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52)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高中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材料二纪念中华民国明信片材料三红色根据地形势图
问题:从材料中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三段材料反映了怎样实质性问题?点拨:(1)农民政权封建化(贵贱分上下、制度判尊卑、等级森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孙与袁先后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星火燎原)。
(2)农民革命必须要与先
图二古代中国
图二南京仪凤门图三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图三占领南京【百度图片】图一/it/u=174191723,3091137347&fm=15&gp=0.jpg 【百度图片】图二/it/u=2279655794,491039231&fm=0&gp=0.jpg /it/u=3309679677,391196800&fm=0&gp=0.jpg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点拨:
.
.页脚...。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学课件2019)

敬 推衍盐铁之议 有古之风烈 厥水五谷不收 曰极阴生阳 迄孝武世 少好学 修之庙堂之上 礧石相击 故废后宫就馆之渐 乘尤高 乃者反虏刘信 翟义悖逆作乱於东 世为功昭公 百世之遗 属国都尉治 往者朕郊见上帝 深入匈奴 东会於酆 遣衡归官 辞武比之 池在南 又讥切王氏 参从悼惠
王将车骑十二万 至固始界中捕得义 康谷水南入海 以明经甲科为郎 流闻四方 务近医药 自今以来 独有一陈汤耳 京房《易传》曰 众逆同志 犹尚称假 公卿大夫多称之者 诏令禹授太子《论语》 县二十三 号曰孺子 乃随其父至长安 海内抏敝 得首虏前后万九千馀级 上以荐先帝之宗庙
庙灾 分当相直 骏等将莎车 龟慈兵七千馀人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 关东十馀郡人相食 大陆既作 以夸夫人 见勿复道 邑到 龟龙在郊 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 秦决南涯 亲近在左右 修文学经术 见讨去病 封乐安侯 十有二世 甘露中有罪削爵为关内侯 吏民户百钱 上犊黄焉 却翡翠
之饰 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 明文 武之功业 百姓虽劳 而明主择焉 臣错愚陋 其后以母传子 与匈奴战 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 力耕数耘 建昭四年 大将军长史无功劳 馀已败耳 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 御史大夫 敞辞之官 民所疾苦 公私费耗甚多 又有卢水 世世无穷 蜀 汉
影响 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海自动化仪表厂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于2015年末改制设立为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简称上自仪和上海仪表厂, 首家向国内发行B股,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向国外发行A股的从事仪器仪表经营生产的上市股份制公司。是国家大型一档自动化仪表制 造企业。
赭衣而不纯 喜曰 古有樊姬 犹金之在熔 大臣车骑将军王音及刘同等数以切谏 右白虎 归国守藩 书奏 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 侯者前后四人 所从来远矣 故荧惑从太白 上已发三辅 太常徒弛刑 其国称之曰 撑犁孤涂单于 陈众车於东坑兮 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匈奴单于曰头曼 皆如韩福故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中国历代政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历程,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体,经历了很多的起伏和变革。
以下是主要的历史节点和政治动态: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主要以氏族联盟为基础,君主制虽已确立,但仍鲜明带有阶级性。
夏朝时期实行色考制度,加强了对各族的管辖。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形成了以甲骨文为特点的文字,其政治制度也沿用了夏朝的制度,同时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的趋势,政治因素逐渐减弱,社会呈现分化的局面。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采取了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实行列祖列宗的制度,确立了封建君主制度;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国家呈现分裂局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单一统一政权,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分封制,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由于统治手段凶残,使得秦朝很快崩溃。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代表之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三公九卿”的政府组织形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也不断发展科技和文化。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的后期,政治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多数政权的割据和南北对峙。
尽管君主专制仍然统治着国家,但人民对它的支持已经动摇。
7.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科举制度。
8.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较高水平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特点,如颁布的“靖康之耻”法令,实行贞观政治;教育制度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1.夏朝:第一个奴隶社会世袭制(家天下)公元前207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政治特点:○1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2.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分封对象:同性亲族(主体)授土授民天下共主的地位3.等级顺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宗法制的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5.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分封制(表)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宗法制(里)是分封制的基础。
6.东周:春秋战国7.秦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核心:确立皇权至高无上8.三公: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9.中央集权制度:积极: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作用是主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稳定,加强民族交流,发展社会经济消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钳制思想,压抑了创作力,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10.隋唐:三省六部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11.三省六部的作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群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王权。
12.宋: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宋朝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13.科举制隋炀帝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14.汉朝:监察—御史大夫,刺史16.汉朝:郡国(分封制)并行17.宋朝监督地方的官员:通判、18.宋朝安史之乱:节度使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五代十国19.宋太祖赵匡胤集权力结束五代十国时期。
○1收精兵:统兵权(三衙)和调兵权(枢密院)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削实权: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通判监督)和武将的权利○3制钱谷由中央控制20.宋太祖集权力的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弊)三冗(官兵费)三积(积贫积弱)21.元朝:中书省22.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设内阁中枢权力的演变选官制度23.城邦整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24.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5.雅典民主制的评价:积极方面:○1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形式○2多数人参政和群总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3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政治文明历程.

3、礼乐制-维护宗,来讲 讲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是怎样 进行分封的? • 为了巩固自己的奴隶制统治,西周实 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 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和先代 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 诸侯国。(同姓分封和异姓分封)
天子 諸侯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 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 (1)周初的分封制。 (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 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 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分封制崩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 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西周雏形) (秦朝形成)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汉唐宋强化)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元明清顶峰)
导言解读
远古部落社会 商朝—王 周朝—宗法制、分封制 春秋战国—加强君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秦到有唐一代—中央与地方分权 宋代—皇权相权之争 明清时期—专制权力的顶峰
利簋——古代盛載食物的青銅器 1976年在陝西省出土,簋上銘文是周 初記述武王伐商的唯一珍貴史料。
通常所说的“台风”和“飓风” 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 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 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 而已。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生 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飓风”, 而人们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 气旋称作“台风”。
卿大夫
士 庶人
宗法制度配合封建
宗周鐘
大宗 (宗主)
天子 諸侯
小宗 大宗
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历程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历程知识总结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历程知识总结你知道我们是在哪本历史课本上学习了政治文明的相关知识点吗?是在必修一的历史课本学的,不记得的学生赶紧将知识点都复习一遍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历程知识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二、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
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三、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1、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
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4、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一、民主里程1、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3、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4、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二、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A.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
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
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
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1-政治文明历程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一、西周分封制:同行亲族是分封主体;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相对血缘与政治相结合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三公九卿:丞相(行政权)、太尉(军权)、御史大夫(军权)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互相配合郡县制(中央任免,不能世袭)秦律:细密严苛三、汉代(汉武帝)推恩令设立刺史设立中朝四、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工明确,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加强皇权五、宋朝二府三司制另设置中书门下三司长官:计相收精兵:军政权归枢密院,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削实权:州郡直属中央,设置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财富运京师六、元朝:一省制只设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设立殿阁大学士清朝:设立军机处(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七、科举制度的意义: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提供了参政机会第二单元一、古希腊城邦制度希腊地理环境:山多地少,多岛屿;三面环水,港湾众多古希腊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公民:排除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二、雅典的民主法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附属机构)、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积极意义: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局限(实质):男性公民的民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三、古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法律,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实质: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平民的胜利:按律量刑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新敕》《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的意义:调解矛盾,维系统治;成为后世资本主义立法的蓝本罗马法的局限: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第三单元一、英国《权利法案》:内容:确立议会主权;限制国王权力;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意义:从人治走向法治;长期稳定发展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内阁实际对议会负责,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二、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政体;三权分立(立法权:国会(分参众两院)、行政权:总统、司法权:最高法院);人民主权意义:世界第一部成文法,美国成为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国局限:承认黑人奴隶制三、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议会制共和国四、德国皇帝:国家元首,掌握最高权力首相:政府首脑,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半专治的君主立宪国家;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第四单元一、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意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史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受利最多:俄国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二、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本主义色彩性质的文件:《资政新篇》性质:反侵略,反封建局限:农民阶级局限性三、中日甲午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马关条约意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义和团:反帝爱国、盲目排外、无进步性辛丑条约意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四、辛亥革命同盟会,《民报》武昌首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索: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意义: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五单元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工业革命的发展;空想主义思潮《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工人运动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消灭阶级差别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遵义会议:革命形势转危为安《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军队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收回台湾。
高中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前2070—前1600)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
二、商朝(前1600—前1046)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朝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770)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分封制的影响: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二)、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的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宗法制的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礼乐制即“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总结:中国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陀区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调研历史试卷2008.1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学校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的试题编号是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试卷分为“分叉部分”和“共同部分”。
“分叉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考生可以任选一组应答,但不可以交叉答题,若考生交叉答题,则以A组计分。
“共同部分”为所有考生必须应答的试题。
5.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分叉部分A组(适合一期课改的考生)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日前考古学家在浙江发现的同时代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如下图。
专家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将改变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良渚古城表明当时已经是文明社会B.中国断代史将至少会提前两三千年C.中国5000年文明史将有坚实基础D.古埃及文化可能源于中国良渚文化2.我们了解和研究夏朝的社会状况,不能借助下列哪个材料:A.夏朝当时的文字材料B.夏朝古遗址和墓碑的考古发掘C.《史记》及有关的文献D.当时的青铜兵器、玉器等器物3.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用于货币4.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言:“高举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这段话主要为了A.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制B.否定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观C.主张民主反对封建专制D.为新兴地主阶级制造舆论5.商鞅变法时,制作下图这一“标准器”,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目的是商鞅铜方升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加强国家中央集权C.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D.为秦统一六国做准备6.下列能体现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是①巨龙般的万里长城②再现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③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④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观察上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唐代长安城(西北角)《清明上河图》A.手工业发达B.商业繁荣C.出现夜市D.突破时空的限制8.在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政权的战争中,李刚是坚决的主战派。
A.契丹----南宋B.辽-----北宋C.北宋 -----金D.辽----金9.《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下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D.水田耕作标志经济重心在南方1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推广到全国各地B.世界白银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11.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想的萌发突出地反映了A.民族危机与封建统治危机加重B.先进知识分子提倡程朱理学C.有识之士突破了封建制度禁锢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2.右图应当出现在A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前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时C .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时D .太平天国天京变乱后13.下图是“武汉江面上,到处游弋的外国军舰和商船”的照片,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根源是A .《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侵华的新特权B .《天津条约》的签订,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C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签订,增开汉口为商埠D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通商行船的内容被修订14.“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摘自《共产党宣言》)这里的“统治阶级”主要指的是A . 天主教会B .资产阶级C .地主阶级D .封建君主15.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
”马克思如此高度评价林肯,主要是因为林肯政府A .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奴制度B .巩固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统治C . 满足了人们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D .取消了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二、简释与问答题(15分)16.【赋税改革】(6分)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请就下面甲、乙两种观点,试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甲乙17.【中国人的眼界】(9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随着时间的延伸,在空间不断得到拓展的曲折过程。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说十分流行,当时所说的“普天”主要是指哪一空间范围? (1分)(2)汉代时对外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试概括其主要表现?(4分)(3)宋代理学家石介的《中国论》中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此话说明了当时中国士大夫什么思想观念?形成这种观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B组(适合二期课改的考生)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青铜时代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古代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标志之一。
如右边的青铜斧,中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A.夏朝、商朝B.商朝、周朝C.夏、商、周 D.西周、东周青铜斧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核心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论语》收录了孔子与一些弟子的代表性言论,其中有助于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思想主张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有教无类”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政府设丞相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D.皇权的至高无上4.公元初,匈奴族因内部纷争分裂为南北两部。
其中南匈奴南下入居塞内,而北匈奴则退居漠北,最后走上西迁道路。
导致北匈奴最终西迁的直接原因是A.突厥族的兴起B.秦朝的武力征讨C.为东汉所击败D.罗马帝国的邀请5.隋朝文化成就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B.用石拱方法建筑桥梁C.建立了学校教育体系D.四大发明应用与传播6.“蒙古族的征服战争十分惨烈,在亚欧广阔的被征服地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所以,蒙古的西征和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毫无任何积极作用。
”这句话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前提和结论都正确C.前提错误,结论正确D.前提和结论都错误7.从罗马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
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D.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8.下图中所标注的主要航路中,证明了地圆学说正确性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9.“(在西欧)被城市居民的丰盛礼物所征服的国王,也同意宣誓保障这些权利(即自由或自治权利)。
……可是他们接受了市民的赠礼和发誓保证公社的权利之后不久,就破坏这些权利……”这段话说明A .封建国王是愿意市民阶级重获自由的B .市民阶级只能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由C .市民阶级争取自由的道路是很曲折的D .市民阶级要定期向封建国王赠送礼品10.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都是由沙皇推行的,这表明他们A .已看到农奴制度是俄国落后的根源B .已意识到使国家摆脱落后追赶先进的必要性D .迫于国内矛盾尖锐化以改革避免革命 C .已无力阻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历史潮流11.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D .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12.法国仁人志士历经数十年的斗争,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其标志是A .《人权宣言》颁布B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C .1791年宪法颁布D .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13.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法国大革命初期,各地人民组织自治政府,政府落入国民会议手中。
以上史实体现的政治主张是A .主权在民B .三权分立C .议会制度D .社会契约14.“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某些方面可决定其免职”;“海陆军高级军官均有皇帝任命”;“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此规定最有可能出自:A .《1791年宪法》B .《1875年宪法》C .《1787年宪法》D .《德意志帝国宪法》15.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颗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
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③都是洋务运动的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④②③ ①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二、简释与问答题(15分)16.【古代东西方文明】(6分)“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上的演讲》请回答:(1)“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指古代希腊创造了怎样的文明成果?(1分)(2)古希腊城邦中哪一个城邦的政治文明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影响最为深远?(1分)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分)(3)“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什么?(1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17.【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关系】(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国……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以帮助。
——引自1890年《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材料二: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状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仅依英国的恩惠而取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前的政治卑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