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指导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讲解2(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讲解2(共四大类)
③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忧国伤时,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分析
写法
以景衬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石头城》
议论引发,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把握情感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衬托、谐音、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lí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lín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常见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古地-昔盛今衰
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诗人角度)。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用典、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清新飘逸、沉郁顿挫、委婉清丽。
诗歌意境
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雄奇壮美、豪壮悲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讲解
(惜别送别诗)
内容
解说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练中悟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红绣鞋·客况 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①无火 拨残星。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 吾②今夜冷。
注 ①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 ②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 “应付、挨过”。
雨潇潇一帘风劲, 昏惨惨半点灯明, 地炉无火拨残星。 薄设设衾胜铁, 孤另另枕如冰, 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
答案 “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 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 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
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例如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又如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晓灯暗离室”何逊(《临行与故游夜 别》)
“下马饮君酒”王维(《送别》) “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同从弟南斋 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流 光 容 易 把 人 抛 , 红 了 樱 桃 , 绿 了 芭 蕉 ”( 蒋 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
(2)意象组合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 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 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 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 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 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 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 无须赘言了。

古诗鉴赏之二

古诗鉴赏之二

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 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 移居共二首,是陶渊明四十六岁时迁居南村新居后不 久写的。诗人搬到新居后,对新居生活非常满意,两 首诗都是写他迁居后同邻人友好交往的愉快情形。陶 渊明隐居后的生活原本非常快乐,至于为什么要迁居, 就得追溯到二年前,义熙四年的一场大火,使诗人座 落在柴桑县柴桑里的老家,八、九间草屋一下子烧光, 他受此严重打击,并不自怨自艾,仍努力耕作,打算 重建家园,但搬家谈何容易,当时一家人只好暂时住 在门前水塘的船上,住了多久,我们并不知道,只知 道在二年后,陶渊明由柴桑山迁居到附近的南村,这 也是诗人终其一生的地方。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 邻里过往的快乐。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 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 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 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 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 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 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 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 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 和担心。
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 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 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 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 境。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 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解析 :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 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 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 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 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 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 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 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诗歌鉴赏2

诗歌鉴赏2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1)山暝听猿愁(2),沧江急夜流(3)。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4),维扬忆旧游(5)。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6)。

[1](1)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旧游:指故交。

(2)暝:指黄昏。

(3)沧江:指桐庐江。

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4)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 (5)维扬:即扬州。

《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 (6)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

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2]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作品鉴赏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

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

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

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

古代诗歌鉴赏2——鉴赏诗歌语言概述

古代诗歌鉴赏2——鉴赏诗歌语言概述
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 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 法,言之成理亦可)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 活动。
二、 (2014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 答分案) :①通过特有意象表现“早”:残灯言出发之早,鸡唱说人在 旅途天还未亮。②通过关键词点明“早”:“独向”暗示出行早路 上无人相伴,“微有路”指天未明荒野有路难辨。(5分)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 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 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 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 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 的地方。 1.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 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 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 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5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 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 《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

2诗歌鉴赏的原则与方法

2诗歌鉴赏的原则与方法

2诗歌鉴赏的原则与⽅法第⼆节、鉴赏诗歌的原则和⽅法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基础,要想做到这⼀点,牢牢把握诗歌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鉴赏诗歌的原则和⽅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要把握整体性原则鉴赏诗歌不是⼀字⼀句的功夫,⽽是要全⾯把握诗歌的各种情况,进⾏整体性的分析,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艺术⼿法的精髓和妙处,⽽不是管中窥豹只见⼀斑。

所以(1)题⽬与内容(2)作者与作品(3)作品与时代(4)词与句(5)句与句(6)景与景(意象与意象)(7)景与情(8)情与情等⼏⽅⾯要综合考虑,绝不能挂⼀漏万。

对此,我们总结了⼏点,需要考⽣注意整体掌握。

1、⾸先关注作者2、其次把握时代、创作背景、诗歌的体裁与题材3、特别注意诗歌题⽬4、划出诗眼和表露情感和思想的词句5、注意分析景与景、景与情、情与情之间的复杂关系6、注意分析表层义与深层义的关系,尤其是反讽⼿法的运⽤。

▲注意:在鉴赏诗歌时,以上⼏点要结合起来进⾏全⾯考量,不过,在具体某⾸诗上,某⼀点会⽐较突出,此时我们就要有所侧重。

例1:简析⼀下三⾸诗歌,同是写项⽻⾃刎乌江的史实,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北宋.王安⽯百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来!《咏项⽻》宋代.李清照⽣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例2、阅读下⾯⼀⾸诗,简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妙处?近试上张⽔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时⽆。

注释①张籍:唐代诗⼈。

⽔部:⽔部司,官署名。

隋朝始置,为⼯部所属四司之⼀。

当时张籍任⽔部员外郎。

②舅姑:公婆。

③本诗是唐代诗⼈朱庆馀在应进⼠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卷诗。

例3、下⾯这⾸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秋寄从兄贾岛⽆可暝⾍喧暮⾊,默思坐西林。

听⾬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病,并起洞庭⼼。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2景物形象之景情关系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2景物形象之景情关系

答:以景结情。得知白居易被贬, 大病中的诗人惊得突然从床上坐起, 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的门窗。尾句 描绘了一幅凄清冷寂的寒夜风雨图, 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 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 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就使全诗含 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 咀嚼)。
以景结情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触景生情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 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该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 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 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 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 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 “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 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雨吹风入寒 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 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 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 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 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 和玩味了。

诗歌鉴赏2

诗歌鉴赏2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後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诗中最初为“蜂蝶飞来过墙 去”,后王安石把“飞来”二字改 “纷纷 为“纷纷”,改后有何妙出?
答:王安石改“飞来”为 “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 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 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 景。
2、美在言简意丰。
一、炼字艺术
1、动词:增加事物的形象性,具有描述传 神的作用。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128页)
(十一)、洗练:
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 意韵无极的境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 “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 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独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影而出。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 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 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 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委婉含蓄—— 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
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相关术语:明白晓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指导2诗歌鉴赏指导2两校高三联考试题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1分),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1分)《送魏二》一诗表现了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2分);《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2分)北京市西城区2005年高三年级4月抽样测试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13题。

(7分)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中对于原诗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

C.尾联,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

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作简要说明。

(5分)【参考答案】1.B(西湖全部胜景,概括不当;细致描绘,解说不当)2.用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1分)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

(技巧把握正确,援引原诗恰当,解说的意思也恰当,即可)2005年黄冈市、荆州市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漫书司空图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

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看似无理,实在情中。

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

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

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6分)2005年高考重庆地区信息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2)简要说明第一联和第三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4分)【参考答案】(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

(2)第一联用对比手法,以万木来反衬早梅不畏严寒的品格。

第三联从嗅觉和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出早梅内蕴幽香、外显素艳的姿色和风韵。

2005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

(2分)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

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

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2005年江苏省通州市第二次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

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

评论家说此诗末二句艺术地写出了悲壮之情,请作出赏析。

简析悲壮:评赏艺术:【参考答案】末二句写花落。

北陂落花随流水而去,花魂无玷。

而南陌杏花将被车轮碾碎,变作尘土,其悲可见。

借杏花抒写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甚是悲壮。

末二句托物言志,状物时运用了比喻(雪喻落花)、衬托(南阳杏花反衬北陂杏花)等修辞,生动、深刻地表达了心志。

2005高考语文创新模拟试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黄州。

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3分)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分)【参考答案】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坦荡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北京市海淀区2005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8分)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郡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侧重写荒村贫居的环境,秋夜沉沉,荒野空寂,旧业困顿,左右无邻。

为全诗笼上了一层冷寂悲凉的气氛。

B.五句中独沉久三字写自己长期离索居,孤独落寞;六句中一个愧字流露出自己处境困窘对卢纶无以为报的心情。

C.尾联写人的一生中与朋友相处总是会有聚有散的,就连亲戚间也难以避免。

表现出了诗人的达观情怀。

D.全诗描绘画面由远及近,由物到人;题目虽有喜字,但诗中却喜中含悲,悲中有喜,真切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与外弟的情谊。

(2)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6分)韦苏州曰:窗里我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他被称为苏州是因他曾作为苏州刺史。

白乐天也是唐代诗人,他名为,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有、。

(2分)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2分)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2分)【参考答案】(1)C(2分)(2)居易琵琶行卖炭翁(只要是白居易的作品即可,2分,错1处减1分)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

(2分)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

(2分)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05年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寒食[注]孟云卿(唐)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张友正(唐)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1)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两首诗分别借他乡堪悲、贫居无烟和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

(有分析1分,答出情感1分)(2)孟诗从花满枝写起,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

张诗三径苔荒一钓船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中不乏幽默诙谐。

(4分。

手法各1分,语言各1分)2005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此诗构思独特,请从首联赏析说明构思独特在哪里。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诗颈联堪为诗骨,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豪情、心如砥石的精神和跌宕雄健的风格。

这一主旨颈联是如何加以表现的?(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全诗构思用拟人手法,首联中的看和我都指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