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经济增长要素对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人口、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以昆山市为例

人口、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以昆山市为例

n mi rwt n n io me a u l y i o tke p a e,wh c e u r sa p stv o iy frt e e v r n n . o c g o h a d e vr n ntlq ai st a lc t ih r q ie o i e p l o h n io me t i c
1 i n En io m e tlP o e t n ut ; o v rn n a r tc i o


研究背 景与方法
的分析 首先发现 的 , 指经 济增长 和环境 质量之 间存 在着类 似于经济 增长 和收入 分配 之 间的倒 u型 曲
线关 系 , 明了经济发展 水平较低 的时候环境 污染 说
Kew r s E oo i G o t;Pp l i ces;E v omet u ly un t C r ;E vrn et o y o d : c nm c rwh o u t nI rae n i n na Q a t;K ze uv ao n r l i s e ni m na P l o l 一
V0 . No 3 126 .
第2 6卷
第3 期
人 口 、 济 增 长 对 环 境 影 响 的 库 兹涅 茨 曲线 分 析 经
— —
以昆 山市 为例
陈 晓迅 , 张丽 霞 , 夏海 勇
( 京 大 学 商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9 ) 南 江 10 3
[ 摘要 ] 采用昆山市 19 —20 9 1 07年人 口、 经济相关数据, 昆山市人 口、 对 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质 量进 行 了库
21 0 0年 7月
南京人 口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
Jun l f aj gC l g r o ua o rg mm a a e e t o ra o n n o e ef p l i P or N i l oP tn a eM n g m n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2o 年 ;张建等 ,2o 年 ) O5 o8 。
义农业) 、林业、牧业 、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 、建筑
业等 ,第三产业 包括 除了上述 产业 以外 的其 他各行 业 ,
改革 开放 以来 ,江苏省成为经济 发展快 、经济总量 大 、综合实力 强的地 区之 一 ,环 境建设 取得 一定 成效。 然而 ,高投入 、高消耗 、高污染 、低效益 的粗 放型经济 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给江苏地 区带来 了较为严重的环境
胁 ,可持续发展能力亟 待提高。当前 ,江苏省 已处于工
业化中后期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 ,面l 着如何实 现产业结 I 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构战略性调整 和优 化,提高 产业 发展层次 和水平 ,提高 产业 自主创新 能力 ,推动产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 等重 大历 史性课题。妥善处理好江苏产业发展 与生态环境保 护之 间的关系成为 区域经济社会 持续 、快速 、协调发展 的关 键 。本文通过 以江苏省产业结构 及其演变 为对 象 ,分析
建等 ,2o ;张 健等 ,20 年 ) 05年 0r 7 。从 研 究方 法看 ,有 . 做定性 、相关分 析 的 ( 晋仁 ,19 ;周景博 ,19 倪 98年 99
产业分类依据的是产业的同质性 与功 能。18 ,我 国 98年
开始使用三次产业分 类法 ,即第一产业包括种 植业 ( 狭
年 ;郑锋 等,20 年 ) O4 ,有 做定量综合评 价的 ( 彭建等 ,
第 2卷 7
28 第 1 0 年1 2期 o 2 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 02 总 o 7N 1 1 第 . 2
12 8 期
区域 产业 结构转 变对 生态 环境影 响 的实证 分析

快速经济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快速经济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快速经济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追求的目标之一。

而快速经济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实际上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探讨快速经济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环境影响快速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高水平的工业化,能源消费的增加以及大量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大量的环境问题。

例如,过度采矿和过度抽取地下水资源都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工业污染、车辆废气排放、农业排放和垃圾处理等问题也是快速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问题。

这些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土壤、水源和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社会影响快速经济增长往往会导致城市化和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城市化加速了土地的开发和商品房的建设,无论是贫富差距还是社会不平等现象都会日益加剧。

此外,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社会变化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特别是在不平等的社会中。

犯罪率和贫困率的上升是这种不平等的一种反映。

经济影响快速经济增长可以带来繁荣,但有些问题却难以解决。

例如,过量消费和过度开采的资源会带来长期经济问题。

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公共财政的负担不仅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导致国家的债务问题。

通过慢性疾病和贫困的持续增加,社会抗议也会不断加剧。

最佳做法快速经济增长有许多影响,必须采取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

以下是可使用的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建立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使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

- 控制开采和消费不可再生能源,并将精力转向其他,可再生的、更清洁的替代能源;- 实施环境政策,例如污染减排、土地保护政策等,以减少环境影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推行社会和经济平等,确保资源和财富分配平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达到良好的平衡;- 借鉴已成功实施的,推行低耗能的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经验,以保护公共利益。

结论快速经济增长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如果采取明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可以减轻这些影响。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要素投入(即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即产出相对于各要素投入的效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

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通过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可以扩大产出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当一个国家有更多的劳动力参与生产过程时,可以使得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

同样,通过增加资本投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要素投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要素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遇到边际递减的问题。

这意味着在一定限度内,增加要素投入可能会带来递减的增长效果。

例如,当一个国家劳动力供应已经相对充分时,进一步增加劳动力投入可能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从而阻碍经济增长。

同样,过度的资本积累可能会导致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从而限制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限制。

全要素生产率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了产出相对于各要素投入的效率。

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时,可以实现同样要素投入下的更多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创新和改良生产过程等方式实现。

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同时,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制度环境等也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要素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例如,通过增加资本投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可以促进要素投入的优化配置。

例如,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改善创新环境等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投入的需求。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苏北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苏北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将成为驱动苏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将共同努力,推动科技 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未来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与展望
深化改革开放:进一 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 市场,推动更高水平 的国际经济合作。
献率不断提高。
03
苏北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 挑战
苏北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区位优势
苏北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的交汇 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
势,便于开展对内对外贸易。
资源禀赋
苏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政策扶持
苏北地区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总 量和人均水平均居江苏省前列。同时,苏北地区也是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交汇区域,具有重 要的战略地位。
苏北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
发展历史
近年来,苏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政 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服务业)现状分析
服务业发展迅速
01
近年来,苏北地区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现代物流、金融、
旅游等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服务业结构多元化
02
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苏北地区的服务业结构日益
多元化,新兴服务业态层出不穷。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大
03
服务业在苏北地区的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经济增长的贡
生态环境压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苏北地 区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经济1 2 3

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和效率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和效率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和效率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经济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它描述了在使用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产出的效率水平。

本文将对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和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在使用全部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经济系统能够实现的边际产出与各生产要素边际投入之间的比率。

它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索洛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等来进行估算。

索洛增长模型是由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于1956年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它将全要素生产率视为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

索洛增长模型的核心假设是生产函数具有递减边际收益,即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需的生产要素增加量逐渐增大。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广泛应用于经济学中的一种函数形式,它描述了产出与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关系。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Y = A * K^α * L^β,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在生产中的弹性。

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时,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可以创造更多的产出,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带来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然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技术创新和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对科研和教育的支持力度需要加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经济增长要素对资源环境影响分析陈琦鲁旻玥陈佳应彭敏王伟张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管理系,江苏南京211156)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

运用Commoner 模型及LM DI 分解法计算出江苏省资源环境的三大影响因素的影响累积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总量的增长加剧了资源消耗量并 造成环境污染的加重,而技术进步则减少了资源环境的压力。

最后给出了保持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降低环 境污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要素;资源环境;Commoner 模型;LMDI 分解法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9311/j . cnki . 1672-3198. 2016. 07. 0081 前言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经济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不容小 觑的压力,扛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发展的同 时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 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迫在眉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 必然成为了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与分 析,得出了江苏省近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现状,借 此探索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 径。

最大,且仍有增长的趋势,从2005年到2011年工业碳 排放量持续增长,从原来的3911. 67万吨增长到4847. 30万吨。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较为稳定且M缓慢减少的趋势,由2005年的131. 2万吨减少为2014 年的87. 02万吨《 1C 业废水排放量也大幅减少,从2005年的29. 6亿吨到2014年的20. 49亿吨。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相较于前两种工业废”s工业固体废 物排放量却连年增长,从2005年的5757万吨到2013 年的11443. 77万吨,2014年有所改善。

2江苏省资源环境分析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为标志,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a 在江苏省人口保持极为缓慢增长的同时,其能源消耗 量却大大的提高了,当然这也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好 处,由图1可知,扛苏省的不变价GDP 连年大幅增长, 从2005年的18272. 12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49964 15亿元,每年的GDP 增长率均超过10% a由此可见,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 化,但在资源环境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 题,如工业碳排放量严重、工业废”排放严重等问 题。

尽管近年来对江苏各地的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 强,使得部分资源环境有所好转,但先天环境条件不 足,加上长期以来的污染和破坏,江苏省的资源环境安 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图1 江苏省2005 — 2014年的人口、GDP 、能耗基本趋势由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I 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_工庞水排觖里(万吨) —工北固体废物排放里(万吨)—二氧化碚排放里(万吨) 一工让菝排钕里(万吨)图2江苏省工业“三废”及工业碳排放趋势3 Commoner 模型介绍及数据来源3.1 Commoner 分解模型Commoner (1972)认为环境质儀主要受H 个因素的影响:(1)人口增长因素,它主要由人口总规模进行 反映;(2)经济增长因素f 主要由人均产值进行反映;(3)技术进步因素,主要由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量进行反映。

艮P :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人口 X (产量/人口)X (污染物排放量/产量),:具体表示为:1=吾 X P X 备(1)上式中,I 表疋f e 染排放量,P 表亦总人口,G 表Z KGDP。

方程右边第一项表ZK 经济规模效应,第二项表示人口增长效应,第三项表示技术进步效应。

基于(1)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会有三种结果:如 果某要素对环境的效应为正值,则表明该要素增加了基金项目:此文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201§年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基于Commoner •模型的江苏省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5033YZ )e4 18现代商贸工业丨2016第7期现代商贸工业還训■■iWTihhniirnaio 环境压力;如果某要素对环境的效应为负值,则表明该要素减少了环境压力,有利于协调发展;如果某要素对环境的效应为零,则表明该要素不产生环境压力。

在Commone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对数权重平均分解法(LMDI)对上述S种要素进行分析。

L M D I分解法是完全的分解方法,不会产生残差,而且乘法和加法两种分解形式易于转换,选择任何一种都是无義异的,本文采用加法形式。

具体如下:I=E X P X C(2)其中,E表经济规模效应,P表示人口增长效应,C表7K技术进步效应。

AI=I t-I°=A I e+A I p+A I c(3)A I x=T j I[-R]X[In I f-I n lh X6(4)式(3)中,为污染排放从年的变化,为年的污染排放量,为〇年的污染排放量。

为经济规模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为人口增长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为技术进步对污染排放的影响。

式(4)中的表示各因素变化对污染排放变化的效应值。

根据A n g的LM DI分解方法,可将式(3)右边的各项表示为:a T—▽If—K i EfE_S ln If-ln lh n E h(5) A T▽ If——K, PfIP—S ln ll—lnft n P6(6)”—v If-K1CfAfc^ln If-In lh n Q(7)数据来源本文选择江苏省2005〜2014年时间段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研究。

其中,GDP、人口、能源消耗量、工业E废等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江苏统计年鉴》,工业碳排放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能源平衡表中的终端消费量的数据,根据表1的各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转化系数计算而得。

G D P根据《江苏统计年鉴》中的不变价转换指数转换为2005年不变价GDP。

表1各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转化系数数据来源煤炭消费碳石油消费碳天然气消费碳排放系数排放系数排放系数DOE/EIA0. 7020. 4780. 3B9曰本能源鬚济研究所0. 7560. 5860. 449我国国家科委科技部气候变化项目0. 7280. 5830. 409平均值0. 7280. 5490. 4164资源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离不开经济规模、人口数量、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

在研究人类各项生产生活行为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程度中,经济规模、人口数量、技术进步是影响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着重从上述三个因素来分析江苏省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

根据前文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出各影响因素对污染 排放的贡献量,具体结果见表2。

4.1经济规模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 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 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由表2可知,2006〜2014 年江苏省经济规模增长效应都是正值,并且逐年上升,可见经济规模的扩大加剧了资源消耗量并造成环境污 染的加重,并且起到了主导作用。

表2 2005〜2014年各因素的累积效应单位:万吨年份经济规模效虛:人口增长效应技术进步效应2005———200639287.162672. 2§-49327. 20200775965. 155162.14-106123. 052Q08107361,836552. 12— 147634, 002009138534.628276. 16-183682. 052Q10 1.73047. 7510598.86-212022. 732011197856. 5411-127.12-250134. 772012218256,27]1850.71-285919. 672013236115. 2-112178.93-318539. 202014249686, 7312466,677-347848, 71均值1W67.(丨29020.55-211281. 274.2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和规模 的扩大,才能维持日益增长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

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也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界限。

图1表明,江苏省人口总纛控制得相当不错,但是人口的增长贡献了均值为8589. 79万吨 环境污染。

可见,人口规模的增大加重了江苏省的资源、化态环境的压力,但它并雜主辱作用。

4.3技术进步对环境质量影响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到,技术进步效应在2006到20M 九年中是负值,表明在这九个时期技术进步效应减缓了江苏省的资源环境压力,该时期的技术进步从整体上来说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特别是在2013、2014年,技术进步效应分别达到一318539. 20万吨及 一34784, 71万吨,说明这两个时期技术进步效应对改善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起到了主导型作用。

5结论本文通过江苏省2005〜2014年人口、GDP、污染 排放等指标的计算发现,江苏省的经济规模的扩大、人 口的增长均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压力,而技术进步则减少了环境压力。

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加大了对工业废 水的处理力度和措施,而废气、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还现代商贸工业丨2016年第7期 ■19 ►涪陵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策倪春华(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重庆408000)摘要: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e由于经济、制 度、自然、历史等一些原因,涪陵区的城镇化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向。

在国家严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背景下,要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即有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努力做大“增量”,通过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里来;另一方面,努力做好“存量”,通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镇常住人口的城乡差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城镇化是指农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成区扩展、景观和社 会以及生活方式的城市环境形成《因此,城镇化的根本目标是人口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则只是fill提条 件和载体。

但综合分析涪陵区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 镇化发展趋势发现,较之于土地城镇化,涪陵区人口城 镇化明显滞后,如2010 2014年,涪陵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43. 0平方公里增加到57. 9平方公里,建城区 面积扩大了 34. 65%;而与之相对应的城镇人口(常住 人口)由59. 52万人增加到70. 62万人,人口只增长了 18. 65%,两者相差16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