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学案冀教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题: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目标:1.认识爱因斯坦的生平和贡献;2.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探讨艺术对科学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爱因斯坦的生平和贡献a.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讨论,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和科学贡献;b.教师介绍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突破性发现,如相对论等。
2.艺术与科学的关系a.学生集体讨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分享自己的看法;b.教师介绍艺术家对科学的影响,如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在解剖学上的贡献。
3.艺术对科学的影响a.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艺术家或作品,研究其对科学的影响;b.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艺术的鉴赏与创作a.教师介绍艺术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b.学生分析和评价一幅艺术作品,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c.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活动,通过绘画、摄影、音乐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创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爱因斯坦的生平和贡献1.教师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和贡献;2.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和科学贡献;3.学生分组讨论爱因斯坦的贡献,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艺术与科学的关系1.学生集体讨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师介绍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在解剖学上的贡献,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对科学的影响。
第三课时:艺术对科学的影响1.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艺术家或作品,研究其对科学的影响;2.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课时:艺术的鉴赏与创作1.教师介绍艺术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构图、色彩运用等;2.学生分析和评价一幅艺术作品,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3.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活动,通过绘画、摄影、音乐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创意。
课堂活动与资源:1.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2.阅读资料和文献;3.绘画、摄影、音乐创作;4.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评价方式:1.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2.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3.学生艺术创作的成果和创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学案冀教版(new)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2、、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2、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一、课文结构疏理:第一部分:⑴—⑷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
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第三部分:⒄—⒅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二、内容分析: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6岁,学小提琴;(艺术);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音乐: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三、写作手法归结:四、小结:一个唯有以“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并具“善、美、真”的人,才可对艺术不懈地投入——进而树立起科学的美学标准!也才可以对科学不懈地追求—-垒筑起艺术的科学高峰!而这份投入、这份追求又分明源自于对祖国、对人民的自觉又无比的爱戴!在这份爱戴之中,依托于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站立起来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而同时又必然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大写之人!这,就是爱因斯坦!五、拓展与延伸:泰戈尔眼中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
冀教版九下语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针对训练]●基础知识积累●1、规范书写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2、解释下列词语:扣人心弦:推崇:3、了解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生于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有着犹太血家;相对论的创立者;1921年获;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智商:160左右。
●整体内容感知●4.试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阐述事理的以及全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行文的。
5.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
(2)“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
”6.就全文来看,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至少有哪两重意义?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极力推崇艺术美,必然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酷爱文学。
C.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了系着,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E.要成为创见的科学家,他们不仅需要在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课内精品阅读●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没有触及、发掘。
这不论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
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理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和主要科学贡献,理解相对论的基本概念。
2. 探索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联系,了解他在艺术领域的兴趣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4. 提高学生对科学和艺术交叉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爱因斯坦的生平介绍: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重要科学成就。
2. 相对论的基本概念: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黑洞、时空弯曲。
3.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他对音乐的热爱、与艺术家的交流、艺术作品中的相对论元素。
4. 科学和艺术的交叉:探讨科学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创新表达和人类认知中的相互影响。
5. 案例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如电影、绘画、文学作品中的相对论主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相对论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艺术。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科学和艺术交叉的看法。
4. 互动提问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爱因斯坦的生平和相对论的教材、艺术作品分析的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3. 网络资源:相关电影、纪录片、音乐作品等。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和科学艺术交叉的题目,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进程第1周: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背景和相对论的基本概念。
第2周:探讨爱因斯坦与音乐艺术的关系,分析音乐作品中的相对论元素。
第3周:分析电影作品中的相对论主题,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解读艺术。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的成就。而今天 ,我们要讲述的这篇课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正就是为我们揭示了这个道理。 二、作者简介
赵鑫珊 ,教授、哲学家、作家。 1938 年 4 月 2 日出生在江西南昌 ,196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国文学语言系。精通四
国语言。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为了在北大多待一年故意考试不及格而留级。她将众人的不屑与不解当作动力
第一部分 (1~ 4 段)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 文的引子。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就是全
教师 :我们来瞧瞧 ,在文章的开头 ,引用了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 ,这样的开头 ,有什么好处呢?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
,如
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国际大师们的原著 ,打通文理科界限 ,为自己种下了哲学、 艺术、科学的种子 ,为后来瞩目的成就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1961 年至 1978 年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土地、粮食、人口研究。 1978 年至 1983 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1983 年至今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就出书的数量而言 ,当代学者与作家中几乎没有谁能与赵鑫珊比肩。到目前为止
,支持着她的全部生命意义 ,就是她生
命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教师 :那么 ,科学、艺术、哲学就是爱因斯坦的一生的三大支柱
,但就是除了科学之外 ,人们很少关注她的其她方面 ,也因此 ,
作者接下来就要开始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
,同时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
性。
第二部分 (5~ 14 段)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和主要科学成就,理解相对论的基本概念。
2. 欣赏和分析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联,探索科学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爱因斯坦的生平和科学成就2. 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爱因斯坦与艺术家的互动和影响4. 艺术作品中的科学元素5. 学生实践创作:结合科学主题进行艺术创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科学成就和相对论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艺术与科学之间关系的理解。
4.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结合科学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相关阅读材料: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相对论的科普书籍、艺术作品集等。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艺术创作材料:画纸、画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爱因斯坦的生平、科学成就和相对论的理解程度。
3. 创作实践:评估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六、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爱因斯坦的纪录片,让学生对他的生平和成就有一个初步了解。
2. 讲授爱因斯坦的生平:介绍爱因斯坦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和科学贡献。
3. 讲解相对论的基本概念:解释相对论的起源、主要观点和意义。
4. 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展示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艺术作品,如达芬奇的《的晚餐》等,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科学元素。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知识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知识点整理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知识点整理冀教版www.5y 、重点:调动课外积累,筛选文本信息,以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展开科学与艺术互补性的思考。
2、难点:从哲学、美学、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
说明:这篇具有思辨性,学生不易把握。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如爱因斯坦的婚姻家庭逸闻趣事等,巧妙地把趣味性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外走到课内,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整合爱因斯坦一生中科学与艺术的具体表现。
同时,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思考科学与艺术统一性互补性的规律,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感性的阅读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积累交流激发兴趣1、科学与艺术是两个魅力四射的光环,有谁能同时享有这两个光环呢?——爱因斯坦是其中之一。
同学们借助自己的课外积累以及自己查阅的大量资料,简单交流一下爱因斯坦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爱因斯坦我们并不陌生,但了解得更多的是他在科学上的贡献。
通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哪些鲜为人知的艺术上的“轶事”呢?调动课外积累以及网上查阅动资料,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爱因斯坦留给自己的印象。
从逸闻趣事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筛选积累有关科学艺术的材料,逐步由感想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为的展开做好铺垫。
阅读筛选积累整合1、整体阅读,全面把握主旨。
阅读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借助积累,筛选出中写爱因斯坦热爱艺术的章节段落。
2、积累有关爱因斯坦和艺术的知识,挖掘其内涵,体悟艺术对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1、学生整体阅读,筛选重要段落,自学导读然后小组交流印证。
2、汇总整体阅读结果: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⑴—⑷揭示的基本内容。
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爱因斯坦的名言冀教版(new)

爱因斯坦的名言1、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2、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3、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4、通向人类真正的伟大境界的通道只一条苦难的道路。
5、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6、没有牺牲,也就决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7、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的确是幸运。
8、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9、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2、、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2、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一、课文结构疏理:第一部分:⑴—⑷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
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
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内容分析: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6岁,学小提琴;(艺术);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三、写作手法归结:四、小结:一个唯有以“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并具“善、美、真”的人,才可对艺术不懈地投入——进而树立起科学的美学标准!也才可以对科学不懈地追求——垒筑起艺术的科学高峰!而这份投入、这份追求又分明源自于对祖国、对人民的自觉又无比的爱戴! 在这份爱戴之中,依托于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站立起来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伟大 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而同时又必然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大写之人!这,就是爱因斯坦!五、拓展与延伸: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
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超验的唯物论,这种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
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
对我们来说他曾是精神、光与和谐的活的象征——在暴风雨中翱翔的伟大的自由之鸟——在未释放的感情之海上升起的阿瑞耳(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小精灵)在他那金色竖琴上奏出的永恒的歌,但是他的艺术从来不曾对人类的愁苦和斗争漠不关心。
他是“伟大的守护者”。
【可请学生交流】【教学参考及拓展资料】1、《“下午茶”与诺贝尔奖》马惠娣闲暇时间,也就是非劳动时间,指的是人们在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包括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星期日及节假日,各种假期,退休后的时间。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说,他们的许多灵感不是在做研究时出现的,而常常是在休闲中峰回路转,茅塞顿开。
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他举例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
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
”我们可以从大量科学家的传记中找到科学家发明创造与休闲相关联的记载。
英国剑桥大学自17世纪在校园有“下午茶”,以这种既普通、又特殊的形式,让人们在自由、放松、随意、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激励师生们迸发灵感、产生思想的火花。
难怪有人说,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学巨匠牛顿在1665年至1666年的两年间,由于伦敦瘟疫的发生,不得不从剑桥三一学院回到乡下的家里赋闲,也正是这段恬淡的生活,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写到:“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发现它们的最强而有力的动机。
”他一生酷爱小提琴,很多人都说他的科学发现与小提琴有着内在的关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们认识到闲暇在人的生命中的价值,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与利用便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休闲教育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休闲教育获得休闲资格,进而使每个人都享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发展他多方面的才能。
而在中国,很多人对闲暇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人一说到休闲,就是吃喝玩乐;有人把休闲与“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相提并论;有人说休闲不就是出外旅游、购物吗?也有人把休闲与工作对立起来,仍把有假不休、超负荷工作当成美德,导致身心俱疲,甚至早逝等等。
究其原因,一是许多人还没有从老观念中脱离出来;二是全社会缺少休闲教育,使以时间存在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
如何利用闲暇?关键不能把休闲庸俗化、低俗化,也不能把休闲看成是有闲(钱)阶层独享的权利。
事实证明,科学、合理、健康地利用闲暇时间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至关重要。
比如说,你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并且内容丰富、积极向上,你就获得了比别人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才干、能力,获得比别人多的业余爱好,你就不会在闲暇时感到寂寞、孤独、空虚与无助。
从大的方面来讲,以开发人的闲暇时间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20日第十四版 (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2、《爱因斯坦·毕加索》:两条相交的平行线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这是一个多少有点古怪的题目。
坐在南方冬天冰冷的宿舍里,读着阿瑟·米勒教授的书,这个古怪的题目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这本书名叫《爱因斯坦·毕加索》,一个听起来就有些古灵精怪的书名。
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揭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当所有的事情碰在一起产生不可思议的洞见时,我们会感到惊讶。
这是如何发生的?”当爱因斯坦与毕加索“相遇”,当两条平行线“相交”,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每个人的生命都由故事串连,而爱因斯坦的故事则充满了画面感。
读着它时,眼前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20世纪初的伯尔尼,爱因斯坦在他专利局的办公室里四下观瞧,当他确认没有人注意他时,就会从抽屉里取出他的计算偷偷看上一眼。
爱因斯坦曾说他那个高脚书桌的抽屉就是他的理论物理学系,而以后的事实则证明,这是当时欧洲最好的理论物理学系。
在那些日子里,专利局就是他的“世俗修道院”,“一个离他最近的地球上的天堂”。
在这个隐秘的天堂里,爱因斯坦独享着聆听一个天大秘密的快乐。
也是在上个世纪之初,在西班牙热烈的阳光下,另一位年轻人则刚刚走出“蓝色时期”的忧郁,进入到他的“粉红色时期”。
这是毕加索,一位绘画艺术与调情艺术齐头并进的大师。
画风的改变带来了毕加索的“第一个新古典主义时期”,但更大的转变还在后面。
那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年代,你永远无法知道在下一个瞬间会有怎样的惊喜乍现眼前,无论对于科学还是艺术。
不过,假如事情仅此而已,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也许真的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在各自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但是一个关键人物的出场让两条平行线交汇到了一处。
这是庞加莱,一位法国数学家。
用米勒教授的话来说,庞加莱是这个故事的“公分母”。
而他之于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影响则是通过他的哲学著作《科学和假说》而实现的。
1904年,爱因斯坦读到了《科学和假说》的一个德文译本,便被其席卷数学、哲学和科学的气势所激发,而庞加莱关于时间和同时性的洞见则启发了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1905年被称作“爱因斯坦奇迹年”,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狭义相对论。
然后,在仅仅相隔一年后的1907年中,这位专利局的小职员又在他那间理论物理学系中做出了其“科学生涯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大的思想实验”。
我坐在伯尔尼专利局我的办公椅上,突然一个想法向我闪来:“如果一个人自由落下,他不会感觉到他自身的体重。
”我吓了一跳。
这个简单的思想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将我导向一种引力理论。
就是这个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想法将爱因斯坦引向了等效原理的发现,但这仅仅是推广狭义论的第一步。
庞加莱以另一种独特的方式启发了爱因斯坦。
庞加莱于19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涉及“在一个以时间为第四维的四维空间里建立一种数学表述”,闵可夫斯基看到了庞加莱方法的威力,认识到相对论是可以置于非欧几何的框架下来加以探索的。
闵可夫斯基在1908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从今以后,空间本身和时间本身,都注定要逐渐消失成纯粹的阴影,而只有这二者的某种联合将保持一种独立的实在。
”但是一年后,闵可夫斯基便匆匆辞世。
而爱因斯坦从这位昔日教师的话语中读出了味道。
爱因斯坦后来曾回忆说,闵可夫斯基是瑞士联邦工学院里的“优秀教师”之一,假如不是常常逃课的话,他“真的本可以(从他那儿)得到一份扎实的数学教育”。
尽管他在最初的时候也只不过将它视作一种学问而未加留意,到了1912年,爱因斯坦开始意识到,狭义相对论只有在高度几何化后才能完全广义化。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广义相对论,在这个理论里,空间-时间是一种四维结构,这个四维结构的形状被其中的大质量物体扭曲了。
从此,宇宙从一块刚性铁板变成了一个弹性垫子。
爱因斯坦从闵可夫斯基的建议中领悟到的深意后来在1916年由数学家希尔伯特说了出来:“物理学家必须成为一个几何学家。
”而在几年前,艺术家们则早已悟到了用几何图形表现自然的重要性。
这是爱因斯坦被他那个“吓一跳”的想法所激荡的1907年,毕加索的素描本中开始出现了他又一次重要转变的迹象。
在他作于1907年五六月间的第八个素描本中,毕加索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几何形体。
尽管后来毕加索拒绝承认几何于他画风的改变的影响,说那“不过是纯理论的东西而已,不用说都是废话一堆,只能带来坏的结果”,但事实上,几何学正是毕加索从1907年开始一直在“充满热情地探索着的”新艺术语言。
而这种转变也同样来自庞加莱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普兰斯而得以实现。
后者原本是一位数学家,但是种种机缘使他成功地打入了“毕加索帮”。
在这个艺术家扎堆儿的小群落里,普兰斯“通常坐在餐桌的角落处,手执一本笔记本,长篇大论地谈说空间几何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他给“毕加索帮”开讲座的素材大多来自庞加莱的《科学和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