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_高三作文

合集下载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实用版)目录1.《始得西山宴游记》概述2.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3.文章的艺术特点4.结论正文【1.《始得西山宴游记》概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经过和感受。

全文以游山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这篇文章在唐代散文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成为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

【2.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主题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生活的感慨。

文章通过描绘西山的奇峰异石、清泉碧潭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通过与自然景观的对比,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文章的艺术特点】《始得西山宴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腻的描绘:柳宗元运用细腻的笔触,对西山的景色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如“西山之游,始于箕山之阳,终于渑池之阴”,“山之峭者,如指掌;水之清者,如练帛”,这些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西山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优美的语言: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使文章语言优美、韵味悠长。

如“泉声咽危石,树姿仰古云”,运用对仗手法,展现了泉声和树姿的美丽。

(3)情感真挚:柳宗元在描绘西山景色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真挚情感。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达了作者在山中游玩的时间之长,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4.结论】《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游记散文的优秀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柳宗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高二第四单元作文:柳宗元的背影(散文)

高二第四单元作文:柳宗元的背影(散文)

高二第四单元作文:柳宗元的背影(散文)高二第四单元作文:柳宗元的背影(散文)一“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诗的作者是柳宗元。

这首很有陶渊明诗韵的《种柳戏题》,清新恬淡,明白畅晓,趣味十足。

是的,柳宗元追慕陶渊明,“山谷尝谓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做诗,而子厚诗为近。

”(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若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怎奈柳刺史紧接着又来了一句“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这就可以见出,柳宗元效的只是陶诗风骨意味,而非陶氏隐逸寡欲的淡泊人生。

一生都积极用世、追问生命意义的柳宗元,注定要振作有为,注定要有“惠”德“惠”政“传”布未来。

元和十一年(816年)春天的柳宗元,已经破译“独钓寒江雪”谶意,已经誓言决绝卑污固守圣洁,已经和淳朴敦厚的柳州百姓水乳交融,他快乐,他一扫心底千层块垒,在柳堤,在百花盛开的时候种柳、放歌。

澄碧透亮的柳江水,也很善解人意,在情暖的风中流淌着一串串属于他这位品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化伟人的故事。

这才一年的时间啊,郁抑灰冷绝望的心就有了如许这般彻底的改变。

是何种因由让曾自认“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谬”的柳刺史重又有了信心,有了雄心,有了耐心的呢?二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底,朝廷的征召让柳宗元“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踌躇满志拜别永州,一路高歌赶回帝都等待上位,岂料在京满打满算才三个月,生性狐疑的宪宗皇帝一道敕令下来,柳宗元及其同党只得再次起身离京。

柳宗元被贬往比永州更远的“岭外”柳州,与同样命途多舛被贬连州的好友刘禹锡牵衣搭襻,洒泪东南官道。

到了衡阳,落魄两雁还得分手,一个西南,一个东南,如此沦为孤雁,便只有孑孑而立形影相吊了。

柳宗元对刘禹锡说:“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他有太多的懊悔和愤懑:“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旅游博主柳宗元之永州篇作文

旅游博主柳宗元之永州篇作文

旅游博主柳宗元之永州篇作文柳宗元游永州之行,是在他历经艰险后的一次休憩之旅。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柳宗元被贬谪至永州,远离京城的繁华,独自踏上了这段寻觅心灵净土的旅程。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处,山水绵延,气候湿润,自古以来就有“吴越之园”、“南国明珠”之称。

而柳宗元这次旅行之所以选择永州,恐怕也是看中了这里的清幽风光和淳朴民风吧。

柳宗元一行人踏入永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青山叠翠,一望无际的茶园和梯田,还有那一条宛如银丝般蜿蜒盘旋的小溪。

柳宗元用他犀利的笔触描绘出这幅画卷:“山高水长,气自清新。

”这里的山水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在永州,柳宗元所见所闻都令他感到惊叹不已。

他在《永州文集》中写道:“永之南,有洞庭湖,在其北也;有衡山,连湖以南,南过洞庭,又有岳阳山相类”。

柳宗元提到的洞庭湖和衡山是永州的两大自然景观,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水清澈,湖畔风光宜人,而衡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是佛道两宗的胜地。

柳宗元游览这些名胜,心情无比舒畅,感慨万千。

除了自然景观,永州的人文风情也让柳宗元着迷。

他在《永州文集》中对当地的民风民俗有着生动的描述:“永之人,言言其乡土也侈广,婉子在无范陈。

”柳宗元赞扬了永州人的豪爽和淳朴,他们勇敢豁达,热情好客,对待客人真诚周到。

在永州的街头巷尾,柳宗元还看到了许多精湛的手工艺品,如竹编、藤编等,这些工艺品不仅美观实用,而且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在永州的这段旅程中,柳宗元也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挫折。

在永州的山林中,他遭遇了一场大雨,山道泥泞不堪,风雨交加,令人难以行走。

但即便如此,柳宗元仍然坚持前行,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经历,并在《永州文集》中写道:“雨痕尚未燥,涧口坚翠湿,路边尽繁梅。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柳宗元更加珍惜眼前的风景,更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描写柳宗元高二作文

描写柳宗元高二作文

描写柳宗元高二作文描写柳宗元高二作文1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得志,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

失败之后即贬官偏远地区,先永州司马,后柳州刺史,四十六岁在柳江之滨抑郁而终。

柳宗元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也是忧己愁己的一生。

一辈子都没能走出自己,可叹!长他五岁的韩愈,因为劝谏唐宪宗迎佛骨入宫,贬官至广东潮州,他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写道:“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那个时候的岭南,是蛮夷之地,气候湿热,文化落后。

朝廷看谁不顺眼,就往岭南一贬。

去你的!因为曾经的春风得意,一朝遭贬谪,郁闷一生,从《江雪》《小石潭记》都可见柳宗元孤郁愤闷的心情。

就拿《小石潭记》来说吧,难得的休闲时间,和亲朋好友到山野一游,本该心旷神怡。

一开始,也确实如此。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看到潭水清澈,鱼儿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的心情是愉快的。

可是,愉快是暂时的,当看到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时,他忽地悲从心来,一下子又抑郁了。

这小石潭的命运不正是自己命运的真实写照吗?小石潭空有一方美景,人迹罕至,无人赏识。

自己满腹经纶,遭朝廷嫌弃,报国无门,郁闷。

从京城到边远,心理落差太大,柳宗元始终不能面对现实,那就只能苦自己。

特别欣赏北宋的苏东坡先生,他一生数度遭贬,同样是贬至岭南,他却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

表面看是屈从了命运,实际上是解放了自己,这就是人生智慧。

人生一辈子,说长不长,古时候高寿也就七八十岁。

说短则短,像柳宗元,四十六岁就去了。

无论如何,说起来肯定是个悲剧。

其实很多时候,人是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的,但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来调节心情,修身养性。

曹操不就说嘛,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远离朝廷,处在江湖之远的人,国家兴衰注定不能由你来决定,也就不必费那份闲心。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人柳宗元的一篇游记散文,也是其《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这篇游记以作者独特的视角,抓住西山独特的景致,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人生哲理的追求。

文章一开始,作者便通过简洁明快的叙述,将自己游览西山的经历和感受展现出来。

从渴潭到西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好,以及自己被自然所感动的情感。

石渠、便桥、泉水、石泓、小潭、岩石等元素构成的画卷,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世界。

在描述自然景色时,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西山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用“如鸣珮环”来形容水声的美妙,用“斗折蛇行”来形容泉水的蜿蜒曲折,用“犬牙差互”来形容岩石的奇特形状,用“披草而坐”来形容自己的行为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喜爱。

除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柳宗元在文章中还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

他通过“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梦境和现实的看法,认为梦境是现实的延伸,现实是梦境的基础。

这种对人生和现实的独特理解,让读者感受到了柳宗元内心的深沉和思考的深度。

同时,柳宗元在文章中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他用“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来形容自己未得西山之前的感受,暗含了对现实中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而当他真正得到西山之后,“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 tincidunt步其间者四五里,及岸口。

”这种行动上的自由,也反映了柳宗元内心深处的自由精神和对束缚的反抗。

整篇游记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展开,作者通过自己对西山景色的独特感受,以及与自然的交流,传达出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同时,这篇游记也反映了柳宗元在政治失意后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妙,也用深沉的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哲理。

【柳宗元八篇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文

【柳宗元八篇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文

【柳宗元八篇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

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

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提起柳宗元,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便是他那一篇篇清新脱俗、韵味深长的山水游记。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仿佛是一个个充满灵性与故事的生命体。

就拿来说吧,那真是一幅细腻到极致的山水画卷。

他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你瞧,他一开始就像个好奇的孩子,听到了清脆悦耳的水声,心里一下子就乐开了花。

这简简单单的“心乐之”三个字,一下子就把那种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情给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后他“伐竹取道”,这四个字描绘出的画面感简直太强了!可以想象他撸起袖子,挥动着手中的工具,费力地砍开竹子,开辟出一条通往神秘美景的小路。

这一路上,他的心情该是多么激动和期待啊!等终于见到小石潭的时候,他的描写更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石头的各种形态被他刻画得如此清晰,让人感觉那石头仿佛就在眼前,伸手就能触摸到。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绿色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相互交织,有的低垂,有的摇曳,有的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这是多么生动的画面啊,就好像有一阵微风正轻轻拂过,吹动着那些枝叶,让人仿佛能闻到那清新的草木香气。

再看潭中的鱼儿,“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他观察得多么仔细!那些鱼儿一会儿静止不动,一会儿又突然游走,轻快敏捷的样子仿佛在和观赏的人嬉戏玩耍。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逗趣的场景,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嘴角上扬。

还有那水的清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他顺着潭水向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岸边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根本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这一番描述,把那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要跟着他一起去探寻这溪水的源头。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动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描绘的景色美,更是因为他在这些景色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2016最新高考作文素材柳宗元(2)

2016最新高考作文素材柳宗元(2)

2016最新高考作文素材柳宗元(2)然而,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在永州之贬的10年里,柳宗元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转折。

面对时时袭来的各种苦难、忧郁、悲愤,他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

【正文】永州八记柳宗元(其一)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人,居是州。

恒惴栗。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其八)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一生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有散文、诗、赋,在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特别是他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与韩愈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们把他与韩愈并称为唐代“散文运动”主要领导者,唐宋散文成就最高的“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在他作所的散文文库中只占1/4。

现在《柳集》中收录的达30篇,都是他被贬之后所作,而其中十之八九作于永州。

柳宗元宦途失意,身遭贬谪,内心自然极度烦闷,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以寄托自己的情怀。

因此他写的散文,往往在描摩山水景物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寂寞孤愤傲物的感情。

他常常把山水景物之美与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结合起来作对照描写,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怀。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艺术风格,与他的寓言,传记散文有着不同的特色。

如果说他的传记散文风格如“山”,那么他的游记散文就可以说如“泉”。

涓涓细流,从深山崖谷间汇流过来,淳漓成澄净潋滟的陂塘,冷冷的清光,悚人毛骨,有时冲沙击石,发出凄幽而激越的微声,给人一种心悸魄动的感觉。

《永州八记》就充分体现了他游记散文的这一特色。

《永州八记》所包括的八篇游记,是自成体系的一组作品。

前四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元四年(公元809年)秋天,柳宗元浏览永州西郊的西山后所作;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秋天,游永州南郊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后所作,前后隔三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冠于八记之首,记寻得西山胜景的始末,为后数记张本;《小石城山记》置于八记之末,对前数记带有总结性质。

其中艺术特色表现在:其一,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一般都把握景物本身的特征,比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和《钴a潭记》,同样都描写各种奇石的形状,前者以坻、屿、⒀依葱稳荩笳咴蛞耘!⒙怼⑿堋㈩祭葱稳荩颖砻嫔峡矗坪踔皇蔷参锖投锏牟煌涫嫡庖彩欠从承蜗蟮木咛逄卣魉龆ǖ摹P∈兜氖吩谒校豢赡苋缗!⒙怼⑿堋㈩迹欢∏鸬氖吩谛∏鹬希颓鹣孪觯匀灰膊豢赡苋幺妗⒂臁⒀伊恕>驼龌胬纯矗嫔系阕毫说河臁⒀沂∏鹕系阕毫伺!⒙怼⑿堋㈩迹灿兄谑咕拔锷普娑銮恳帐醯拿栏小4恿谠淳凹俏锏木槔纯矗帐踝髌芬苊庖话慊脑廾溃盐招次锾卣鞑攀侵匾丶其二,柳宗元笔下的景物描绘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无论是小小的土墩、潺潺的溪水、散乱的石块、蔓生的藤萝、潭中的游鱼在他的文中,都能给读者带来自然美的感受。

其主要原因是他能很好地把握事物形象的特征,准确地运用艺术语言,对整体画面的精心构图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融情于景,柳宗元游记作品,大都是景中含情,情亦有景,这个情并非是被贬后的怀才不遇或悲愤忧郁之情,而艺术家和诗人在观赏大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激情。

其三,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往往在具体景物描写的时候,借景物来抒发他遭受迫害后的悲愤心情,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在记述山水景物,摹写风景形状,重在抒情写意,写自己游览西山的感受,所以对游览经过、人物活动、景物的细节不作琐细的描绘,而重在写内心世界。

“是山之特色,不与培为类”虽是景语,亦是情语,有更为深沉的含意。

重在取得精神的陶冶和解放,旨在借西山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怀。

又如《钴a潭西小丘记》,他感叹小丘之美被弃,明显地流露出他自己不被重用而放逐的情感。

第四,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语言、清丽精美,他无论写实景、虚景,十分注意美言的锤炼,选择最富表现力的语汇,力求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和个性化。

他描绘景物,贵白描而不重丹彩,往往很平实的语言,却能反映很生动的情景。

比如《袁家渴记》中有这样的描写:“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

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息又无际”可谓字字玉玑、句句景丽。

再如《石涧记》对涧水形状和声响的描写:流若织文,响者操琴,还有《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一生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有散文、诗、赋,在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特别是他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与韩愈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们把他与韩愈并称为唐代“散文运动”主要领导者,唐宋散文成就最高的“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在他作所的散文文库中只占1/4。

现在《柳集》中收录的达30篇,都是他被贬之后所作,而其中十之八九作于永州。

柳宗元宦途失意,身遭贬谪,内心自然极度烦闷,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以寄托自己的情怀。

因此他写的散文,往往在描摩山水景物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寂寞孤愤傲物的感情。

他常常把山水景物之美与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结合起来作对照描写,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怀。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艺术风格,与他的寓言,传记散文有着不同的特色。

如果说他的传记散文风格如“山”,那么他的游记散文就可以说如“泉”。

涓涓细流,从深山崖谷间汇流过来,淳漓成澄净潋滟的陂塘,冷冷的清光,悚人毛骨,有时冲沙击石,发出凄幽而激越的微声,给人一种心悸魄动的感觉。

《永州八记》就充分体现了他游记散文的这一特色。

《永州八记》所包括的八篇游记,是自成体系的一组作品。

前四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元四年(公元809年)秋天,柳宗元浏览永州西郊的西山后所作;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秋天,游永州南郊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后所作,前后隔三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冠于八记之首,记寻得西山胜景的始末,为后数记张本;《小石城山记》置于八记之末,对前数记带有总结性质。

其中艺术特色表现在:其一,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一般都把握景物本身的特征,比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和《钴a潭记》,同样都描写各种奇石的形状,前者以坻、屿、⒀依葱稳荩笳咴蛞耘!⒙怼⑿堋㈩祭葱稳荩颖砻嫔峡矗坪踔皇蔷参锖投锏牟煌涫嫡庖彩欠从承蜗蟮木咛逄卣魉龆ǖ摹P∈兜氖吩谒校豢赡苋缗!⒙怼⑿堋㈩迹欢∏鸬氖吩谛∏鹬希颓鹣孪觯匀灰膊豢赡苋幺妗⒂臁⒀伊恕>驼龌胬纯矗嫔系阕毫说河臁⒀沂∏鹕系阕毫伺!⒙怼⑿堋㈩迹灿兄谑咕拔锷普娑銮恳帐醯拿栏小4恿谠淳凹俏锏木槔纯矗帐踝髌芬苊庖话慊脑廾溃盐招次锾卣鞑攀侵匾丶其二,柳宗元笔下的景物描绘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无论是小小的土墩、潺潺的溪水、散乱的石块、蔓生的藤萝、潭中的游鱼在他的文中,都能给读者带来自然美的感受。

其主要原因是他能很好地把握事物形象的特征,准确地运用艺术语言,对整体画面的精心构图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融情于景,柳宗元游记作品,大都是景中含情,情亦有景,这个情并非是被贬后的怀才不遇或悲愤忧郁之情,而艺术家和诗人在观赏大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激情。

其三,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往往在具体景物描写的时候,借景物来抒发他遭受迫害后的悲愤心情,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在记述山水景物,摹写风景形状,重在抒情写意,写自己游览西山的感受,所以对游览经过、人物活动、景物的细节不作琐细的描绘,而重在写内心世界。

“是山之特色,不与培为类”虽是景语,亦是情语,有更为深沉的含意。

重在取得精神的陶冶和解放,旨在借西山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怀。

又如《钴a潭西小丘记》,他感叹小丘之美被弃,明显地流露出他自己不被重用而放逐的情感。

第四,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语言、清丽精美,他无论写实景、虚景,十分注意美言的锤炼,选择最富表现力的语汇,力求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和个性化。

他描绘景物,贵白描而不重丹彩,往往很平实的语言,却能反映很生动的情景。

比如《袁家渴记》中有这样的描写:“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

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息又无际”可谓字字玉玑、句句景丽。

再如《石涧记》对涧水形状和声响的描写:流若织文,响者操琴,还有《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一生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有散文、诗、赋,在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特别是他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与韩愈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们把他与韩愈并称为唐代“散文运动”主要领导者,唐宋散文成就最高的“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在他作所的散文文库中只占1/4。

现在《柳集》中收录的达30篇,都是他被贬之后所作,而其中十之八九作于永州。

柳宗元宦途失意,身遭贬谪,内心自然极度烦闷,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以寄托自己的情怀。

因此他写的散文,往往在描摩山水景物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寂寞孤愤傲物的感情。

他常常把山水景物之美与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结合起来作对照描写,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怀。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艺术风格,与他的寓言,传记散文有着不同的特色。

如果说他的传记散文风格如“山”,那么他的游记散文就可以说如“泉”。

涓涓细流,从深山崖谷间汇流过来,淳漓成澄净潋滟的陂塘,冷冷的清光,悚人毛骨,有时冲沙击石,发出凄幽而激越的微声,给人一种心悸魄动的感觉。

《永州八记》就充分体现了他游记散文的这一特色。

《永州八记》所包括的八篇游记,是自成体系的一组作品。

前四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元四年(公元809年)秋天,柳宗元浏览永州西郊的西山后所作;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秋天,游永州南郊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后所作,前后隔三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冠于八记之首,记寻得西山胜景的始末,为后数记张本;《小石城山记》置于八记之末,对前数记带有总结性质。

其中艺术特色表现在:其一,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一般都把握景物本身的特征,比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和《钴a潭记》,同样都描写各种奇石的形状,前者以坻、屿、⒀依葱稳荩笳咴蛞耘!⒙怼⑿堋㈩祭葱稳荩颖砻嫔峡矗坪踔皇蔷参锖投锏牟煌涫嫡庖彩欠从承蜗蟮木咛逄卣魉龆ǖ摹P∈兜氖吩谒校豢赡苋缗!⒙怼⑿堋㈩迹欢∏鸬氖吩谛∏鹬希颓鹣孪觯匀灰膊豢赡苋幺妗⒂臁⒀伊恕>驼龌胬纯矗嫔系阕毫说河臁⒀沂∏鹕系阕毫伺!⒙怼⑿堋㈩迹灿兄谑咕拔锷普娑銮恳帐醯拿栏小4恿谠淳凹俏锏木槔纯矗帐踝髌芬苊庖话慊脑廾溃盐招次锾卣鞑攀侵匾丶其二,柳宗元笔下的景物描绘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无论是小小的土墩、潺潺的溪水、散乱的石块、蔓生的藤萝、潭中的游鱼在他的文中,都能给读者带来自然美的感受。

其主要原因是他能很好地把握事物形象的特征,准确地运用艺术语言,对整体画面的精心构图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融情于景,柳宗元游记作品,大都是景中含情,情亦有景,这个情并非是被贬后的怀才不遇或悲愤忧郁之情,而艺术家和诗人在观赏大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