2011年3月,杭州一位网名为“渔翁”的网友在QQ群上发出消息:“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时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随后,这条消息被广泛转发。
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抢购食盐的现象,产生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必须验之以理,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5.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今天看来,杞人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看成傻子行为。
从新的宇宙观、从环保的观点来说,还是有理由的。
五、展开联想编寓言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又
做了什么?
例文:赫耳墨斯听了以后又气又羞。
他回到天庭以后,心里越想越有气,暗暗说:“好,既然你们不把我这个庇护神放在眼里,那我以后也就不管你们的事了。
”这时,宙斯出现在他的面前,问道:“我的孩子,是谁惹你生这么大的气呀?”赫耳墨斯就将他在雕像者店里的事讲了一遍。
宙斯听完后若有所思地说:“我的孩子,难道你就没有错吗?你身为商人的庇护神,却没有为他们做几件有益的事情;每一个神使都应该虚怀若谷,你却爱慕虚荣……别人是否尊敬你,你自己知道,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神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
赫耳墨斯低下头想了一会儿,似乎明白了点什么,然后说:“那,我以后一定努力地工作,尽力做一些对商人们有利的事情。
”宙斯笑了,说:“这就对了。
到那时,人们自然就会尊敬你了。
”
这个故事适用于一些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的家长和知错就改、发奋图强的孩子。
2.“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例文:蚊子正等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扯破,蚊子因此得救。
结束语:
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三问——宙斯像——赫拉像——自己像 三答——一个银元——还要贵点——添头白送讽刺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
⎪⎨⎪⎧⎭⎪⎬⎪⎫战胜了狮子——打败过大人物被蜘蛛消灭——被小人物打败骄兵必败 穿井得一人⎩⎪⎨⎪⎧⎭
⎪⎬⎪⎫开端:丁氏——穿井得一人(得一人之使)发展⎩⎪⎨⎪⎧国人——穿井得一人宋君——得一人于井结局:问之——非……也不可轻信传言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崩―→忧星坠―→忧地坏晓者―→天乃气―→星乃光―→地积块舍然大喜→不必要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