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部分
光学显微镜的构成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1.机械部分(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①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①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2.照明部分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①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3.光学部分(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高中物理光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物理知识点一、光源1.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2.特点:光源具有能量且能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光能,光在介质中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物理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各种频率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3³108m/s;各种频率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小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 v<c。
< p="">2.本影和半影(l)影:影是自光源发出并与投影物体表面相切的光线在背光面的后方围成的区域.(2)本影:发光面较小的光源在投影物体后形成的光线完全不能到达的区域.(3)半影:发光面较大的光源在投影物体后形成的只有部分光线照射的区域.(4)日食和月食:人位于月球的本影内能看到日全食,位于月球的半影内能看到日偏食,位于月球本影的延伸区域(即“伪本影”)能看到日环食.当地球的本影部分或全部将月球反光面遮住,便分别能看到月偏食和月全食.3.用眼睛看实际物体和像用眼睛看物或像的本质是凸透镜成像原理: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当于一只凸透镜。
发散光束或平行光束经这只凸透镜作用后,在视网膜上会聚于一点,引起感光细胞的感觉,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产生视觉。
理知识点三、光的反射1.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的界面上再返回原介质的现象.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分类:光滑平面上的反射现象叫做镜面反射。
发生在粗糙平面上的反射现象叫做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4.光路可逆原理:所有几何光学中的光现象,光路都是可逆的.物理知识点四.平面镜的作用和成像特点(1)作用:只改变光束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光束的聚散性质.(2)成像特点:等大正立的虚像,物和像关于镜面对称.(3)像与物方位关系:上下不颠倒,左右要交换物理光学知识点汇总:双缝干涉(1)两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发生叠加,在某些区域总加强,在另外一些区域总减弱,从而出现亮暗相间的条纹的现象叫光的干涉现象.(2)产生干涉的条件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叫相干波源,只有相干波源发出的光互相叠加,才能产生干涉现象,在屏上出现稳定的亮暗相间的条纹.(3)双缝干涉实验规律①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点到相干光源、的路程之差为光程差,记为 .若光程差是波长λ的整倍数,即(n=0,1,2,3…)P点将出现亮条纹;若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n=0,1,2,3…),P点将出现暗条纹.②屏上和双缝、距离相等的点,若用单色光实验该点是亮条纹(中央条纹),若用白光实验该点是白色的亮条纹.③若用单色光实验,在屏上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若用白光实验,中央是白色条纹,两侧是彩色条纹.④屏上明暗条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其距离大小与双缝之间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及光的波长λ有关,即 .在和d不变的情况下,和波长λ成正比,应用该式可测光波的波长λ.⑤用同一实验装置做干涉实验,红光干涉条纹的间距最大,紫光干涉条纹间距最小,故可知大于小于.物理光学知识点汇总:薄膜干涉(1)薄膜干涉的成因:由薄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叠加而成,劈形薄膜干涉可产生平行相间的条纹.(2)薄膜干涉的应用①增透膜:透镜和棱镜表面的增透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②检查平整程度:待检平面和标准平面之间的楔形空气薄膜,用单色光进行照射,入射光从空气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波,形成干涉条纹,待检平面若是平的,空气膜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干涉条纹是平行的;反之,干涉条纹有弯曲现象.。
高考物理光学部分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高考物理光学部分的考查重点是什么在高考物理中,光学部分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了解光学部分的考查重点,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考试成绩。
那么,高考物理光学部分的考查重点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是必考的基础内容。
考生需要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以及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规律。
这不仅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还需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画出光路图,通过图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折射定律的考查中,经常会涉及到折射率的计算。
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重要物理量,考生要明确折射率的定义,即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
同时,还需要掌握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即折射率越大,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越小。
反射定律的考查通常会结合平面镜成像等实际问题。
考生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等大等距。
通过这些特点,可以解决诸如确定像的位置、计算像与物之间的距离等问题。
其次,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是重要的考查点。
干涉现象是两列或多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始终减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
考生需要理解双缝干涉中条纹间距与波长、双缝间距以及屏到双缝距离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还要了解薄膜干涉的原理和应用,比如增透膜、增反膜等。
衍射现象则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区,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考生要知道单缝衍射、圆孔衍射的特点,以及衍射现象与波长、障碍物或小孔尺寸之间的关系。
再者,光的偏振现象也是高考的常见考点。
偏振是指横波的振动矢量(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考生需要了解自然光和偏振光的区别,知道偏振片的作用和原理,以及偏振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摄影中消除反光、在 3D 电影中实现立体效果等。
大学物理光学部分总结

薄膜干涉
光波在薄膜表面反射和透射时产 生的干涉现象,常用于增反膜和 增透膜的设计。
光的衍射现象
单缝衍射
光波通过一个狭窄的缝隙时,会在屏 上产生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圆孔衍射
光波通过一个圆孔时,会在屏上产生 明亮的中心和逐渐减弱的衍射条纹。
吸收光谱
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 不同,形成了物质的吸收光谱。 通过对吸收光谱的分析,可以了 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吸收系数
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可以用吸收 系数来表示,吸收系数越大,表 示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光散射
光的散射现象
当光通过物质时,由于物质中微粒的散射作用,光发生散射现象,散射光的强度和方向 与入射光的波长、微粒的大小和形状有关。
3
光的相干性
同频率、同方向、同相位的光波具有相干性。
光的传播
反射定律
光在平滑界面上按特定角度反射 。
折射定律
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时,传播方向 发生变化。
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一个恒定的值 ,不随光源或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
光的干涉
干涉现象
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在空间某一点叠加,产生明 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作为粒子,其能量与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 用,引起电子的跃迁和能级变化,从而改变物质的状态。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不同 的性质和效果。
光吸收
光的吸收定律
当光通过物质时,物质吸收光能 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光的强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 逐渐减弱。
光的偏振现象
初中物理光学部分难点解析

初中物理光学部分难点解析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光学部分是一个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板块。
这部分内容不仅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还需要我们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几个难点。
一、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点。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
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筷子好像在水中“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理解光的折射,需要掌握几个关键的概念和规律。
首先是折射定律,即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其次是折射率,它反映了两种介质对光折射能力的差异。
在解决光的折射问题时,常常需要画出光路图,通过几何关系来求解相关的角度和距离。
例如,求水中物体的实际深度,就需要根据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来计算。
二、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通过凸透镜可以形成不同性质的像。
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如照相机的原理;当物体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二倍焦距以外,如投影仪的原理;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的原理。
要理解和记住这些成像规律,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总结。
同时,还需要能够根据给出的物距和焦距,判断出像的性质和位置,或者根据像的性质和位置,求出物距或焦距。
在实际解题中,经常会遇到根据成像情况来确定凸透镜焦距范围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成像规律,结合数学中的不等式知识来求解。
三、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
这七种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理解光的色散,需要明白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不同颜色的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程度最小,紫光的折射程度最大,所以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散开来。
光学部分知识点

光学部分知识点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光的行为和性质。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光学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首先,光的本质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光的本质存在着争论。
最终,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也就是说,光既表现出像波一样的特性,比如干涉和衍射;又表现出像粒子一样的特性,例如光电效应。
光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定律。
在均匀介质中,光会沿着直线前进。
但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发生折射现象。
比如,把一根筷子插进水里,看起来筷子好像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的。
折射的程度取决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折射率越大,光折射的程度就越大。
光的反射也是常见的现象。
平面镜成像就是光反射的一个典型例子。
反射定律告诉我们,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接下来,我们说说光的颜色。
我们能看到五颜六色的世界,这都要归功于光的色散。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在光学中,透镜是一个重要的元件。
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可以用来制作放大镜、老花镜等。
而凹透镜则会发散光线,常用于近视眼镜。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成像。
小孔成像就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现象,它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而通过凸透镜成像,根据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不同,可以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或者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的干涉是光波动性的有力证明。
当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光相遇时,就会发生干涉现象。
比如,在薄膜干涉中,我们可以看到彩色的条纹。
衍射现象也是光波动性的表现之一。
当光遇到障碍物或者小孔时,会偏离直线传播,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光的偏振现象则进一步揭示了光的横波特性。
只有横波才会有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可以筛选出特定方向振动的光。
在实际应用中,光学有着广泛的用途。
光纤通信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使得信息能够以光速在纤细的光纤中传输。
大学物理光学部分知识点

大学物理光学部分知识点高校物理光学部分学问点一、光的反射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匀称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匀称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很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始终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转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解:(1) 由入射光线确定反射光线,表达时要“反”字当头(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留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高校物理光学学习方法一、仔细预习,画出疑难。
在这个环节中,必需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老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
预习教材后,假如“没有”疑难,那么立刻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关心画出重点和难点。
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特别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当预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建筑物理总结-光学部分

建筑光学1. 可见光的波长为380-780nm 。
2. 在明亮的环境中,人眼对波长为555nm 的黄绿色光最敏感3. 在较暗的环境中,人眼对波长为507nm 的蓝绿色光最敏感4. 光通量Φ:光源发出光的总量,是按照国际约定的人眼视觉特性评价的辐射能通量(辐射功率)。
单位:光瓦或流明(Lm ),1光瓦=683流明。
1光瓦等于辐射通量为1W ,波长555nm 的黄绿光所产生的光感觉量。
100W 白炽灯发1250lm 的光通量,40W 荧光灯发2200lm 的光通量。
6. 光强I :光源光通量在空间的分布密度。
ΩΦ=d d I α。
单位坎德拉cd ; 光通量一定,光通量所分布的立体角不变,光强与测光点的距离无关。
7. 照度E :单位面积被照表面接受的光通量A E /Φ=。
单位Lx ;英制单位f c =10.76L x 。
i rI E cos 2α= 8. 照度标准值按0.5、1、3、5、10、15、20、30、50、75、100、150、200、…、5000Lx 分21级。
9. 亮度L :光源或被照面的明亮程度。
单位是cd/m 2(nt )、asb 、sb 。
1 asb=1/πcd/m 2;1 sb=104 cd/m 2。
ααcos /A I L =;πτ/E L =。
10. 太阳亮度20万sb ;无云蓝天亮度0.2~2.0sb(2000~20000cd/m 2);荧光灯表面亮度0.8~0.9sb ;白炽灯亮度约0.15sb 。
11. 光谱光效应函数:描述人眼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视亮度感受性的差异。
12. 明视觉光谱光效应函数:将黄绿光555nm 的感觉量定为1,其余波长光的感觉量都小于1。
13. 双眼平视前方,眼球不动时,人眼的视野范围为水平180°,垂直向上为60°,向下为70°。
14. 视线周围1°~5°内物体能在视网膜中心成像,清晰度最高,这部分叫“中心视野”;目标偏离中心视野以外观看时,叫“周围视野”;视线周围30°视觉环境的清晰度较好,看起来比较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部分1.(2012福建福州)小军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A.水中的月亮——光的直线传播B.路灯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C.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D.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2.(2012山东泰安)伦敦奥运会圣火于5月11日在奥运会发源地——希腊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点燃,如图所示。
利用凹面镜采集圣火的过程属于下列哪种光现象?()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色散D.光的折射3..(2012江苏连云港)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光的折射现象D.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4.(2012四川宜宾)2012年5月21日清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日环食。
如图1所示,是发生日环食的景观,能用来解释形成日环食现象的规律是()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D.光的色散5.(2012湖南株洲)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A.雨后彩虹 B.水中“月亮” C.墙上手影 D.海市蜃楼6.(2012福建福州)如图3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0角,则:()A.入射角是30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0C.反射角是600 D.入射角增大50,反射角增大1007.(2012江苏无锡)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A.沿ON向后转动板A B.沿ON向后转动板B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8.(2012山东德州)光的世界丰富多彩,下列光学器件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符合成像规律的是A.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B.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C.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D.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9.(2012四川南允)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则镜中的像与他相距()A.1.5mB. 2.0mC. 2.5mD. 3.0m10.(2012江西南昌)如图4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试验中,下列说法正确得是()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11.(2012四川自贡)一位同学身高1.7m,站在1m高的平面镜前,他在镜中的像高是()A.0.7m B.1m C.1.7m D.无法判断12.(2012广东省)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
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13.(2012湖北黄石)一个半径为5m的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和地面相平,在池中心正上方离水面3m 高处吊着一盏灯,一个人站在岸边,他的眼睛距地面的高度为 1.8m,则他要看到灯在水中所成的像,人到岸边的距离不能超过( )A.1mB.2mC.3mD.4m14.(2012包头)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岸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B.电影幕布选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漫反射C.路边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反射形成的D.红色的牡丹花由于只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所以它看起来是红色的15.(2012山东日照)如图3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
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16.(2012鸡西)教室内用来放映投影片的银幕,表面是白色且粗糙的,其目的是()A.不反射光B.能折射光C.发生漫发射D.发生镜面发射17.(2012十堰)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了一双新鞋在垂直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1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为了看到,他应该()A.弯腰或下蹲B.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C.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D.把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凸透镜成像规律1.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物体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20cm B.15cm C.10cm D.5cm2.物体位于凸透镜前20cm处,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9cm B.18cm C.12 cm D.20cm3.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30cm的地方,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有蜡烛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可知,下面数据中,最有可能是该透镜焦距的数据是()A.20cmB.15cmC.10cmD.5cm4、小芳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活动中,当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3-3-2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A.一定大于20㎝ B.一定小于8㎝C.一定在10㎝到16㎝之间D.一定在8㎝到10㎝之间5.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并按照要求进行调整。
移动蜡烛和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实验得到的物距、像距及成像情况如下表所示:A.小于7.5厘米B.等于15厘米C.等于10厘米D.大于12厘米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4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B.当u=1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lO cm处移动到3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7、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总结的三个实验结论如表1,其中正确的是()A、实验1B、实验2C、实验3D、实验2和实验38.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清晰的像。
则像的性质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第5题图9.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另一侧得到一个()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10.如图8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看到的一种成像的情况。
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其成像的条件是。
11.如右图所示,蜡烛经透镜所成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12.小明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得此光斑到透镜的距离是10cm。
该同学想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是()A、等于10cmB、在10cm和20cm之间C、小于10cmD、大于20cm13、用一个焦距是10㎝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则蜡烛应该放在距离凸透镜多远的地方()A.20㎝ B.15㎝ C.23 ㎝ D.10㎝14、一只凸透镜的焦距为10㎝,当物体离凸透镜大于二倍焦距时,像离凸透镜的距可能是()A.5㎝ B.10 ㎝ C.15㎝ D.20㎝15. 如图6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为f,将蜡烛从a点沿主光轴移到b点的过程中,蜡烛的像将()A. 远离透镜B. 靠近透镜C. 逐渐变大D. 逐渐变小16、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6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
则()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17.如图2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红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当她把蜡烛移到距透镜10cm处时,所成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19.如图所示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
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则()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20、将一只点燃的蜡烛立于凸透镜的一侧,调节另一侧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屏上得到一个烛焰的像,若用一不透光的物体挡住半个透镜,则光屏上()A.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B.仍能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C.仍能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变暗D.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变暗21、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下端呈现时,为了使这个像移到光屏的中心,则应该使凸透镜( )A;若移动是蜡烛,则应该()A.向上移动 B.向下移动 C.向前移动 D.向后移动22、将物体放在离凸透镜30㎝处,恰好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清晰的像,现在将凸透镜向光屏移近10㎝,并适当移动光屏的位置,则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A.倒立的、缩小的是实像 B.倒立的、放大的是实像C.正立的、缩小的是虚像 D.正立的、放大的是虚像23、有一物体,从距离凸透镜4倍焦距的地方向2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则()A.像由大变小,像距由小变大 B.像由小变大,像距由大变小C .像由大变小,像距由大变小D .像由小变大,像距由小变大24.下图是物体A 通过凸透镜(透镜未标出)成像的示意图。
当凸透镜放在哪点时,才能产生图中所成的像A’( )A.a 点B.b 点C.c 点D.d 点18.(2012贵州安顺,第7题)人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5米/秒的速度向镜移动6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____________米,此时像的大小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