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阅读试题66篇教案资料
游记散文阅读练习题

游记散文阅读练习题游记散文阅读练习题(一)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
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以示主人不俗。
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形开朗。
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
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
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
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
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
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
山脉、山顶“终年积雪”。
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
①石笋参差②石桥俨然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 。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___ 、夏之_ __、秋之___ __、冬之_ ____。
高中语文高考游记散文阅读指津专题辅导

高中语文高考游记散文阅读指津专题辅导高中语文高考游记散文阅读指津考点阐释:游记散文是一种书写旅游经历的散文。
它一般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下来,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散文取材范围极为广泛,它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奇瑰,叙述名胜古迹的沿革掌故,也可以记录一方的风土人情,甚至可以记一街一桥的变迁,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
近年来,游记散文常常被选为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
2009年高考全国卷I、全国卷II、北京卷、湖南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选的都是游记散文,所以在复习备考中,考生应掌握一些阅读游记散文的技巧。
技巧指津:阅读游记散文,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多下工夫。
一、准确把握景或物的本质特点我们知道,景或物一般是游记散文的主体内容,因而准确把握文章所写的景或物的本质特点便是阅读的第一要务。
把握景物特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 提炼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记述、描写景或物的过程中,大都会对所写的景或物有一些总体的描述。
这些总述性的文字通常体现了景或物的本质特点,考生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
[典型例题](2009年高考湖南卷)请阐析文中云南的“云”的特点。
[试题解析]仔细阅读原文,我们会发现原文中有“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的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这样总述性的句子,其他的内容则围绕这个句子展开。
我们从这个句子中便可提炼出云南的云的特点的关键词“素朴、单纯”。
2.筛选游记散文所写的景或物可能有多处,在把握其特点时,还要注意进行筛选并整合。
[典型例题](2009年高考北京卷)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试题解析]通过阅读原文,不难发现作者是从“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开始转入对司马祠“有形”部分的描述的。
要回答此题,需要对文章所写的“有形”内容进行筛选并整合,进而得出文章依次写了九十九级神道、泥塑像、墓冢、墓顶一柏等“有形”的内容。
初中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

初中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夏日的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欢乐。
初中时光里,我曾有幸参加了一次难忘的散文游记活动,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下面我将分享我亲身经历的游记故事,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别开生面的旅程。
一、心动的旅程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早晨,我们一行人准时在学校门口集合。
老师带领我们乘坐校车,我们兴奋地登上了前往目的地的列车。
车厢内人声鼎沸,叽叽喳喳,每个人都充满了对旅行的期待。
二、奇妙的小镇火车奔驰在田野间,一直驶向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小镇。
这个小镇宛如画中的乡村,青山绿水,各种形态的建筑掩映在茂密的树荫下,流转着古老的乡愁。
我们漫步在小镇的大街小巷中,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
石板路上铺满了莺歌燕舞的落花,小巷里飘散着咖啡香气。
远处传来了清脆的马蹄声,原来那是一群骑着马儿的乡亲们经过。
三、诗意的湖泊我们沿着小镇的街道一路向前,来到了一个宽广如镜的湖泊前。
湖水碧绿如玉,湖岸边,湖面上种满了莲花,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观赏。
湖泊旁边,有一座小桥横亘其上,小桥上人头攒动,人们有的手捧书籍,有的拉着孩子放风筝,有的手牵手漫步湖畔,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四、探秘历史文化离开湖泊,我们前往小镇最有名的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由红色的石板砌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厚重的感觉。
我们走进博物馆,立刻被展出的文物吸引住了。
在照片墙上,我看到了许多先贤的肖像,他们是这座小镇的创建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
通过观看展品,我了解到了小镇从建立到发展的全过程,更加了解了这座小镇的文化底蕴。
五、美食之旅游览完博物馆后,我们齐聚在小镇上一家有名的餐馆共进晚餐。
餐馆装饰别致,各种美味佳肴摆满了长长的餐桌。
我们品尝了当地特色的小吃和美食,鱼香肉丝的香气扑鼻而来,回味无穷。
闲谈间,我们相互分享游玩的心得和感受,大家都感到非常满足和愉快。
六、告别小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经是傍晚时分。
我们带着满满的惊喜和回忆,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小镇。
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我们也意识到,再美好的事物也有结束的时候。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复习之游记散文+课件51张

肆 游记散文
的阅读练 习
近年来高考文化散文篇目
木心《弄堂风云》
木心《弄堂风云》
上海的弄堂来了,发酵的人世间,肮脏、嚣骚,望之黝黑而蠕动,森然无尽头。这里 那里的小便池,斑驳的墙上贴满特效药的广告,垃圾箱满了,垃圾倒在两边,阴沟泛着秽 泡,群蝇乱飞,洼处积水映见弄顶的狭长青天。又是晾出无数的内衣外衫,一楼一群密密 层层,弄堂把风逼紧了,吹得它们猎猎作响。参差而紧挨的墙面尽可能地开窗,大小高低 是洞就是窗,艳色的布帘被风吸出来又刮进去。收音机十足嘹亮,“一马离了西凉啊界 唉……青嗯的山唉,绿的水噢噢……”,另一只收音机认为“桃噢花江是美唉人窝,桃噢 花啊千唉万唉万朵喔喔喔,比不上美唉人嗯嗯嗯多”。老妪们端然坐定在竹椅上,好像与 竹椅生来就是一体,剥蚕豆,以葱油炒之,折纸锭锡箔,祖宗忌辰焚化之,西娘家桃花缸 收音机都是这样的。小孩的运动场、赌场、战场也就在于此,脚下是坎坷湿漉的一条地, 头上是支离破碎的一缕天,小鬼们闹得天翻地覆也就有限,而且棚檐下的鸟笼里的画眉、 八哥婉转地叫,黄包车拉进来了,不让路不行。拉车的满口好话,坐在车上的木然泰然, 根本与己无关,车子颠颠顿顿过去,弄堂的那边也在让路了,这边的老妪小孩各归原位, 都记得刚才是占着什么地盘的。
叁 游记散文
的高考真题
近年来高考文化散文篇目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
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
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
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
木心《弄堂风云》
上海的弄堂,条数巨万,纵的、横的、斜的、曲的,如入迷魂阵。每届盛夏,溽暑蒸腾,大半个 都市笼在昏赤的炎雾中,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构成阴带,屋里的人都蟛蜞出洞那样地坐卧在弄堂 里,精明者悄然占了风口,一般就株守在自家门前。屋里高温如火炉烤箱,凳子烫得坐不上,蜡烛融 弯而折倒,热煞了热煞了,藤椅、竹榻、帆布床、小板凳,摆得弄堂难于通行,路人却又川流不息。 纳凉的芸芸众生时而西瓜,时而凉粉,时而大麦茶、绿豆粥、莲子百合红枣汤,暗中又有一层比富炫 阔的心态,真富真阔早就庐山、莫干山避暑去了,然而上海人始终在比下有余中忘了比上不足。老太 婆,每有衣履端正者,轻摇羽扇,曼声叫孙女儿把银耳羹拿出来,要加冰糖,当心倒翻;老头子,上 穿一百二十支麻纱的细洁汗衫,下系水灰直罗长裤,乌亮的皮拖鞋十年也不走样,骨牌凳为桌,一两 碟小菜,啜他的法国三星白兰地,消暑祛疫,环顾悠然。本来是上海人话最多,按说如此满满一弄堂 男女老少总该喧扰不堪了,然而连续热下来,汗流得头昏眼花,没有力气噜苏,只想横倒躺平。天光 渐渐暗落,黄种人的皮肤这时愈发显得黄,瘦的肥的,再瘦再肥的,都忘我而又唯我地裎裸在路灯 下,大都会的市声远近不分地洪洪雷辊。从前的上海的夏天呀,臭虫多,家家难免,也就不怕丢脸, 卧具坐具搬到弄堂里来用滚水浇,席子卷拢而拍之舂之,臭虫落地,连忙用鞋底擦杀。已经入夜了, 霓虹灯把市空映得火灾似的,探照灯巨大的光束忽东忽西,忽交叉忽分开,广播电台自得其乐地反 讽:“那南风吹来清嗯凉……那夜莺啼声凄咦怆……月下有花一咦般的梦……”蒲扇噼啪驱蚊,完全 国货的蚊烟像死烂的白蛇盘曲在地上,救火车狂吼着过了一辆,又一辆,夜深露重,还是不进屋,热 呀,进去了又逃出来,江海关的大钟长鸣,明天一早要上班。从前的上海的夏令三伏,半数市民几百 万,这样睡在弄堂里,路灯黄黄的光照着黄黄的肉,直到天明,又是一个不饶人的大热日子。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之游记散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专题——游记散文阅读(一)郁孤台笑了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
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
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
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
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
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
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于胯部。
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
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
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
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
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第一篇:活水源记【明】刘基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①。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②,多松;其鸟多竹鸡③。
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④,华阳外史弘景⑤之所隐居。
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⑥,欧冶子⑦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⑧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②槠:一种常绿乔木。
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
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
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着作家、医药学家。
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
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剑。
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八年级下游记散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

•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
• 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他朋友也是法国人,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二致。那 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要求我们和他一同登山。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四十七次——而他兄弟只有三十七 次。除他外,他兄弟是世上最佳的向导——可他自己,对了,请别忘了——他是“勃朗队长”——这个尊号是非他莫 属的。
•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
•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
•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游记散文与一般记人写事散文的区别:
• 1、概念不同
•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 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情色彩的。
•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 《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 《满井游记》。
•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2021届高三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类)专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1届高三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类)专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日“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攢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熏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①章:大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记散文阅读试题66篇每周一诵坚持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有梅花扑鼻香?3、一日一钱,十日十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每周一读1.一条线和一万美元20世纪初,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现故障,很多人搞了两三个月都修不好。
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有人向公司推荐了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
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用粉笔在电机的外壳一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人们半信半疑地照他的话去做,结果,毛病果真出在这里。
电机修好后,有关人员问他要多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啊?一万美元!那人以为自己听错了!于是,便要求斯坦门茨列一张账单说明费用的支出。
斯坦门茨写到:“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这条线9999美元。
”账单送到了公司老板那里,老板看了后连连点头,很快照付了一万美元,并重金聘用了他。
2.无知者无畏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他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给他布置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
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的作业。
像往常一样,前两个题目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了。
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
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
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
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做得都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
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
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这个青年的斗志,他心里说: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划着,尝试着用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
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他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
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宿,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
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宿才做出来。
”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17边形。
青年很快就做出来了。
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个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难题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游记散文阅读训练相遇伊瓜苏瀑布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起飞的飞机从1万米高空逐渐降落的时候,机舱里忽然听到了一片惊呼:“伊瓜苏!伊瓜苏!”我这才发现,在莽莽苍苍无尽的由亚热带雨林组成的绿色森林里,静静地悬挂着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白色的瀑布,大的、小的、单独的、间隔开来的、分散了又聚拢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瀑布展开自己的姿态,从高处向下坠落——那么地安静和从容,没有一声喧哗。
伊瓜苏果然不同凡响。
峰回路转之际,它好像为了给人一个惊喜,突然地出现,展开于一个断壁,数十条白色的蛟龙扭结在一起,编织成上下两幅巨大的水珠帘悬挂在那里,装饰着周围绿色的森林。
它垂直地悬挂着,静静地等待着风的吹动,然后掀起一角,让我瞥见黑黝黝的山岩断壁的一点儿真相。
水珠帘只是一个序幕。
山路曲折,瀑布的情节也曲折。
我们又走进一条绿色的长廊,走进密密匝匝的树林。
高大的落叶松、山毛榉树,支撑起雄健的体魄直冲云霄,然后在天空中绽开它们繁茂的枝叶,遮掩了下午的烈日。
在它们周围,那些阔叶树伸出自己的枝丫,与那些长长的蔓藤缠绕在一起,构成纵横交叉的布局,光影投射下来,露出一处又一处空白。
空处不虚。
远处,耳际,忽然传来了大水澎湃的声音。
情不自禁地往空白处张望,搜寻瀑布的身影。
只见它又在河的对面,我的眼前。
变化了,变化了。
一会儿,它是匹练悬空一线如注;一会儿,它又是浪漫组合飞流直下。
曲折而下如轻盈的旋转,激情奔泻似威猛的跳跃。
刚与柔的结合,壮与细的比较,单纯与复沓的递进,一个梦幻的群舞的世界。
一条不到4000米的弯月形的峡谷走廊,却形成了275股大小瀑布——世界最宽的瀑布。
看到那种丰富与气势,不禁要问,来自人间还是天堂?绿廊不尽,瀑布不断。
我们还是兴冲冲地往前走,然后又折向下行。
真像一幕大戏,见了序幕,读了情节,我们还要看到高潮。
伊瓜苏瀑布的高潮在“波塞蒂”,意为“鬼喉”的地方。
亿万年前频繁的地球运动,在巴西的南部挤压成许多裂缝,随岩浆的喷涌而出,形成玄武岩熔岩高原的地理特征。
然后又产生断层,成为河谷,垂直切至伊瓜苏河的河心。
突然地又在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塌落一个大洞,形成了落差近百米的壮观的U形大瀑布。
耳边,一个惊雷紧接着一个惊雷;眼前,一团白雾连续着一团白雾。
白雾的水汽弥漫在河谷间,又升腾于天空,在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下,然后又变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天上的桥。
走上天桥可以到达天堂,在天堂上看伊瓜苏,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来不及想像。
地上也有一座桥。
桥下是一条奔湍的大河。
闪着绿松石般的光亮,扑腾着浪花。
我走上栈桥,跨过河心,一步步接近瀑布,顾不得雨花淋湿了衣衫。
雷再响,雨再大,我也要走近了,再走近。
走到了桥的尽头,抬眼看那劈头盖脸的瀑布,势从天落,滚滚而下,在U形的几百米宽面的峡谷,奔流咆哮。
前面一排的巨流刚刚呼啸而下,后面一排的巨流又接踵而至。
只听见“轰隆——轰隆”的巨响,震得天惊,震得山摇。
铺天盖地的飞瀑,是水的意志和伟力的抒情,它要冲垮一切,淹没一切。
人在它面前,渺小得如同它的一滴水珠。
水是白色的,又不纯粹是白色的,巨大的白色中掺杂着几股墨绿色,像是一种泼彩,没有遮拦地倾倒,倾倒了,再倾倒,无休无止,只不知道这颜色是怎么变幻出来的。
于是彩色的瀑布,与彩色的河流、天上的彩虹一起走向高潮,演绎和展示人间最壮丽的一幕。
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高潮。
伊瓜苏,印第安语的意思即“大水”。
大水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密林深处的河流。
1.“它垂直地悬挂着,静静地等待着风的吹动,然后掀起一角,让我瞥见黑黝黝的山岩断壁的一点儿真相。
”这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第五段“真像一幕大戏,见了序幕,读了情节,我们还要看到高潮”一句中的“大戏”、“序幕”、“情节”、“高潮”分别是什么意义?3.第四段“看到那种丰富与气势,不禁要问,来自人间还是天堂?”和结尾段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安排又有什么用意?夜听九寨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
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
“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
”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
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
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
洞内的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颠,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
”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
“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
”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
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
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
“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
”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
我无需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
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19. 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 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其表现力。
(1)水是有生命的!(2)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以静写动,瀑布本是不停流淌的动景,作者借“悬挂”一词将其静态化,突出其风景如画的美和对周围山川的装饰和美化作用。
拟人手法,“静静地等待”、“掀起一角”赋予瀑布人的多情,而这情感正是作者喜爱之情的折射。
(对比手法,将瀑布的纯净和“黑黝黝的山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瀑布的洁净和对周围环境的装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