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散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实用版)目录1.《始得西山宴游记》概述2.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3.文章的艺术特点4.结论正文【1.《始得西山宴游记》概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经过和感受。
全文以游山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这篇文章在唐代散文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成为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
【2.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主题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生活的感慨。
文章通过描绘西山的奇峰异石、清泉碧潭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通过与自然景观的对比,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文章的艺术特点】《始得西山宴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腻的描绘:柳宗元运用细腻的笔触,对西山的景色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如“西山之游,始于箕山之阳,终于渑池之阴”,“山之峭者,如指掌;水之清者,如练帛”,这些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西山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优美的语言: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使文章语言优美、韵味悠长。
如“泉声咽危石,树姿仰古云”,运用对仗手法,展现了泉声和树姿的美丽。
(3)情感真挚:柳宗元在描绘西山景色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真挚情感。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达了作者在山中游玩的时间之长,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4.结论】《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游记散文的优秀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柳宗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小石潭记课文翻译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柳宗元《童区寄传》原文、赏析和鉴赏

柳宗元《童区寄传》原文、赏析和鉴赏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不足,则盗取他室,束缚钳梏之。
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
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
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
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
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一墟皆惊。
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墟吏白州,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童区寄传》是一篇仅五百字的传记散文。
由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大笔勾勒,濡墨挥洒,使之成为一篇具有独创性的人物传说佳作。
细细研读,确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以小见大,揭露社会问题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
“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文章开篇的交待,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疑问:越人为何少恩?为何将亲生儿女“货视之”?通过下面的叙述,才晓得“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至此,不但回答了前面的疑问,而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越中户口滋耗”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纵容豪强劫缚掠卖人口,从而挖掘出封建社会人食人的深刻主题,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人物性格鲜明,刻画生动是本文的又一个特色。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以赠诗的形式,表达了柳宗元对范明府的赞美和祝福。
范明府是唐代的一位官员,他在宁国(今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担任知县。
柳宗元通过这篇诗序,表达了对范明府的敬佩和期待,希望他能够在宁国为百姓谋福祉,治理好这个地方。
在这篇诗序中,柳宗元首先对范明府的品德和才能表示敬佩,称赞他勤政爱民,谦虚谨慎,为官清廉。
接着,柳宗元表达了对范明府在宁国治理成果的期待,希望他能够重视农业、教育、治安等方面的工作,让宁国的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最后,柳宗元用诗意表达了对范明府的祝福,希望他能够在宁国取得辉煌的政绩,成为一位受到百姓爱戴的好官。
这篇诗序既展现了柳宗元对范明府的敬佩和期待,也表达了他对宁国百姓的关爱和祝福。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作为柳宗元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
这篇散文不仅体现了柳宗元对官员品德和才能的要求,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关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散文】柳宗元和永州

【散文】柳宗元和永州《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时,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它们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从《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我看见一个解脱尘俗,融入自然的柳宗元。
被贬、失意,眼前一片灰暗的柳宗元,第一次感到快乐,纯净,灵动,因为遇到了他的乐土与挚友——永州,他像一个妙手偶得珍宝的孩子一般欢脱。
《小石潭记》的前半段中,我们看见了一个可爱的柳宗元;《石渠记》中,我们依然能看见豁达洒脱的柳宗元,但这种快乐却不是纯粹的,是掺杂着寂寞和忧愁的。
绮丽的美景,游玩山水的惬意,都不足以掩饰住不被世俗认可的抑郁、晦暗,所以最让我震撼和喜爱的还是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他真实而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篇散文中,柳宗元一改委婉的愤慨,而是运用直抒胸臆,扣人心弦的表达。
让我们从中探寻到了柳宗元和他的永州的真情!第一段中“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这个描写让我想到桃花源的小洞,永州这个小洞水深到石头投去良久声音才消失,说明水很深,说不定是桃花源的人们因为渔人的告密而搬家了,只留下一个神秘的洞,而且查资料竟然发现永州小洞和桃花源都在湖南,心中一阵窃喜,我这无厘头的想法好像还有点依据!还有一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柳宗元自问自答,否定了有造物主这一观点,他肯定想着,如果有造物主,为什么如此美丽的永州山水无人观赏,处于蛮夷之地?为什么他满怀豪情壮志,一心报国,却履次失败?为什么他未及半载,母亲却已离世?他悲、他苦、他恨、他郁郁寡欢!这让我又想起了《骆驼祥子中》那句话:“其实,雨并不是不公道,只是因为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这是《永州八记》的最后的一篇,也是情感表达最直接,最悲怆、最扣人心弦的一篇。
情议论散文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二积累运用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情议论散文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二积累运用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柳宗元《山水游记》是一篇情议论散文,描述了他游览岳阳、衡山和浏阳三地的经历,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和风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山水游记》中的八个印象,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印象。
1.岳阳楼观景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游览了岳阳楼,并且对这个地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他看来,岳阳楼是“东南一隅,风景之胜者也”。
他还在文中写道:“登岳阳楼,则环襟四望,由千里之目,汨余之波,蔚然而存者,何言乎远哉?”这段句子的点音是“汨余”,这个词汇描述了楼下的水波荡漾,形容得非常生动。
2.衡山寺庙参拜柳宗元在衡山山中游历时,参拜了许多道教和佛教的庙宇。
他特别赞赏衡山的禅宗和儒学,在文中写道:“夫佛者,与儒家为理;道者,与禅者相顺”。
这句话点音的是“与儒家”,柳宗元在此强调了佛教和儒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3.浏阳河泛舟柳宗元在浏阳河上泛舟时,心情非常愉悦。
他写道:“舟行于山之波涛之上,上下蔽日,以其涛声声,波色曾融,而乘之者若逸之翰飞,若猗之游鲲,豁然变化,中无所得”。
这句话点音的是“逸之翰飞”,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他在船上的感受。
4.草木之盛柳宗元在山水中体验了大自然的美妙,写道:“草木繁荣,阳春白雪,水波奔腾。
则气味之盛,颓然而动者,莫非人也”。
这段话点音的是“草木”,描述了柳宗元在自然之美中所看到的草木生长的情景。
5.壮丽山峦柳宗元在衡山旁边的岩洞里游玩,看到了壮丽的山峦,他写道:“山峰岿然,壮丽不可言,悬崖峭壁,点坐一之所止,恍若归心转眼,终日然后当返”。
这段话点音的是“峰岿然”,形容了山峰的雄伟和壮丽。
6.江水之急柳宗元在浏阳河上游玩时,感受到了江水之急。
他写道:“江水急于倾箭,而乘之者若飞鸟矣。
若不信,试坐小舟,一时千变”。
这句话点音的是“江水”,描述了江水在小舟上的流动。
7.乡村田园柳宗元在游览中也看到了许多乡村田园的风景,他写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

《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第一篇:《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钴鉧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二篇。
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钴鉧潭记柳宗元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翻译/译文钴鉧潭,在西山旳西面。
它旳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旳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旳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
水流形成车轮般旳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
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旳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旳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旳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旳话。
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旳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旳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注释钴鉧(gǔmǔ)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
钴鉧,熨斗,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
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
屈:通“曲”,弯曲。
其:指冉水的源头。
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
势峻:水势峻急。
小石潭记柳宗元简介

小石潭记柳宗元简介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
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该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恬静幽美
的小石潭,通过对潭水、鱼虾、莲花等自然物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思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
他曾任过多个官职,如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并参与过
“新乐府运动”,提倡“新乐府”,倡导以新意旧词为主要特征的诗
歌创作风格。
同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卓
越成就。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散文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具有重要
地位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细致入微地描写
和抒发情感,在艺术效果上达到了极高水平。
同时,文章还融合了作
者的思想观点,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类价值的思考。
这种融合
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的写作风格,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新局面。
总之,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篇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作品,它不仅在艺术效果上达到了极高水平,而且融合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人类生命价值的思考。
同时,柳宗元作为一位杰
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而卓越的印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的散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时期,柳宗元在科名和仕途上,是比韩愈为得意的。
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
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而失败。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
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这是《史记》人物传记之后的一个发展,也标志着柳宗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
他的传记散文,和一般史传文不同,他往往借题发挥,通过某些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参生活,揭露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在《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刻划了被残酷剥削的蒋氏的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剥削的残酷。
蒋氏祖孙三代受毒蛇之害,但因捕蛇可以抵偿租税,仍
甘冒生命危险而不愿改业。
它反映了农村的荒凉景象和悍吏逼租的狰狞面貌。
它使我们认识到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到唐代赋税对人民的摧残到了什么程度!柳宗元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可以和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所表现的媲美的。
《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养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刺了统治者政令烦苛对人民所造成的无穷干扰和奴役。
《童区寄传》写一个十一岁的牧童杀死两个抢劫人口的“豪贼”。
作品塑造了勇敢机智的少年区寄的形象。
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人口买卖的罪恶。
柳宗元写了统治阶级的少数开明人物的传记,也反映出真实的历史面影。
如《段太尉逸事状》,题材近似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只写人物的片段故事,而风格不同,直叙事实,不涉抒情议论,语言简劲有力。
他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的优秀品质和英雄形象,从而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们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柳宗元象其他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在他的深刻的艺术描写里,都是大胆而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黑暗和罪恶,渗透着他的忧心如焚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不仅一般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而且艺术上也富有创造性。
他首先是从暴露现实批判现实的角度选取人物,从而选择其重要的事件,加以适当的剪裁和必要的具体描写,这是他写作传记散文一个典型化的过程。
他的作品往往突出
地写出了人物的重要方面,反映出复杂的丰富的历史内容。
柳宗元散文更著名的是他的山水游记。
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
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品。
《钴母潭记》,作者以生动而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钴母潭的位置和形状,潭水来源和流动的状态,以及悬泉的声音,周围的景物等等。
他叙述了购得这一胜景的由来,同时也反映了“官租私券”对于人民严重的剥削,以及他在贬谪生活中不能忘怀“故土”的抑郁心情。
整个作品,把写景和抒情融合为一。
在《钴母潭西小丘记》里,他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异常生动。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钦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这样的勾画,仿佛各各都具有了血肉灵魂。
他生动地写出了小丘优美的景色,同时也借“农夫渔父讨而陋之”,即小丘的被弃,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
他对
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是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的,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纯以写景取胜: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甚、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他写水、写树木、写岩石、写游鱼,无论写动态或静态,都生动细致,精美异常。
而对潭水和游鱼的描写,尤为精彩,使作品更增加了神韵色泽。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语言,恰如他在《愚溪诗序》所说,“清莹秀澈,锵鸣金石”。
他描绘山水,能写出山水的特征,文笔精练而又生动。
他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
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