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024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十四)湿地

2024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三十四)湿地一、选择题贵州省西部的草海属封闭型的岩溶湖泊,水中浮游植物种类众多,有“水下草原”的美誉。
据考证,草海地区石灰岩广布,构造运动剧烈,地质历史时期,草海一度变为无水盆地,后在1857年经历连续40余天的降水,山洪暴发,草海得以恢复。
下图为草海地区略图,图中湿地范围大致是70万年前湖泊范围。
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70万年前草海湖床深度的差异以及目前草海的性质()A.南深北浅咸水湖B.南浅北深咸水湖C.南深北浅淡水湖D.南浅北深淡水湖2.地质历史时期,草海湖水消失的原因有()①湖区地壳抬升隆起,湖水外泄①石灰岩易被溶蚀,湖水沿落水洞或地下暗河渗漏①地壳运动频发,断层裂隙发育,湖水下渗流失①人类活动不合理利用水资源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草海恢复后维持稳定的原因是()A.暴雨引发山洪,湖泊补给增多B.植被涵养水源,人类生态补水C.湖底裂隙堵塞,湖水渗漏减少D.地壳运动下沉,汇水范围增大巴拉圭河发源于帕雷希斯山东麓,是南美洲巴拉那河重要支流,上游流经潘塔纳尔湿地,湿地面积季节变化明显,下图为潘塔纳尔湿地位置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潘塔纳尔湿地的主要补给类型是()A.冰川融水补给B.地下水补给C.积雪融水补给D.降水补给5.潘塔纳尔湿地对巴拉圭河下游水文特征的影响正确的是()A.增加下游径流量B.流量季节变化变小C.河流含沙量增加D.河流下游流速增加汾河入黄口湿地是治黄的重要保洁员,考察发现,该湿地以砂砾石沉积为主,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
主汛期时,汾河流域多暴雨,下游极易出现“水位雍高”现象,即因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
下图示意汾河入黄口段地形地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汾河入黄口湿地以砂砾石沉积为主,说明古汾河()A.河道下切强烈B.河岸岩性致密C.黄河顶托显著D.流域降水丰富7.推测主汛期时汾河下游极易产生“水位雍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汾河河床高于黄河B.黄河上游汇水量大C.汾河水下渗能力差D.入黄口处地形狭窄2020年位于黄河三角洲湿地的300口油水井生产设施完成关停拆除,为生态环境保护让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 地图与地球运动规律专项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专题1 地图与地球运动规律一、选择题某太阳能设备生产公司,测试新研发的“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
聚热板可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旋转,使聚热板始终正对太阳,从而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据图回答1~3题。
1.为更好的开发销售市场,对主要销售目标城市进行测试,下列城市不适合作为测试地的城市是()A.某某B.某某C.某某D.乌鲁木齐2.在各城市中,经一年测试,下列测试结论正确的是()A.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大B.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小C.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度化幅度越大D.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度化幅度越小3.在测试时,集热板追日旋转时,下列记录正确的是()A.水平旋转速度,夏至日大于冬至日B.水平旋转速度,夏至日小于冬至日C.竖直旋转速度,夏至日大于冬至日D.竖直旋转速度,夏至日小于冬至日我国某小区阳台统一安装上下伸缩式晾衣架。
读图,回答4~5题。
4.与某某相比较,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A.冬季长,夏季短B.冬季长,夏季长C.冬季短,夏季长D.冬季短,夏季短5.与某某相比较,正午时冬夏绳索长度伸缩变化的幅度( )A.大于某某B.小于某某C.等于某某D.无法比较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图中甲、乙两图表示的实际X围完全相同(乙图等高线被省略),根据两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形式上存在差异。
据此完成6~8题。
6.乙图比甲图( )A.比例尺更小B.比例尺更大C.等高距更小D.等高距更大7.在实际地面上,E、F、M、N四地海拔的关系是( )①E、F海拔一定相同②E、F海拔可能不同③M、N海拔一定相同④M、N海拔可能不同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实际统计显示,与M、N两地相比,E、F两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其主要原因是E、F两地( )A.海拔更接近B.降水量更接近C.相互间热量交换快D.相互间纬度差异更小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村等高线地形图,该区域生态环境差,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该地主管部门编制了该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图》。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2大气运动

第一部分专题二基础练(2022·广东新高考)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
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C )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B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解析】第1题,汞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午后气温最高,蒸发最强;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最强,将山谷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有汞的废气带到山顶,大气汞含量最大。
②④正确,选C。
第2题,土壤汞排放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导致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加工过程中汞的蒸发变化幅度大,B正确;南岭在春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C错误;植被的覆盖度与汞含量变幅大没有多大关系,D错误。
选B。
(2022·天津和平一模)专家统计了1991年至2020年间的气象数据,发现我国大约四分之一的地区在4月份昼夜温差达到一年中最大,17个省会级城市4月份昼夜温差超10 ℃。
下图为4月份昼夜温差超过10 ℃的前10个城市及其温差统计图。
完成3~4题。
城市西宁太原银川呼和浩特兰州拉萨沈阳昆明哈尔滨北京温差℃15.2 14.7 14.2 14.1 13.6 13.4 12.8 12.3 12.1 12.0A.频受寒冷空气侵袭B.冷暖气团在此交绥C.以晴朗天气为主D.大气逆温范围广4.该月份气温日较差大于13 ℃的城市,大多位于我国( D )A.湿润区B.半湿润区C.干旱区D.半干旱区【解析】第3题,表中城市多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如西宁、昆明、拉萨等)、地理位置偏内陆(如银川、呼和浩特、兰州等)和偏北方地区,4月降水少,以晴朗天气为主,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昼夜温差大,C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大气成分及下垫面差异对受热过程的影响

专题一大气受热过程微专题2 大气成分及下垫面差异对受热过程的影响【典题导入1】大气成分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
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
完成1、2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核心归纳】2.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气溶胶、水汽等成分。
3.影响大气成分(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的因素:①重力因素(万有引力)②气象动力因素(风、对流与湍流、降水):风向决定扩散方向;风速决定扩散快慢;对流促进垂直扩散,湍流使大气无规律运动而造成风向的摆动和风速的脉动。
③天气形势(晴或降水):气流下沉,抑制扩散;气流上升,垂直扩散;降水使大气物质沉降;逆温抑制垂直扩散。
④地形地貌:造成局部空气环流(如盆地或谷地、海陆风、山谷风等),导致大气物质扩散或积聚⑤人类活动:破坏地表而改变大气成分(绿地、湿地、地表疏松程度);释放大气物质(CO2、氟氯烃与O3、酸性气体、农作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农业固氮作物与人工合成氮肥、粉尘等);城市效应【知识迁移1】(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阶段练习)读图“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升温与图中的()直接相关A.①吸收B.②吸收C.④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2.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典题导入2】下垫面差异及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2023·湖南岳阳高三一模)地表反照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2023届高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

甲 30°W 5:00
乙 75°E 1?2:00
5月23日,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北京时间是
A
A.24日2时52分
B.24日2时08分
C.23日3时08分
D.22日2时52分
103°W 5月23日12:00
120°E 5月2?4日2:52
(103+120)/15=14余13°
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计算公式为: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小时)(注意: 正负选取原则——东加西减)。
2.日期变更
(1)图示日期变更
165°W
120°E
180°
昨天 今天 3月18日0:00
3月18日9:00
今天 昨天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新的 一天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 来,新的一天所占时间是几小时, 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专题一 地球运动规律
思维导图
核心点1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1.地方时与区时 (1)时间计算遵循“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和“东加西减”两个规律 已知甲地(30°W)地方时为5时,求乙地(75°E)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
①按格式写出已知条件 ②求出两地经度差 ③求出两地时间差 ④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求出所求时间
3.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D
A.1/4
B.1/3
C.1/2
D.3/4
6月22日12:00+14=6月23日2:00
90°E
120°E 6月23日
6月23日0:00 6月23日2:00
180°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新的 一天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 来,新的一天所占时间是几小时, 6:00 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
第一节:地理概述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涵盖了广
泛的内容。
在高三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第二轮专题是进一步深入了解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案例和实践。
第二节:自然地理
在自然地理方面,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地球的物理特征和自然环境。
这包括地球的结构、板块构造和地质运动等地球内部现象,以及大气、水文和地貌等地球表面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形成过程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人文地理
而在人文地理方面,我们将关注地球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人地
关系。
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相应
的影响,并形成不同的地理格局。
通过了解人文地理的内容,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案例分析和实践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是
密不可分的。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
问题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意义。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如地质考察、景观观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结语
高三地理学科的第二轮专题,是地理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理学科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核心考点练2大气运动与降水

核心考点练2 大气运动与降水(2024·四川资阳一诊)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
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剧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
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
下图示意某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更。
据此完成1~3题。
1.该日,祁连山气象站记录的谷风出现的时间为( )A.2时前后B.6时前后C.10时前后D.13时前后2.祁连山气象站记录的山风往往强于谷风,推想其缘由是( )①气候干旱②冰川作用③重力作用④昼夜长短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地势特征是( )A.南高北低B.北高南低C.西高东低D.东高西低(2024·山东烟台高三期中)湖陆风是发生在较大湖泊四周,风向和风速存在明显日变更的风。
图1为我国西北地区某湖泊及其西北侧五个气象观测站的位置,图2是五个观测站不同季节的风速日变更曲线,其中纵坐标是与简化湖岸线垂直方向上的风速重量,正值表示观测站测到的离岸方向,负值表示向岸方向,“全日平均值”为全天的平均风速,是认定湖风与陆风的风速标准。
据此完成4~5题。
图1图24.关于该地气象观测站测到的湖风,描述正确的是( )A.湖风为离岸方向,夜晚以湖风为主B.湖风为向岸方向,夜晚以湖风为主C.湖风为离岸方向,白天以湖风为主D.湖风为向岸方向,白天以湖风为主5.该湖西北侧湖陆风强度的季节变更表现为( )A.春季湖风最弱,陆风最弱B.夏季湖风最强,陆风最强C.秋季湖风最弱,陆风最强D.冬季湖风最强,陆风最弱(2024·湖北十一校联考)海洋锋是指不同性质海水之间狭窄过渡带。
南大西洋某海区因热带洋流的侵入形成了海洋锋,海洋锋表面大尺度背景气压凹凸与水温凹凸的递变方向常年接近一样。
由于海洋锋表面大气受局部热力作用与大尺度背景气压共同影响,海洋锋旁边海表面出现风速最小值。
2024浙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二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讲大气环流与气候五年高考考点1大气环流(2022广东,9,3分)某研究统计了50°N 以北地区1979 —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
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下题。
频数(次)=20~40 —40~80 —80~120 =120~160 —160~200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答案 A(202 1浙江 1 月选考,11—12, 4分)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完成下面两题。
2.图中( ) 蔬甲垂真气流水平气流乙章jm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答案 C3.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 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C.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答案 B(2020 浙江1月选考,10,2分)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
完成下题。
4.甲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南坡1100米以下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原因是( )A.夏季受印度低压控制B.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C.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D.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答案 C(2020浙江1月选考,25,3分)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
T1、T₂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
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 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 为T₁与T₂差的绝对值)。
完成下题。
1月5.1 月亚欧大陆45°N 以北,△T 较大的主要原因是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7月( )(2020 江苏单科,8,2 分)选择大洋航线时,应在确保航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气象、海况条件和岛礁等 因素,尽可能沿地球表面大圆(以地心为圆心过地表两点的圆)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9: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图,阴 影部分表示黑夜,则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
A.4时30分 B.5时30分 C.6时 D.7时
点拨:南纬50度纬线上,夜长为9小时,夜半 球正中央为0点,A为日出地点,为4时30分。 答案:A
•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 昼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 • 夜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 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 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如图B。
•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 90°,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 高度最大值。如图C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 H=90°-两地纬度差 (或H=90°-|φ-δ|)
•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因此, 在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运动中,使 晨昏线以地心为中心,在极点和极 圈间往返摆动,造成各地昼夜长短 的变化。
⑵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 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 从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
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的极昼范 围由极点向极圈扩展,南半球相反。 •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 圈内全部为极昼,南半球相反。 • 从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 的昼渐短、夜渐长,但纬度越高,昼仍然越长,北极圈内极 昼范围由极圈向极点缩小,南半球相反。 • 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 从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动,北半球的昼 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内的极夜 范围由极点向极圈扩展,南半球相反。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 圈内全部为极夜,南半球相反。 • 从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 的昼渐长、夜渐短,但纬度越高,夜仍然越长,北极圈内极 夜范围由极圈向极点缩小,南半球相反。
答案:C
例题6: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 图,回答(1)~(2)题。
(1)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2)当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不可 信的是 A.悉尼昼长夜短,且夜渐长 B.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我国冬季风活动频繁 D.我国北方河流进入汛期
点拨:
(1)a位于南回归线,为12月22日,直 射点逆自转方向运动,从a到b,b为 春分,d为夏至日6月22日,直射点从 d到c运动,所以c为秋分日。 (2)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 为从冬至到春分,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并且正向赤道方向运动。此时期我国 位于冬季,北方河流为枯水期。
答案:(1)C,(2)D
(1)点拨:图中范围内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 大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且自南向北减小, 说明位于北半球,即纬度在北纬60度附近。 答案:A
(2)点拨: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圆周运动 的周长,在纬度相同情况下,海拔高度大, 运动周长增大,速度增大。 答案:A
例题3:某日酒泉昼长11时20分,西昌 昼长11时40分。某航天专家上午11时 乘飞机从酒泉到西昌参观“嫦娥一号” 卫星发射,途中飞行3小时。据此和下 图分析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为:
(3)昼夜长短的计算: • 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利用已知昼长
计算):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 根据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长度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1)点拨:16时位于晨昏线上,在正午12点 之后,应该位于昏线上,昼长为8小时,此 时晨昏线与北纬70度纬线相切,直射点位 于南纬20度纬线上,北半球为冬季,地球 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比较快。由于 没有给出直射点移动方向,所以不能判断 北京的昼长在变短还是在变长。此时直射 点位于M所在经线,且位于南半球,即位于 H点西南方向,所以位于H地的旅游者的影 子位于东北方向。答案:C (2)点拨:经过地心、Q地、P地的大圆,正 好是晨昏线经过的大圆。答案:A
例题7:如太阳直射20°N,那么 A.70°N以北为极夜区 B.晨昏线与南北纬70°纬线相切 C.20°N纬线上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值 D.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
点拨:太阳直射20°N,晨昏线与南北纬70°纬线相 切,北纬70°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纬70° 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20°N纬线上各地昼长 达一年中最长值应该在夏至日,太阳直射20°N,直 射点可能正在向北,也可能正在向南移动。 答案:B
例题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 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 显不同,原因是:
A.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 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 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即冬至日,北极圈为极夜, 昼长为0,赤道昼长为12小时,所以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短 12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半球为冬季,热带 季风风向为东北风,北印度洋海区北部沿岸海水向西流动,季风 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北太平 洋上的气压中心是阿留申低压。 答案:(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汛(洪水);炎热干燥
例题8:下图中N为北极点,弧 POQ为晨昏线, 读图回答(1)~(2)题。
(1)一旅游者16时位于图中 H点,则 A.此时刚日出 B.旅游者的影子位于西南方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北京的昼长在变短
(2)一飞机欲从Q地飞往P地,其最短航行路线是 A.沿弧QOP从Q飞往P B.沿QNP从Q飞往P C.沿纬线从Q飞往P D.沿QMP从Q飞往P
点拨:(1)直射点位于A点时为夏至日,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地区都是距离直射点最近的一天,即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 大值。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即从夏至到秋分,北半 球为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为雨季,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汛期, 而亚平宁半岛南部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此时为夏干季节。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直射点位于赤道,全 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 阳高度角数值相等,差值为0。由于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上气 压带风带也向南移动。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盐池高级中学 温书
地球运动是高考复习中的重难点,也是历年高考
命题的重中之重,成为体现地理高考试题难度的重要 知识点。有关此内容的高考试题的总体特点是稳中求 变、变中求新、新中出奇。在每年的高考文综卷、高 考地理卷中出现了不少好题,令人耳目一新。但此类 试题整体难度偏大,有些太过抽象,让考生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复习。可以说,该部分内容复习难度大,花 费时间多,高考得分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做 题时找不对思路,对于地球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掌握 不扎实。规律运用不合理,知识迁移能力和空间想象 力有限,看不懂图,读不出地图中的隐含信息等造成 的。
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选取的情境主要是图像情 境,题型主要是选择题,题量平均2-3题,分值约占 10%。
考纲要求:
1.地球自转、公转的 方向、速 度、周期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运动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知识归纳整合构建框架
1.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比较 2.黄赤交角
(1)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 Nhomakorabea 自传赤道面
地球 公转
黄道面
夹角 23°26′叫 黄赤交 角
太阳直 射点的 造 周年回 引 成 归运动 起
正午太阳高 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 的变化
(2)图示:
• 黄赤交角
乙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知识点分析说明
1.光照图上的时间信息 2.某地区纬度的计算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影子问题
例题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 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 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
点拨:
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地球上 观察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 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 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 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 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 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答案:D
11时40分-16分=11时24分。
答案:D
例题4: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 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径流季 节变化正值______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_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 值相差_________度。太阳直射点从B点移至C点期间,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向 _________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____ (多 或少几小时)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 流呈___________方向流动,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全称)。
•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 中D
•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 中C
•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中 E折线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