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古代文学家的文风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古代文学家的文风比较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愈与柳宗元都是享有盛誉的文学家。
他们生活在唐朝末期和宋朝初期,虽然时代不同,但却以各自独特的文风和创作风格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本文将深入探讨韩愈与柳宗元的文风,并进行比较,旨在加深对两位文学巨匠的理解。
1. 韩愈的文风韩愈以豪放爽直、严峻硬实的笔调而著称。
他追求“明见”,主张表现真实、坦率和正直的个性。
韩愈的作品常常力图揭示社会问题和批评不良现象,如其著名文章《师说》就明确批评了当时士人阶层不负责任的行为。
此外,在诗歌方面,韩愈注重抒发感情和表达个人思想,以意气勃发、雄壮奔放的风格著称。
2. 柳宗元的文风相对于韩愈的豪放文风,柳宗元的文风更为细腻和隽永。
他注重言辞的修饰和意境的营造,在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层次的意义。
柳宗元追求灵秀、雅致的表达方式,通过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的句子打动读者。
他在散文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 韩愈与柳宗元文风比较尽管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风各有独特之处,但两位文学家都对社会问题持有批评态度,并以自身思想和情感为创作基础。
韩愈喜欢直接表达观点,倡导真实与坦率;而柳宗元则更倾向于通过修辞手法来创建意境和引起读者共鸣。
同时,在诗歌创作上,韩愈追求豪放奔放、振奋人心的表达方式;而柳宗元则更注重细腻优雅、含蓄深沉的描写。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文学家在文风上的不同也反映了其各自时代的特点和社会背景。
韩愈生活在乱世之中,他强烈批评不良现象,呼唤民众的责任感;而柳宗元则生活在相对安定的时期,他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和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
结论通过比较韩愈与柳宗元的文风,我们可以看到两位文学家在写作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韩愈追求真实、坦率与豪放奔放,直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批评;而柳宗元则更加注重修辞手法、意境营造和深层次思考。
虽然他们的创作方式不同,但都为中国古代文学增光添彩。
韩愈柳宗元散文之比较

《 封建论》 。
四、 选 景标准上 韩愈之文多选大景致 ; 柳宗元之文多选小景别。 韩愈 因性格急躁率真 , 排斥 佛老 , 故文 中写的多是规 模 大、 气 势强的名胜古迹 , 塑 造气 势恢弘 的大景致 , 如《 新修 滕
王阁记 心佛
富的创作作 品,创立 了有别于充满浮艳之气的六朝骈文 的新
章 的构思上 , 则平直内省 , 但又能从平常的 、 生活 中常见的事
情 中孕 育 出意义深邃 的哲理 , 平 中见奇 , 如《 封建论》 、 《 愚 溪
诗序》 等。
三、 语 言 运 用 上
散文 , 主张“ 文道合一 ” , 以此撼动 了五百年来一直统治文坛的 骈文之牢 固地位 , 对中国古代散文 的革新 、 发展 , 作 出了重要 贡献。韩愈 和柳宗元两位大师 在古代散文史上的成就和影响
学, 因此写 的则是范 围狭小 、 清冷 的无人 问津 的“ 小景别” , 营
韩愈散文构思巧妙 , 擅长求变 ; 柳宗元散文则凡 中见奇 ,
理蕴于 内。
造 清幽深邃 的艺术情境 , 如《 钴镯潭西小丘记》 、 《 至小丘西小 石潭记 》 等。
五、 艺 术 手 法上
韩愈散文表现上脱离老调陈言 , 力求做到 出奇 出新 。文 笔上 诙谐幽默 , 或雄辩 于文 , 或坐而论道 , 或 淋漓尽致 , 或委 婉 内敛 。总能 因文而异 , 各施其宜。韩愈散文构思上善 于变 化, 无千篇一律的定式 , 如《 原道》 、 《 伯夷颂 》 。而柳宗元 的文
韩愈散文气势如虹 , 锋芒毕露 ; 柳宗元散文则抑郁深邃 ,
婉约含蓄。
求把词句 的新奇和流畅结合起来 , 继而形成一种 以秦汉两朝
韩愈和柳宗元文学思想的比较

韩愈和柳宗元文学思想的比较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文学中的两位著名作家,他们在文学风格、思想观念、作品题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就韩愈和柳宗元文学思想的比较,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学才华比较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代文学巨匠,他们的文学才华的确值得我们称道。
韩愈早期的文学创作以诗为主,他的诗歌风格优美,具有高贵、清秀、简约、深邃等特点,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了很大的创新。
而柳宗元则以散文而著称,他早年的作品以文辞细腻、篇章严谨、文笔沉稳、气韵清新著称,在唐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被后人称为任侠文学的代表作家。
二、思想观念比较韩愈和柳宗元的思想观念也有所不同。
韩愈倡导“格物致知”,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世界,思考自身的价值和使命。
而柳宗元则更加关注社会治理,并倡导全民平等、尊重居民权益。
他强调类似“教”:一个领导者应该教导人民,并且愿意倾听人民,以此考虑并解决问题。
三、作品题材比较韩愈和柳宗元的作品题材也有所不同。
韩愈以“正言”为主题,旗帜鲜明地批评时弊,表达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他将自己捧为“百姓之好父母”,韩愈在文中表达了自己作为文化人的社会担当和责任。
而柳宗元则以方正清廉、任侠正义的个人形象和遇到的故事为主题,他的故事中阐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同时强调法律的公正、民俗和风等行为规范。
总体而言,韩愈和柳宗元在文学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虽然他们都活跃在唐代,但是文学的流派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使得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文学生涯各自不同。
但是作为两位文学巨匠,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史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特点与风格比较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特点与风格比较引言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时期的八位著名文学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黄庭坚和陆游。
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各有卓越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对这八位文学家的特点与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 唐代三绝1.韩愈:重视古文演绎,注重情感表达,主张“文章合适为美”。
作品多为议论性质,倡导道德伦理。
2.柳宗元:善于辞章婉转并注重实事求是。
以史为鉴,反映社会现实,并提出治国思想。
3.欧阳修:文笔雄浑刚健,并注重艺术性。
对史事有深入研究,作品富有感染力。
二. 苏门四学士4.苏洵:追求真实自然,倡导诗画同源。
作品主题广泛,描写细致入微,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5.苏轼:辞章飘逸,以豪放为笔墨风格。
热爱自然,对诗词创作有巨大贡献,并以散文见长。
6.王安石:注重兴利除弊,提出变法思想。
作品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
7.黄庭坚:清新婉约的词人,情感细腻而富于民生意味。
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的体验进行了深入描写。
三. 南宋两家8.陆游: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怀,文笔雄浑且沉郁。
批评社会陋习,并倡导清廉政风。
四. 文学特点与风格比较•韩愈、欧阳修、苏洵和王安石注重社会伦理道德治理,强调文字表达力和实用性。
•柳宗元、苏轼和黄庭坚更加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人文价值观培养。
•陆游则在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情绪与奋发精神。
唐宋八大家在文学创作上各有侧重,但都以写实性和艺术性结合为目标。
从内容的角度看,他们关注社会现实、道德伦理、政治变革以及自然景观等各个方面;从形式的角度看,他们积极倡导篇章构建、辞章华美和意境表达。
这些特点与风格不仅使得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唐宋八大家以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化水平的高度体现,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闪耀夺目的一颗明珠。
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特点与风格,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韩愈柳宗元对散文的贡献

韩愈柳宗元对散文的贡献韩愈韩愈和柳宗元在散文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和影响。
和柳宗元是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散文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对古代散文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愈韩愈的散文风格独特,他的作品以气势磅礴、语言生动著称。
和柳宗元是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散文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章直抒胸臆,言简意赅,在唐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韩愈的散文风格独特,他的作品以气势磅礴、语言生动、逻辑严密著称。
韩愈的散文具有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特点,他的文章语言凝练、立意深远,常常抒发对时事、社会的独到见解。
他的代表作《师说》是一篇抒发对教育的见解的文章,通过对师道的阐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教育观念。
他反对只讲形式、内容空洞的骈文,主张学习和发扬先秦两汉的散文,创作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的散文。
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化功能,使得文章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具有了社会意义。
韩愈的散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师说》、《杂说》、《送李愿归盘谷序》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的散文风格则与韩愈不同,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简洁明快为特点。
他的代表作《师说》、《获麟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等,都是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的散文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简洁明快、逻辑严谨为特点,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学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细腻地描绘了自然景色,要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柳宗元的散文则以清新自然、细腻入微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他的山水游记系列,如《永州八记》、《小石潭记》等,不仅生动描绘了自然风光的秀美,也柳宗元的散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山水游记的典范。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唐宋时期,散文写作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写作技巧,其中唐宋八大家作为代表,对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
一、背景介绍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由于历史时代的差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也略有区别,但八家的散文都追求真实、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韩愈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韩愈的散文注重理论探究和宏观抒发情感。
他的散文语言平实朴素,融汇了古文的端庄和散文的自由,力求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
三、刘禹锡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刘禹锡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善于揭示社会现象,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散文注重描写细节,注重语言的生动表现力。
四、柳宗元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柳宗元的散文注重思辨和哲学思考,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世界的规律,同时又能从微观的细节中感受生活的真实。
他的散文语言严谨简练,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空间。
五、欧阳修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欧阳修的散文以叙事为主,他擅长描写人物和场景,注重情节的安排和推进,给人以强烈的叙事感受。
他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六、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三位苏氏父子的散文多以抒情为主,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他们的散文注重文字的美感,追求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情感的深刻抒发。
他们的散文语言流畅,充满音乐感,风格独具特色。
七、文天祥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文天祥的散文主要表现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他勇于直面社会问题,敢于对当权者进行直接批评。
他的散文语言慷慨激昂,情感充沛,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总结起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各具特色,但都注重真实表达、关注社会现象、关怀民生问题。
他们的散文写作技巧多样,有的注重思辨,有的注重叙事,有的注重抒情,但无论何种风格和技巧,都以独立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为基础。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唐宋八大家的辉煌时代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唐宋八大家的辉煌时代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唐宋八大家的辉煌时代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代,而唐宋八大家则是该时期文坛上的巅峰存在。
其中,韩愈与柳宗元两位文学家的文学较量备受瞩目。
本文将分析韩愈与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辩证关系,并探讨他们各自的文学贡献。
一、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观点对立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他倡导“文章合于时务,文彩相贵”的创作理念,强调以文学回应社会变革。
相比之下,柳宗元则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该以道德为中心,写作内容应该体现人生哲理。
两位文学家在文学观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二、韩愈的文学贡献韩愈以文学治世为己任,主张以文化教化人民,实现社会进步。
他的文学作品以议论文和骈文为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他的《师说》、《进学解》等文章批判时弊,直面社会问题,博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同。
韩愈还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改革家,主张复兴古文,提倡“文彩复古”。
他的《原道》、《早梅》等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于古文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韩愈还有众多的诗作闻名于世,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以清新脱俗的诗意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三、柳宗元的文学贡献柳宗元以他才情横溢的诗文书法声名远扬于当时文坛,他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反映出他富有哲理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关切的思考。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中追求自然朴实的表达方式,他的诗作如《江雪》、《登忠州城楼寄宇文判官》等,具有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感表达,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榜样。
柳宗元还是唐代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代表作《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这篇赋文以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叙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豪情壮丽,同时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慨与思考,为古代散文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虽然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观点相互对立,但他们之间的论争并非敌对关系,而是一种激烈的辩论。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推动了文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创新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创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愈与柳宗元被誉为“韩柳”,他们是唐代文学的两位伟大代表。
他们的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着重探讨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创新,并分析他们对后世文学的积极意义。
一、韩愈的文学创新1.1 《韩愈集》韩愈的代表作是《韩愈集》,这是一部以经义为主题的哲学性著作集。
在这个集合中,韩愈首次提出“古文运动”的概念,主张古文是优于当时流行的文言文的。
他在文学创作中大胆运用古文,并以古文书写的经义学说使其更为通俗易懂。
1.2 韩愈的诗歌创作韩愈的诗歌创作也对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创新。
他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表达自然之美。
他在写作中注重形象描写,赋予作品更加生动的感染力。
韩愈的诗歌既有宏伟的气势,又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1.3 韩愈的散文创作韩愈的散文创作也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
他的散文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深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他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二、柳宗元的文学创新2.1 《文心雕龙》柳宗元的代表作是《文心雕龙》,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著。
他在书中提出了诗、赋、文、笔四种文体的概念,并对各种文体进行了论述。
他强调文学的原则性,注重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标准。
2.2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思想性和哲学性。
他的诗作大胆探索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宇宙的智慧。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宏阔的胸怀描绘了诗中景物,给人们带来一种深沉的美感。
2.3 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柳宗元的散文以《答谢晓君书》为代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清楚地阐述了散文的艺术地位。
他提出了散文的“真稀适雅”之说,强调散文的概括性和归纳性。
他的散文语言简洁明了,语气庄重而深沉。
三、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创新的意义3.1 倡导古文运动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创新为后世文化界提供了一个方向。
他们倡导古文运动,强调古文的优越性,推动了古文在文学创作中的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唐文坛上的韩愈和柳宗元,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世而立的伟人。
二人在散文创作宗旨上有相同的认识, 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主张文道合一, 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变革和创新, 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习气, 创立自由流畅的新散文, 而且都以大量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自己的创作主张。
他们不仅为唐代文学的繁荣, 而且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韩、柳二人的散文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有相同之处, 然细而论之, 又是各有千秋的。
由于二人的生活地位与思想接受观念不同,他们的创作主张的侧重点也不同。
下面就其在散文的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纵观韩、柳文集, 二人散文总体风格之差异是存在的。
韩文内容广博、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气盛言宜, 虽然文章具有多样性特点, 但共同的特色是雄奇奔放。
柳文对现实无不带有一种强烈、抑郁而激愤的色彩, 而立意新颖、结构细密, 语音简洁精美, 形成浓郁而峻洁的风格特色。
一、散文的文体
韩愈散文,内容复杂丰富,涉及面颇广,形式也多种多样。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论说文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韩愈的论说文,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
《原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
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的恶薄,自鸣不平,并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
作品立论鲜明,语言平易,虽多阐述孔子、颜渊、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见,而不引经据典,这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形式。
他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
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
这种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
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
他的《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
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
文章简短明快,而多转折变化,十分饱满地表达了一腔的委屈。
2、叙事文
韩愈的叙事文,有许多文学性较高的名篇。
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不仅指责了官僚士大夫社会的冷酷无情,叙述了柳宗元一生不幸的政治遭遇,而且也突出了“议论证今古,出入经史百家”的一个古文家的形象。
3、抒情文
用散文抒情,韩愈也是很成功的。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是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名篇。
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书信和赠序文
赠序文是一种文体,指古人惜别赠言的文章,内容多推重、赞许和勉力之辞。
序的意义和原意不同。
韩文中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柳宗元的散文内容丰富,主要有:
1、柳宗元的议论文,主要是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冷静思考。
如《封建论》,对古代社会的分封制度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他严厉地抨击封建藩镇的割据局面,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谬说。
2、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如《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养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刺了统治者政令烦苛对人民所造成的无穷干扰和奴役。
3、柳宗元的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
如《永某氏之鼠》写群鼠在旧房主纵容下横行无忌、干尽坏事,最后被新房主彻底消灭。
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地创作寓言,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文学发展中是有其一定的地位的。
4、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
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藉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
是作者悲剧人生
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其代表是《永州八记》。
二、散文结构
在结构表现上, 韩文巧于构思,善于变化;柳文则平中见奇, 层见迭出。
韩愈论文主张脱落陈意陈言, 力求翻新出奇。
其文或诙谐滑稽、妙趣横生;或坐而论道,雄肆逞辩;抒情或委婉细腻, 或淋漓倾泻。
无论是精细入微, 还是精笔勾勒,总能因文而异,各施其宜。
韩文构思最独到的地方是善“变”。
如《送董邵南序》是一篇很难写的送别文章, 将自己大篇的议论, 难以明言的本意, 蕴藏于冠冕堂皇的送别文字之中, 既无损友道,又不违己意。
韩文在结构上的变化, 没有定格, 而又极富独创。
从文章的开头到行文和结尾, 都有自己的特点,孙昌武先生说韩愈散文开头的特点有三,一是雄肆,二是蓄势,三是孤起。
文章收结因势而成,包含着强大的鼓舞力量。
反观柳宗元的文章构思表现,则以平起而为,却又能从平凡的、人所常见的事实或历史资料中出人意料地引发有意义的主题。
永州山水在南方之景中并无独特之处,而柳宗元的行文构思却能独具匠心。
如《永州八记》合则似山水长卷,分则为八折屏风,既各自成篇,又前后连贯,互相映衬,为一整体。
柳文结构的变化,无论是像《封建论》那样的长篇,还是象《三戒》寓言或写山水的短制,都能巧于构思,严于组织,使作品各极其妙,具有不寻常的表现力。
三、散文语言
在语言运用上, 韩文尚奇好异, 文从字顺; 柳文则简悍凝敛, 古峭峻洁。
韩愈非常重视语言创新的作用, 力求把造语的新奇和顺畅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以秦汉散文语言为基础,并结合当时口头语言的新的散文语言。
如《师说》、
《论佛骨表》、《祭十二郎文》等文章, 都写得通俗明白, 如同口出。
他还注意到
文章语言与所表达内容的一致性, 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均随内容需要而自然变化, 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 长短相间, 明快流畅。
韩文亦重视语言的锤炼, 力求精炼、准确, 语约意丰。
如《师说》中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老师的职责, 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来概括择师的标准, 用“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来说明师弟之间的正确关系。
在《进学好》中用“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 毁于随”来总结进德修业之道。
韩文还大量运用虚词, 使文章灵活多姿, 情致丰富。
如《祭十二郎文》、《马说》等文, 用“邪”、“乎”、“矣”、“而”等虚词, 不论抒情, 还是议论, 都使文章气势雄壮, 含义丰富。
韩愈能根据不同的文体, 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 采用不同的语言, 使其丰富多采的语言与其深厚广博的内容、多种多样的文体取得和谐一致, 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色彩和表现力。
柳宗元的散文语言以峻洁峭拔而著称。
他竭力提倡为文要峻洁,要求在语言上要求不拖沓,不含糊, 无赘语, 无泛笔, 言约事丰, 干脆斩绝。
柳文篇幅都不长, 但内容十分深刻隽永。
即使是写山水景色, 也显得凝敛沉郁, 如《小石潭记》。
柳文的峻洁还表现在行文不拖泥带水, 干脆明白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如《封建论》。
柳文语言还善于用瘦硬语和奇字, 显得奇崛峻峭。
在《愚溪诗序》末尾写溪水和自己之“愚”时所用文字亦甚奇诡、凝重, 所作的描写独特别致, 显得峭拔劲健。
此外, 他的《乞巧文》、《三戒》等文都能显出其独特的语言个性。
林纾说:“柳州敕峭, 每于短句见长技, 用字为人人意中所有, 用意乃人人笔下所无。
”
总的说来,韩长于议论,雄肆奔放,柳长于记事,缜密精奇。
韩柳的散文既有同也有异,有人增对其评价“韩文如潮,柳文如江”。
韩文跌宕起伏,柳文思绪流动不绝,韩雄大而柳精悍。
在中国唐代文坛上韩柳的古文创作开创了一代文风,大大扩展了散文的实际功用,为后世的散文创作的繁荣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