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遍插茱萸少一人
2022年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2年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A.范缜B.柳宗元C.周敦颐D.刘禹锡【答案】:A2.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过观察“五官”的方法为病人诊治。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口、目、耳、鼻、舌是与人的五脏一一对应的,口对应胃,木对应肝,耳对应肾,鼻和舌分别对应的是:()A.心和肺B.脾和心C.脾和肺D.肺和心【答案】:D3.现在的135相机规格其实还是爱迪生时代制定的。
他嫌70毫米胶片电影机不好用,于是便把胶片取下,剪掉一半,再打上两排齿孔成了35毫米电影胶片,才有了专用电影胶片的小型相机,画幅毫米。
以后多次有人试图改进,从“半幅”(毫米)到APS(毫米),都半途而废,因为全世界135相机保有量实在太大了,人们不可能为了节省4毫米胶片而报废自己上万元的相机。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
A.价格歧视B.路径依赖C.边际变动D.劣币驱逐良币【答案】:B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属于()- 1 -的经典。
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答案】:B5.()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
A.《飘》B.《百万英镑》C.《草叶集》D.《汤姆叔叔的小屋》【答案】:B6.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有()。
A.公共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B.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C.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D.思想道德,传统美德,理想道德【答案】:C7.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是国际三个基本理论,其中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
A.大卫·理嘉图B.亚当·斯密C.休谟D.梅奥【答案】:B8.下列诗句,出自杜甫笔下的是()。
A.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C- 2 -9.公文标题中不能使用的标点符号是()A.破折号B.顿号C.引号D.逗号【答案】:D10.××市委行文更改××县委对张某的任职决定,应用()。
中医问诊歌诀及解析

中医问诊歌诀及解析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问诊的参考。
但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而重点地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新编十问歌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掺。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右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
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
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误施治耳。
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
学者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
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一问寒热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辨其在表在里也。
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病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无汗,而且得于暂者,必外感也。
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疼身痛,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症若是者,多因外感。
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证也。
若无表证,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症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
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证者。
……其病必外症多而里症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
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症相应,而其来也渐。
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意思

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意思1. “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重阳节的时候大家都在插茱萸,可就少了那么一个人呀!就像咱过年聚在一起,要是少了一个平时总在的家人,那种感觉多明显呀。
例子:咱逢年过节一家人聚齐多热闹,要是有谁不在,那心里立马就会感觉空落落的,不就正应了“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滋味嘛!2. 你想想看,“遍插茱萸少一人”,不就是在热闹欢乐的氛围中,突然意识到少了个人嘛,这多让人感慨啊!就好比咱一起出去玩,玩儿得正开心呢,突然有人说哎呀谁谁不在,瞬间就有点惆怅了。
例子:那次大家一起去郊外踏青,正玩儿得起劲呢,有人说了句要是那谁也在就好了,可不就跟诗里一样嘛!3. 哎呀,“遍插茱萸少一人”不就是一种失落感嘛,在满是人的时候发现少了那个特别的人。
就像同学聚会,大家都在,就少了曾经的好伙伴,心里能不难受吗?例子:那次同学聚会,好多人都来了,可就是少了那个最能活跃气氛的家伙,可不就跟诗里说的那种感觉一样!4. “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就是那种大家都在,就唯独少了自己在意的那个人呀!就好像公司搞活动,咱部门少了一个经常一起的同事,那种怪怪的感觉就出来了。
例子:那次公司举办团建活动,我们部门那谁有事没来,总觉得团队不完整了,这不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嘛!5. 你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得多形象啊,在一群人热热闹闹的时候,清楚地知道少了一个。
这不就和咱朋友几个约着吃饭,有个人临时来不了一样嘛,多明显的失落感。
例子:本来约好几个朋友一起吃火锅,有个朋友突然加班来不了,瞬间就有了诗里的那种感觉。
6. “遍插茱萸少一人”不就是那种大家都在做一件事,却独独少了个人的落寞嘛!这就好像家族聚会,最疼你的长辈没在,心里肯定不得劲儿呀。
例子:家族大聚会,一向最宠我的那个伯伯没在,真是体会到诗里说的那种滋味了。
7. 你仔细想想,“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不就是这种落差嘛,其他人都在插茱萸呢,就少了。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到底是什么植物?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到底是什么植物?展开全文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到重阳节了。
每到重阳节,就会让人想起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就已形成,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沿袭至今。
民间有九月九日登高风俗,故有“登高节”之称,也叫“茱萸节”、“菊花节”。
《西京杂记》中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饼,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最具神话色彩的是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的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方士)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只是“茱萸”到底为何物呢,迄今争议不断,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草茱萸都诸般说法,各有各的道理。
这几种植物虽名相近,然皆不同类,有木本者,有草本者;科目也别,有属山茱萸科者,有属芸香科者。
不是一种植物,强混在一起,皆以“茱萸”为名,那么古人重阳插戴者,究竟是哪个“茱萸”呢?茱萸纹锦覆面一、唐诗中对茱萸的记载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人王维生活于唐代。
那么我们就从唐诗的记载中,来寻找和确定茱萸的性状特征。
为树,有叶、花、枝。
《长安贼中寄题江南所居茱萸树》(唐·武元衡):手种茱萸旧井傍,几回春露又秋霜。
今来独向秦中见,攀折无时不断肠。
《出歌》(魏晋·孙楚):“茱萸出芳树颠。
”《茱萸女》(南北朝·萧纲):“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
”抛球乐(唐·冯延巳):“茱萸微绽菊花开。
”《古意曲》(唐·刘瑶):“茱萸花坠相思枕。
”《乌栖曲》(唐·张籍):“宫鸟晓鸣茱萸枝。
”杂歌谣辞其二李夫人(唐·李商隐):“剩结茱萸枝。
”乌栖曲(唐·张籍):宫鸟晓鸣茱萸枝。
中药-吴茱萸(跟我学中医)

各家论述一
1.《本草衍义》:吴茱萸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2.《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 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 3.王好古: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以(吴茱萸)主之。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温脾胃,皆用此也。 4.《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咽 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 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5.《本草经疏》: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实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 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其主除湿血痹、逐 风邪者,盖以风寒湿之邪,多从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为邪所侵,则腠理闭密,而寒热诸痹所从来矣,辛温走 散开发,故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中恶腹痛,亦邪恶之气干犯脾胃所致,入脾散邪,则腹痛自止矣。
功用主治
味辛、苦,气温,大热,有小毒。入肝、脾、肾之经。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治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 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用量:3-9g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五十二分。
化学成分
顺式-5,8-十四碳二烯酸
去痛,多吐涎水而心烦。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初以 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再询其证,有烦躁夜 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 辨为肝胃虚寒挟饮。予方吴茱萸汤: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服3剂后,诸症皆消。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青蒿.(hāo)疟.疾(nüè)把.柄(bǎ)蚌.埠(bènɡ)B.砒.霜(pī)细胞.(pāo)朔.风(shuò)背.包(bēi)C.遐.想(xiá)栅.栏(shān)杜撰.(zhuàn)惊诧.(chà)D.鄙.视(bǐ)怪诞.(dàn)潜.心(qiàn)刨.根(pá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盛名瑰宝受予截然不同B.侠窄拼凑夸耀汹涌不息C.深渊酌情模糊冷嘲热讽D.综迹导致湮没漆黑一团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屠呦呦兴高采烈地回到北京,满以为胜利在望,不想一连串儿的麻烦在等着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用于人类。
有人背着屠呦呦,把不知从哪弄来的、带有挥发性的东西喂给猫狗吃,让军代表看猫狗食后抽风的模样,以证实屠呦呦所制药物的危害性。
有人还就相信了这种诽谤。
①接着有人贴出大字报①公开声称屠呦呦实验工艺有问题①烧毁很多设备①首先是在屠呦呦中午离开实验室时①实验室内莫名其妙地着了一把大火①青蒿提取物有毒A.①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①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面对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的严峻形势,当时年仅39岁的屠呦呦肩负起两个艰巨任务:一是寻找新药;二是继续在中药提取物常山碱上做文章,解决服药后呕吐。
B.我国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能稳定传代的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病原体。
C.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联合疗法作为最前沿的手段治疗疟疾,使国人深受鼓舞,倍感荣耀。
中医看病口诀

中医看病口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为人类健康服务。
作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最广泛的医学体系之一,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
而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有一些口诀被广泛运用,以指导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医看病的口诀。
第一口诀是“望闻问切”。
这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步骤。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首先通过望(观察病人的肤色、眼底、舌苔等)、闻(嗅病人的气味)、问(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和切(触摸病人的脉搏)这四种方式来获取病人的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判断病人的病情。
第二口诀是“四诊合参”。
这是中医诊断中的核心原则。
四诊合参是指将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综合判断的方式来确定病因和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诊断能够全面准确地分析病人的病情,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第三口诀是“察脉”。
中医强调脉搏的观察和分析,认为脉搏的变化能够反映病情的变化。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虚实、寒热等情况,并判断病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是否正常。
因此,察脉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四口诀是“辨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病机的紊乱所致。
病机包括风、寒、湿、热、火、毒等。
辨病机的目的是确定病人患病的具体原因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结合病人的病史、症状以及望、闻、问、切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准确辨识病机。
第五口诀是“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注重对病人的整体状态进行分析和治疗。
辨证论治是根据病人的辨病机结果,结合病人的体质、年龄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疾病,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第六口诀是“千金之方”。
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剂,其中一些经典方剂被称为“千金之方”。
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具有疗效确切、配伍科学的特点。
在中医看病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千金方来治疗疾病。
医学史

四大文明古国的医学思想有何相同和不同? 答:<1>相同:1)四大文明古国的医学思想都受其哲学自然观的影响。
2)都认为疾病的产生原因是各要素失衡所致。
3)均注重卫生,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4)一开始都将医学神秘化,与迷信混为一谈 <2>不同点:1)古埃及 “灵气与原始体液学说”强调空气与血液对人体的影响,外科学发达 2) 古巴比伦把人体必为“小宇宙” 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影响人体健康, , 重视肝脏, 认为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注重外科和传染病 3)古印度则坚持“三体液学说”或叫做三大----气、胆、痰,注重内科和养生保健,外科不发达 4)古代中国坚持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人体的统一整体,五行失调则 生疾病。
什么是体液学说? 答:体液学说是指人体是由四元素(火、水、风、土)相关的血液、粘液、黄胆、黑胆组成的。
火(热)---血液(心)---多血质 风(干)---黄胆(肝)---胆汁质 阿拉伯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阿拉伯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①随着横跨西亚、北非大帝国建立,阿拉伯帝国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成为世 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②850-1050 年间, 阿拉伯学者中盛行游学之风, 他们不仅赴各地办学校从事教育, 传播知识, 而且博取各地之所长,进行学术文化交流,充分的利用了被征服地区的固有文化资源。
③在中阿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的医药学、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对阿拉伯医学的发展产生了 不可估量的作用。
④阿拉伯一些城市中大型医院、医学院纷纷成立,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水(冷)---粘液(脑)---粘液质 土(湿)---黑胆(脾)---忧郁质⑤阿拉伯医学界著名学者不断出现,医学著作丰富,推动医学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的医学有什么特点? 答:1)中世纪欧洲的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大学医学教育兴起,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2)医院开始出现,修道院医院、世俗医院数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著名诗句。
表达了诗人在异地思念家乡亲友的真挚情感。
而诗中的茱萸就是指有补肝益肾作用的良药山茱萸。
关于山茱萸入药,历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太行山一带是赵国属地。
山地居民很多都以采药为生,但必须把采来的名贵中药向赵王进贡。
有一天,一位药农向赵王进贡“山萸”。
谁知赵王见了大怒说:“小小山民竟敢将这样的俗物当做贡品来蒙混本王,给我退了回去。
”这时一位姓朱的御医急忙走过来对赵王说道:“山萸是良药,这位山民听说大王有腰部疼痛的痼疾,才特意送来。
”赵王却说:“寡人用不着什么山萸。
”进贡的山民只好退出。
朱御医见状急忙追了出来说:“请把山萸交给我吧!赵王最终会用上它的。
”三年后的一天,赵王旧病复发,腰痛难忍。
朱御医忙用山萸煎汤给赵王服用。
赵王服用三日后竟痊愈。
赵王问朱御医给他服的是什么药,朱御医回答说,就是几年前山民进贡的山萸。
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广种山萸。
后来朱御医又用山萸治好了王妃崩漏的病。
赵王为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
因为这是一种草药,时间久了,人们又将山朱萸写成“山茱萸”。
山茱萸酸涩微温而质润,走肝肾二经。
温能助阳,酸涩主收,故能补益肝肾,涩精缩尿,收敛元气,敛汗固脱,固经止血,强壮身体,是常用的滋补强壮药。
中医认为,肾主闭藏,宜秘而不宜泄。
肾气虚,闭藏之职失权,则易出现阳痿遗精、尿频、汗出以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下血等症状。
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不足,筋骨失荣,是以腰膝酸软,肢体乏力。
五脏之精气,皆上奉于目,特别是肝血、肾水更为重要,所谓“眼非血不精,非水不明”。
若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奉于目,是以视物昏花、头晕目眩。
山茱萸既能补肝益肾,又有酸敛之性,故上述诸症,皆常应用。
如著名的补肾良方六味地黄丸等系列方剂,与左归丸、右归丸以及有固经止血作用的固冲汤、敛汗固脱的来复汤等,山茱萸皆为方中要药。
由于山茱萸温阳收敛,故凡肾阳偏亢、下焦湿热较重者则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