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状态教案
初中物质形态的教案

初中物质形态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等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2. 掌握物质在不同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现象。
3. 能够运用物质形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2. 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化现象。
教学难点:1. 物质形态转化的原因和条件。
2. 物质形态转化的实例分析。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不同物质的形态。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物质?它们分别是什么形态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物质的基本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讲解每种形态的特点和实例。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讨论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化现象。
2. 各小组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知识拓展(10分钟)1. 讲解物质形态转化的原因和条件。
2. 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形态转化的实例。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今天学到的内容。
2. 教师补充和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形态转化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形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化现象。
在知识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形态转化的原因和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形态的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以实验为入口: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教案

以实验为入口: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教案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状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以实验为入口,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教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质状态的转化。
实验一:冰块的熔化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熔化的过程。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3.学生能够分析熔化现象的影响因素。
实验过程:1.准备材料:冰块、盘子、水杯、温度计、计时器。
2.将冰块放入盘子中,用温度计检测冰块表面温度。
3.将水杯中的温水倒在冰块上,将温度计插入冰块中心。
开始计时。
4.观察冰块熔化的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5.讨论分析熔化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心得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习到了熔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我们发现熔化速度受到温度、冰块大小和材料品质的影响。
在实验中,温度升高时,熔化时间大大减少;冰块越大熔化时间越长;材料质量越好,熔化速度越快。
这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熔化的本质。
实验二:苏打水和醋的化学反应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3.学生能够应用观察法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过程:1.准备材料:苏打水、醋、烧杯、小碗、计时器。
2.在烧杯中倒入一些苏打水。
3.将小碗中的醋倒入苏打水中。
4.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化学反应过程。
5.分析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心得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习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应用实验的能力。
我们观察到苏打水和醋混合后不久,出现了很强烈的气体释放,形成泡沫和噪音。
这是由于苏打和醋中產生了一烷酸根离子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反应所致。
在实验中,我们学会记录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数据,并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实验三:蜡的熔化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熔化的过程。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3.学生能够应用所学概念,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1.准备材料:蜡烛、热水、温度计、烧杯。
2.打开蜡烛,并将其插入烧杯底部。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掌握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2. 溶液的概念及特点3. 悬浊液的概念及特点4. 乳浊液的概念及特点5. 分散系及其分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及特点。
2. 教学难点: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 实验试剂:食盐、蔗糖、植物油、牛奶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特点。
二、探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1. 实验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1)将适量的食盐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3)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现象。
2. 实验二:观察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1)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3)观察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现象。
3. 实验三:观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1)将适量的植物油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3)观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现象,记录现象。
4. 实验四:观察牛奶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1)将适量的牛奶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3)观察牛奶在水中的分散现象,记录现象。
2. 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及特点。
3. 讲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
四、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化学初中物态变化教案模板

化学初中物态变化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物态及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
2. 掌握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
二、教学内容
1. 物态的概念和特点;
2.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的性质和特点;
3. 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物态的特点和物态变化的条件;
2. 物态变化的过程及实验观察。
四、教学方法
1. 归纳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归纳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
2.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物质的物态及物质的物态变化条件和过程;
3. 实验法:通过实验示范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物态的变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物态的概念和特点引出物态的变化以及物态的实验;
2. 学习:讲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的性质和特点;
3. 实验:进行物态变化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描述物态的变化过程;
4.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出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过程;
5. 拓展:扩展学生的知识,了解更多物态变化的例子和实验;
6. 复习:进行小测验和复习巩固学习内容。
六、课堂设计
1. 实验用具:烧杯、试管、燃烧器等;
2. 实验步骤:设置好实验步骤,让学生亲自操作;
3. 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制作物态变化的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七、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小测验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于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体状态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体状态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基本特征。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类型。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基本特征。
2. 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类型。
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
2. 物态变化的类型及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状态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状态的思考。
2. 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基本特征:固态、液态、气态。
3. 讲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4.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特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升华和凝华教案:巧妙设计的实验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

升华和凝华教案:巧妙设计的实验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给学生以新的认识:对物质状态变化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即物质状态变化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并掌握凝华和升华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个人、小组、团体意识与能力,建立团队合作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凝华和升华状态的概念,了解其发生的物理原理,同时了解凝华和升华对环境和生产的意义。
2.理解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影响。
3.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凝华和升华的概念理解困难。
2.学生缺乏实验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3.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班级凝聚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凝华过程,如在深冬的时间将水倒入一个小碗里,静待几分钟,发现碗里的水会凝结成冰块,向学生询问这是为什么?引出凝华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2.拓展知识讲解“物质状态变化”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引入分子运动学的内容,并结合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了解分子的微观运动。
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温度、压力等其他因素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影响。
3.实验环节实验一:凝华实验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凝华状态,并根据实验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应按要求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凝华的产生并外观描述凝华物。
学生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凝华状态的物理原理。
实验二:升华实验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升华状态,并根据实验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应按要求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升华的产生并记录温度、压力等实验数据。
学生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升华状态的物理原理。
4.总结归纳小组之间展示实验成果,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不断互相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状态变化的认识。
五、教学手段1.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
2.实验操作手册和实验记录表等。
3.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具。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水、蒸汽等。
2. 讲解: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种状态的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
4. 讲解物态变化的特点: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并强调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5.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讨论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今天我们复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一章,按照国家课标的要求本章不涉及公式及计算,我们只需掌握
两部分内容:一、温度及温度的测量,二、物态变化。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我们要知道: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其国际的主单位是开尔文,
字母K。
2、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摄氏温标的单位规定及划分。
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
么呢?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
如:水银,酒精和煤油等。
摄氏温标的规定是这样的,当大气压强
为1.01 105Pa(即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100
度间分成100等格,则第一小格称为1摄氏度。
3、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即会拿、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具体的要点:第①小点:玻璃泡和被测
物充分接触。
第②小点:待稳定后读数。
第③小点:读数时,温度计不要脱离被测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
的上表面相平。
4、知道三种温度计,并知道体温表的用法和构造上的特点。
三种温度计一种是实验室用。
另一种是
测体温用。
再一种是测气温用。
这种用途上的不同,会使它们的刻度范围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玻璃
泡中液体的沸点和凝固点。
至于体温计使用时必须是先甩后用,而且每一小格(分度值)是0.1摄氏度。
关于第二部分内容我们应当清楚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许多性质也随之会变化,而状态变
化是物理现象的一种。
为方便记忆,大家可先看这个图。
(三个小方框和一些带箭头的线段)
反过程叫凝固。
由液体变为气体叫汽化,反过程叫液化。
看方框两边箭头:由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叫升华,反过程叫凝华。
此图中凡是箭头
朝上的物态变化均需要吸热。
箭头朝下的物态变化均需要放热。
下面具体复习每个过程
1、关于熔化与凝固:在这两个物态变化过程中,我们应掌握第①小点:晶体有
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则没有,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温度。
第②小点:当晶体要熔化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温度必须达到熔点。
其二,
要继续吸热。
凝固时也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只不过是放热而已。
同时应注意晶体
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是不变的。
第③小点:知道熔化和凝固曲线。
2、关于汽化和液化过程:其中知道第①小点: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
第②小点:蒸发与沸腾的
异同点。
它们的相同点:蒸发与沸腾同属汽化,都要吸热。
不同之处:在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
汽化,蒸发是任何温度都能进行。
而沸腾是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汽化,沸腾必须达到一定温度。
第
③小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有致冷作用。
因素是:表面积的大,温度高低,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第④小点:沸腾所需条件,其一达到沸点,其二需要吸热。
第⑤小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压强增大时,
沸点提高。
反之降低。
第⑥小点: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应当指出的是当温度降
到足够低时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但压缩体积不能使一切气体液化。
3、关于升华与凝华过程。
4、了解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以上是这一章内容的简单总结,关于物态变化要注意它是和生活、生产等现象紧密相连的,所以应当
掌握一些事例,并掌握关于物态变化的探究实验。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几道例题。
例1.若将示数为38℃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其结果是()
A.体温计示数仍为38℃
B .体温计中水银柱降到35℃
C .水银柱液面下降到刻度线以下,无法读出示数
D .温度太低,超出测量范围,体温计损坏
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的特殊构造“缩口”这一知识点。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的玻璃管内,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水银柱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
这样体温计就可以在离开人体后显示原来达到的温度,只要后来所测物体的温度不高于原来的温度,体温计示数不会改变。
本题中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虽遇冷收缩,但无法通过“缩口”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显示原来的温度38℃。
解:因此正确答案是A 选项。
例2.房间里挂着三个同样的温度计,其中a 温度计的玻璃泡用湿纱布包着,b 温度计的玻璃泡用干纱布包着,c 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什么也没有,设它们的示数分别为t a 、t b 、t c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t a =t b B .t a <t b C .t b < t c D .t b = t c
此题考查的是液体蒸发时要吸自身和周围物体的热,所以a 温度计测得湿纱布的温度要比b 测干纱布的温度,c 测室内气温都要低,干纱布无蒸发现象,所以与室温相同。
答案为B D 。
例3.保温瓶中盛有多半瓶0℃的水,将一小块-10℃的冰投入保温瓶中后盖上瓶塞,这时瓶内将发生的现象是( )
A .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
B .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
C .水的质量减少,冰的质量增加
D .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
分析:本题考查对晶体熔化、凝固条件及熔化和凝固过程的理解,我们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等,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晶体熔化条件是在达到熔点的基础上继续吸热,在熔化过程中虽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晶体凝固条件是在达到凝固点的基础上继续放热,在凝固过程中虽然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本题中0℃的水已达到凝固点且要向温度比它低的冰中放热,因此可有一部分水结成冰,但温度仍为0℃。
但-10℃的冰吸热升温,即使温度升高到熔点,因与水的温度相同,不再有热传递发生,冰不能再继续吸热,所以无法熔化。
选项应为B 、C 例4.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如图甲是海波熔化图象:回答几个问题
①在AB 段海波呈什么状态?说明什么? ②在BC 段海波呈什么状态?说明什么? ③在CD 段海波呈什么状态?说明什么? ④在B 点和C 点又呈什么状态? ⑤熔化过程共用多少时间?
此题考查同学对晶体熔化图象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为①AB 段的海波是在熔点以下,所以是固态, 正吸热升温
②BC 段的海波是在熔化中,所以是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不变 ③CD 段的海波是在熔点以上,所以是液态,正吸热升温 ④B 点的海波是固态:则达到熔点还没来得及吸热C 点的海波是液态:全部熔化完毕刚刚都变成液体
⑤BC 段为熔化过程,时间为12分-6分=6分钟
8 10 12 14
图甲
例5.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刚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操作。
他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多少℃;
(2)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给出一种原因即可)。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本题考查的是对沸腾特点的认识:即沸腾时吸热而温度不变,所以当加热时间从13~15分之内温度不变时即为沸点,所以正确答案是99℃。
另外还要考查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沸腾前一段时间加热过长呢?会是什么,这给同学一个思考的空间,正确答案可以是水的质量太多,还可以是水的初温度太低了。
解决方法:可以倒掉一些水,或者给热水加热至沸腾。
例6.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手会感到暖和。
若用劲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这是一道简答题,考查的是同学联系实际时对汽化和液化两个相反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并锻练表述能力。
正确答案:向手上“哈气”时从口中哈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汽,水蒸气遇冷手要液化时放热,热被手吸收了,手会感到暖和。
若使劲儿向手吹气,则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蒸发要从手上吸热,所以手感觉更冷。
例7.大自然中关于雨、露、雾、云、霜、雪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凝结成的大量小水珠和大量小冰晶组成的
B.雨是云层中小水珠聚集成较大水滴或小冰晶熔化成水滴,这些水滴从天上落下形成的
C.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
D.露是大量小冰晶吸热熔化而成的
E.霜是露水凝固成的
F.雪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
分析:此题考查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
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含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就要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大量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当云中的小水珠聚成较大水滴或小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这些水滴从空中落下便形成雨。
雾和露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对于水蒸气液体过程的现象可归纳为
霜和雪是水蒸气凝华现象可归纳为解:选A、B、F
凝结在空气中尘埃上形成雾
凝结在地面及物体上形成露小水珠浮于空气中形成“白气”小水珠附于物体表面形成水滴
水蒸气
一般情况→液化→
夜间气温降低→液化→
升入高空→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雪
在低空→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霜水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