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阅读理解说课材料
游记散文四篇说课稿

《游记散文四篇》说课计划游记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所说之理。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和写作游记散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游记散文,写的都是“有我之境”,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莫高窟》是一篇侧重于文化角度的文章,旨在探寻莫高窟的存在价值;《武夷山九曲溪小记》是一篇侧重于写景状物的文章,旨在借景抒情,抒写感悟;《出访福建》是一篇侧重于描写生活景象的文章,旨在记叙风土人情,表现生活中别致的乐趣;《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一篇侧重于描写景物特点的文章,旨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个人见解。
因此,要重视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阅读游记散文,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总结阅读方法,为写作游记散文提供借鉴。
我将教学目标和重点分别确定如下: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阅读,深入领会文意及写作意图,使学生做到:(1)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2)通过对文意的具有个性性的领悟而得到具体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树立放眼读书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主体性学习”的关键是为教师与学生定准位置,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思考者与解决者。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阅读使学会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并且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评价。
从而指导写作。
二、教学思路:以学生分析为主,以教师“设疑”为辅,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写作线索、文章结构、文章主旨、写作角度等四个方面,总结阅读和写作启示。
三、教学重点:1、对文章做深层次全方位的挖掘或剖析,按照“读、找、补”三个步骤,总结鉴赏游记散文的思路;2、重点剖析文章如何把写景、抒情和说理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从而总结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在领会主旨时如何捕捉、组织、判断信息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总结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一滴水经过丽江》 说课稿

《一滴水经过丽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滴水经过丽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阿来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
文章以“一滴水”的视角,展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
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构思新奇,将丽江的历史、文化、风景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这篇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种独特视角的散文,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讲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和构思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一滴水”的经历,感受丽江的美。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蕴含的情感。
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丽江的美。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朗读指导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丽江的基本情况。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散文游记教案

散文游记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散文游记的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散文游记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散文游记的定义和特点:a. 散文游记是一种以游记为主题的散文体裁,旨在通过文字记录和描述作者的旅行经历和感受;b. 散文游记注重真实、生动的描写,以及对景色、人物、文化等的感悟和思考。
2. 散文游记的写作技巧:a. 选择合适的旅行主题和目的地;b. 注意观察和记录细节,包括景色、人物、氛围等;c. 运用形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d. 注重结构的安排,包括开头的吸引力、中间的承接和发展、结尾的总结和点题。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篇精彩的散文游记,并与学生共同阅读和讨论,引发学生对散文游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介绍散文游记的定义和特点,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写作实践:3. 分发游记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旅行目的地,并以散文游记的形式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旅行经历。
4.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写作指导和技巧,开始撰写自己的散文游记。
5.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提供反馈和建议。
阅读理解:6. 分发几篇经典的散文游记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
7. 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评价:8. 学生展示自己的散文游记,并进行互评和评价,分享写作心得和体会。
9.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进步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散文游记的范文和示例;2. 游记写作任务和指导;3. 经典散文游记的阅读材料;4. 阅读理解练习题;5. 学生写作成果展示的场所和设备。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表现;2. 学生对散文游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学生的互评和评价参与度。
《阿里山纪行》说课稿

《阿里山纪行》说课稿
实验中学郭艳丽
《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主要让学生感悟江山如此多娇。
而本文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形象的描绘阿里山的迷人风光,抒发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的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即指导学生阅读游记散文的方法;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据此,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
首先由《高山青》这首导入游记散文《阿里山纪行》,紧接着先指导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读——悟——品,接着就按照这个方法依次进行教学。
读,读出文章的内容,即写了阿里山哪些风景?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概括。
再读,找出作者的行踪,从而指导写作方法:移步换景,并告诉学生,游记散文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接着让学生走出文本,再次感受阿里山的美景,进入“悟”这个环节,从而悟出本文的主题:阿里山风光美如画,祖国江山如此多娇。
最后,让学生学学“牛吃草”,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运用于作文。
最后巩固: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复习之游记散文+课件51张

肆 游记散文
的阅读练 习
近年来高考文化散文篇目
木心《弄堂风云》
木心《弄堂风云》
上海的弄堂来了,发酵的人世间,肮脏、嚣骚,望之黝黑而蠕动,森然无尽头。这里 那里的小便池,斑驳的墙上贴满特效药的广告,垃圾箱满了,垃圾倒在两边,阴沟泛着秽 泡,群蝇乱飞,洼处积水映见弄顶的狭长青天。又是晾出无数的内衣外衫,一楼一群密密 层层,弄堂把风逼紧了,吹得它们猎猎作响。参差而紧挨的墙面尽可能地开窗,大小高低 是洞就是窗,艳色的布帘被风吸出来又刮进去。收音机十足嘹亮,“一马离了西凉啊界 唉……青嗯的山唉,绿的水噢噢……”,另一只收音机认为“桃噢花江是美唉人窝,桃噢 花啊千唉万唉万朵喔喔喔,比不上美唉人嗯嗯嗯多”。老妪们端然坐定在竹椅上,好像与 竹椅生来就是一体,剥蚕豆,以葱油炒之,折纸锭锡箔,祖宗忌辰焚化之,西娘家桃花缸 收音机都是这样的。小孩的运动场、赌场、战场也就在于此,脚下是坎坷湿漉的一条地, 头上是支离破碎的一缕天,小鬼们闹得天翻地覆也就有限,而且棚檐下的鸟笼里的画眉、 八哥婉转地叫,黄包车拉进来了,不让路不行。拉车的满口好话,坐在车上的木然泰然, 根本与己无关,车子颠颠顿顿过去,弄堂的那边也在让路了,这边的老妪小孩各归原位, 都记得刚才是占着什么地盘的。
叁 游记散文
的高考真题
近年来高考文化散文篇目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
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
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
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
木心《弄堂风云》
上海的弄堂,条数巨万,纵的、横的、斜的、曲的,如入迷魂阵。每届盛夏,溽暑蒸腾,大半个 都市笼在昏赤的炎雾中,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构成阴带,屋里的人都蟛蜞出洞那样地坐卧在弄堂 里,精明者悄然占了风口,一般就株守在自家门前。屋里高温如火炉烤箱,凳子烫得坐不上,蜡烛融 弯而折倒,热煞了热煞了,藤椅、竹榻、帆布床、小板凳,摆得弄堂难于通行,路人却又川流不息。 纳凉的芸芸众生时而西瓜,时而凉粉,时而大麦茶、绿豆粥、莲子百合红枣汤,暗中又有一层比富炫 阔的心态,真富真阔早就庐山、莫干山避暑去了,然而上海人始终在比下有余中忘了比上不足。老太 婆,每有衣履端正者,轻摇羽扇,曼声叫孙女儿把银耳羹拿出来,要加冰糖,当心倒翻;老头子,上 穿一百二十支麻纱的细洁汗衫,下系水灰直罗长裤,乌亮的皮拖鞋十年也不走样,骨牌凳为桌,一两 碟小菜,啜他的法国三星白兰地,消暑祛疫,环顾悠然。本来是上海人话最多,按说如此满满一弄堂 男女老少总该喧扰不堪了,然而连续热下来,汗流得头昏眼花,没有力气噜苏,只想横倒躺平。天光 渐渐暗落,黄种人的皮肤这时愈发显得黄,瘦的肥的,再瘦再肥的,都忘我而又唯我地裎裸在路灯 下,大都会的市声远近不分地洪洪雷辊。从前的上海的夏天呀,臭虫多,家家难免,也就不怕丢脸, 卧具坐具搬到弄堂里来用滚水浇,席子卷拢而拍之舂之,臭虫落地,连忙用鞋底擦杀。已经入夜了, 霓虹灯把市空映得火灾似的,探照灯巨大的光束忽东忽西,忽交叉忽分开,广播电台自得其乐地反 讽:“那南风吹来清嗯凉……那夜莺啼声凄咦怆……月下有花一咦般的梦……”蒲扇噼啪驱蚊,完全 国货的蚊烟像死烂的白蛇盘曲在地上,救火车狂吼着过了一辆,又一辆,夜深露重,还是不进屋,热 呀,进去了又逃出来,江海关的大钟长鸣,明天一早要上班。从前的上海的夏令三伏,半数市民几百 万,这样睡在弄堂里,路灯黄黄的光照着黄黄的肉,直到天明,又是一个不饶人的大热日子。
高中语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说课稿(招教面试实用)

《兰亭集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但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兰亭集序》叙事写景,感悟抒怀,从一次宴游谈到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同时,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学习本课,对于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并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采用探究、交流的方式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从乐到悲再到痛的情感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蕴含的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积极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从乐到悲再到痛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学法1.反复诵读和圈点批注法。
帮助学生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
2.问题探究和教师点拨法。
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从而深刻领会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山水,青山可以沉淀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
千年前的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我们的“书圣”王羲之从这次盛会中有什么感悟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珠联璧合的《兰亭集序》吧!(2)三读三求(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a.一读求识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识音解字,疏通文意,并帮助学生梳理相关文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序”这一文体。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说课稿

《壶口瀑布》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处理。
《壶口瀑布》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是梁衡。
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这类文章除了要求学生能对生动的语言赏析外,还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二、说教法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能归纳总结本文写景的角度及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3、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朗读法、精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们常常在欣赏山水中获得一些哲思。
善于发现美的法国雕塑家罗丹曾今说过这样的话:“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死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
作家梁衡喜爱游历名山大川,为此写下了很多的佳作,在游历黄河后,他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感言:“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
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没有见过瀑布,所以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观看一组图片后简单说说感受,这样学生对壶口瀑布就有了个较为直观的印象,也能感受其气势,有利于接下来的理解和赏析。
(二)预习检测:检查学生收集关于黄河壶口瀑布的资料情况。
(三)、整体感知:学生通过预习,速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观看了几次壶口瀑布,重点写了那一次?(2)、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壶口”?(3)、壶口瀑布与其他地方的瀑布有什么不同?(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壶口瀑布的?(设计意图:加深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结合并完成课后思考一、二大题。
八年级下游记散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

•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
• 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他朋友也是法国人,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二致。那 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要求我们和他一同登山。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四十七次——而他兄弟只有三十七 次。除他外,他兄弟是世上最佳的向导——可他自己,对了,请别忘了——他是“勃朗队长”——这个尊号是非他莫 属的。
•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
•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
•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游记散文与一般记人写事散文的区别:
• 1、概念不同
•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 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情色彩的。
•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 《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 《满井游记》。
•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把握情感的方法主要有:1、缘景入情法:在游记中,作者往往将感情浓缩于自然景物之中,间接地披露出来,我们阅读时应透过作者所写之景,所状之物体会其内心感情,将作者感情的"借代物"—自然风景,还原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
2、没身处地法:即从写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身份、阅历、文化素养等方面全方位地考察,把自己摆在作者的地位,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想想起伏和感情变化,力求与作者共鸣的方法。
入事其内,方知其味,只有进入角色,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3、因果悟理法:有些游记,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阐述某一事物道理或揭示一种人生哲理。
这类游记中,写景是说理的基础(有时是为说理服务),说理则是写景的升华。
阅读这因游记,要紧紧抓住所写景物的特性,并由此细心领悟作者着意揭示的道理。
我们从作品描绘的景物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也就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游感了。
欣赏游记的语言,除运用欣赏散文语言的一般方法之外,主要应从审美角度入手。
1、透过语言外壳、审视、品味游记的语言的形象美。
阅读游记,不但要看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形象,还要看其在描绘美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语言手段。
尤其是比喻、拟人、通感、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努力鉴赏游记语言的风格美好的游记,往往是独具语言风格的,准确地把握游记的语言风格,需要对某一作者的几篇几十彷游记进行认真的研读,通过反复比较和仔细把玩,才能实现。
一般说来,成熟的游记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例如,朱自清语言的隽永、孙犁的清新、刘自羽的豪放、冰心的婉丽等等。
壶口的黄河肖铁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
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
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
这时的黄河。
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
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
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
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
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
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
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
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⑧这才是中国的河。
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
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1.文章开头写九寨沟和太湖的水,有何用意?(3分)2.赏析以下语句(6分)(1)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2)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
3.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4.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5分)西藏大地马丽华①山是大山,川是大川,青藏高原这片荒寒的高大陆就由这些大系山水所组成。
用心地想一想,全世界哪里还能见到比它们更加浩瀚些的紫山峻岭了呢?尤其是,连脚下的地平线都已遥遥地高出海平面几千米,成为世界高极。
我喜欢视野里充满山的时候,喜欢从几乎所有可能的角度端详它们:平视,俯瞰,仰望;喜欢看它们在各种光影里:朝晖里,迟暮里,光天化日下;喜欢以各种方式:乘车或徒步,去尽其所能地穿越和跋涉过它们。
在藏十七八年,以山为伴。
②——它是焦干的……③在不经意时,我总是习惯于用北方母语自语。
焦干这方言用在眼下刚好合适一不错,它是焦干的,焦干而茫茫。
④山野上苍茫无际的阳光季风丝丝缕缕地剥蚀了岁月,干涸着生命。
这生命,不光是哪一个人的,不光是哪一人群的,生命是一种泛指,所有的。
⑤智者说,水是最好的。
幸好有了这些奔流不息的水。
它们总在山与山对峙的峡谷和平川上要么平缓要么急急地经过。
不舍昼夜,而且永不回返。
凝神于流水的人,终将成为智者。
它们不舍昼夜永不回返地远程奔走着,直至海洋的怀抱。
沿途,它们就汇集了两岸永不止息地涌流而下的雪水、雨水和泉水。
亘古以来雨雪泉水的冲刷就这样渐深渐宽了纵横交织的山谷。
深深浅浅,枝枝蔓蔓,天造地设出这样一个自然环境。
人类悄悄地出现并植根于这些大山的皱褶中一一那种令我多年来感慨不尽的生命和生活之流正从谷底静静地流淌开来,这生命与生活的原汁呵!我所到过的那许多村庄,无一不坐落在水经过的地方。
我总是从这一山谷,进入另一山谷。
涉过这一条河,走向另一条河。
⑥近两年来,我这样穿梭奔走于西藏中部的拉萨、雅鲁藏布江山结水流之间,访问着越来越熟悉的村庄和人们。
那些山野不再是一扫而过的彼此类同的,不再是纯粹客体的漠不相关的。
某种共同和共通雏系着我的情感和视线。
探求与整理这一地区的文化现象对我来说无疑很重要,不然何以急切向往并兴致勃勃地走近那些村庄和房屋呢。
这是一股重要的动力,在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没能张望过的地方,先人一步地去领略少为人知的生活存在,无疑是一种优厚待遇的被赐予。
然而——⑦意义不止于此。
至少最终和最高的意义不止于此。
对我来说,必经的过程要比目标的到达更富有魅力和乐趣——为何对某一现象和行为兴趣浓厚,它们因何感召了我,从哪里获知线索,用何种方式从流至源,经由哪些人们去明了它,由此又牵扯出哪些未知问题,引我走向哪些更纵深的阡陌歧途……⑧更不待说这些神奇的事物是以我长久感到新鲜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来表现和表述的——我对于西藏民间的全部知识,差不多都是通过藏语获得的。
富有表现力的藏语格外悦耳,格外奇崛,抑扬顿挫有如峭崖陡壁;而操藏语者无不健谈,又如同汩汩不歇的江河水流。
访谈的时候正是神思飞扬的时刻,一些能够捕捉到的单词脱离它本来的轨迹去引领思想天马行空。
简单的翻译提示,就使心领神会,引申联想,举一反三。
在那种时刻,就想到自己是存心不肯去精通这门语言的了。
⑨更何况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缘分与那样一些泥土里生长起的人们相逢,从一些表象入手,一度参与了他们的生活。
在那里,最神秘的也是最明朗的,最繁琐的也是最单纯的,最平凡的也是最神圣的,最无l心的也是最难以忘怀的。
⑩也终于走进了最神奇最玄奥的超验世界。
一度加入了群舞与合唱的行列。
1.文章第②段中“它是焦干的”,写出了西藏群山的什么特点?作者不经意使用方言词汇,体现了什么情感?(3分)2.第⑤段中作者感叹“这生命与生活的原汁”,文中从哪些方面赞美了西藏的河流?(4分)3.第⑧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藏语格外悦耳,格外奇崛,抑扬顿挫有如峭崖陡壁;而操藏语者无不健谈,又如同汩汩不歇的江河水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在那种时刻,就想到自己是存心不肯去精通这门语言的了”?(5分)4.第⑥段中作者说“探求与整理这一地区的文化现象对我来说无疑很重要”,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探求整理西藏文化现象有哪些意义。
(6分)仙境般的丹巴藏寨陈世旭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嘉绒藏区,据说是历史上神秘消亡的东女国,“嘉绒”即“女王的河谷”。
这里依旧保留着许多女国文化遗风。
比如,以女性为中心的婚姻形式和家庭组成,女子服饰传承的古典的“尚青”,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女国时期古碉建筑以及作为女性生殖崇拜象征的碉房楼顶的“煨桑”塔,等等。
所有到过丹巴的人都会惊叹丹巴的“三绝”:甲居藏寨;碉楼群;美女。
最让外部世界惊奇的是美女:一个只有7万人的县,竟有3000多女子在成都乃至京城从事歌舞演艺职业。
多年来,学者们从神话、传说、民俗、历史、地理、生态、文化、现实各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前提是:嘉绒是美人谷;结论是:嘉绒的确是美人谷。
嘉绒藏族自古至今崇拜墨尔多神山,“墨”在藏语中一般指女性,也就是说,墨尔多是女神山,是女权崇拜的象征。
东女国是由女人全面管理的国家。
直到今天,每年5月,人们都会在古寨碉下,为年满17岁的女孩举行盛大隆重的成人礼,全寨男女老幼献上哈达,载歌载舞。
而男孩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从藏史《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可以查找到吐蕃以前子从母姓的历史记述。
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诸峰全是女神,遍布藏区的大地之神十二丹玛也是女神。
一首藏族民歌向春季女神发出了这样的请求:“春季的庄稼女神啊/请赐给我们土水风火吧/我这藏红花呀/正要扎下根啦”。
人们拜倒在女神足下,透露出藏民族对史前母系时代的集体追忆。
这也让人对逝去不见踪影的“东女国”浮想联翩。
传说,许多年前,一只凤凰飞到墨尔多神山,化作万千迷人的美女,墨尔多神山下便成了美女如云的地方。
传说,东女国女王爱泡温泉,爱吃温泉香熏的高山香梨,因此天姿国色,民间女子皆仿效,由是美女遍国中,以至因美色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