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文字说明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说课稿)

《老师领进门》说课稿一、说教材:《老师领进门》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的阅读课文,讲述了小时候教作者国文的田老师口才文笔皆好,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本文由著名作家刘绍棠所写,他的作品一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清新朴实,本文也是如此。

二、说写作特点:选材有点有面,详略得当,详写开学第一天的情景,四年受业一笔带过。

语言委婉,含义深刻,运用了大量的俗语、谚语,有较强的表达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中刻画了田老师博学多才,口才好,文笔好,而且善于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关键是文末把一个谦逊的形象又勾勒了出来,非常精妙。

三、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身临其境、娓娓动听”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娓娓动听”或“恭恭敬敬”造句。

2.有感情地地朗诵小诗的大意部分.。

3.以“谢师、感恩”为主线,通过读诗、听故事、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恩情怀,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四、说教学重点:深入阅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体会老师是怎样把作者引入文学大门的。

五、说教学难点:理解句子“这些故事,有如点点春雨,滋润着我”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恩情怀。

六、说学情暑假时间,我走遍了班级23名学生的家,进行家访。

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我除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之外,还知晓了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情况。

我们的这23个孩子,差异较大,有的已经有了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针对文字或课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问题;而有的同学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都比较困难,吭吭哧哧、语感较差;有的同学课外阅读能力强,几天就能高质量地读完一本书;而有的同学一个暑假都没有完成一本。

七、说方法鉴于六年级学生的基本要求与身心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三种方法:情境导入法。

由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诗,把他们引入一个故事的情境,既为课文学习、了解田老师的教学方法打下基础,又创设了一个轻松、惬意的教学情境,对于刚从暑假回到课堂的学生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知识点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知识点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知识点分析《老师领进门》一、句子解析:1、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这句话是围绕句子中“入迷”这个词语来写的,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

2、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他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我”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我”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3、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我深深的感谢田老师在我的幼小的内心深处,诱发了对文学的爱好,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打下了文学的创作基础。

4、老师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这句话反映了田老师的谦虚。

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他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作者的成功并不是他的功劳,而是作者自己努力的结果”。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6、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二、问题归纳:1、老师领进门”中的“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

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

2、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是一位讲故事高手?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从“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规划教学建议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规划教学建议

统编六下第六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整体解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谢与惜别”,设计这样的人文主题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六年的学习成长经历,在梳理过程中回味、感受,表达对母校和师友的感激和惜别之情。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板块,分别是“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

这两个板块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课本所要求的情感体验;并能够“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

统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搜集资料”与“整理资料”是中、高学段的要求。

其中对四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搜集资料”是指根据学习和实践的实际情况将所需要的数据、文字等以一定的方法聚合到一起,以满足具体学习和实践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统编版教材对四年级的要求是“初步学习”整理资料,对五年级的学生要求只掌握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初步学习”意味着养成基本的整理资料的意识,能按照一定要求简要整理资料。

而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则意味着学生已经有主动根据目的进行资料搜集,搜集中可能涵盖查阅书籍、图书馆资料查询、网上资料查询等基本的操作方法。

而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经过了六年学习实践的锻炼,统编版教材提出的要求是“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故而在原有基础上对六年级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整理资料”。

所谓整理,在教材中有明确的“活动建议”。

活动建议分为“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

由此可知,“整理资料”是针对学生成长纪念册的提出的要求,而在这个完成这个要求之前,需要学生能够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的回忆。

“填写时间轴”的活动建议实际上是整理资料的第一步,六年对于只有12岁的学生来说,时间跨度长,梳理时间线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汇总记忆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遗忘、错记。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精编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精编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计划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成长足迹倍速备课堂倍速导学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5篇课文的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用习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4.指导学生制作班级纪念册。

5.引导学生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页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读“阅读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制作班级纪念册。

【教学准备】学生:自主读“阅读材料”;回忆小学生活。

教师:收集班级“成长足迹”的材料。

【课时安排】6—7课时。

教学过程第5课时(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教学过程第6、7课时(制作班级纪念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依依惜别倍速备课堂倍速导学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五篇课文的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谊。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4.引导学生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

【重点难点】1.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2. 引导学生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

【教学准备】学生:读“阅读资料”中的五篇文章;搜集毕业赠言。

教师: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写毕业赠言)毕业联欢会策划案例毕业即将来临,孩子们早已经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毕业联欢会的事情──因为此前我曾经答应他们在毕业前夕,和他们一起搞联欢活动。

怎样让他们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并且在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提前一周,我们开了个讨论会。

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自告奋勇报上了许多游戏和表演项目。

郑煜:横笛独奏廖文倩:竖笛独奏朱海磊:说笑话……一下子,节目多达二十多个。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06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06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概述《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理解并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及其成长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鲁滨逊在困境中展现的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并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笛福的生平简介,以及《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长篇阅读,包括快速阅读、精读、批注等方法。

3. 文本分析: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以及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围绕“孤独与自救”、“人与自然”等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把握《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理解鲁滨逊的人物形象。

2. 难点: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困境中的成长变化,以及作品深层的主题意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滨逊漂流记》的封面和简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笛福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3. 阅读指导: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长篇阅读,并进行分组阅读活动。

4.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围绕作品主题进行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板书设计《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主要框架:1. 作者与作品背景2. 鲁滨逊的形象分析3. 作品主题探讨4. 阅读方法指导作业设计2. 选做题:选择作品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提升了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备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备课教案
集体讨论/个性设计
板书设计(参考)
古诗词诵读
教学反思
难点:领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总结归纳,感悟学法
师生一起归纳古诗词的学习步骤(课件出示):
1.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2.知作者。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
3.读古诗词。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词。
4.解诗词、释诗意。结合注释,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词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5.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再读古诗。入境悟情,感受诗韵,深化认识,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
二、自学诗词,初步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熟十首古诗词。
2.借助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十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三、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背诵相应的诗词)
(5)《江上渔者》描写了哪两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理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春色满园关不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10)《清平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有机联系
1.讲述关于十首古诗词的轶闻或趣事。如杜甫的故事、韩愈的故事、苏轼的故事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析

教师集体备课表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回忆往事
一、研判教材
这个板块以“回忆往事”为主题,设置了“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回忆往事,珍藏成长记忆。

三篇“阅读材料”《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具有启发回忆、激发情感、拓宽思路、提供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步骤和方法等作用。

《老师领进门》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刘绍棠。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启蒙教师,老师的言传身教在他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师恩令他终生难忘。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田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启迪和熏陶,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

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从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

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

文章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从收集、筛选资料,分类整理资料,编排成长纪念册二个方面,为学生制作成长纪念册提供了具体方法,是学生动手制作成长纪念册的实践指南。

教材要求资料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并提供了“编年体”和“栏目式两种资料分类的基本方式:提出了编排成长纪念册的基本要求,如,纪念册一般有封曲。

扉页、正文等几个部分,要有一个贴切的名字,正文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能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一主题,安排了“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

“回忆往事”这一板块分为两个活动阶段,第一阶段:了解活动建议,通过协作的方式记录难忘的小学生活,制作成长纪念册。

第二阶段: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双红圈》《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3篇材料,感受小学生活的美好,激发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依依惜别”板块的内容为:在毕业之前,通过举办毕业联欢会、写信、写毕业赠言等方式,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 单元教学重点(1)了解几种文体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3. 单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分享难忘的小学生活。

4. 单元课时安排回忆往事....................................... 2课时依依惜别....................................... 2 课时回忆往事教学目标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诵读
1.背景资料
(1)古人为什么爱写送别诗?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2)古人多以什么自喻?
曹操自喻“老马”:曹操以伏枥茅棚的老马自比,表达自己晚年的雄心壮志。

他在《龟虽寿》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骆宾王自喻“秋蝉”:初唐著名诗人骆宾王任侍御史时,
因上疏议事触怒武后。

受诬入狱。

于囹圄之中,忽闻“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感而缀诗”,写下一首《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抒发了自己如同秋蝉一样“清白高洁”的情感。

陆游自喻“梅花”: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以凌雪怒放、傲骨铮铮的“梅花”自喻,表明自己不畏苦寒的高风亮节。

《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1.古语解读
(1)插柳之恩
原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出处:《增广贤文》
大意: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
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只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原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出处:《管子·权修》
大意:(做)一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种植庄稼;(做)十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栽植树木;(做)一生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培养选拔人才。

一经培植收获一倍的,是庄稼;一经培植收获十倍的,是树木;一经培植收获百倍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