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化阐释_以汴京为中心
宋代都城文化研究

宋代都城文化研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长久的王朝,在这个王朝当中,北京、南京等城市均曾作为过都城。
宋代都城的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独特性和特征。
一、宋代都城的地理环境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宋代都城的地理环境。
在宋代,首都南京位于长江、淮河两条大河流域内,北部靠近长江的南京地势起伏不大,而南部由于靠山,地形较为陡峭。
相比之下,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气候寒冷、干燥,因此也有“北风凛冽”的美称。
二、宋代都城的城市规划宋代的都城,在城市规划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南京这座城市,因地理条件特殊,在设计上也特别考虑运河的连接,城市向长江和护城河两侧,各设有城门,而城门之间又可以通过内部的街道、运河等畅通无阻。
这样的规划,使南京成为当时的商贸交通中心。
而在北京,由于地势平坦,因此城墙也更高更厚,同时也设置了永定门、东单、西单等重要的城门,并且也注重河渠的运输,比如大明湖、西直门水库等。
三、宋代都城的建筑风格另外,宋代都城的建筑风格也十分独特。
南京的建筑风格,比较偏向于南方建筑,有很多典雅精致的建筑,比如“夫子庙”、“秦淮河”等,而北京则借鉴了北方的围城式建筑,如都城城墙、天坛、后海等建筑。
四、宋代都城的文化遗产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宋代都城的文化遗产。
在南京,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例如离宫、鸡鸣寺、瞻园等;而在北京,则是世人皆知的紫禁城、故宫、天坛等,这些文化遗产直至今日也是备受游客推崇的景点。
总的来说,宋代都城的文化是多样的,既有地理环境、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独特性和特点,也有厚重的文化遗产。
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宋代都城文化带来了不少的启示和思考,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北宋的城市文化京城开封与都市生活

北宋的城市文化京城开封与都市生活北宋时期,京城开封成为了国内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座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独特的都市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北宋的城市文化,重点关注京城开封与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京城开封的地位和特点北宋时期,京城开封位于黄河中游,是交通要冲,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开封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商贸活动的核心。
以宫廷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构建了开封独特的城市景观。
二、开封城市文化的繁荣1. 文化机构的兴盛开封作为文化中心,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文化机构,如国子监、太学等。
这些机构吸引了大批学子和文人前往开封,使得开封成为了学术讨论的热点。
2. 文学艺术的发展北宋时期,文学艺术在开封繁荣发展,社会风气开明。
有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活跃在开封,如苏轼、欧阳修等。
他们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三、开封的都市生活1. 繁忙的商业街区开封是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商业街区繁忙热闹。
商贾云集的交易场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使得开封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2. 多样的社交娱乐活动开封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人们可以参加各种社交娱乐活动,如观赏戏剧、舞蹈、听音乐、赏花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 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开封作为一个繁荣的都市,美食文化发达。
各种特色小吃和菜肴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美味。
酒楼、茶馆等场所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地方。
四、城市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成长京城开封作为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在这里,他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动态,从而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2. 培育了新的商业模式京城开封的商业氛围活跃,各种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商人们通过不断创新和竞争,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3.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封的城市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机会去欣赏、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描写汴京繁华的宋词

描写汴京繁华的宋词题目:描写汴京繁华的宋词正文:汴京,古称东京,是北宋时期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宋词中描写汴京繁华的篇章层出不穷,各种绮丽的景象和热闹的场景都被词人们用词妙笔描绘出来。
首先,汴京的城市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词人们常常用“高楼林立”、“繁华巷陌”等词语描绘汴京的繁忙景象。
例如,苏轼在《东京行笔试什》中写道:“东京东京东京东,一看上去真乱纷纷。
碌碌赶车人行路,林林总有高楼存。
”可以看出,汴京的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场景给人一种热闹非凡之感。
其次,汴京的商业繁荣也是宋词中常常出现的主题。
商铺琳琅满目,货物充盈的场景让人心生向往。
杨万里在《千秋岁·东京道上》中写道:“饼餅馋人麦秀才,燕雀飞来蝶两开。
酒楼见底翻新酒,鱼篓须来撩美鲛。
”这幅生动的画面勾勒了汴京繁华的商业景象,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此外,汴京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有许多宫殿和文化场所。
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写道:“宝鼎重,紫陌红尘暗几重。
”这句词描绘了汴京宫殿的辉煌和繁忙,使人感受到了汴京作为政治中心的氛围。
然而,汴京繁华的背后也有一丝忧伤。
苏轼在《好事近·桃李春风一杯酒》中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句词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汴京,但通过黄昏的比喻,表达了对繁华背后暗淡的感叹。
这种对繁华背后的忧伤与宋词中的浪漫主义情调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宋词中描写汴京繁华的篇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象。
无论是城市风貌、商业繁荣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丝忧伤,让人对历史与现实产生了思考。
这些词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汴京灿烂的繁华,也让我们思索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汴京:宋词中的经典城市

汴京:宋词中的经典城市袁志成;赵晶【摘要】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6)001【总页数】3页(P98-100)【关键词】宋词;汴京;意象;经典城市【作者】袁志成;赵晶【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湖南,益阳,413000;湖南城市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湖南,益阳,413000;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湖南,益阳,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6作为北宋的都城,汴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是有识之士施展才华的梦想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作品的多产之地。
因此,汴京经常出现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形成一个含义深远的意象,且称呼各异:在笔记小说中,汴京常被称之为“东京”、“汴都”、“京都”、“皇都”、“长安”等;北宋词人一般不直呼“汴”、“汴京”、“乐京”,而是冠之以“都城”、“京国”、“长安”;南宋词人一般直接称之为“汴都”、“汴州”。
以《全宋词》观之,提及汴京的词句共计284处,其中北宋占86.1%,南宋不足14%。
汴京意象在宋词的地位是其它任何城市意象无法比拟的。
本文拟以宋词中汴京意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意象的存在方式及其涵义的演变。
“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1]。
宋词汴京意象孕育着词人丰富的情感,或直接以“汴京”等字眼出现,或以汴京的事物抒发情怀。
汴京北宋的与文化中心

汴京北宋的与文化中心汴京,是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作为当时的都城,汴京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汴京北宋时期的文化中心地位。
首先,汴京北宋是政治文化的中心。
北宋时期,汴京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皇帝和官员们在此开展政治活动。
作为封建社会的中心城市,汴京的政治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卓越的政治地位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和官员的涌入。
这些知识分子的到来,促进了政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其次,汴京北宋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汴京则成为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汴京南北两岸的大面积开发使其成为了一个繁忙的商业港口。
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商品和繁荣的商业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工匠,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同时,商人们的富裕也为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第三,汴京北宋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在北宋时期,士人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齐聚一堂。
在汴京,艺术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文人们在游戏诗词、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们的作品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也为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汴京的豪华宫殿和府邸也孕育了诸多艺术珍品,使得这里成为了艺术品流转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此外,汴京北宋还是教育文化的中心。
当时的汴京设有许多学校和书院,文人们在这里学习经史子集和文学艺术。
一些知名的文化名人如欧阳修、苏轼等都在汴京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这些学府和书院的存在,为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汴京北宋时期的文化中心地位凭借其政治、经济、艺术和教育方面的繁荣和发展而得到巩固。
它不仅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和商贾,也为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北宋时期的中心城市,汴京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文化标杆,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名城。
汴京北宋时期的繁华都市

汴京北宋时期的繁华都市汴京,位于北宋时期的中国,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这座城市以其繁荣和繁华而闻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文人和游客。
这篇文章将介绍汴京北宋时期的繁华都市的景象和特点。
北宋时期,汴京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坐落在中国中部的黄河南岸,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汴京是连接南方和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一座重要的商业中心。
无论是来自内地的商品还是来自海外的货物,都会在这里集中交易。
汴京的繁荣源自其发达的经济。
北宋时期,汴京拥有发达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
农民们耕种着肥沃的土地,生产大量的粮食和丝绸,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物资来源。
汴京同时也发展起了繁杂的商业网络,商人们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如陶瓷、金银、织物等。
手工业也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汴京的工匠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高品质的产品闻名于世。
汴京的繁华还表现在文化艺术的繁荣上。
北宋时期,文人墨客们汇聚于此,纷纷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
诗词、绘画、音乐成为了城市的常见景观。
许多知名的文人和学者在汴京留下了广泛的文化遗产,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后世推崇和传颂。
汴京的城市规划也是其繁华的表现之一。
城市内有宽阔的街道和巷道,街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商铺、店面和府第。
汴京还有宏伟的宫殿、庙宇以及寺庙,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宗教与文化状况。
城市的发展还造就了繁华的市井风貌,市集上人山人海,各种各样的商品摆满了摊位,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几乎所有他们需要的物品。
然而,汴京的繁华并非没有阴暗面。
城市的拥挤和交通拥堵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和访客。
城市的脏乱和犯罪也不可避免。
尽管如此,北宋时期的汴京仍然以其繁荣和繁华而闻名并吸引了许多人。
在总结中,北宋时期的汴京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拥有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以及壮观的建筑。
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汴京依然是一个吸引人们慕名前来的城市。
这个城市的繁华不仅展示了当时中国的繁荣,也代表了北宋时期中国社会进步的成果。
浅析柳永的都市风情词

摘要:北宋时期,城市经济迅速发展,都市的繁荣开始作为意象进入词文。
柳永的创新性革变,改变了典雅含蓄的词风,开始将笔触伸向市民阶层,风格变为通俗浅陋。
关键词:柳永;都市风情词;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初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又自称...摘要:北宋时期,城市经济迅速发展,都市的繁荣开始作为意象进入词文。
柳永的创新性革变,改变了典雅含蓄的词风,开始将笔触伸向市民阶层,风格变为通俗浅陋。
关键词:柳永;都市风情词;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初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又自称“白衣卿相”。
存词200多首,有近五分之一的词作与都市及其生活有关,用细腻笔触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抒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都市风情词的成因北宋都市经济繁荣发展柳永的生卒年不详,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其主要生活年代是北宋的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
此时的北宋王朝与北辽已暂达协议,史称“澶渊之盟”,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
这次结盟之后,北宋因为边疆战事危机的解除,国内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以汴京为中心,北方和南方都形成了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如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等,而汴京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序》对汴京的繁华景象就有如此描绘:满目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在路上停住的马车都有精致的雕饰,良驹昂首踏步,神气必现。
......由于道路四通八达,市场上“集四海之珍奇”,而美味则“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花朵盛开也不止春季,箫鼓喧天,灯火彻夜不灭。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面貌。
在画中能看到房屋鳞次栉比,树木繁茂,车马行人之往来皆跃然于纸上。
全副场面浩大,内容及其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刻画细腻,不仅是画家超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体现了汴京作为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的繁荣。
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2010 博士 山东大学
【英文关键词】 Ci Poetry of Song Dynasty; urban; urban culture; Custom; 《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立足于宋代都市文化视野,主要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相关理论来构建文章 的理论骨架,以文化阐释为主要的叙述方式,探求宋词与宋代都市生活的相互关系,力图挖掘宋词繁盛之 文化背景,揭示宋词的文化意蕴。 本文由绪论和五章组成。绪论部分首先对宋词进行文化定位,指出宋 词是都市文学,它生成于都市文化语境之中,它的大部分文本也形象鲜明地表征着都市文化,其次对都市 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指出都市文化的内涵绝不限于都市商业功能、政治功能或与二者有着千丝万缕 【中文摘要】 的社会风俗的一端,而是在更为深厚层次上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和社会风俗文化的交融。第一章以汴京 为例,阐述了宋代在商品经济浪潮的推动之下,城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公共娱乐空间得到了巨大的 拓展。这种历史转型期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意义,绝非止于坊墙拆除抑或是宵禁制度被废除,也非广大 市民能够自由出入于形形色色的都市娱乐场所,最为关键的是城市格局与商业经济互为因果的发展所带 来的社会风俗的变化,以及因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士人心态和社会思潮的深刻变化。第二章选取了宋代都 市生活中较为典型的园池园囿、茶肆酒楼、勾栏瓦肆等士庶涉足较多的游乐场所,探析这些游乐场所与 宋词中的园池词、酒...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my thesis,I take Bianjing (today Kaifeng in Henan) for examp le, expound that there existed a relatively larg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urban and an enormous proliferation in the recreational space fuelled by the tide of commodit 【英文摘要】 y economy of the Song Dynasty.The importance of the changes in urban spatial stru cture in that transitional historical period was not only the end of curfews and trade embargo in uptown, or the broad citizen could go in and out various places of plac e of ent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N ov e mber 2007[收稿日期]2007-06-11[作者简介]梅国宏(1969-)男,宁夏银川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5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化阐释以汴京为中心梅国宏(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宋词;都城;文化阐释[摘 要]宋代词人有普遍的恋都情结,这一情结牵系着他们的词创作融摄了大量的都城意象。
宋词都城意象的丰富含蕴,不仅表现在词人对于都市世俗生活意义的开拓,而且也表现在词人对于都城传统政治意义的维系二者并不矛盾。
当都市繁荣时,都城是词人世俗享乐的乐园;当仕途失意、亡国失都时,都城是词人寄托政治关怀的载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07)06-0012-04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Capital I mage in Songci TakingB ianjingC ity As An Exa m pleM EI Guo -hong(L itera t ure Co ll ege ,Shandong U niversity ,J i nan 250100,Chi na)K ey word s:Song C ;i capita ;l cultural explanation Abstrac t :A ll C i co m posers had universa l co m plex to w ards capita,l and the comp l ex close l y is re lated t o t he ir C i-co m po siti on conta i ned a b i g a m ount o f cap ital i m ages .T he rich conno tati on o f Song capita lw as demonstra ted not onl y i n people s expansi on on c itic w orldly life but also C i -composers ma i ntenance o f capita l s trad iti ona l po liti c m ean i ng,and the t wo di d not confli c t .A prosperous cap i tal was C i-co m posers parad i se to enjoy le i sure .W hen the co m po sers we re i n po litical troubles and beca m e slav es of fo re i gn pow -e rs ,capita l turnes i n t o a carrier of t he ir politi ca l concern . 宋词中常见的意象莫过于春花秋月、江村水驿、幽闺曲栏、歌儿舞女、诗酒文会等等,学界时贤所论甚详,而宋词中的都城意象受到的关注却比较少。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全部宋词进行一番认真的翻检梳理,就会发现两宋词人的词作中出现的都城意象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许多词人都将都城摄入自己的笔下进行歌咏。
在他们的浅斟低唱中,有对富丽堂皇的汴京和临安的热情歌颂;有在都城滚滚红尘中对风花雪月的留恋;有因政治失意身处 江湖 而对 魏阙 的期待;也有因政权的播迁覆亡而对昔日都城的痛苦思忆。
作为生成宋词五彩斑斓艺术世界的意象之一,都城意象蕴含着两宋词人内心的种种情愫,折射着宋代社会新的时代趋尚,积淀着宋词产生的深厚的文化基因。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对宋词都城意象作系统考察,着眼于 人与城 ,即作家与都市文化的互动层面,研究宋代词人把握都市人生的多种创作姿态与书写方式,进而探讨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学特征与文化底蕴。
一都市题材进入文学创作,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诗经 时代。
诗经 中就有周人筑城的记载和贵族宴飨场面的片段描写。
东汉时期兴起了京都赋创作的潮流,产生了一批描写都市风情的大赋。
这些大赋对京都展开了全方位的描摹,举凡都市的宫殿建筑、商业贸易、风俗人情、市井百态无不笼于笔端,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
但汉大赋作者描摹京都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赞颂,而是借这种极端的描写来寄寓对京都豪奢的批判和否定。
唐诗中也不乏京都题材的诗作。
初盛唐时期京都诗的艺术手法、创作旨趣明显受到了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诗人着眼于都城的雄伟、王侯贵族的生活,创作目的依然指向政治劝戒。
中晚唐诗歌政治性意味逐渐淡化,创作主体情感抒发的成分彰显,都市题材的诗歌也开始转向对文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开拓。
诗人都市抒情的兴奋点既不在于对都市繁华盛景的夸饰和描写,也不在于政治性的讽谏,而更多地转向抒写个人于都市中的遭遇感受,进而把希企隐逸、向往山林作为都市失意的心理补偿。
不管是出于政治性讽谏目的来否定都市,还是出于对政权失望而疏离都市,对于一般文人来讲,都市毕竟是政治中心、权力中心,是士人实现其出仕理想的最佳平台。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下,又有几人能在这个政治权力中心春风得意呢?于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代代文人沉浮于都市宦海中心存忧惧,而远离都市、托身林泉却又情非所愿。
他们之所以迷失在了都市、山林的悖论之中,根本原因就在于都市的实际功能是政治性机构,并未形成独立的都市意识和都市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政治性意义之外的生活于都市的意义体系。
进入宋代,由于一系列新的立国之策的实施和传统 义 利 观念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
两宋繁荣的都市也给宋代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两宋的都城。
宋史 舆服志 云: 辇毂之下,奔竟奢靡。
[1](p3477)王安石也说: 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
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检率,易以奢侈。
[2](p2833)另外, 东京梦华录 、 梦粱录 等书对京师风俗之华靡描写可谓俯拾皆是。
与此同时,源于都市发展、基于商品经济的都市文化以其新鲜而又生动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异质因素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解构。
在宋人的眼里,都市既是展现政治才能的舞台,也是享受人生的乐园。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宋人表现出了比前人更多的关注都城的热情,甚至有宋一代出现了弥漫于士人间的恋都情结,以下几则记载便清楚地昭示出宋人的这种心理。
元丰初,虏人来议地界,韩丞相玉汝自枢密院都承旨出分画。
玉汝有爱妾刘氏,将行,剧饮通夕,且作乐府词留别。
翌日,神宗已密知。
忽中批步军司遣兵为搬家追送之。
玉汝初莫测所因,久之,方知其自乐府发也。
[3](p408)蔡挺自宝元已后历边任,至熙宁初犹帅平凉。
会边境无事,作乐歌以教边人,有 谁念玉关人老 之句。
此曲盛传都下,未及,召为枢密副使。
[4](p68)秦桧为相,久擅威富。
士大夫一言合意,立取显美,至以选阶一二年为执政,人怀速化之望,故仕于朝者,多不肯求外迁,重内轻外之弊,颇见于时。
有王仲荀者,以滑稽游公卿间。
一日,坐于秦府宾次,朝士云集,待见稍久。
仲荀在隅席,辄前白曰: 今日公相未出堂,众官久俟,某有一小话愿资醒困。
众知其善谑,争竦听之。
乃抗声曰: 昔有一朝士,出谒未归,有客投刺于门,阍者告之以某官不在,留门状,俟归呈禀。
客忽勃然发怒,叱阍曰 汝何敢尔!凡人之死者,乃称不在,我与某官厚,故来相见,某官独无讳忌乎!而敢以此言目之耶!我必俟其来,面白以治汝罪。
阍拱谢曰: 小人诚不晓讳忌,愿官人宽之。
但今朝士留谒者,例告以如此,若以为不可,当复作何语以谢客。
客曰: 汝官既出谒未回,第云某官出去可也。
阍愀然蹙頞曰: 我官人宁死,却是讳出去二字 [5](p84)韩镇和蔡挺作为宰执大臣,前者奉旨出京而期盼早日回京,临行前与其爱妾 剧饮通夕 且 作乐府词留别 ,对都城生活的恋恋不舍可谓溢于言表;后者镇守边地多年而思回京,以至于发出 谁念玉关人老 的哀怨之叹,回归都城之心何其强烈。
王仲荀所讲的笑话中,某在京的官员害怕外调离京,居然宁死都不愿意听别人说 出去 二字,恋京心理简直都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的状态。
都城 频繁地被词人摄入笔下进行歌咏,正缘于此。
事实上宋人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的 恋都情结 正是既以 都城 作为现实生活中提升生命的价值的空间,又以 都城 作为抒情言志的视角和手段,在那种流行于金樽檀板、歌宴酒席环境之中的 小词 中恣意地抒发着个体心灵。
二宋代词人频繁地使用 皇都 、 帝京 、 帝里 、 帝城 、 神京 、 瑶京 、 长安 等不同称谓的都城意象来对帝都生活作全方位的讴歌。
透过这些词作不但能够使我们看到宋代都城的风光胜景、繁华富庶、市井节令、民风民俗等等广泛的都市生活画面,而且也能使我们看到词人对于都城的感受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心灵底色。
北宋初期,随着赵宋王朝国力的渐渐强大,商品经济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步入兴盛,作为都城的汴京,逐渐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
庞大的文武官僚机构集中于汴京,居朝为官的士大夫文人多过着 雕车竟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6](p1)的生活。
因此,汴京的皇都气派、富丽景象和奢华生活,令词人为之陶醉不已,进而将其融摄于笔端来倾心歌咏。
这也是宋初词人关注都城的焦点。
宋初以极大热情描绘都城形象的词人是柳永。
柳词中,有对京阙巍峨高大、富丽堂皇的描摹: 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
( 醉蓬莱 ) 帝居。
壮丽,皇家熙盛,宝运当千。
端门清画,觚棱照日,双阙中天,太平时,朝野多欢。
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 透碧霄 );有对都城节令民俗的描绘: 庆佳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燃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 迎新春 );有文人才子都城游冶生活的吟咏: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 戚氏 )总之,柳永的词如同 清明上河图 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汴京的盛世气象。
对此,北宋黄裳 书 乐章集 后 曰: 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
是时予方为儿,犹想其风俗,欢声和风,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
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所感。
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世之黼藻,岂可废耶? [7]身为史官的范镇更是由衷的感叹: 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歌咏,乃于耆卿词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