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理论视野下老年群体“妖魔化” 报道成因探析
浅析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的成因

浅析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的成因1. 引言1.1 老龄化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正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的现象。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3亿人,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对信息获取的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
过去老年人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使用微信等社交平台来获取信息。
由于老年人对互联网信息素养普遍不足,很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成为谣言传播的受众之一。
我们需要重视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获取信息的特点,针对老年人信息素养欠缺的问题,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帮助老年人正确辨别信息真伪,提高谣言识别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带来的挑战。
1.2 微信谣言受众老龄化现象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微信谣言受众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人群体也开始加入到了互联网的使用者中,其中微信作为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之一,也吸引了大量老年用户的加入。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信息素养、社交圈、亲友分享传播渠道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导致了他们更容易受到微信谣言的影响和传播。
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素养欠缺,对于识别和辨别谣言的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往往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容易被谣言误导。
老年人的社交圈相对较小,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导致信息闭塞,更容易被局限在一种思维模式中。
老年人通常更倾向于通过亲友之间的分享传播信息,而不是通过公共平台获取信息,这使得谣言在老年人群体中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也会影响他们在微信上的关注和传播行为,一些潜在的虚假信息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传播。
了解老年人在微信上接受信息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中微信谣言传播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反转新闻中的刻板印象

网络环境下反转新闻中的刻板印象作者:孙倩倩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
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老人;刻板印象;反转新闻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029-02近年来,随着老人碰瓷、老人讹诈事件的频频出现,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刻板印象。
加之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关注度不加核实的新闻报道,社会公众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大,经常在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妄下判断,社会公众的惯性思维致使“老人碰瓷”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类似“老人碰瓷玩具车”的反转新闻不断出现,对事件中的老人造成严重困扰。
一、事件回顾2016年3月23日,一段“老人碰瓷玩具车”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流传。
17秒的视频中显示,一位老人坐在一辆红色玩具车前声称自己被玩具车撞倒,而老人旁边站着一位年轻女士和一位小女孩。
此视频一出,立即引发媒体舆论广泛关注,虽然有少部分网友认为老人真的有被撞伤的可能,但大部分网友都对老人呈谴责、质疑、嘲讽,甚至是谩骂态度,更有网友称其为“碰瓷新高度”。
一时间,各种质疑声音流传于网络,华西都市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在微博上相继转载了该视频,并配上“讹人也出新高度”“车比老人受伤重”等标题[1]。
在社会舆论一致认为老人碰瓷的情况下,事件却发生了反转。
3月24日,《成都商报》发表刊文将事件真相还原。
3月21日上午8点左右,在重庆巫山县城广东路中心市场,一位2岁的小女孩开的玩具车不小心刮倒了78岁的老人。
媒体中的老年人形象及其变迁--基于《中国老年》的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UDC-学校代码:10055密级:公开高蕊犬浮硕士学位论文媒体中的老年人形象及其变迁TheElderlyImageandChangeinMedia··----____··-BasedontheContentAnalysisofChineseElderly指导教师友熟培养单位题垦塞亟应篮理堂院研究方向社会堂评阅人——一南开大学研究生院二。
一一年四月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匿澄主2011年5月15日非公开学位论文标注说明根据南开大学有关规定,非公开学位论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作者本人申请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标注。
未经批准的均为公开学位论文,公开学位论文本说明为空白。
论文题目申请密级口限制(s2年)口秘密(S10年)口tri,密(≤20年)保密期限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审批表编号批准日期20年月日限制★2年(最长2年,可少于2年)秘密★10年(最长5年,可少于5年)机密★20年(最长10年,可少于10年)摘要摘要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典型的老龄化国家。
老年人退休之后,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
在闲暇时间的分配中,接受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例如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成为老年人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接触是老年人闲暇活动的主导内容。
媒体信息和传播方式不仅在媒介中塑造了老年人形象,也影响了老年人对自己形象的再认识和再塑造。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于老年人形象在媒体中的研究尚不充分,对于老年人形象进行纵向研究的相关成果更少。
本文试图以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杂志——《中国老年》为例,探讨老年人形象在改革开放后变迁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
难以磨灭的刻板印象

难以磨灭的刻板印象SMG新闻频道的《案件聚焦》节目。
其实我平时非常愿意接触这一类的栏目,从中也可以获得许多社会人文的信息。
但我却非常不情愿和其他家庭成员在一起观看,因为我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肯定会使得原本平静的过程变得波澜起伏。
果不其然,一件讲述老人状告晚辈关于房屋产权归属的案件才刚刚开了个头,一旁还在背对银屏吃着晚饭的父亲已经循声按捺不住了:“这么大年纪的老头,还有多少日子好活,干嘛非要和他争个不停呢,死了还不都是你的?”这一声莫名其妙的喝斥,立刻打断了我的思路,使我不能安心独立思考。
一旁的母亲还在不断地附和声:“你看你看,这个女人长成这副嘴脸,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好东西。
”一时间,我顿生出几分反感,终于无心再看下去,站起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
而我打心里真想反过来问一句:“事情还没讲清楚,你们怎么知道一定是这个女人有负于老人呢?”很快,电视里传来案情进展的情况打消了父母亲两人激动的情绪,父亲一挥手:“哎哟,这么多孩子打着老人名义来抢房子,也是个麻烦事。
这种事情太复杂了,说不清谁对谁错。
”这时,我才在房间里笑着说道:“怎么你刚才那么义愤填膺地说一定是那个女人的错呢?”在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似乎不少人都觉得自己有未卜先知的功力,在还没有弄清原委之前,就先根据自己的感觉给某件事、某个人下了一个定义。
比如,看到年迈的老人和小辈起争端,人们很自然就会站在弱势的老人一边,认为必然是孩子的错,这也给不少受委屈的子女们蒙上了不白之冤;同样,看到那个女人长相有些其貌不扬,便认为这一定是个奸诈狡猾之徒,弄得那些没有天生丽质的妇女同志们自卑不已。
究其原因,正是“社会刻板印象”在其中作怪。
所谓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比较固定的看法。
而到了社会中,则是专门针对人和与人有关的事物。
形成社会刻板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人在认识事物时,常常会抱以归类的心态,将人归于某一个群体的特征。
如老人一定是体弱多病的,男孩子一定是身强力壮的等等,这样的一种心态,往往就忽视了某一单个人物的个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人们常常会更注意到那些醒目的特征,从而忽略了那些次要的特性,老年人的衰老、柔弱是人们首先能想到的,这就会使人经常忽略了不少老人都会表现出的另一个特质——固执。
认知一致论视角下“网红老人”现象的成因分析

视听2019.1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全国抽样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并持续向高龄人群渗透。
截至2019年6月,40—49岁中年网民群体占比由2018年底的15.6%扩大至17.3%,50岁以上的网民比例由2018年底的12.5%提升至13.6%。
”①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融入到了互联网之中。
不仅如此,老年人在“网红”界也来势汹汹。
单单抖音一个平台,跟老人相关的达人账号就有38个,平均粉丝186万。
在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目标用户的抖音上,老年人用户占比越来越高,且生产内容的行列中也逐渐出现了老年人的身影。
“网红老人”的出现到底是“内容为王”策略的胜利果实,还是受众出于平衡认知需要下的产物?一、调和理论的内涵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是海德平衡理论的一个特例,它特别针对人们对信息来源和信息来源所主张的客体的态度,即p 对s 的态度和s 对o 的态度,并以此来预测p 对0态度改变的方向和程度。
如图所示,一个人(p )接受信息来源(s )的主张,对这个来源有自己的态度;这个主张是针对客体(o )的,针对这个客体,p 也有他自己的态度,p 对于s 及o 是否喜欢,将决定调和状态存在与否。
当有一个否定状态出现或三个都是否定状态时,不调和状态就会出现,人们就会进行调整,向平衡状态调整。
(p=受众,s=社交平台,o=网红老人)二、调和理论下的“网红老人”现象调和理论的精髓在于能够预测态度改变的方向和程度。
在“网红老人”现象的产生和传播中,已知的是各大社交媒体对其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如果受众对其态度与大众媒介是相反的,那么媒介的说服就给受众带来心理层面上的不平衡。
(一)“网红老人”与传统老人形象的差异提到老人,一系列正面的形象、事例随之显现。
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里,老人总是代表着智慧与坚毅,他们脸上的皱纹不只是时光留下的痕迹,更是生活赐予的智慧。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爷爷辛勤劳作,心灵手巧的老婆婆忙里忙外,无一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善良。
老年歧视的特点 机制与干预

三、老年歧视的机制
1、社会偏见:社会偏见是老年歧视的主要来源之一。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老 年人观念陈旧、行动迟缓,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偏见可能导致老年人 在社会中被忽视和排斥。
2、文化刻板印象:文化刻板印象也是导致老年歧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 些文化中,老年人被视为“落伍的一代”,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刻板印象 可能导致老年人在社会中被边缘化。
参考内容
老年歧视在许多社会中仍然存在,这不仅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而且也对老 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次演示将探讨老年歧视的原因和影响,以及 老年社会工作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角色和作用。
首先,老年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社会对衰老和老年人的刻板印 象根深蒂固,认为老年人没有价值、无用、甚至是负担。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 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需求增加,但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却不足,这导致了老年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下降。
二、老年歧视的特点
1、隐蔽性:老年歧视往往隐藏在道德批判、偏见和刻板印象背后,难以察 觉。例如,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老年人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他们的意见和需求不屑 一顾。
2、普遍性:老年歧视在许多社会和文化中普遍存在。尽管这种歧视可能不 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群体中,但它在某些社会和文化中尤为明显。
3、制度性:老年歧视有时会通过社会制度或政策表现出来。例如,一些国 家或地区的养老金政策可能会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针对这些发病机制,运动干预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运动可以改善老 年人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代谢水平,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此外, 运动还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心理状态,对防治高血压相关性衰弱具有积极 的作用。
然而,运动干预机制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如何选择适合老年人的 运动方式、强度和频率仍需进一步探讨。其次,运动对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治疗 效果及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最后,如何将运动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进一 步提高治疗效果,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框架理论下老年人的媒介形象研究——以《新民晚报》为例

56框架理论下老年人的媒介形象研究——以《新民晚报》为例袁冰冰,孔 娜(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摘 要: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媒体对老年人形象的塑造不仅会影响社会大众的老年观,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对自身形象的认知,从而影响到积极老龄社会的建设。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新民晚报》近十年有关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并基于框架理论从报道数量、报道对象、报道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新民晚报》呈现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特点。
关键词:老年人;媒介形象;新民晚报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56-02收稿日期:2016-12-26作者简介:袁冰冰,女,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孔娜,女,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研究。
“彭宇案”之后,老年人在媒介中的负面形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老人变坏”的舆论。
但是,在新闻的呈现上,是传播媒介根据特定的新闻框架,选择那些他们认为需要让受众了解的信息进行报道[1]。
媒介事实与客观现实是有偏差的。
戈夫曼认为框架是指人们用来分类、组织和阐释我们生活实践、使之有意义的解释图式,它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识别、标签化”事件或信息[2]。
本文以《新民晚报》为例,基于框架理论探究老年人的媒介形象,总结归纳其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老年人形象特点。
一、研究对象 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人口为1442.9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35.95万人,占总人口的30.2%,这标志着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30时代”的城市[3]。
上海的老龄化程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呈深度老龄化趋势发展。
《新民晚报》作为上海地区的主流报纸媒体,对我们研究老年人的媒介形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从近期“坏老人”新闻扎堆看舆论场“老人群体变坏”的四点原因

从近期“坏老人”新闻扎堆看舆论场“老人群体变坏”的四点原因近日,发生在洛阳某公园篮球场内的“广场舞老人群殴篮球少年”一事引发广泛关注。
继“广场舞老人群殴篮球少年”后,广东广场舞大爷拒绝为高考让步:“明天高考,今晚又不高考”、上海大妈坐地铁一人占两座乘客提醒遭怒怼“谁娶你谁累死”、民警救跳河老人反被勒脖等等,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扎堆曝出。
扎堆的“坏老人”新闻更加强化了公众长期以来对“老人变坏”的认知,同时也引发“舆论场上老年人到底怎么了”的大讨论。
【事件概述】前不久,一则“广场舞老人群殴篮球少年”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
视频显示:在洛阳王城公园的篮球场内,一群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因为场地问题与一位打篮球的小伙产生矛盾,甚至出现了肢体冲突,现场多位老人对小伙子拳脚相向。
事件发生后,洛阳王城公园管理方及时介入调解,初步拟定公园篮球场白天为篮球、羽毛球使用时间,晚上19时30分之后可以跳广场舞。
同时表示,公园专门为广场舞开辟的六百多平的新场地正在施工即将开放。
但广场舞大爷大妈们认为,广场舞团人数太多,公园新提供的场地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网友观点】公园管理方的介入并未使事件得到平息,广场舞老人们对新场地不满的发声使事件持续发酵,舆论的负面情绪也进一步加重。
梳理发现,网上支持年轻人的声音居多,纷纷指责广场舞大爷大妈蛮横无理、倚老卖老。
@黑色的指甲:“在篮球场上跳广场舞还有理了?”@可眼可心:“老人锻炼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倚老卖老,跳广场舞去广场,在篮球场跳不合适,年轻人也要锻炼。
”@稷下:“想起阿米尔·汗在节目里说的,尊重老年人应该尊重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年龄。
”同时,也有部分声援广场舞老人的声音,如著名体育解说员@大嘴韩乔生从公共场地优先使用权的角度评论认为“广场舞老人有优先使用权”,并呼吁年轻人要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凤凰网也发文指出,广场舞对于很多老年人的重要性,可能是不少年轻人在这个年龄段所无法理解的,很多矛盾也往往基于认知上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板印象理论视野下老年群体“妖魔化” 报道成因探析作者:陈曦来源:《新闻论坛》2018年第04期【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趋势不断加剧,老年群体的举止行为逐渐成为媒体报道的关注点。
本文基于李普曼的刻板印象理论,从年龄、性别、道德品质层面对2012-2017年具有代表性的老年群体偏见报道案例进行特性分析,从传播学理论出发,以客观、理性、公正的视角探究老年人偏见报道的内在成因。
【关键词】老年群体偏见报道标签化刻板印象内在成因2014年,《扶不扶》小品登上春晚舞台,该小品剧情直指社会热点,“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的台词更是折射了社会大众对于老年群体的道德问题产生的质疑。
近年来,大众媒介中部分老年人无知、不讲理、碰瓷、诈骗等“妖魔化”主题偏见报道,进一步固化了老年群体的“失德”群体形象,使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群体缺乏话语权和反驳能力。
这种媒介对老年群体的偏见报道是一种刻板成见,人们持有规定化的观念和印象,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情感,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进行社会分类①。
公众对于社会群体的认知结构,很大程度依赖于大众媒介的形象塑造,“坏人变老了”这种“妖魔化”的老年群体媒介形象,使得他们成为不受尊敬、被嫌弃、被怀疑的对象。
因此,总结老年群体偏见报道特性,分析其成因,探索如何关注老年人身心状态并规避“妖魔化”报道,进而为老年群体“正名”尤为关键。
一、负面消极的老年群体偏见报道特性笔者对2012-2017年部分针对老年群体的典型新闻报道标题进行摘录,如《老太跟姑娘抢座位,坐姑娘腿上》《80 岁老人假摔9年民警称其“老摔哥”》《公交车上两位老人抢座位竟“拿老年证来比比年纪”》《空房子为何多了个“主人”?》《鱼贩扶老太遭连环索赔》《借钱“助孕”不料跌进骗局》《一意孤行要转存见到民警还溜走》《广场舞大妈给轿车贴条:锻炼重地,请勿停车》《七旬老太组织扒窃团伙偷盗多名空巢老人财物》《老人“公交锻炼法”不值得赞赏》《老人躺公交车底下欲轻生民警跪地苦劝》,这些老年群体报道中展现老年人消极、负面的事件居多。
而山西晚报网《老人街头摔倒众人扶,没有冲突,没有讹诈》和搜狐网《老人摔倒街边陌生路人合力救助没有讹诈只有感谢》这两篇报道,即使老人没有碰瓷和冲突,标题也会出现“讹诈”等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字眼。
再如《外国小伙扶摔倒大妈被讹》中,外国小伙撞大妈在先,老人本无辜,而记者主观臆断老年人的讹诈行为,造成了错误的“乌龙”报道;《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学生扶摔倒老人称被讹》报道中,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导致老人倒地,应承担主要责任,却在一开始被报道成老人的无理欺诈。
综合以上与老年群体各类相关报道,分析得出以下老年群体报道的主要特性:年龄、性别成为报道焦点。
不难看出,以上新闻标题中高龄老人和女性老年群体成为主要的报道焦点,且从事件性质来看,负面报道较多。
比如《鱼贩扶老太遭连环索赔》《七旬老太组织扒窃团伙偷盗多名空巢老人财物》《广场舞大妈给轿车贴条:锻炼重地,请勿停车》《80 岁老人假摔 9 年民警称其“老摔哥”》等报道,其中,“老太”“大妈”“80岁”“七旬”等字眼从选题角度是针对女性及高龄老年群体的负面报道,体現出对女性和高龄人群的刻板成见。
即便是《外国小伙扶摔倒大妈被讹》这篇事后有反转现象产生的不实报道,也将事件关注点落在大妈这一女性老年群体的“讹诈”行为上。
贪财、失德成为谴责主因。
上述如《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学生扶摔倒老人称被讹》《老太跟姑娘抢座位,坐姑娘腿上》《借钱“助孕”不料跌进骗局》《80 岁老人假摔 9 年民警称其“老摔哥”》《公交车上两位老人抢座位竟“拿老年证来比比年纪”》等报道,运用“讹诈”“假摔”“偷盗”等措辞,将老年人塑造成贪财、爱占小便宜这样有失道德水准的群体,让公众形成对老年群体产生厌恶唾弃的态度,进而生发道德谴责。
另外,即使是《老人街头摔倒众人扶,没有冲突,没有讹诈》《老人摔倒街边陌生路人合力救助没有讹诈只有感谢》并未发生老人因为贪财碰瓷、讹诈帮助者的事件,也在标题中运用“讹”这样“妖魔化”的字眼来博人眼球,人为制造噱头。
二、失衡不当的老年群体偏见报道内在成因综合以上,近年来对老年群体的偏见报道主要呈现出负面消极的特性,将老年群体塑造成无用、贪财、失德的社会形象,对于老年人的认知有失偏差,以偏概全的现象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社会公众刻板成见下的歧视心理结合李普曼的“刻板印象”理论,社会环境中公众对某一事物的偏见态度,媒体对此进行一定的议程设置,进而加固和放大这种成见,最终形成刻板印象不断循环加强的情形。
同理,有关老年群体的偏见报道当中,大众媒介对老年群体的精神面貌、身心状态、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塑造和构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大众对老年群体的看法、态度和印象②。
由此可见,媒体在对老年群体进行报道时,主观倾向性地选取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报道角度,这种对老年人的形象呈现的偏差,使得公众对老年群体形成的刻板印象较难改变。
大众媒介中老年人呈现何种形象,与传播者头脑中对老年群体的态度、认知有关联,大多数观点是在无意之间进入到新闻当中,且多是通过使用隐含的、轻蔑的单词与短语等形式。
在客观发生的事件面前,传播主体会不自觉地将个人主观情绪掺杂其中,带有歧视心理描述老年群体的新闻事件,比如在新闻标题和文章内容中使用“老妇、老太”等易于构建老年人无知、无理、失德的措辞,不自觉中放大和夸张老年群体的负面形象。
此外,多数情况下受众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因此,受众在接受报道内容时,更倾向于理解个人认知范围中早已定义好的个人文化,并按照其中给定的熟悉方式去理解③。
这就更加深了社会公众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随着这种偏见的扩大化传播,会不断影响更大范围的受众认知。
(二)商业市场迎合受众,制造噱头媒介环境的不断市场化,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大众媒介竞争加剧。
为了保证受众群不再流失、经营利润不再减损,具有双重属性的大众媒介关注并深入研究受众喜好和心理需求,深度挖掘可制造噱头的话题内容,争相报道符合受众心理期待、吸引受众目光的新闻报道题材,以此增加用户黏性,拓展自身生存空间。
媒体报道利用受众对老年群体固有印象的期待,对于符合受众期望的老年人形象进行媒介构建,用聚焦、放大、缩略等手段进行有目的地呈现,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途径进行戏剧化的媒介演绎。
此外,有关老年群体的报道多为社会民生事件,乏味无聊的事件往往易被忽视。
因此,大众媒体考虑报道是否能够满足受众需求、吸引受众,是否具有可读性、亲和力、新鲜感,并以此标准来制作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选取大众易读易懂的题材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这种迎合受众心理、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倘若建立在破坏新闻报道客观、专业的衡量标准之上,有失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不利于社会老年群体形象的积极构建。
(三)议程设置下操作生产模式标签化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
涉及老年群体的新闻报道中,大众媒体通过设置新闻标题、文章内容、篇幅长短等方式对老年人相关报道进行议程设置,集中反映负面新闻事件,选择加工部分事实,放大渲染其中的戏剧冲突,致使老年群体媒介形象“标签化”。
已经被议程设置的新闻报道中,大众媒体的叙事表达模式、情感价值取向,使得受众获取的老年群体形象也是再构的认知结果,边缘、弱势的老年群体就被社会大众贴上了各类负面标签。
2012-2017年部分有关老年群体报道,其中负面性质报道占比较大,比如“讹诈”“碰瓷”等字眼成为老年群体的标签,尤其是媒体报道中老年群体讹诈是正常现象,而不讹诈反倒成了新鲜事情,即使没有讹诈现象的新闻事件,标题中仍提到“讹诈”的字眼。
类似“污名化”“贴标签”的报道模式,有意将老年群体塑造成有讹诈倾向的人群,生产出刻板印象下主观色彩明显的老年群体新闻报道。
(四)沉默螺旋导致弱势群体话语权缺位事实上,在地理公共空间上,老年群体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充足的场地就导致他们仅仅跳广场舞仿佛也是在蛮横地抢地盘;而网络公共空间中,老年人没有足够多的代言人来表达诉求,根据CNNIC调查统计,中国的网民35岁以下占据74.4%,手机网民整体上更偏年轻化,50岁以上网民仅占比7.2%④,并且多数有关老年人的新闻后面的跟帖评论当中,以年轻人视角表达观点的占较大比例,老年群体鲜有发声。
因此,在两重公共空间话语权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公众带着有色眼镜定义老年群体的行为显然有失公平。
当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主导舆论时,其中信息焦点所涉及的群体偏好与价值评判建议经大众传媒公开性、累积性和广泛性传播,极易被社会公众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⑤。
而有关老年群体的偏见报道碎片化,媒体大多关注老人失德行为,暴露他们贪财、无理的缺点,却不去深挖引起这些特性产生的深层原因,剥夺了老年群体充分的话语表达权。
老年群体刻板印象的形成已经被人们认同接受,加之与老年人相关的偏见报道不断呈现,让本来处于弱势、边缘地位的群体失去了获得社会关注的机会,不断的沉默使他们更易被社会大众指责和嫌弃,形成“沉默的螺旋”恶性循环。
老年群体除了缺少话语表达渠道,处境弱势外,社会大众对老年群体的忽视,使得经媒介放大报道的部分新闻事实构建着人们对老年人的固定印象,而大众对这种刻板印象认同的扩大化反过来又强化了媒体的偏见报道,即便认为老年群体积极的人群也因处于话语弱势地位而主动沉默、放弃辩驳,甚至产生“一边倒”顺从优势意见的局面。
总体而言,老年群体弱势地位、话语权缺位和社会大众优势意见占主导地位的双重因素,致使“妖魔化”老年群体的偏见报道现象愈演愈烈。
三、结语标签化新闻报道倘若产生较大偏差,对社会大众认知会形成严重的误导作用。
其实“坏人变老”的标签掩盖了复杂的现实,回避了真正的问题。
各类负面报道只关注老年群体道德失范、讹诈贪财等现象,将低素质的典型个例作为老年人的整体代表,将他们全盘放入“坏人”筐中,却不去探究造成老年人群不良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不为如何改善这一现象献策献计,这不仅仅是某个媒体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由上而下对老年群体关注缺位所致。
尤其在当前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者更应肩负起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关注老年群体的声音,有根据地进行新闻叙事,同时注意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凸显刻板成见和刻意拼凑信息、断章取义等现象,进而树立老年群体健康、积极的社会形象,引导社会大众对老年人形象的客观认知。
注释:①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73.②胡小安.大众传播与老年人社会适应[D].南昌大学.③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M].石琳、李红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4.④CNNIC:2018年第41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archives/685063.html?weixin_user_id=a5o6ETQjq5Kq6niWJUtuUg5p9zNu4,2018-1-31.⑤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99.作者简介:陈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