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推荐下载
肾病综合征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用药方案的联合运用效果观察

肾病综合征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用药方案的联合运用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3-03-01T08:01:05.4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4期作者:许晶晶[导读]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用药方案的联合运用效果许晶晶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嘉兴 314100[摘要]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用药方案的联合运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76例,使用随机投掷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38例,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水平。
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甘油三酯以及总胆固醇水平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血浆白蛋白水平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能够改善相关生化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低分子肝素;尿激酶;生化指标变化肾病综合征主要由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使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流失产生的综合征,其会出现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水肿等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
该病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具有容易反复发作、并发症较多、治疗较困难以及病情较长等特点,在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实验,探讨肾病综合征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用药方案的联合运用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76例,使用随机投掷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38例,其中实验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0-43岁,平均(31.52±10.26)岁。
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21-43岁,平均(31.56±10.34)岁。
一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例分析

一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例分析发布时间:2021-06-08T07:05:51.08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4月4期作者:汪汝渊[导读] 目的:了解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案、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及预防,探索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治疗进展。
方法:通过病例分析结合文献检索分析肾病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预防。
结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骨质疏松症、消化性溃疡、库欣综合征等[3]。
汪汝渊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650021【摘要】目的:了解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案、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及预防,探索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治疗进展。
方法:通过病例分析结合文献检索分析肾病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预防。
结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骨质疏松症、消化性溃疡、库欣综合征等[3]。
细胞毒类药物环磷酰胺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肝损伤、胃肠道反应、脱发与性腺抑制(可致不育)。
环孢素作为肾病综合征的二线用药,新型的免疫抑制药物霉酚酸酯、来氟米特、他克莫司等为肾综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对FSGS肾病综合征具有良好的降尿蛋白作用,尿蛋白作为FSG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尿蛋白,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过程中关注不良反应及预防,实行用药监护,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病例简介患者杨男性,25岁,62kg。
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泡沫尿,小便颜色变深,呈茶色,眼睑、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mg,qd”治疗,病情好转。
泼尼松片逐渐减量并于2017年9月停用。
2017年12月无明显诱因感上诉症状再发加重,伴有腹胀。
至我院行肾穿刺活检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性肾炎”,于2017年12月20日予口服“泼尼松60mg,qd”,2018年1月8日行“环磷酰胺”第一次冲击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
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检测及用药剂量调整

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检测及用药剂量调整摘要:目的:探究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检测及用药剂量调整的临床作用。
方法:于我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病患中随机选择80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40例,给予环孢素A常规方案治疗)和创新组(40例,给予血药浓度检测及环孢素A用药剂量调整方案治疗)。
比较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效果。
结果:创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低于常规组(25.00%);治疗有效率(87.50%)大于常规组(70.00%),P<0.05。
结论:在应用环孢素A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过程中,加强病患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病患个体化给药方案,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病患治疗效果。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血药浓度;个体化给药方案;用药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霉酚酸、西罗莫司等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脏或肾脏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
这类药物都存在安全范围窄,治疗指数低的特点,其药物治疗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接近,极易中毒,只有通过治疗药物检测调整剂量,才能既保证疗效又不致产生毒性;因此,对于免疫抑制剂类药物,为避免毒副作用、最大程度发挥药效,临床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为研究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检测及用药剂量调整的临床作用,我院对使用环孢素A治疗的肾病综合征病患进行相关临床实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我院2019年9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肾病综合征病患中随机抽取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40例)和创新组(40例)。
常规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4-86岁,平均(57.64±25.70)岁;创新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1-88岁,平均(54.87±31.28)岁。
该实验已获得医学伦理部门的认可,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实验并签署相关文件,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肾病综合征;②接受环孢素A治疗,配合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肾病综合征专家共识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的专家共识全国共14家大型三甲医院的肾内科专家参与了共识的编写历经1年时间,5次大型讨论会和审稿会,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最新文献,汇集了广泛的专家意见,终于完成了《中国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
这是我国首部系统介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为我国的肾内科医生临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意见。
现将共识的精编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一、肾病综合征概述肾病综合征是各种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定义为:大量蛋白尿33.5 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常伴程度不等的水肿和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诊断必需条件。
成人原发肾病综合征中主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膜性肾病(M 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和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M CD),具体病因尚不明。
在仔细排除继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后,才能诊断原发肾病综合征。
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1、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MCD)MCD典型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仅15%左右伴镜下血尿,一般无持续性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发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不多见。
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早期达到完全缓解的比例,为治疗首选。
泼尼松1 mg/kg·d(最大不超过80 mg/d),约76%患者在治疗8周达到完全缓解,最长可观察到16周。
治疗期间要注意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的调整,之后每2~4周减少原使用量的10%,15 mg/d以下时减量应更加缓慢,以减少复发。
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或反复复发患者,可以以泼尼松1 mg/kg·d、环磷酰胺2 mg/kg·d联合治疗12~16周。
若该治疗不能维持患者长期缓解,或对于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和糖皮质激素抵抗患者,使用环孢素治疗。
起始剂量3.5~4 mg/kg·d,滴定谷浓度在100~200 ng/ml,4~6月后,如果出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则开始缓慢减量,每1~2月减0.5 mg/kg·d,疗程至少1年,可以小剂量(1~1.5 mg/kg·d)长期维持。
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2014)

MCD患者完全缓解率高〔成人完全缓解率高达80%〕,但复发率高。
微小病变性肾病
—非频繁复发的患者
复发时建议采用初发MCD一样的治疗方案,效果欠佳者 加用免疫抑制剂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非频繁复发的患者 复发时建议采用初发FSGS一样的治疗方案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难治性患者
建议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口服或静脉环磷酰胺200mg,隔日用药, 到达累计剂量〔6~8g〕。
使用环磷酰胺后复发和希望保存生育能力的患者,建议使用CNI1~2 年〔他克莫司0.05~0.1mg/kg.d或环孢素A 3.0~5.0mg/kg.d,分2次 口服,间隔12小时〕。可单用或与激素联合用药。
微小病变性肾病
—难治性患者
建议加用口服或静注射脉环磷酰胺〔CTX〕200mg,隔日用药,到达 累计剂量〔6~8g〕。与激素相比,可更持久地维持缓解,但应注意 CTX相关的不良反响。
使用环磷酰胺后复发和希望保存生育能力的患者,建议使用CNI 1~2 年〔他克莫司0.05~0.10mg/kg.d或环孢素A 3.0~5.0mg/kg.d,分2 次口服,间隔12小时〕,可单用或与激素联合用药。
根据我国患者的用药情况,P建on议tic采ell用i方糖案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环磷酰胺 方案第一,个月环:磷静脉酰甲泼胺尼2龙0(00.m5~1g.0g,/d隔)连日续3静天,脉然用后口药服泼,尼或松或环泼尼磷松龙酰(胺0.5m1g0/0kg0.dm)2g7天,;每月 1次第,二个到月:达口累服环计磷酰剂胺量(2〔.0mg6/~kg8.dg)〕30天;
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物应用上海共识

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物应用上海共识引言肾移植目前已被公认为救治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治疗选择,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同种异体肾移植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推出和抗体诱导技术的应用,使器官移植后近期的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减少,肾移植患者短期生存率明显改善。
然而,根据欧美器官移植临床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显示,同种器官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率仍不理想,所有与免疫抑制剂应用相关的不良事件,尤其是对移植器官的不良影响成为肾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障碍。
无可否认,由于免疫抑制剂在同种异体肾移植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免疫抑制方案的设定及应用是否得当、剂量及浓度是否适宜,将显著影响移植受者及其移植器官的短期和长期生存。
目前,肾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应用在临床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旨在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导向,以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安全、有效为原则,将免疫抑制剂应用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并非所有问题),归纳成一个专家意见或建议的共识性文件,为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使其应用更为合理,防治急、慢性排斥反应更为有效,从而达到药物疗效的最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最小1〉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物应用总体原则1. 移植免疫耐受技术目前在肾移植临床尚未建立,因而所有肾移植受者都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肾排斥反应移植免疫的基础理论清楚表明,人体内长期存在的记忆T细胞尚不能被清除,现阶段肾移植受者不具备肝移植受者免疫耐受的机制。
对肾移植受者而言,耐受是暂时的(肾移植同时行供者骨髓移植可能例外)。
尽管临床有时可见到“依从性不佳”的肾移植受者“自动”停用了所有免疫抑制剂,并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发生排斥反应,但这种情况并不持久和安全。
患者可能在一次感染或严重的创伤后,移植排斥机制将被激活,耐受终将被打破。
这已被国内外许多临床病例所证实。
因此,目前肾移植受者长期维持免疫抑制治疗是必须的,只是维持剂量与方案有所差别。
2. 肾移植要取得长期良好的移植效果,应选择“优化”的免疫抑制剂组合方案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方案面临“优化”需求,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能又带来新的免疫抑制剂组合方案。
(2014年版)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版)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组一、前言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肾脏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人血白蛋白<30g/L)以及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
正确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环节。
2012年KDIG0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KDIG0指南)发表后,对肾小球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KDIG0指南所采用的资料截止到2011年11月.且纳人来向中国的临床研究证据较少。
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指南,结合中国肾科医生临床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制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成人常见原发和继发肾病综合征的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供中国肾科医生临床实践参考.并为将来进一步改进临床指南提供基础。
二、证据来源本识以检索关键词nephrotic syndrome,diagnosis,therapy or treatment guideline.、systemic review、meta-analysis、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检索截全2013年10月收录在Embase、Medline、PubMed、循证医学数据库(包括CDSR、DARE、CCTR及ACP Journal Club)、OVID平台数据库、Springer-Link、Elsevier 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的相关文献,作为本共识支持证据来源。
三、成人肾病综合征相关诊断要点(一)诊断标准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 3.5g/d)2.低白蛋白血症(人血白蛋白<30 g/L)3.水肿4.高脂血症前两项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备条件。
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剂治疗指南

1. 抵抗型:足量激素使用8-12周无效; 2. 依赖型:完全缓解后,于减量或停药后2周内复发,连续2次; 3. 频繁复发:完全缓解后,6个月内复发2次,12个月内复发3次以上。
转归:1,完全缓解是指24h尿蛋白定量小于0.3g,Upcr小于300mg/g,肾功能正常,ALB大于35g/l。 2,部分缓解是指24h尿蛋白大于0.3g小于3.5g,Upcr300-3500mg/g,肾功能稳定。 3,未缓解是指24h尿蛋白大于3.5g; 4,复发是指治疗缓解后从新出现24小时蛋白尿大于3.5g。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 糖尿病肾病 肿瘤相关性肾病 肾淀粉样变 狼疮肾病 乙肝相关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肾炎
Part 01 微小病变
约占我国成人NS10%---25%
激素敏感
预后好
Part 02 膜性肾病
•
约占20%---30%
•
血栓和栓塞等并发症较为常见
病程差异很大,30%自然缓解,30%持续蛋白尿但肾功能稳定,30%进展为 ERSD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空白演示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LN肾病综合征的免疫抑制方案
1. Ⅲ,Ⅳ,Ⅴ型(包括Ⅴ+Ⅳ,Ⅴ+Ⅲ)NS诱导期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4-09-19发表评论分享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组一、前言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肾脏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人血白蛋白<30g/L)以及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
正确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环节。
2012年KDIG0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KDIG0指南)发表后,对肾小球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KDIG0指南所采用的资料截止到2011年11月.且纳人来向中国的临床研究证据较少。
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指南,结合中国肾科医生临床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制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成人常见原发和继发肾病综合征的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供中国肾科医生临床实践参考.并为将来进一步改进临床指南提供基础。
二、证据来源本识以检索关键词nephrotic syndrome,diagnosis,therapy or treatment guideline.、systemic review、meta-analysis、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检索截全2013年10月收录在Embase、Medline、PubMed、循证医学数据库(包括CDSR、DARE、CCTR及ACP Journal Club)、OVID平台数据库、Springer-Link、Elsevier 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的相关文献,作为本共识支持证据来源。
三、成人肾病综合征相关诊断要点(一)诊断标准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 3.5g/d)2.低白蛋白血症(人血白蛋白<30g/L)3.水肿4.高脂血症前两项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备条件。
临床上只要满足该两项必备条件,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即可成立。
肾病综合征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肾病综合征诊断确立后,应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继发性病因,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后,方可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二)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及概述中国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病理类型,见表1。
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MC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非IgA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IgA肾病(IgAN)、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等。
中国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包括狼疮肾炎(LN)、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related glomerulonephritis)、过敏性紫療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肾淀粉样变性(Renal amyloidosis)等。
本共识主要讨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狼疮肾炎。
1.微小病变性肾病:本型约占我国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0%~25%。
本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儿童高发,成人发病率较儿童降低,但60岁后发病率又出现小高峰。
临床表现中血尿和高血压少见。
60岁以上的患者中,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较为多见。
大多数患者(约80%~90%)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一般治疗10~14天后开始出现利尿效应,蛋白尿可在数周内转阴,人血白蛋白逐渐恢复正常,但易复发。
反复发作者,应积极寻找诱因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木型约占我国成人肾病综合征的5%~10%,木型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约50%以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尿,1/3患者起病时伴有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持续肾病综合征的患者,5~10年内50%以上进展全终末期肾病(ESRD)。
3.非IgA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木型是我国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较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20%~30%,显著高于欧美国家。
本病好发于青年,多数患者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症状,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血尿。
4.IgA肾病:木型约占我国成人肾病综合征的5%〜10%。
有些患者可同时合并微小病变性肾病,这部分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疗效同微小病变性肾病。
若患者持续存在大量蛋A尿,则提示预后不良。
5.膜性肾病:本型约占我M成人肾病综合征的20%~30%,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患者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女比例约为2:1。
患者血栓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其中以肾静脉血栓最常见(约为10%~40%)。
MN的自然病程差异较大,约1/3患者;出现自然缓解,1/3患者持续蛋白尿但肾功能稳定,1/3患者5~10年进展至ESRD。
6.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本型在我M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较为少见,好发于青壮年。
50%~70%患者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高血压贫血及肾功能损害较为常见,常呈持续进行性进展本病治疗较为困难,50%患者在10年左右进展至ESRD。
7.狼疮肾炎: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和严重的IE器官损害,也是我M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首要病因(约占15%~20%)。
根据2003年M际肾脏病学会/肾脏病理学会(ISN/RPS)分型,LN分为I~VI型。
(三)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指对糖皮质激素抵抗,依赖和(或)频繁复发的肾病综合征。
诊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感染、血栓形成、依从性差等因素。
1.糖皮质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RNS):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1mg•kg-1-d-1或相应剂量的其他类型的糖皮质激素)8周无效;若病理类型为FSGS,KDIGO指南定义为足量激素治疗16周。
根据我国患者情况,我们建议FSGS患者足量激素治疗12周无效时定义为激素抵抗。
2.糖皮质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SDNS):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完全缓解后,于减量或停药后2周内复发,连续2次以上。
3.频繁复发型肾病综合征(FRNS):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完全缓解后,6个月内复发2次,12个月内复发3次或以上。
(四)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转归1.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24h尿蛋白定量<0.3g或尿蛋白/肌酐(uPCR) <300mg/g,肾功能正常,人血白蛋白>35g/L,尿蛋白定性阴性。
2.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24h尿蛋白定量>0.3g,但<3.5g;或uPCR在300~3500mg/g;或24h尿蛋白定量比基线水平下降50%且肾功能稳定(血肌酐较基线水平上升<20%)。
3.未缓解(no remission,NR):24h尿蛋白定量>3.5g,且下降幅度小于基线水平的50%。
4.复发(relapse):经治疗后缓解的患者重新出现24h尿蛋白定量>3.5g,或uPCR>3500mg/g。
四、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的目的、原则及注意事项(一)免疫抑制治疗的主要目的肾病综合征理想的免疫治疗方案是诱导期尽快获得缓解,并在维持期以最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维持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减少复发和感染等并发症。
免疫抑制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1.尽快获得完全或部分缓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治疗失败相比.即使获得部分缓解的患者,其肾脏存活率也明显改善。
因此实现完全或部分缓解是诱导期治疗的重要目标。
2.减少复发和并发症:肾病综合征患者在获得缓解后,维持期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维持缓解,尽可能减少复发和感染等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3.保护肾功能:减少或延缓ESRD的发生。
(二)免疫抑制治疗的基本原则1.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前,必须注意排除患者可能存在的活动性感染(特别是活动性肝炎、结核),肿瘤等情况;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复发的患者,应首先积极寻找可能的诱因,包括:潜在隐性感染,血栓栓塞,严重水肿,用药不当等。
2.使用糖皮质激素应遵循“足量,缓慢减量,长期维持”的原则。
(1)起始剂量要足:泼尼松(1.0mg-kg-1-d-1)顿服(最大剂量60mg/d),连用6-8周,部分患者可根据病理类型延长至12周。
目前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是泼尼松,肝功能损害者可选用口服等效剂量的泼尼松龙,或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龙。
(2)缓慢减量:每1~2周减去原用量的10%;当减至20mg左右时病情易复发,需要注意观察,并尽量避免感冒、劳累等诱因,对已多次复发患者,可以延缓药物减量速度或加用免疫抑制剂。
(3)小剂量维持治疗:常复发患者在完全缓解2周或完成8周大剂量疗程后开始逐渐减量,当减至低剂量时(0.4~0.5mg•kg-1•d-1),可将两日剂量的激素隔日一次顿服,一般完全缓解后,至少维持治疗3~6个月。
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对于糖皮质激素敏感的患者,应力争达到完全缓解;对于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的患者,需排除可能诱因,重新给予一个有效剂量诱导缓解,然后缓慢减量;对于糖皮质激素抵抗、依赖以及频繁复发的患者,则应及时联合免疫抑制剂;对于单用糖皮质激素疗效差的病理类型(如MN等),应在开始治疗时即联合免疫抑制剂以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理类型(如MPGN等),或年老体弱的患者,治疗目标应以延缓肾损害进展为主,不宜盲目追求临床缓解,避免过度免疫抑制治疗。
(三)免疫抑制治疗注意事项1.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主要不良反应(1)糖皮质激素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诱发或加重感染、消化性溃疡、水钠潴留、高血压,精神症状、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类同醇性糖尿病、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其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防治。
(2)烷化剂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损害、出血性膀胱炎、胃肠道反应、感染脱发及性腺损害等。
用环磷酰胺(CTX)当天多饮水,适当水化以及尽量上亇用药,可减少;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
常规在用药前,用药后1,3,7及14d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防骨髓抑制及肝损害的发生。
性腺损害常与CTX累积剂量相关。
(3)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主要不良反应:环孢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肝肾毒性,高血压,手颤,高尿酸血症,多毛等。
环孢素长期使用可导致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动脉硬化的风险,因此对于治疗前已有血肌酐升高,和(或)肾活检有明显肾间质小哲病变者应慎用。
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
他克莫司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糖升高,高血压'肾毒性等。
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肾功能和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