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简介

合集下载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介绍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介绍

20XX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介绍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

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下面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介绍。

人物生平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

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一、王献之简介二、王献之逸事概述三、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王献之与郗超2.王献之与谢安4.王献之与桃叶正文:【王献之简介】王献之(344 年-386 年),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王献之”。

王献之擅长行书、草书,其书法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书法,王献之还热衷于诗词创作,为当时的文坛所推崇。

【王献之逸事概述】王献之在东晋时期,因其书法和才情而备受赞誉。

关于他的逸事很多,这些逸事反映了王献之的个性、才情和人际关系。

本篇将介绍王献之与郗超、谢安、桃叶的三则逸事。

【王献之与郗超】郗超是东晋名士郗鉴的儿子,郗超和王献之是好朋友。

据《世说新语》记载,郗超曾对王献之说:“子敬,你为何不拜我为师,学习书法?”王献之回答:“我是想从你那里学到书法,但不是为了成为你的弟子。

”郗超听后,非常欣赏王献之的自信和独立精神。

【王献之与谢安】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丞相。

王献之与谢安交好,两人常一起饮酒谈天。

一次,王献之和谢安在谢安家饮酒,王献之喝得兴起,竟然脱去鞋子,盘腿坐在床上。

谢安笑着说:“子敬,你这样是不是有点失态了?”王献之回答:“这有什么失态的,我们两个在这里畅谈风月,岂不快哉!”这反映了王献之不拘小节的个性。

【王献之与桃叶】桃叶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歌女,王献之非常喜欢桃叶的歌声。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献之曾在船上为桃叶弹琴伴奏,两人共同演绎了一首动人的乐曲。

这则逸事表现了王献之在音乐方面的才情,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浪漫情怀。

综上所述,王献之是东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的逸事展示了他的个性、才情和人际关系。

书法家王献之简介(小学作业、课件)

书法家王献之简介(小学作业、课件)

王献之幼年随其父王羲之学习书法,后又学习张芝(东汉 著名书法家),他对前人书法进行大胆变革,创造出了不拘六 书规范、省并点画曲折、务求简易流便的“破体” ,书法风格 自成一家,给人以轻松快意、妩媚秀丽之感。
由晋末至梁代的150年间,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王羲之。唐代,唐太宗褒扬 王羲之,贬低王献之,人们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王羲之。宋代,书法家 米芾主要向他学习,王献之又重新被重视。一些现代书法家更认为张旭的“狂草”, 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1982年出版的连环画《王羲之和王献之》,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启示二:传承
王献之的书法、绘画、诗文水平极高,但是传承下来的作品却很少,这是一大遗憾。我们中 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但是其中也遗失了很多文化瑰宝,现在我们要积极学习书法和 其他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继续传承、发展。
谢谢观看
王献之简介
书法家介绍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琅玡临沂 (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 诗人,王羲之第七子。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 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谥号 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 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 “书中四贤”。
因唐太宗的贬低、历史久远等原因,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欣赏
中秋帖
原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释义:中秋过后,亲人还不能回家团圆, 此时要去探望亲人又怎么样?这样打了一场胜 仗(如果失去亲人)有什么值得庆祝的?等待军队 (亲人)归来再说。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1.王献之简介2.王献之与书法3.王献之逸事4.文言文注音的重要性5.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版本正文:【1.王献之简介】王献之,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他自幼聪颖过人,秉承家学,书法造诣极高,尤擅行书。

与其父王羲之一同被誉为“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王献之与书法】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密切相关。

其父王羲之乃书法大家,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秉承家学,苦练技艺,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王献之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其作品行云流水,飘逸洒脱,对后世影响深远。

【3.王献之逸事】关于王献之的逸事,最脍炙人口的当属“献之投笔”的故事。

相传,王献之曾在家中墙壁上练习书法,苦练多年,终于有所成就。

一日,王献之在墙上写字,忽然听到家中传来喜讯,得知自己科举中举。

王献之欣喜若狂,将毛笔抛向空中,毛笔落地后,墙壁上的字迹竟变得更加生动有力。

从此,“献之投笔”成为书法史上的佳话。

【4.文言文注音的重要性】文言文注音对于传承古代文化、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注音,现代人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化。

同时,注音也有助于提高阅读古文的效率,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古代文化瑰宝。

【5.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版本】在众多关于王献之逸事的文言文版本中,清朝学者钱大昕所著《十驾斋养新录》中的版本尤为脍炙人口。

这篇文章不仅生动地描述了王献之投笔的故事,还对故事中的人物、地点、时间等进行了详细注音,使得现代人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这篇古文。

通过以上对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还能够感受到古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如何评价王献之

如何评价王献之

如何评价王献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他是东晋的书法家、诗人,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王献之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王献之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一、王献之简介二、王献之逸事概述三、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羲之食鹅2.献之墨池3.献之题扇四、王献之逸事的影响与意义正文:【王献之简介】王献之(344 年-386 年),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王献之、王羲之”。

王献之的书法自成一派,尤以行书、草书见长,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在书法史上,王献之与王羲之的地位和影响都非常深远。

【王献之逸事概述】王献之身为东晋书法大家,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逸事。

这些逸事不仅表现出王献之的才情与个性,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士人的风雅与品格。

【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羲之食鹅】王献之少年时,曾随父亲王羲之参加宴会。

席间有一道菜是鹅肉,王献之未曾吃过,觉得非常美味。

他问父亲这是什么肉,王羲之告诉他这是鹅肉。

献之听后,立刻表示要为羲之食鹅。

众人皆笑,认为这是孩子的天真之语。

然而,王献之却真的开始学习吃鹅肉,以表示对父亲的敬爱。

2.【献之墨池】王献之练字时,喜欢用一种黑色的墨。

他用的墨多了,竟然将身边的池塘都染成了黑色。

世人称之为“献之墨池”。

3.【献之题扇】王献之曾在一把扇子上题字。

当他题完字,将扇子递给旁边的人时,那人惊叹不已,连声称赞。

王献之听后,又拿起扇子,在原来的字上又加了几笔,使扇子上的字更加完美。

这把扇子后来成为传世珍品,被称为“献之题扇”。

【王献之逸事的影响与意义】王献之的逸事不仅表现出他的才情与个性,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士人的风雅与品格。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公休,是中国六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出色的技巧,在六朝时期的书法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并分析他对六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贡献。

一、生平事迹王献之出生于晋朝,是晋国卫将军王恭的后人。

他少年时便展现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

得人才于父王锐,他在家族的庇护下,专心致志地研究书法艺术。

王献之年少时游历于广陵,曾受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为其撰写卷帛。

随后,他在历代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磨砺书法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一生中,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赏,被尊称为“王体”。

他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许多后世书法家的钦佩,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特点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以秀美而豪放的风格为主要特点。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形丰满饱满,线条流畅自然,构思独特。

他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行书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楷书则严谨端庄,恢宏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以方正清秀见长,注重笔画的力度与结构的韵律。

三、代表作品1.《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以行书书写举世闻名的文化名篇《兰亭集序》。

他用笔烟云蔚蓝,气象万千,充分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艺术特点。

2.《神农图》《神农图》是王献之的另一幅重要作品,它以楷书书写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的插图。

这幅作品刻画了神农氏亲自下山耕种、品评百草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医药学的兴起以及农耕文化的卓越贡献。

四、艺术传承与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六朝时期以及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笔画的韵律和结构,对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他的书法作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流传,一直被后世书法爱好者所倾慕和学习。

明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更是尊其为“颜真卿之师”。

正是王献之的才华和创作,使他成为了六朝时期书法界的名家,并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他和他父亲王羲之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跟店铺一起看看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吧!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

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

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

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

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二王”。

他们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

由于众人的夸赞,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背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并有“小圣”之称。

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娶新安公主为妻。

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4] 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

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

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

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太元十一年(386年),因长期服散致疾,又曾灸足避娶公主而落下后遗症,时年仅四十三岁的王献之病逝。

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
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14]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

”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

”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
媚俏的笔调。

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将四贤并称。

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

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

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并评其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

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

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
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