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度的测定和应用乌氏粘度计法

合集下载

乌氏粘度计测定聚酯的特性粘度

乌氏粘度计测定聚酯的特性粘度
液管再加入苯酚-四氯乙烷溶剂,小心稀释至刻度线,充分混合均匀,再将
容量瓶放入 25±0.1ºC 的恒温水浴槽中,继续恒温 15 分钟。
用 G2# 砂芯漏斗将溶液过滤于乌氏粘度计中,按上述测定溶剂的步骤,
测定溶液流出的时间。同样重复三次,其误差不超过 0.2 秒,取平均值作
为溶液流出的时间 t1 秒。
管 a、b 刻度线间的时间在 80 秒至 120 秒间为宜。
恒温水浴槽,温度对液体粘度的影响很大,所以粘度计必须置于恒温
水槽中进行测定,无论是空白溶液或是已溶有样品的溶液,整个测试过程
都应在恒温水浴槽中进行,恒温水浴的温度应控制在 25±0.1ºC,同时应不
间断地对水浴进行搅拌,以使水槽内的水温均匀。
液粘度计算其特性粘度的方法,这个方法也是目前最常采用的方法。
一般的高分子-良溶剂体系的 K 值在 0.3~0.4 的范围内,即都在 0.35 左右,聚酯的[计算是经过一元二
次方程公式推导而得:
η
= + k′ 2 C
C
k′ C 2 + −
−1 +
=
sp
C
=0
1 + 4k ′ C ∙
温度 ºC
20
21
22
23
24
25
折光指

1.5277
1.5272
1.5268
1.5265
1.5260
1.5257
温度 ºC
26
27
28
29
30
折光指

1.5252
1.5247
1.5243
1.5240
1.5235
以苯酚-四氯乙烷为溶剂测试粘度所用的乌氏粘度计,其毛细管内径

粘度测试注意事项及乌氏粘度计原理

粘度测试注意事项及乌氏粘度计原理

粘度测试注意事项及乌氏粘度计原理根据其测量原理,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仪器的性能指标必须满足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度要求。

使用中的仪器要进行周期检定,必要时(仪器使用频繁或处于合格临界状态)要进行中间自查以确定其计量性能合格,系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否则无法获得准确数据。

二、特别注意被测液体的温度。

许多用户忽视这一点,认为温度差一点无所谓,我们的实验证明:当温度偏差0.5℃ 时,有些液体粘度值偏差超过5% ,温度偏差对粘粘度计度影响很大,温度升高, 粘度下降。

所以要特别注意将被测液体的温度恒定在规定的温度点附近,对精确测量最好不要超过0.1℃。

三、测量容器(外筒)的选择。

对于双筒旋转粘度计要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不同的转子(内筒)匹配相应的外筒, 否则测量结果会偏差巨大。

对于单一圆筒旋转粘度计,原理上要求外筒半径无限大,实际测量时要求外筒即测量容器的内径不低于某一尺寸。

例如上海天平仪器厂生产的NDJ-1型旋转粘度计,要求测量用烧杯或直筒形容器直径不小于70mm。

实验证明特别在使用一号转子时,若容器内径过小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

四、正确选择转子或调整转速,使示值在20~90格之间。

该类仪器采用刻度盘加指针方式读数,其稳定性及读数偏差综合在一起有0.5格,如果读数偏小如5格附近,引起的相对误差在10%以上,如果选择合适的转子或转速使读数在50格,那么其相对误差可降低到1%。

如果示值在90格以上,使游丝产生的扭矩过大,容易产生蠕变,损伤游丝,所以一定要正确选择转子和转速。

五、频率修正。

对于国产仪器名义频率在50Hz,而我国目前的供电频率也是50 Hz,我们用频率计测试变动性小于0.5%,所以一般测量不需要频率修正。

但对于日本和欧美的有些仪器, 名义频率在60Hz, 必须进行频率修正,否则会产生20%的误差,修正公式为: 实际粘度=指示粘度×名义频率÷实际频率六、转子浸入液体的深度及气泡的影响。

乌氏粘度计原理

乌氏粘度计原理

乌氏粘度计原理乌氏粘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液体粘度的仪器,它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约翰·乌氏于1886年发明的。

乌氏粘度计的原理是基于液体在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与流速的关系,通过测量液体在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来确定其粘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乌氏粘度计的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首先,乌氏粘度计的原理是基于斯托克斯定律。

斯托克斯定律是描述微小颗粒在流体中沉降速度的定律,它表明颗粒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的半径、密度以及流体的粘度有关。

乌氏粘度计利用了斯托克斯定律来测量液体的粘度。

乌氏粘度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让液体在一个细管中流动,然后测量液体在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来确定其粘度。

当液体在细管中流动时,液体分子之间会发生摩擦,从而产生阻力。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阻力与流体的粘度成正比,同时与流速和细管的半径有关。

因此,通过测量液体在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可以确定其粘度。

为了测量液体的粘度,乌氏粘度计通常由一个长细管和一个测量装置组成。

首先,将待测液体注入细管中,然后通过外部力(如重力或泵)使液体在细管中流动。

在流动过程中,测量装置会测量液体在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并根据斯托克斯定律计算出液体的粘度。

乌氏粘度计的原理简单而有效,它可以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粘度,包括液体金属、聚合物溶液、油漆等。

由于其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乌氏粘度计在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之,乌氏粘度计是一种通过测量液体在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来确定其粘度的仪器,其原理基于斯托克斯定律。

通过测量液体在流动时的阻力,可以准确地测量液体的粘度,因此乌氏粘度计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实验二--乌氏粘度计测定聚合物的特性粘度

实验二--乌氏粘度计测定聚合物的特性粘度

实验二--乌氏粘度计测定聚合物的特性粘度实验二乌氏粘度计测定聚合物的特性粘度一、实验目的粘度法是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相对方法,此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且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因而在聚合物的生产和研究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实验要求掌握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分子量是表征化合物特征的基本参数之一。

但高聚物分子量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一般在103~107之间,所以通常所测高聚物的分子量是平均分子量。

测定高聚分子量的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

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粘度,主要反映了液体在流动时存在着内摩擦。

在测高聚物溶液粘度求分子量时,常用到下面一些名词。

如果高聚物分子的分子量愈大,则它与溶剂间的接触表面也愈大,摩擦就大,表现出的特性粘度也大。

特性粘度和分子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式为:式中,M 为粘均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alpha是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

K和alpha值与温度、聚合物、溶剂性质有关,也和分子量大小有关。

K 值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alpha值主要取决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解与0.5~1 之间。

K 与alpha 的数值可通过其他绝对方法确定,例如渗透压法、光散射法等,从粘度法只能测定[η]。

在无限稀释条件下因此我们获得[η]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以ηsp/C对C 作图,外推到C→0 的截距值;另一种是以lnηr/C对C作图,也外推到C→0 的截距,两根线会合于一点。

方程为:测定粘度的方法主要有毛细管法、转筒法和落球法。

在测定高聚物分子的特性粘度时,以毛细管流出发的粘度计最为方便若液体在毛细管粘度计中,因重力作用流出时,可通过泊肃叶公式计算粘度。

(m=1)。

对于某一只指定的粘度计而言,(4)可以写成下式省略忽略相关值,可写成:式中,t 为溶液的流出时间;t0为纯溶剂的流出时间。

可以通过溶剂和溶液在毛细管中的流出时间,从(6)式求得ηr,再由图求得[η]。

粘度测试注意事项及乌氏粘度计原理讲课稿

粘度测试注意事项及乌氏粘度计原理讲课稿

粘度测试注意事项及乌氏粘度计原理粘度测试注意事项及乌氏粘度计原理根据其测量原理,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仪器的性能指标必须满足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度要求。

使用中的仪器要进行周期检定,必要时(仪器使用频繁或处于合格临界状态)要进行中间自查以确定其计量性能合格,系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否则无法获得准确数据。

二、特别注意被测液体的温度。

许多用户忽视这一点,认为温度差一点无所谓,我们的实验证明:当温度偏差0.5℃ 时,有些液体粘度值偏差超过5% ,温度偏差对粘粘度计度影响很大,温度升高, 粘度下降。

所以要特别注意将被测液体的温度恒定在规定的温度点附近,对精确测量最好不要超过0.1℃。

三、测量容器(外筒)的选择。

对于双筒旋转粘度计要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不同的转子(内筒)匹配相应的外筒, 否则测量结果会偏差巨大。

对于单一圆筒旋转粘度计,原理上要求外筒半径无限大,实际测量时要求外筒即测量容器的内径不低于某一尺寸。

例如上海天平仪器厂生产的NDJ-1型旋转粘度计,要求测量用烧杯或直筒形容器直径不小于70mm。

实验证明特别在使用一号转子时,若容器内径过小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

四、正确选择转子或调整转速,使示值在20~90格之间。

该类仪器采用刻度盘加指针方式读数,其稳定性及读数偏差综合在一起有0.5格,如果读数偏小如5格附近,引起的相对误差在10%以上,如果选择合适的转子或转速使读数在50格,那么其相对误差可降低到1%。

如果示值在90格以上,使游丝产生的扭矩过大,容易产生蠕变,损伤游丝,所以一定要正确选择转子和转速。

五、频率修正。

对于国产仪器名义频率在50Hz,而我国目前的供电频率也是50 Hz,我们用频率计测试变动性小于0.5%,所以一般测量不需要频率修正。

但对于日本和欧美的有些仪器, 名义频率在60Hz, 必须进行频率修正,否则会产生20%的误差,修正公式为: 实际粘度=指示粘度×名义频率÷实际频率六、转子浸入液体的深度及气泡的影响。

乌氏粘度计单位

乌氏粘度计单位

乌氏粘度计单位乌氏粘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液体粘度的仪器,它使用乌氏粘度单位来表示液体的粘度大小。

乌氏粘度单位是指以乌氏粘度计为基准测量出的液体粘度值。

乌氏粘度计是由法国工程师Eugene Ubbelohde在19世纪末发明的。

它的原理是通过测量液体在特定温度下通过一个细管流动所需的时间来确定粘度。

乌氏粘度计通常由一个U形玻璃管组成,两端分别装有注射器和液体收集器。

液体通过注射器注入玻璃管,然后通过重力作用自由流动。

通过测量液体通过细管所需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液体的粘度值。

乌氏粘度单位通常用于测量液体的动力粘度,即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摩擦力。

乌氏粘度单位的定义是在特定温度下,通过乌氏粘度计所需的时间与水通过同一粘度计所需的时间之比。

通常,乌氏粘度单位被表示为cSt(厘斯托克),1cSt等于1毫米²/秒。

乌氏粘度计的读数是通过将液体的流动时间与标准溶液的流动时间进行比较得出的。

乌氏粘度计单位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1. 易于使用:乌氏粘度计的使用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液体注入粘度计中,测量液体通过细管所需的时间即可得到粘度值。

2. 精确度高:乌氏粘度计通过比较液体流动时间与标准溶液流动时间的比值来计算粘度值,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粘度测量结果。

3. 广泛适用性:乌氏粘度计可以用于测量各种类型的液体,包括油、溶剂、树脂等。

4. 温度控制:乌氏粘度计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测量,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来获得更准确的粘度值。

乌氏粘度计单位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液体流体力学研究中,粘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以用来描述液体的流动性质。

乌氏粘度计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科学家了解液体的粘度特性,从而为液体的加工、运输和储存等过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此外,乌氏粘度计还可以用于质量控制和产品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乌氏粘度计单位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液体粘度的方法,它通过测量液体在特定温度下通过细管流动所需的时间来确定粘度值。

粘度的测定和应用(乌氏粘度计法)综述

粘度的测定和应用(乌氏粘度计法)综述

sp ( 0 ) / 0 / 0 r 1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溶液的 sp 往往随质量浓度C的增加而增加。 为了便于比较,定义单位浓度的增比粘度 sp C 为 比浓粘度,定义 lnr C为比浓对数粘度。
符号 名称与物理意义 纯溶剂的粘度,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表现出来的粘度。 溶液的粘度,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高分子与高分子之间和 高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三者内摩擦的综合表现。
四 实验步骤
3. 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 用移液管分别吸取已知浓度的 聚乙烯醇溶液10mL,由A管注入 粘度计中,在C管处用洗耳球打 气,使溶液混合均匀,浓度记 为C1,恒温15min,进行测定。
四 实验步骤
3. 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 测定方法如下:将C管用夹子夹紧使之不 通气,在B管处用洗耳球将溶液从F球经D 球、毛细管、E球抽至G球2/3处,解去C管 夹子,让C管通大气,此时D球内的溶液即 回入F球,使毛细管以上的液体悬空。毛 细管以上的液体下落,当液面流经a刻度 时,立即按停表开始记时间,当液面降至 b刻度时,再按停表,测得刻度a、b之间 的液体流经毛细管所需时间。
四 实验步骤
3. 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 重复以上操作至少三次,它们间相差不大于 0.3s, 取三次的平均值为t1。 然后依次由A管用移液管加入5mL、5mL、10mL、 15mL水,将溶液稀释,使溶液浓度分别为C2、C3、 C4、C5,用同法测定每份溶液流经毛细管的时间 t2 、t3、t4、t5。应注意每次加入水后,要充分混合 均匀,并抽洗粘度计的E球和G球,使粘度计内溶液 各处的浓度相等。
二实验原理
因为根据实验,在足够稀的高聚物溶液中有如下 经验公式: sp [ ] [ ]2 c c ln r [ ] [ ]2 c

乌氏粘度计的使用与测定

乌氏粘度计的使用与测定

乌⽒粘度计的使⽤与测定(⼆)洗涤及烘⼲洗涤及烘⼲洗涤及烘⼲洗涤及烘⼲使⽤前必须将粘度计洗净,⼀般先⽤能溶解粘度计内残留物的溶剂反复洗涤,再⽤酒精或汽油洗,然后⽤发烟硫酸洗或重铬酸钾洗液浸2-3⼩时,最后⽤⾃来⽔冲洗,蒸馏⽔冲⼀下,放⼊烘箱,升温⾄150oC左右即可,或在⾃然温度下倒置数天,蒸⼲为⽌。

⾼聚物相对分⼦质量的测定(黏度法)有对如何⽤⽑细管法测定液体粘度的具体描述。

此外⽑细管粘度测定法⾎液粘度测定。

⼀、实验⽬的1.了解⾼聚物黏均相对分⼦质量的测定⽅法及原理;2.掌握⽑细管黏度计的使⽤⽅法,测定聚合物的黏均相对分⼦质量。

(技能要求:掌握封闭式⽑细管粘度计的使⽤⽅法,实验数据的作图处理⽅法)。

⼆、实验原理黏度是液体流动时内摩擦⼒⼤⼩的反映。

纯溶剂黏度反映了溶剂分⼦间的内摩擦⼒效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是体系中溶剂分⼦间、溶质分⼦间及他们相互间内摩擦效应之和。

增⽐黏度ηsp定义为:ηsp=(?- ?0)/?0= ?r-1η为聚合物溶液的黏度;?0为纯溶剂黏度;?r为相对黏度⽐浓黏度ηsp/c和⽐浓对数黏度(ln ?r)/c与⾼分⼦溶液浓度c的关系为:ηsp/c=[η]+k1[η]2c(ln ?r) /c=[η]+k2[η]2c其中:[η]为特征黏度;反映了⽆限稀溶液中溶液分⼦与⾼分⼦间的内摩擦效应,它决定与溶剂的性质和聚合物的形态及⼤⼩。

对同⼀聚合物,两直线⽅程外推所得截距[η]交于⼀点k1-k2=0.5;[η]值随聚合物的摩尔质量有规律变化。

特征黏度与聚合物摩尔质量的关系为:[η]=k*Mηα式中:Mη为黏均相对分⼦质量;k和α是温度,聚合物及溶剂性质有关的常数。

本实验采⽤⽑细管法,当液体在重⼒作⽤下流经⽑细管黏度计时,遵守公式:η/ρ=πhgr4t/8LV-mV/8πLt式中:η为液体黏度;ρ为液体密度;L为⽑细管长度;r为⽑细管半径;t为体积V的液体流经⽑细管的时间;h为流过⽑细管液体的平均液柱⾼度;g为重⼒加速度;m为动能校正系数(当V/r〈〈1时,m=1)对某⼀给定⽑细管黏度计,式可改写为:η/ρ=A*t-B/t式中,当B〈1,t〉100s时,第⼆项可以忽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 ( 0 ) / 0 / 0 r 1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溶液的 sp 往往随质量浓度C的增加而增加。 为了便于比较,定义单位浓度的增比粘度 sp C 为 比浓粘度,定义 lnr C为比浓对数粘度。
符号 名称与物理意义 纯溶剂的粘度,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表现出来的粘度。 溶液的粘度,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高分子与高分子之间和 高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三者内摩擦的综合表现。 相对粘度,ηr=η/η0,溶液粘度对溶剂粘度的相对值。 增比粘度,ηsp= (η-η0) / η0 = η/η0 –1 = ηr – 1,反映了高分子与高 分子之间,纯溶剂与高分子之间的内摩擦效应 。 特性粘度,反映了高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 。
七 实验讨论
以ηSP / C-C及lnηr / C-C作图缺乏线性的影响因 素: (1) 温度的波动; (2) 溶液的浓度 (3)测定过程中因为毛细管垂直发生改变以及微 粒杂质局部堵塞毛细管而影响流经时间。
八 思考题
1. 与奥氏粘度计相比,乌氏粘度计有何优点?本实 验能否用奥氏粘度计? 2. 奥氏粘度计中支管C有何作用?除去支管C是否 可测定粘度? 3. 粘度计的毛管太粗或太细有什么缺点? 4. 为什么用[η]来求算高聚物的分子量?它和纯 溶剂粘度有无区别? 5. 分析ηSP / C-C及lnηr / C-C作图缺乏线性的原 因?
四 实验步骤
4. 溶剂流出时间的测定 用蒸馏水洗净粘度计,尤其要反复流洗粘度 计的毛细管部分。用水洗1~2次,然后由A管加入 约15mL水溶液。用同法测定溶剂流出的时间t0。 为什么是“大约”? 这个值需要精确吗?
五 注意事项
1、高聚物在溶剂中溶解缓慢,配制溶液时必须保证其完 全溶解,否则回影响溶液起始浓度,而导致结果偏低。 2、粘度计必须洁净,高聚物溶液中若有絮状物不能将它 移入粘度计中。 3、本实验溶液的稀释是直接在粘度计中进行的,因此每 加入一次溶剂进行稀释时必须混合均匀,并抽洗E球和G 球。 4、实验过程中恒温槽的温度要恒定,溶液每次稀释恒温 后才能测量。 5、粘度计要垂直放臵,实验过程中不要振动粘度计,否 则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0 r sp
sp/C 比浓粘度,单位浓度下所显示出的粘度 。
[ ]
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温度和溶剂条件下,特性粘度[η]和高 聚物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式是Mark-Houwink经 — 验方程:
[ ] K M
式中M为粘均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α是与分子 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K和α值与温度、聚合物、 溶剂性质以及分子量大小有关。K值受温度的影响 较明显,而α值主要取决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 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介于0.5~1之 间。K与α的数值可通过其它绝对方法确定,从粘 度法只能测定得[η]。
六 数据处理
1. 将所测的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下表中: 原始溶液浓度C0 (g.cm-3);恒温温度 ℃
C/g.cm-3 t平均/ s ηr ηSP ηSP / C lnηr / C
2. 作ηSP / C-C及lnηr / C-C图,并外推到 C→0求得截距,以截距除以起始浓度即得 [η],由截距求出[η]。
三 仪器和试剂
仪器:恒温槽1套; 乌氏粘度计1支; 分析天平1台; 移液管(10mL)2支、(5mL)1支; 停表1支; 洗耳球1支; 螺旋夹一支; 橡皮管(约5cm长)2根; 吊锤一支。 试剂:聚乙烯醇(5g/L)。
乌氏粘度计
四实验步骤
1. 粘度计的洗涤 先用热洗液(经砂心漏斗过滤)将粘度计浸泡,再 用丙酮、自来水、蒸馏水分别冲洗几次,每次都 要注意反复流洗毛细管部分,洗好后烘干备用( 上一组的准备)。 2. 调节恒温槽温度至(30.0± 0.1)℃,在粘度 计的B管和C管上都套上橡皮管,然后将其垂直放 入恒温槽,使水面完全浸没G球,并用吊锤检查 是否垂直。
实验室一角
实验十七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摩尔质量
实验十七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摩尔质量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2.掌握用乌氏(Ubbelohde)粘度计测定高聚物溶液 粘度的原理与方法。 3.测定聚丙烯酰胺或聚乙烯醇的摩尔质量。
二 实验原理
高聚物摩尔质量不仅反映了高聚物分子的大小,而 且直接关系到它的物理性能,是个重要的基本参数。 与一般的无机物或低分子的有机物不同,高聚物多 是摩尔质量大小不同的大分子混合物,所以通常所 测高聚物摩尔质量是一个统计平均值。 有几种表示方式,本实验测 定是什么摩尔质量?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稀溶液的粘度是它在流动时内摩擦力大小的 反映,这种流动过程中的内摩擦主要有:纯溶剂分 子间的内摩擦,记作 0 ;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 的内摩擦;以及高聚物分子间的内摩擦。这三种内 摩擦的总和称为高聚物溶液的粘度,记作 。 实践证明,在相同温度下 0 ,为了比较这两种 粘度,引入增比粘度的概念,以sp表示:
四 实验步骤
3. 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 重复以上操作至少三次,它们间相差不大于0.3s, 取三次的平均值为t1。 然后依次由A管用移液管加入5mL、5mL、10mL、 15mL水,将溶液稀释,使溶液浓度分别为C2、C3、 C4、C5,用同法测定每份溶液流经毛细管的时间t2 、t3、t4、t5。应注意每次加入水后,要充分混合 均匀,并抽洗粘度计的E球和G球,使粘度计内溶液 各处的浓度相等。
η为液体的粘度;ρ为液体的密度; L为毛细管的长度;r为毛细管的半径; 4 hgr t V t为V体积液体的流出时间; m 8VL 8Lt V为流经毛细管的液体体积; h为流过毛细管液体的平均液柱高度; m为毛细管末端校正的参数。
二实验原理
对于某一只指定的粘度计而言,上式中许多 参数是一定的,因此可以改写成: B At t 式中,B<1,当流出的时间t在2min左右(大于 100s),该项可以忽略
四 实验步骤
3. 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 用移液管分别吸取已知浓度的 聚乙烯醇溶液10mL,由A管注入 粘度计中,在C管处用洗耳球打 气,使溶液混合均匀,浓度记 为C1,恒温15min,进行测定。
四 实验步骤
3. 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 测定方法如下:将C管用夹子夹紧使之不 通气,在B管处用洗耳球将溶液从F球经D 球、毛细管、E球抽至G球2/3处,解去C管 夹子,让C管通大气,此时D球内的溶液即 回入F球,使毛细管以上的液体悬空。毛 细管以上的液体下落,当液面流经a刻度 时,立即按停表开始记时间,当液面降至 b刻度时,再按停表,测得刻度a、b之间 的液体流经毛细管所需时间。:一种方法是以 ηsp/C对C作图,外推到C→0的截距值;另一种是 以lnηr/C对C作图,也外推到C→0的截距值,两 根线应会合于一点,这也可校核实验的可靠性。
如果没有会合于一点,怎 么解决?
二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毛细管法测定粘度,通过测定一定 体积的液体流经一定长度和半径的毛细管所需时间 而获得。当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经毛细管时,其遵 守泊肃叶(Poiseuille)定律:
二实验原理
因为根据实验,在足够稀的高聚物溶液中有如下 经验公式: sp [ ] [ ]2 c c ln r [ ] [ ]2 c
c
式中,κ和β分别称 为Huggins和Kramer常 数。
[ ]
二实验原理
当溶液无限稀时有如下: 当溶液无限稀释时,高聚物分 ln r sp lim lim [ ] 子彼此相隔甚远,它们的相互 c 0 c c 0 c 作用可以忽略。

At
二 实验原理
又因通常测定是在稀溶液中进行,溶液的密度 和溶剂的密度近似相等,因此可将ηr写成 :
A 液 t t r 0 A 水t 0 t 0
t为测定溶液粘度时液面从a刻度流至b刻度的时间;
t0为纯溶剂流过的时间;
所以通过测定溶剂和溶液在毛细管中的流出时间, 从上式求得ηr,再由外推法求[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