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到郊外去》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2——鼓励孩子们用巧思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作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2——鼓励孩子们用巧思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作品鼓励孩子们用巧思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作品作为学生的老师和家长,我们都应该注重孩子们音乐素养的培养。
其中,激发孩子的音乐创作能力尤为重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2,正是帮助孩子们开发音乐创作思维的一个好素材。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呈现如何鼓励孩子们用巧思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作品。
一、培养创意思维音乐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创意思维。
在学习完《到郊外去》这首歌曲后,教师或家长可以发挥想象力,跟孩子们一起拓展这首歌曲的主题,比如可以让他们自己模仿音乐中的鸟鸣声或昆虫声,把这些声音编成曲子。
此外,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制作一些乐器,比如小型简单的鼓、木琴等,这些乐器能够使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生命力。
鼓励孩子们自行使用这些乐器,创作自己的音乐曲目。
二、组织创作活动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实践经验。
一种好的做法是,组织课外音乐创作活动,在班级或家庭里,让孩子们互相分享自己的音乐作品,鼓励他们进行创意创作。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
例如,可以利用周末时间,邀请孩子们在一起进行音乐制作,孩子们可以一起编写歌曲歌词,并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或者也可以在团队中进行音乐表演,探索彼此的音乐思路,分享自己的音乐成果。
三、保护音乐版权新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旧作品的启发和引用。
然而,存在一部分人会窃取他人的创意,篡改他人的作品。
在教育孩子们参与音乐创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强调版权的重要性。
告诉孩子们,抄袭他人的创意并非创造,只会让他们失去了发现自己音乐潜能的机会。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孩子们进行音乐创作并不是要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人。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音乐的探索中,获得快乐、幸福和成长。
让孩子们认识到,音乐创作是一种乐趣,是自己发挥的一种方式,一个有创意的思维,更是将能够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更加有创造力的人。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到郊外去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到郊外去教案背景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不同的乐器和音符,以及如何演奏一个简单的音乐作品。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乐器演奏和节奏感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适用对象:二年级学生上课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程PPT,视频教学资料,CD机和CD,乐器(手风琴、小提琴、长笛、钢片琴等)•学生准备:笔记本、乐器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听整首乐曲《到郊外去》的录音,并让学生观看音乐视频资料。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记录下整首乐曲的感受和印象。
•教师简单介绍乐曲,包括其来源、演奏特点和创作背景等内容,并提醒学生将尽量理解和领会乐曲的情感和意境。
第二步:学生演奏器乐•教师示范如何演奏不同的乐器,如手风琴、小提琴、长笛和钢片琴等。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奏一种乐器,并根据教师指导的乐谱演奏整首乐曲。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
第三步:学生合唱歌曲•教师给出歌曲《到郊外去》的歌词和歌曲,让学生合唱这首歌曲。
在歌曲中加入手拍和脚踏板等元素,增加节奏感和动感的表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并通过让学生讨论歌曲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步: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询问学生对音乐领域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自己未来学习乐器和参与音乐演奏的计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听音乐、学习乐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才华。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会带着更加深入的印象和领悟理解音乐,同时学生也会通过学习乐器和演奏音乐作品,锻炼自己的音乐素养,增强自信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此课程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气氛。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2——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2——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引言“到郊外去”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课程的一首经典歌曲。
这首歌曲温馨动人,旋律优美,曲调简单明快,易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这份教案中,我将带领孩子们进一步认识这首歌曲,并让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到郊外去》这首歌曲,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词曲的融合,认识音乐的表现力。
2.了解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并能在歌曲熟悉后跟随唱出来。
3.能够通过歌曲体会到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拓宽视野,增强感受力。
4.由此引出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珍爱,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
第三节: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翻阅课本,引入这首歌曲。
向孩子们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例如:“这首歌曲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的歌曲,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丽和珍贵。
通过这首歌曲,我们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神秘之处。
在歌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由放逐的欢乐和无尽的探索精神。
”2.歌曲学唱让孩子们先听这首歌曲,哼上一遍,然后一起唱起来。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用手拍拍子,感受节奏。
接着,给孩子们播放歌曲,让他们跟着唱。
随着多次重复,孩子们可以逐渐熟悉歌曲的调式和旋律,咿呀学语地唱出来。
3.挖掘歌曲意蕴通过分析歌词,让孩子们更深入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到郊外去,看看小鸟和花朵;到郊外去,听听小溪的流水;到郊外去,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通过唱歌,孩子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也可以体会到自然的魅力。
同时,引导孩子们思考大自然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视环境,爱护自然。
4.拓展思路在孩子们学唱歌曲的同时,可以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例如,让孩子们想象自己来到郊外,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什么。
通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知大自然,进一步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关注。
同时,可以鼓励孩子们进行自由创作和表演,让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自由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意。
小学音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到郊外去》教案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1天能发出声音的事物列举出来,将这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模仿出来。
2、组织学生对各种声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师选取其中的几种声音填入如下表格中,进行节奏设计,组织学生按节奏念读。
全体学生顺序表演。
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思考哪些声音应该用强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渐强,哪些则应该渐弱。
(1)春雷轰隆. 轰隆. 轰隆. 轰隆. ……(2)春风呜—呜—……(3)春雨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4)山泉叮咚叮咚叮咚叮咚……(5)布谷鸟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o ……(6)……4、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节奏声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声部,然后两个、三个声部,直至所有声部都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春天交响曲》。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还有哪些春天的声音可以组合到《春天交响曲》中来,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现,等等。
五、教师总结本课。
随笔:能感受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的一般特点;能随音乐律动。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学唱歌曲的歌谱。
3、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活动《春天交响曲》。
二、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
1、教师描绘春天的景象,请学生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分歌词与衬词,注意衬词应轻读。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跟琴独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师范唱唱名,学生跟唱唱名。
请个别同学唱、小组唱,同学互相评价并纠正。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
1、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第1单元《到郊外去》教案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第1单元《到郊外去》教案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第1单元《到郊外去》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郊游》。
2、随着音乐表演郊游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郊游》。
1、听录音。
2、教师教唱,学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听音乐,创编郊游的动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车出发、去踏青、放风筝、放牛,还可以开展许多有益的活动。
一组表演坐火车、一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其他组同学分别表演划船、穿山洞、过小桥,还请一组同学开动脑筋想想,我们郊游还开展了哪些活动?用动作表演出来。
四、边唱边表演郊游动作。
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动作。
五、结束全课。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老的民歌,帮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并通过歌曲的演唱和活动的参与,锻炼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集体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古老的民歌《到郊外去》的产生背景和意义。
2.掌握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
3.通过齐唱、合唱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表现歌曲的情感、气氛和主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田野和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到郊外游玩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歌曲1.先放歌,让学生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讲解歌曲的产生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到《到郊外去》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描述了人们到郊外游玩时感受到的自然美景和宁静祥和的情感。
3.教唱歌曲,分为两部分,先教唱第一部分,再教唱第二部分。
注意:要教唱几遍,让学生熟悉歌曲。
三、情感阅读学生分组唱歌,每个小组根据歌曲的气氛和情感,自己编排动作表情,可以使用简单的道具或服饰来增强表现效果。
然后,每个小组表现一遍,其他小组和老师进行点评。
四、合唱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合唱团,针对性地进行合唱练习。
试着根据不同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气氛和情感。
五、扩展活动组织学生完成绘画作品,根据歌曲的主题和表现,用手绘或素材图片制作一幅见证郊外自然美景的大型画作。
将在教学展示活动中展出,增强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总结本次教学旨在通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到郊外去》这首古老的民歌来锻炼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集体合作能力,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相信同学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单元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单元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单元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3人,其中男同学20人,女同学13人。
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大部分学生在唱歌的姿势上,习惯较好,而且表情也较丰富,能根据歌曲情绪进行表达,部分班级还能识读简单乐谱.还能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舞蹈,并参与表演。
但在读谱知识的运用上较弱,咬字,吐字也不够清晰,特别是男生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常会出现喊歌现象,导致缺乏对声音美感的正确认识,缺乏气息的支撑.二、教材分析二年级下册共编成8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
新教材的曲目选择,充分考虑到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
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
并开展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
作为全新的教材,此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下的基本理念: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以审美为中心;3、以文化为主线;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将是一潭死水。
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地体现在课程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以往音乐教材的视角往往单纯从音乐到音乐,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
本教材就很重视从音乐文化上去开拓,教材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
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他自身的体系,音乐也不例外,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
这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造成的。
无论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他们都与各种形式的时间活动密不可分。
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延长、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时间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
新教材的曲目选择,在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各年级的歌曲还兼顾时代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2——欣赏学习优美的田园音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2——欣赏学习优美的田园音乐《到郊外去》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课中的一首经典歌曲它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景象。
这首歌曲以其轻快欢快的节奏、具有感染力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深深地吸引了许多小朋友们。
本篇教案主要基于“欣赏学习优美的田园音乐”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和体验《到郊外去》这首歌曲所传达的田园风情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到郊外去》这首歌曲的基本情况、歌曲的歌词和歌曲表述的情感。
2.学习歌曲中的基本乐理知识,如旋律和节奏的基础知识。
3.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4.培养小朋友们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歌曲介绍《到郊外去》是一首歌曲,它表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风景,在这样的风景之中,你可以看到田野上的牛羊,听到远处农村里传来的咿咿呀呀的声音,感受到阳光、翠绿、花香和小溪流水的美妙,这一切都使你觉得生活很美好。
歌词如下:到郊外去,啦啦啦啦,看到草原上的风景,牛羊在放牧,小鸟在欢奏,百花争豔,香气扑鼻,我们的生命也变得充满活力。
2.基本乐理知识在学习《到郊外去》这首歌曲中,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包括旋律和节奏的基础知识,这对于后续的学习和欣赏非常重要。
旋律是歌曲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组成的,它传达了歌曲的情感和感觉。
节奏是由歌曲的节拍、拍子、节奏和节奏的强弱明暗等要素组成的,它是歌曲的节奏和节拍,给人一种明快、欢快而有节制的感觉。
3.欣赏歌曲欣赏歌曲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部分,它是让小朋友们体验和感受歌曲中旋律、节奏、情感和感觉的过程。
在欣赏《到郊外去》这首歌曲时,可以尝试将小朋友们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歌词和歌曲中所传达的情感,这些情感和情感将帮助小朋友们理解和欣赏这首歌曲。
四、教学策略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郊外去》这首歌曲的魅力,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到郊外去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教材分析:1、《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 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
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
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
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
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
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教学重点: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1、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
引入春天的话题。
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
例如:1=C 4/41 2 3 — |1 2 3 — |5 4 3 2 5 4 3 2 |1 ———‖师:呜呜轰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生:呜呜轰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1、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学生跟唱:1 2 3 4 |5 —| 1 2 3 4 |5 —|啊啊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1、呼唤。
如: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
如:X X X ,X X . X X X X X ,等等。
3、唱名音高。
如:mi — sol — mi 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按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教学目标:1、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感受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情绪,了解歌曲的内容和一般特点。
3、听辨和感受《出发》和《放风筝》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4、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1、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聆听河北民歌《放风筝》。
1、聆听中国风格的音乐。
提问:《放风筝》与前面刚听过的乐曲《出发》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从音乐情绪、风格、音乐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2、听歌曲歌词,提问:歌曲中唱了哪些内容?三月—姐妹穿着—放风筝—风筝飞翔—回家3、介绍这首民歌的音乐特征: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传唱,不同地域《放风筝》的音乐也不一样,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样。
介绍歌曲之中的衬词、装饰音以及旋律等特点。
4、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四、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1、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春天的想象,将春天能发出声音的事物列举出来,将这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模仿出来。
2、组织学生对各种声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师选取其中的几种声音填入如下表格中,进行节奏设计,组织学生按节奏念读。
全体学生顺序表演。
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思考哪些声音应该用强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渐强,哪些则应该渐弱。
(1)春雷轰隆. 轰隆. 轰隆. 轰隆. ……(2)春风呜—呜—……(3)春雨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4)山泉叮咚叮咚叮咚叮咚……(5)布谷鸟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6)……4、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节奏声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声部,然后两个、三个声部,直至所有声部都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春天交响曲》。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还有哪些春天的声音可以组合到《春天交响曲》中来,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现,等等。
五、教师总结本课。
随笔:能感受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的一般特点;能随音乐律动。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学唱歌曲的歌谱。
3、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活动《春天交响曲》。
二、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
1、教师描绘春天的景象,请学生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分歌词与衬词,注意衬词应轻读。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跟琴独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师范唱唱名,学生跟唱唱名。
请个别同学唱、小组唱,同学互相评价并纠正。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
1、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
2、请学生说说《放牛放到小河边》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
3、请学生数数学过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在哪几个小节中需要用稍强的力度演唱,哪几个小节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请学生设计演唱《放牛放到小河边》的强弱力度变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结束本课。
随笔:能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
认识小节、小节线。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郊游》。
2、随着音乐表演郊游情景。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郊游》。
1、听录音。
2、教师教唱,学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听音乐,创编郊游的动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车出发、去踏青、放风筝、放牛,还可以开展许多有益的活动。
一组表演坐火车、一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其他组同学分别表演划船、穿山洞、过小桥,还请一组同学开动脑筋想想,我们郊游还开展了哪些活动?用动作表演出来。
四、边唱边表演郊游动作。
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动作。
五、结束全课。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随音乐表演郊游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