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柳宗元治柳原因初探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柳宗元》

文言文阅读:《柳宗元》

文言文阅读:《柳宗元》
《柳宗元》是一篇描写中国古代文人柳宗元的文章。

文章以柳宗元的言行为主线,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才华。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以他极高的智慧和卓越的文才而闻名。

他精通文学、历史、经学等多个领域,也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

他的文章深入浅出,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文言文的典范。

在《柳宗元》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柳宗元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才华。

柳宗元的聪明才智表现在他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和独到见解上。

他的才华则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事迹上。

他的文章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阅读《柳宗元》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柳宗元的才华和智慧。

他的言行是我们研究的榜样,他的思想是我们思考的对象。

通过研究柳宗元,我们可以开拓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学和思辨能力。

总之,《柳宗元》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柳宗元的言行举止,全面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柳宗元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文才是我们研究的榜样,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柳宗元为何被贬柳州

柳宗元为何被贬柳州

柳宗元为何被贬柳州在做官时期,他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被朝中保守集团所反对。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继续推行革新措施。

同年八月,顺宗被迫不得不将皇位让于太子李纯(即宪宗)。

宪宗即位后,改元永贞,王叔文集团被迫害,许多官吏被贬。

柳宗元开始时被贬为邵州刺史,永贞元年十一月又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贞元年冬季到达永州贬所。

在当时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七人,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

历史上称他们为"八司马"。

元和十年春,柳宗元被召至京师。

三月又外出做柳州刺史。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人们也称他柳河东。

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

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

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

后来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关系,王叔文倒了台,柳宗元受了牵连,跟刘禹锡一样发配到边远地方去当刺史。

公元805年,柳宗元到永州当刺史,心情一直不好。

怎么样才能使心情舒畅一些呢?他在公务完成后,就到附近的山野去游玩。

有一次他到冉溪,果然景色宜人。

他非常喜欢,就在那里安了家。

但是,给这个地方取个什么名字呢?他想来想去,还是取了个“愚”字:溪称为愚溪,丘称为愚丘,泉称为愚泉,沟称为愚沟。

他觉得他是因为“愚”而被贬官的,所以得用这个“愚”来命名。

他终究没有让自己高兴起来。

柳宗元还游了小石潭,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碰撞发出的丁当响声,真叫人高兴啊!他看到潭中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就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照着,影子落在石上,一动也不动。

有时突然游得好远,就好像跟柳宗元逗着乐似的。

美景叫他流连忘返,他应该是很高兴的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被贬,他又很痛苦。

的蛇,把它风干制成药,可以医治许多疾病。

他特地访问了一个姓蒋的以捕蛇作为职业的农民。

那个姓蒋的农民说:“我的祖父因为捕毒蛇,稍不小心被毒死了;我的父亲也是这样死的;我捕毒蛇已经有十二年了,差一点死去的次数也有好多次了”他说着说着,脸色变得悲哀起来。

柳宗元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柳宗元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柳宗元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柳宗元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柳宗元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卷(含解析)

高2018级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课外阅读】柳学小札

【课外阅读】柳学小札

【课外阅读】柳学小札柳宗元与竹人们都知道柳宗元喜欢种柳,“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一首《种柳戏题》在柳州几乎是家喻户晓。

文人都熟悉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殊不知,苏轼还有一首咏《竹》诗:“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私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一》)有人误读为柳诗,因为有人将此诗归在柳宗元的名下,了解苏轼遭遇的人知道,诗中“甲刃纷相触”“可折不可辱”恰似苏在狱中的遭遇和气节的表白。

苏对柳诗厚爱有加,晚年贬谪惠州、儋州时,以陶、柳二集为南迁“二友”,随身携带,并对柳诗作过“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中肯评价。

与中国古代诗人骚客一样,柳宗元也是十分爱竹的。

当年,柳宗元用“山水绿”“楚天碧”来描绘永州的生态美,这自然离不开竹的倩影。

在有关的山水诗文中,屡屡呈现竹的美姿,《永州八记》就有5篇点染竹筠。

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作者先叙小丘,有竹有石,次叙买丘,再叙治理小丘,“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又叙赏游小丘,写景状物,摇曳多姿,“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小石潭记》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篇精美妙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

以开头的“心乐之”,到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再到“凄神寒骨”的“悄怆”之感,情绪的变化乃遭贬的心境使然。

文中有三处提到竹子,是即景抒情的媒介。

篁竹一般注者解释为成片的竹子。

但也另有说法:“篁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白如霜粉,大者宜作船,细者为笛。

”(戴凯之《竹谱》)《康熙字典》除采用《竹谱》的说法外,还补充“《筍谱》篁筍,八月生,皮黑紫色,其心实。

又竹田也。

《史记•乐毅传》蓟丘之植,植于文篁。

《注》徐广田:竹田曰篁。

《楚辞•九歌》余出幽篁兮终不见天。

《注》篁,竹丛也。

”可见,篁竹有3种意思:①一种料竹。

柳宗元阅读答案

柳宗元阅读答案

柳宗元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柳宗元阅读答案柳宗元《罴说》鹿畏貙(貙 chū:一种似狸而大的野兽),貙畏虎,虎畏罴。

【名师讲题】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①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宗元,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

革新失败后贬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

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柑橘树。

③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

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16.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

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请结合尾联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15.B16.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②此联表面上是表达对柑树成林滋养受益的期待和喜悦,实际上是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坐待”一词表明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

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

③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增强了悲情,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名师讲题: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错误,从“不学荆州利木奴”可知,作者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足见其爱柑理由并非是想要以种柑发家致富,而是因为橘树天生美好的品德。

故选B。

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

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

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

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致:获得B.得时闻鼓吹者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D.隔婵娟而不使见者婵娟:指月亮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在卧榻之上也申之以孝悌之义B.此其不宜于昼夜臣之客欲有求于臣C.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故忧愁思而作《离骚》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柳宗元治柳原因初探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永州长达十年之久,这期间,他与山水为伍,逐渐走向了淡泊。

元和十年三月,柳宗元量移为柳州刺史。

从此,柳宗元将全部生命倾注在了柳州,积极实践自己的“美政”主张,治理柳州,发展柳州,开辟了柳州文化的新篇章,也为柳宗元赢得了万世祭祀。

柳宗元这个走向淡泊的贬谪士人,之所以以巨大的热情推行“美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坚韧执着的性格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具有不阿权倖、正直敢言的坚贞品质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跟随父亲,耳濡目染,性格也深受其影响。

柳宗元于贞元五年、六年、七年连续参加进士考试,均是名落孙山。

但是,柳宗元并不气馁,更未放弃出仕的理想,他屡败屡战,终于在贞元九年21岁时再次应考,金榜题名。

“永贞革新”失败后,“风波一跌逝万里”,柳宗元从备受重用的青年才俊变为“身编夷人,名列囚籍”的边缘人,过着“所栖不足恃,鹰隼纵横来”的凄楚惶惧的生活。

尽管如此,柳宗元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投身于诗文创作,用文学之笔一再表白自己坚定的志向,积极寻求上进的时机。

在《吊屈原赋》中,他盛赞屈原为国家利益而不屈于世俗权贵,表示自己也要“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唯道是就”的风骨凛然。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不因个人得失安危放弃理想而坚持斗争的意志。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柳宗元明确表示“万受摈弃,不更乎内……仕虽未达,无忘生人之患。

”在《上扬州李吉甫相公所著文启》中说:“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

”在《与杨京兆凭书》说:“夫知足与知止异,宗元知足矣,便止不受禄位,亦所未能,今复得好官,犹不辞让,何也?以人望人,尚足自进。

”通过柳宗元的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不懈追求,积极用世,坦率而执著的正直之士的形象。

他“所忧在道,不在乎祸”(《忧箴》),抛开个人的得失,一心只为“践道”,只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

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柳子厚党叔文》条云:“柳子厚、刘梦得,皆坐王叔文党废黜。

刘颇饰非解谤,而柳独不然……及为叔文母刘夫人墓铭,极其称颂,谓:‘叔文坚明直亮,有文武之用,待诏禁中,道合储后'。

”从这一文献记载中,更可以看出柳宗元坚韧执著的性格。

因为他坚信自己的政治改革是“勤勤勉勉,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是符合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需要的,所以尽管失败,他也无须为保住官位,而改换面孔,在达官面前乞求申辩。

陈伯海在《中国文化之路》中曾指出:“佛教具有解脱和救世的双重功能。

既有避世出家的一面,又有普渡众生的一面,或积极入世,乃至救世的一面。

”柳宗元在永州时,为寻求慰藉,也曾好佛。

同样遭贬,同样信佛,白居易为官后期,从佛中找到了解脱之路,忘却了现实之忧。

完全沉浸在自足安闲的晚年生活之中。

然而柳宗元却是“越挫越勇”,“百折不回”,除了他本身性格上的因素外,恐怕与佛教给与他的积极影响不无关系。

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佛教对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上,所谓“勇猛精进,志愿无倦”,正是他追求最高理想的体现。

再者,柳宗元接触的佛教徒,大都是具有顽强毅力的高僧,在最孤独最艰苦的环境中,可以说是他们给予了柳宗元坚持理想的信念与力量。

因此,与其说是从佛教理论中得到了人生的启示和心理慰藉,不如说他以佛教为我所用,使他对固有的人生态度多了一份执著和自信。

“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对贺者》),柳宗元满心怨愤,情绪抑郁痛苦,但在这种极度困顿的境遇中,他的积极用世的进取之心却从未消沉过,执著的要为朝廷效力,这种身处穷愁之境,心怀济世之想,且一以贯之的可贵精神,可以说贯穿其一生。

二、务实利民的思想柳宗元年轻时就立志:“励才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元公瑾论仕进书》)。

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仆之为文久矣,然心少质,不务也,以为是特博弈之雄耳。

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

”柳学专家章士钊先生说:“子厚之优异者,在主张民为之上,凡事病民,或与民无涉者,皆当毁弃。

”(《柳文指要》)颇有见地的指出柳宗元“为天下者本于人”(《梓人传》)的民本思想。

柳宗元尚儒,但他不唯儒独尊,他主张佛、老、庄、杨、墨、中、韩、刑、名、纵横等各家学说。

只要“有以佐世”,就该将他们“所以异者,通而用之,搜择融液,与大道适,咸申其所长而黜其奇耶”,用来“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统归与“大中”。

对不能辅时及物,无益于世用的,哪怕是“圣人之道”,也视之蔑如,一律批判“夫捧土揭木而放之岩廊之上,蒙从拔冕,翼以徒隶,而趁走其左右,岂有外于万民之劳苦哉!圣人之道,不益于世用,凡以此也”(《与杨凭书》)。

“圣人之道,不益于世用”是石破天惊之语,也是两宋功利务实思想,明代泰州学派及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的先河。

李贽以为“穿衣吃饭,即使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答邓石阳》)。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倡“因事以制宜”的实学。

凡此种种思想都和柳宗元“辅时及世”“益于用”的观点,出于同源。

柳宗元治柳四年中,“平施于百姓日用”,得以践履自己的理想,也算是其思想之树上的丰硕之果,为其思想增添了不少光彩。

柳宗元初到柳州,修孔庙,建佛寺,祈雨,挖井;尚佛,崇儒,尊神,兼而有之。

对此,有人批判说他崇佛,尊神都是大搞迷信,实在愚弄群众。

实际上,柳宗元对此作了明确地解释。

柳宗元与元舆论道时说“圣人褒贬予夺,为当之所在。

”《断刑论下》并解释说:“当也者,大中之道也。

”《伊尹五就桀赞》中有句话对此作了更确切地解释:“圣人出于天下者,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

”可见,所谓“尊儒”、“崇法”、“佞佛”都不是目的,而只是治柳所借助的手段,也是“心乎生民而已”,是为了实践他的民本思想。

符合这一思想的就是“当”,就体现了“大中之道”。

柳宗元持“大中之道”,出入诸子百家而毫无滞阻。

他看不起那些“专其所学,以訾其所异,党枯竹,护朽骨,以至于父子夷伤,君臣诋悖”(《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的空谈道理,热衷宗派攻讦的腐儒。

这些人不但无益于世用,而且损害民生。

“近世之言道理者众矣,率由大中而出者咸无焉。

其言本儒术,则迂回茫洋而不知其适;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核,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与之相反的一种人却能够“明章大中,发露公器,其道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

”(《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可见推执大中,才能“利生人”、“益世用”,以臻“尧舜”;悖“大中”,虽所谓“圣人之道”,也等于“捧土揭木”,毫无用处。

由此可见,柳宗元“大中之道”就是合乎时宜,切于世用。

柳宗元把“尊大而居中”的“大中”,赋予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其核心就是利民,顺民意,尊民。

柳宗元从青年时代起,直到晚年,始终怀抱“居天下之人,使安其然”。

的利民养民思想。

这是他的理想,更是他在政治舞台上从事各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此,他推行“大中之道”。

这一思想还极富权变性和理论的现实性、灵活性。

“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

若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与其当,不可使易也。

”(《桐叶封弟辩》)。

即:需要从实际出发,通权达变:“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常也。

……经非权则泥,经非权则悖。

是二者,强名也,曰当,斯尽之矣。

当也者,大中之道也。

”(《断刑论下》)柳宗元的这种思想于治柳实践,正可谓致乎其用。

从时代的发展上来看,盛唐可以说是一个抒情诗般的、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

而到了中唐的贞元元和间却演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哲学的、思索的时代。

盛唐文人们向往边塞立功、向往建立不世之功业,充满豪情壮志,充满理想主义;而中唐的文人则开始思考现实,面对现实,充满着一种求实精神,纷纷投身于实际的改革。

柳宗元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典型的代表。

他对待政治,对待社会,对待人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求实精神,有许多例子。

他的《时令论》和《断刑论》鲜明地表现了不泥于古,求实事的可贵精神。

他认为“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

”这完全是一种求实的、重实际效益的精神,与迂儒大异。

从实践上说,柳宗元治柳又是其行使刺史的职责所使然。

元和十年三月,柳宗元量移为柳州刺史。

对此,他自己曾说过:“名不在刑部而来吏着,其加少也固宜。

”(《送李渭赴京师序》)不是罪重之人,是很少被派到这地方来做官的。

尽管如此,但柳宗元毕竟是一州行政长官,是“有土有民”的刺史。

“凡天子命刺史于下,非以专土疆、督货贿而已也,盖将教孝悌,去奇邪,俾斯人敦忠睦友,祗肃信让,以顺于道。

”(《道州毁鼻亭神记》)因此,柳宗元利用作为刺史掌握有一定实权的条件,干了一番“振发枯槁,决疏潢汙”的事业。

当时柳州风俗鄙陋,吏治腐败,盗贼横行百姓遭罪。

柳宗元上任后,改革弊政,解放奴婢;开荒挖井,发展生产;关心民众,兴办教育,孜孜不倦地为改善柳州百姓的生活而努力工作。

“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这是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一句话,在此正可以用来概括其晚年在柳州的政绩遗风。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求实利民的思想基础,他才处处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关心民生疾苦“安利于人”。

不论在什么条件下,总是一再的讲“贤者之作,思乎利人”,“仕虽无达,无忘生人之患”。

柳宗元思想上的现实主义和求实精神及政治上的“利民民自利”的观点与权变思想,可以说是他柳州四年政治生涯致力于开发建设切身实践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个体痛苦的升华元和时代的诗人多有过政治挫折。

韩愈在逆境中一面怒气冲天的咒骂,一面不遗余力的改变命运。

其诗中因而表现出一个称道者的自信与自负。

柳宗元则由于政治上遭受的残酷的打击和迫害,长期远谪荒州,被迫过着孤独寂寞的闲置生活。

心情是悲愤抑郁的。

他于是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解脱,用山水诗的创作来“强制转移他的愤怒、悲哀、落寞的情绪”(《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

因而他的诗是以孤独之心表现出一种守道不变的悲剧精神。

这两种心态中,诗人更多地是表现出当时的情绪感受,其理性意识更多地受到了感情的驱动,诗人的创作是对情感的化解和平衡。

但那些貌似闲适的作品,却改变不了他“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笼鹰词》)的残酷现实。

他内心的孤独寂寞,特别是那种长久的压抑在心头的无计回避又挥之不去的沉重的孤独感,在他这一时期的诗文中几乎无处不见。

他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即是以一个极空旷的野外作背景的:千山万壑,所有的道路,都已经是众鸟飞尽,杳无人迹了。

在这个广阔无际的背景上,已经没有一点生的气息,其孤独可想而知。

然而,正是在这茫茫的天地之间,在这空旷的宇宙之中,毕竟仍然有着一个生命!在这漫天大雪中独钓,完全没有把严寒风雪放在眼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