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防病养殖六措(上)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河蟹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二是病原菌感染。
在防控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环境因素:
1. 饲养水质管理:及时清理饲养场的杂物和污物,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中的氧气含量,避免过度负荷。
2. 控制饲养密度:适量增加饲养场的面积,减少河蟹在同一空间内的密度。
避免因过度拥挤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3. 维持水温稳定:保持饲养场水温适宜,避免大幅度的温度变化。
高温会导致河蟹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其感染病原体的几率。
二、病原菌感染:
1. 病原菌筛查:定期对饲养场的水质和河蟹进行病原菌的检测。
发现病原菌感染情况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疾病扩散。
2. 疫苗接种:对河蟹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提高河蟹的免疫力,减少疾病感染的几率。
3. 隔离治疗:对发现感染病原菌的河蟹,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疾病传播给健康的蟹苗。
4.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疾病大范围传播。
5. 加强消毒措施:定期对饲养场、设备、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菌,减少感染几率。
河蟹发病原因主要与环境因素和病原菌感染有关,为了防控河蟹的疾病,可从改善饲养水质、控制饲养密度、维持水温稳定、病原菌筛查、疫苗接种、隔离治疗、加强消毒措施等方面入手。
这些对策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河蟹的免疫力,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养蟹场的蟹病防控措施

养蟹场的蟹病防控措施养殖蟹类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养殖行业之一,而蟹病也是养蟹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蟹病的发生不仅会给蟹类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造成相关人们的生活困扰。
因此,采取适当的蟹病防控措施对于养蟹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养蟹场的蟹病防控措施,并分点列出具体内容。
一、加强养蟹场的生物安全管理1. 注重蟹苗的来源:选择健康、营养良好的蟹苗供应商,并确保蟹苗的来源可追溯。
2. 严格隔离制度:合理规划养蟹场的区域划分,避免不同批次的蟹类接触,以防止疾病传播。
3. 控制入场检疫:对进入养蟹场的人员、设备、工具以及运输工具进行检疫,确保不带入蟹病源。
二、定期进行场地消毒和水质管理1. 场地消毒:定期对养蟹场的场地、池塘、设备等进行消毒,去除病原体和繁殖介质,以降低蟹病的发生概率。
2. 水质管理:加强对养殖水质的监测和调节,保持适宜的水温、酸碱度等参数,提高蟹类的抗病能力。
三、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1. 合理投喂: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蟹类需求,科学配制饲料,并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喂养引发蟹病。
2. 定期换水:定期更换养殖水,保持水质清洁,防止病原体滋生。
3. 合理密度和养殖方式:根据蟹类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规划养殖密度,避免拥挤引发蟹病。
同时,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如增氧养殖等,提高蟹类的免疫力。
四、加强病害监测与疫情预测1. 定期监测:养蟹场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蟹类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蟹病症状,确保及时处置和控制疫情蔓延。
2. 引进先进监测技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基因检测、红外线测温等,提高对疫情的监测水平,以便及时预测和防控蟹病。
五、加强团队建设和技术培训1. 培训养殖人员:加强员工对养蟹行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养殖技术人员掌握蟹病防控的方法和技巧。
2. 组建科研团队: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养蟹场专业科研团队,开展病害防控研究和技术创新。
综上所述,养蟹场的蟹病防控措施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生物安全管理、消毒和水质管理、饲养管理、病害监测与预测以及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河蟹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河蟹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作者:出处: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2005年09月20日【关闭】一、腐壳病1 •病因与病症:此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腐烂,然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
胸部岀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
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2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塘底有淤泥5—10cm,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②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③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20g /立方米兑水全池泼洒;④用漂白粉2g/立方米全池泼洒,并每千克饵料中加磺胺类药物0 • 1 —0 • 2克,连喂3—5天;⑤用5%—10%食盐水溶液浸洗病蟹3—5分钟,连续1周。
二、黑鳃病1 •病因与病症:此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主要由水环境恶化诱发。
病蟹鳃受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
2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塘底有淤泥5—10cm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②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③发病后用生石灰15—20g /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续1—2次;④病蟹放入吱喃唑酮2 —3g/立方米浸洗3— 4 次。
三、烂肢病1 •病因与病症:此病由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或同类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摄食量减少基至拒食,活动迟缓,终致无法蜕壳而死亡。
2•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②放养前用咲喃唑酮2g/立方米浸泡数分钟;③发病后用土霉素或咲喃西林0 • 5—1g /立方米全池泼洒;④用吱喃唑酮O. 1 —O. 2g/立方米全池泼洒;⑤用生石灰 1 —。
20g / 立方米全池泼洒,连施 2 —3次。
四、水肿病1 •病因与病症:此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
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匍匐在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河蟹病害防控措施

河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鳌蟹属。
近年来,河蟹已成为人工繁育与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随着河蟹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蟹病的发生、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结合河蟹养殖户实践经验,将河蟹疾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期指导河蟹的养殖生产。
一、蟹种的选择与消毒优质的蟹种是河蟹健康养殖的前提和基础,放养健康型长江水系河蟹可使发病率大大降低,如长江1号河蟹和长江2号河蟹。
蟹种的选择主要遵守“三看一抽”原则:看品系和亲蟹规格、看形状和色泽、看活动情况和抽样估测。
此外,要做好蟹体消毒工作,杀灭蟹种体表各种病原体。
通常在蟹苗下池前,根据蟹种的规格、体质、天气用食盐溶液或者聚维酮碘溶液浸泡,用药量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二、生态环境的创造养殖生态环境是河蟹疾病防控的关键。
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可降低和避免河蟹应激反应,是做好河蟹疾病预防工作的主要技术措施,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池塘条件蟹池构造要合理,面积5亩以下为宜,坡比为1:(2.5-3.0)。
池底呈长方形平底,有一定比例的浅水区和深水区,满足河蟹对水温和栖息习性的要求。
蟹池的水源要便利,并远离城市、工厂。
此外,蟹池必须具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水渠,避免蟹病的传染和蔓延。
2水体环境河蟹养殖水质要求“肥、活、爽、嫩”,在放苗前须进行肥水。
通常分为三级:基肥在放苗前7-10天每667m2施100-150千克经发酵的有机肥或○赵振新赵飞2020-14--5710-15千克的生物有机肥,用于培育基础饵料。
水肥施肥后48小时开启增氧机,加强增氧,加快有机物分解,培养丰富的浮游生物。
草肥在蟹池中栽种一定数量的水草,如水花生、伊乐藻等,可降低河蟹内有害物质的浓度,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水质调控坚持定期看水色、水温变化。
高温季节为确保水质清新,每天凌晨添加些新水,并每隔1周,换水2次。
合理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 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来处理水质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池塘养殖河蟹病害防控技术(上)

动 物 门
近年来 . 随 着 河 蟹 养 殖 的 规 模 化、 集 约 化 程 度 的提 高 , 养 殖 水 体 环 境 日益 恶 化 . 河 蟹 的 病 害 问 题 日趋 严重. 已成 为 制 约 河 蟹 养 殖 发 展 的 上 . 对 池 塘 养 殖 河 蟹 的 发 病 原 因 及 其 防 控技术 进 行 了深入 探讨 . 现 总
雏鹅受潮主要 症状有 : 生长缓慢 , 食欲 减退 , 羽 毛松 乱 , 不 能行 走 , 跛
行, 关节肿大 。
尔烈 每 4 3
进 行 投饵 施 肥 施 肥 的 作 用 主 要 是 增
加 水 体 中 的 营养 物 质 。 培 养有 益 藻 类 如硅藻 、 小 球藻等 . 使 浮 游 生 物 迅 速
生 长 和 繁殖 . 给 池 中水 产 养殖 动物 提 供 充 足 的 天然 饵 料 施 肥种 类 分 施 基 肥 和 追肥 两 种 。 基 肥应 施 早 、 施足 : 追 肥 则 是 为 了保 持 天 然 饵 料 生 物 持 续 旺 盛 地 繁 殖 生 长 ,应 掌 握 “ 及时 、 少 量1 2 5 ~ 1 5 0 千 克/ 亩米 : 漂 白粉 , 干 法 施 、 勤施 ” 的原 则 。 肥 源 应 为 发 酵 过 的 清 塘 用量 1 千 克/ 亩 . 带 水 清 塘 用 量 有 机 肥 为 好 . 未 发 酵 的有 机 肥 慎 用 在 1 3 ~ l 3 . 5 千克 / 亩 米 高 密 度 精 养 殖 池 中提 倡 施 用 既 能 肥 又能调水 的“ 氨基酸肥 膏 ” 或“ 速 2 . 健壮苗种 、 加 强养 殖管理 ( 1 ) 选 水 、 购 优 质健 壮蟹 种 一 是 养殖 河 蟹 的品 效肥 水 王 ” 等效 果 较好 。 ( 未 完待 续 ) 种要纯正 . 二 是 蟹 种 质 量 要 优 良 就 江 苏 省 兴 化 市 陈 堡 镇 农 业 服 务 中 心 长 江 流 域 而 言 .以养 殖 长 江 水 系 中 ( 2 2 5 7 1 4 、 唐 玉银 华 绒螯 蟹 为好 。 ( 2)合 理 的 放 养 密 兴 化 市 渔 业 技 术 指 导 站 吴 加 平
河蟹健康养殖的六项注意措施

河蟹健康养殖的六项注意措施一、严把苗种关:养殖户在选购蟹苗种时,要摸清育苗单位苗种的亲本来源、规格、质量,做到货比三家。
购苗种时要严格检疫,防止携带菌的亲蟹和蟹种。
二、蟹池清淤消毒:冬季要抽干池水,挖去过多的淤泥,使淤泥厚度不超过15厘米,然后每亩用生石灰100-200公斤消毒。
5-9月份隔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溶于水后泼洒1次。
三、栽种水草:许多水草不仅是河蟹的天然饵料,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养蟹水面种植水草的方法有草籽播种和植株移植两种。
池底可在春季播种苦草、轮叶黑藻、马兰眼子菜等;水面移植水花生、浮萍等。
水草面积以占水面总面积30%-60%为宜。
四、控制放养密度:提倡稀放,一般每亩扣蟹500-600只,最多不超过1000只;或放Ⅴ期幼蟹15000只左右,做多不超过3000只。
五、投喂优质饵料:河蟹食性很杂,水草、豆类、马铃薯以及螺蚬、河蚌、小杂鱼等都可用来喂蟹,但要求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
特别要求饵料新鲜,不喂腐烂、发霉、变质的饵料,并在饵料中添加一些诱食剂、复合维生素、氨基酸等,以确保饵料营养成分的平衡。
螺蛳是河蟹的优质饵料,一般在4月底投放活螺蛳200-300公斤,河蟹摄食高峰期,视情况补充。
在河蟹脱壳期,要在饵料中添加脱壳促生长素,并增加饲料中鱼粉、骨粉、蛋壳粉的含量。
六、科学调整水质蟹池水位应做到“春浅、夏满、冬深”。
定期换注新水,通常春末夏初,每10-15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6-8月份每7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3-1/2.如发现水质有变坏的征兆或遇闷热天气要及时换水。
也可以采取泼洒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措施调节水质。
精养河蟹夏季防病的药物预防

精养河蟹夏季防病的药物预防随着河蟹养殖规模日益增大,病害也日趋增多,严重制约了河蟹养殖的效益及发展。
为了有效控制蟹病的发生,应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减少或避免疾病的蔓延,保证河蟹养殖的高产、稳产。
一、改善养殖环境1.理化方法(1)清除池塘过多淤泥,排干池水后对池底翻耕,曝日西。
(2)蟹苗放养前1个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全面消毒,彻底杀灭土壤中的病原体。
(3)定期加注新水或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水位应控制“前期浅,中期深,后期稳”。
(4)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体的pH值及水中钙离子浓度。
(5)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防止有毒物质超标。
2.生态方法(1)蟹苗放养前,浅水种植伊乐藻、水花生等,种植后施有机肥,促进水草的生长。
(2)种草后,在池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螺蛳让其自然繁殖,保持后期充足的活体饵料。
3.生物方法(1)高温季节经常性泼洒光合细菌,去除池底的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改良水质及底质。
(2)合理套养鲢、鳙、青虾等,充分利用人工饲料及天然饵料,防止水质老化。
二、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抗病能力1.合理的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技术水平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密度过大,疾病传播的机会就大,容易发生流行病。
同时,高密度饵料量增多,排泄物、残饵积累,易导致底质的污染及病原体的滋生。
适宜的放养密度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使蟹体质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2.合理的投饵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饵原则,还要根据蟹的生长情况、残饵量、水环境、温度及气候的变化而改变,保证饵料的利用率,池中还须适量施肥,以繁殖天然饵料。
人工饲料要选择营养全面、不变质、水中稳定性好的适口饲料。
3.加强日常管理坚持1天至少3次巡塘,观察河蟹的蜕壳、摄食、活动情况,观察水质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三、药物预防,消灭病原体1.苗种消毒苗种下池前对蟹苗进行全面镜检,针对不同的病原种类,选择适当的药物消毒处理。
常采用10-20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1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浸泡10-15分钟,或200克/立方米的聚维酮碘浸泡20-30分钟等,浸泡时还要根据蟹苗的大小、气候、温度等灵活掌握时间及剂量。
预防河蟹病害

预防河蟹病害1.清除池底淤泥。
淤泥的主要成分是大量的残饵、有机肥、死亡的生物机体和生物排泄物.过多的淤泥在夏秋季节易引发水质恶化.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硫化氢和氨等,使池水pH值下降,抑制和危害河蟹的生长和生存.特别是有害的病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存在于淤泥中.一旦条件适宜.各种病原体即泛滥成灾。
因此,利用冬季蟹池空闲.抽干池水,用机械或人工将池底淤泥全部清除。
2.冰冻照晒池底。
蟹池清淤后,理清水沟.用机械定期抽水.尽量使池底经严寒冰冻和阳光照射一段时间(最好能达到1个月左右),以改善池底的土质状况.让一些病原体在冰冻和日光的照射下被杀死,为日后蟹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建好进排水系。
除了考虑水源充足.水的理化因子符合蟹的生长、不受污染和不带病原体外,还要防止进排水用同一水渠.而导致相互传染和重复感染。
所以要求每个养蟹池都能独立地将池水排出去。
有条件的最好建蓄水池,进水经沉淀、过滤或消毒后再引入养蟹池.防止病原体从水源带入。
4.药物消毒。
蟹苗放养前20天.用生石灰、漂白粉或菜籽饼等严格消毒。
生石灰消毒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将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漂白粉消毒每667平方米用漂白粉15~20公斤。
菜籽饼消毒应带水进行.用量为每667平方米25—50公斤.将菜籽饼捣碎浸泡1—2天后.连渣带汁均匀全池泼洒。
5.做好蟹体消毒。
蟹苗下池前用合适的药物消毒。
常用15—20毫克/升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10毫克/升浓度漂白粉溶液浸泡10—15分钟。
6.移栽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可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环境.还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饲料,并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增氧,改善水质。
水草品种:沉水植物有伊乐藻、苦草、马兰眼子菜、小茨藻,浮游植物有水花生、浮萍等。
这些植物要在冬春播种,移栽或移植,使得蟹池覆盖率达到60%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2019.02
养在于防,防重于治。
近年来,河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池中残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也聚集增加,疫病防控成了制约河蟹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下河蟹防病养殖六条措施可供养蟹者借鉴参考。
一、培育优质苗种
苗种是河蟹养殖的基础,选择放养优质苗种(特别是扣蟹)是取得养殖成功的关键。
面对近年来养殖生产中出现的河蟹个体规格小、抗病力下降等种质退化等严峻问题,应强化苗种培育工作。
苗种公司(场)应严把抱卵蟹的科学管理关,保证胚胎的健康发育,确保生产出健壮无病的优质蟹苗(大眼幼体)。
亲蟹的质量要求:最好从长江水系中引入野生原种,雌、雄蟹规格分别达125克和150克以上。
仔、扣蟹种培育者,要到有资质、信誉度好的育苗公司(场)进行实地考察,选购优质蟹苗培育仔、扣蟹种。
蟹苗的质量要求:经充分淡化并能在纯淡水中安全生存,出池前用抄网捞起一小把蟹
苗放在手中捏紧并甩干水分,感觉
手中张力大,松开后蟹苗能迅速散开。
养蟹者应严把苗种选购关,最好选择本地土池模拟天然环境,并用长江水系蟹苗(大眼幼体)培育而成的蟹种,因为本地蟹种更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质,放养成活率较高。
蟹种的质量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无性早熟扣蟹。
二、营造生态环境冬季抽干池水,清除池边杂草、池底过多淤泥及其他废弃物,保留淤泥5~10厘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让淤泥充分龟裂,增加透气性,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风化。
开春后,向池内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和黄丝草等复活型水草,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氧气“生产基地”及蜕壳、栖息、避敌场所。
另外,水草还可以净化水质。
水草覆盖率应达50%~60%,若水草不足,则以水花生、水浮萍等作补充。
蟹种放养前7~10天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主要成分:肥水菌群、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固氮菌等),用量8~10千克/亩·米,以培
河蟹防病养殖六措(上)
养殖世界YANGZHISHIJIE
编辑:邓婧(dengjing_njzf@)
·
疫病防控·
养殖须免疫,进出须消毒。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接触传染、分布很广,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
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细菌传染性疾病。
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
病菌易出现交叉感染,使疾病长期存在于鸭场内,严重影响生产性能的提高。
发病诱因 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粪尿蓄积,空气含氨量过高,以及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
症状特点 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咳嗽和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头颈扭转,全身发抖,行走跛行,运动失调。
防治措施 做好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
发现病鸭及时隔离并科学治疗,但要注意,鸭疫里氏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
(晋 农)
育浮游生物,为蟹种提供天然生物饵料。
于清明前后向池内投放300~400千克/亩亲螺蛳,此时气温适宜,让其在池内自然繁殖仔螺蛳。
螺蛳肉质鲜嫩肥美、营养丰富,是河蟹喜食的鲜活动物饵料,可促进生长、改善品质、提高规格,同时还能起到改善池塘底质和水质的作用。
三、合理放养密度
河蟹放养密度与河蟹的产量、规格和品质密切相关。
放养密度适中,则生长快、规格大、发病少;放养密度过高,则生长缓慢、规格小、发病率高;放养密度过低,则达不到高产、高效的养殖要求。
对精养蟹池而言,如果计划当年养成上市且成品规格为150克以上,一般亩放养规格为100~150只/千克的蟹种600~800只;如果计划当年养成上市,且成品规格为125~150克,一般亩放养规格为200~300只/千克的蟹种800~1200只。
(未完待续)
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211600)唐玉华
养殖世界
YANGZHISHIJIE
编辑:邓婧(dengjing_njzf@)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